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诗歌与绘画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诗歌源远流长,有诗国之称,我国的诗歌与绘画的关系向来紧密。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篇首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在一片生机盎然的汀洲之上,成双成对嬉戏悠游的水鸟,它们正发出甜美动听的“关关”欢叫……这是多么令人心醉的意境!既可以为诗又可以为画,既可以为山水、为人物,亦可以为花鸟,这可以说是我国“诗中有画”的最早实据。
我国的绘画肇始于原始社会,据实物考证于今至少有三万年以上的历史。人类的祖先在生产劳动和工具的制造过程当中,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既进行物质生产,又相对独立地进行精神生产,这就为绘画的萌始准备了条件。在距今三万年左右的山西省朔县峙峪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了一件刻着似为羚羊、飞鸟和猎人等图像的兽骨片,猎人以此寄寓猎获野兽的愿望。这种刻有仿生图像作品的出现,为绘画的产生揭开了序幕。
作为爱诗的炎黄子孙,我们爱的不仅仅是诗的格式,更是诗的韵味与乐趣。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优美的诗篇,从最老的《诗经》,到两晋的山水田园诗,再至繁荣的唐宋,诗歌负载了人们的太多的情绪表达。诗歌里有赞叹爱情的甜蜜和苦楚,哀叹战争的壮烈和残酷,歌唱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描绘自然的壮丽与沧桑;读诗可以聆听到诗人情感沉浮的倾诉,可以目睹英雄的成功与失败,可以见证山河大地的沧海桑田,可以说,诗歌是传承上下几千年光阴的心绪。
读诗,读的是一种心情,读的是一种氛围,所得到的所感到的是一种说不出的美。 而观画又会有诸多相同于诗歌又有别于诗歌的感受,可以言说,难以言说!因为精妙的绘画讲究画与诗的完美结合。绘画,给人的是视觉享受,是画家将体验到的美经过巧妙加工后呈现于观者眼前的美。常言道:‘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从接受的艺术感官和心理功能来说,绘画是视觉艺术,通过眼睛就可以直接掌握,给予的想象空间相对较少;而诗歌则是听觉艺术,但是诗歌不是仅凭感官就能一下子掌握的,它需要有记忆和想象来共同完成。
同样是艺术,绘画体现的是一分凝重,一分静态里的含蓄。而画家恰恰就在这含蓄中,在色彩的变化与明暗的转化中寄托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独特体验。诗歌与绘画可以相互补充,互相启发。诗作为画的补充,对人们审美视野的拓宽作用是明显的,这在历代的题画诗中表现极为明显。
作为诗歌与绘画的连接点,意境的营造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诗歌中创造意境,根本目的当然是为了抒情,因为抒情是诗歌的本质。诗歌如果不能通过所创造的意境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话,就背离了艺术的根本。诗歌的这种做法,同样是绘画中要实施的。王国维认为区分诗歌的高低优劣,只需看有无意境和意境营造得怎么样即可。绘画中的意境古时被称为“境界”。昔人认为“境能夺人”,对画作中有无境界很是在意。如明董其昌称赞范宽的山水画意境鲜明,形象突出,观赏时有身临其境之感。画作只有意境佳,才能更好地达意传神。对诗、画都需创造意境、以形传神的特征,苏轼曾作过论述,他在一首诗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真正的诗人,真正的画家,在作品中要重形,但更要重“意”,重“神”,要做到 “得鱼忘筌”“得意忘形”。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是生活的提炼,这表现在诗歌中最为明显,而绘画除了再现和深化诗歌的内容外,更多的是物象的提炼,而物象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古人能根据传说的民间故事而创造出经典的诗歌与绘画,这是因为创作者有颗敏感的心灵。今天的诗歌、绘画发展也同样缺失了诗意,这是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诗人、画家都需要一颗充溢着诗意的心灵,这是历史的经验,也是中国诗歌、绘画艺术的灵魂所在。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篇首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在一片生机盎然的汀洲之上,成双成对嬉戏悠游的水鸟,它们正发出甜美动听的“关关”欢叫……这是多么令人心醉的意境!既可以为诗又可以为画,既可以为山水、为人物,亦可以为花鸟,这可以说是我国“诗中有画”的最早实据。
我国的绘画肇始于原始社会,据实物考证于今至少有三万年以上的历史。人类的祖先在生产劳动和工具的制造过程当中,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既进行物质生产,又相对独立地进行精神生产,这就为绘画的萌始准备了条件。在距今三万年左右的山西省朔县峙峪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了一件刻着似为羚羊、飞鸟和猎人等图像的兽骨片,猎人以此寄寓猎获野兽的愿望。这种刻有仿生图像作品的出现,为绘画的产生揭开了序幕。
作为爱诗的炎黄子孙,我们爱的不仅仅是诗的格式,更是诗的韵味与乐趣。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优美的诗篇,从最老的《诗经》,到两晋的山水田园诗,再至繁荣的唐宋,诗歌负载了人们的太多的情绪表达。诗歌里有赞叹爱情的甜蜜和苦楚,哀叹战争的壮烈和残酷,歌唱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描绘自然的壮丽与沧桑;读诗可以聆听到诗人情感沉浮的倾诉,可以目睹英雄的成功与失败,可以见证山河大地的沧海桑田,可以说,诗歌是传承上下几千年光阴的心绪。
读诗,读的是一种心情,读的是一种氛围,所得到的所感到的是一种说不出的美。 而观画又会有诸多相同于诗歌又有别于诗歌的感受,可以言说,难以言说!因为精妙的绘画讲究画与诗的完美结合。绘画,给人的是视觉享受,是画家将体验到的美经过巧妙加工后呈现于观者眼前的美。常言道:‘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从接受的艺术感官和心理功能来说,绘画是视觉艺术,通过眼睛就可以直接掌握,给予的想象空间相对较少;而诗歌则是听觉艺术,但是诗歌不是仅凭感官就能一下子掌握的,它需要有记忆和想象来共同完成。
同样是艺术,绘画体现的是一分凝重,一分静态里的含蓄。而画家恰恰就在这含蓄中,在色彩的变化与明暗的转化中寄托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独特体验。诗歌与绘画可以相互补充,互相启发。诗作为画的补充,对人们审美视野的拓宽作用是明显的,这在历代的题画诗中表现极为明显。
作为诗歌与绘画的连接点,意境的营造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诗歌中创造意境,根本目的当然是为了抒情,因为抒情是诗歌的本质。诗歌如果不能通过所创造的意境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话,就背离了艺术的根本。诗歌的这种做法,同样是绘画中要实施的。王国维认为区分诗歌的高低优劣,只需看有无意境和意境营造得怎么样即可。绘画中的意境古时被称为“境界”。昔人认为“境能夺人”,对画作中有无境界很是在意。如明董其昌称赞范宽的山水画意境鲜明,形象突出,观赏时有身临其境之感。画作只有意境佳,才能更好地达意传神。对诗、画都需创造意境、以形传神的特征,苏轼曾作过论述,他在一首诗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真正的诗人,真正的画家,在作品中要重形,但更要重“意”,重“神”,要做到 “得鱼忘筌”“得意忘形”。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是生活的提炼,这表现在诗歌中最为明显,而绘画除了再现和深化诗歌的内容外,更多的是物象的提炼,而物象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古人能根据传说的民间故事而创造出经典的诗歌与绘画,这是因为创作者有颗敏感的心灵。今天的诗歌、绘画发展也同样缺失了诗意,这是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诗人、画家都需要一颗充溢着诗意的心灵,这是历史的经验,也是中国诗歌、绘画艺术的灵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