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北黑土区因严重的水土流失产生的大型侵蚀沟达25万多条。仅黑龙江省的大型蚀沟就达14.4万多条,吞噬农田144万亩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作于1936年的抗战歌曲《松花江上》,悲怆而不无自豪地历数着东北黑土地的丰饶。如今,70年过去了,对吉林省榆树市刘家镇村民来说,“东北松花江上”已然无法安家。
在刘家镇25.07平方公里的黑土地上,水土流失造成了大大小小数百条侵蚀沟,让这里的百姓已难有立足之地。
如果从谷歌卫星地图上俯瞰,那片触目惊心的景象相当清晰一一第二松花江沿岸,沟壑如刀劈斧砍,最醒目的就属榆树市刘家镇,仅在这个镇上,就有49条主沟,257条支沟,俨然一副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景象。
而这其中最著名的一条沟,即是刘家镇合心村南城子屯那条陡如斧削、绵延千米的南大沟。这条侵蚀沟已经让南城子屯三易其址,并在短短50年间,“吃”掉了其一半以上的地盘。
“我们总有一天要背井离乡”
春天一化冻,土壤一松,成片的黑土就坍塌下去了,就像浪头似的,一浪压一浪。坍塌到沟底的土地,都是南城子屯的责任田。
从吉林省长春市出发,顺着高速路一直向北,沿扶余县边界进入榆树市,即见“天下第一粮仓”的牌坊楼,赫然立于高速路之上。路两旁,是一马平川的黑土平原。
五棵树镇往南,就是刘家镇的合心村。再往南,行至一块被木栅栏和铁丝网圈起的地方,一条深50~60米、宽200~300米的大沟,在四周一片平原田地环绕下,毫无预兆地深陷下去,没有任何过渡——这就是侵蚀最严重、最典型的刘家镇南大沟。
“没想到,东北平原的水土流失竟然到了这种地步。”水利部水保司巡视员张学俭回忆说,2002年当国内一些水土专家见到南大沟时,一致反应就是“震惊”、“没想到”。
南大沟何时出现,现在没人知道。那原本只是一条不起眼的小沟。但最近这五六十年来,南城子屯村民就一直没能摆脱被南大沟撵着跑的命运。
“沟追得可邪乎了!”合心村前支书李凤山说,打从屯子搬到沟边,安心的日子就没过多少天。
五六十年前的南大沟,不长,也不深,在南城子屯东面,被密密的榆树、杨树、柞树包围着,没什么威胁。
土地改革后,这条植被丰富的南大沟有专人看护,因此其生态面貌保护得非常完整。但随后进入农业“改造”时期,土地集体所有,没有了人看管的南大沟,成为人们砍柴开荒的无主之地。
1956年,雨水充沛,失去了大量植被的南大沟第一次暴露出狰狞的面目:泥土在洪水中打着滚往前涌,那些仅存的—个人都抱不过来的树木,被连根拔起,冲进松花江。
“就在那一年,南大沟宽了一倍,深了一倍,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沟。”李凤山说。而也是在那个时期,南城子屯完成了大沟威胁下的第一次搬迁一一随着大沟不断向东扩张,住户们被迫不断东移,原来屯子最东头的一户,变成了最西的一户。
沟第一次撵走了人,但却不是最后一次。
逯宝华,南城子屯现任支部书记,恰好出生在洪水最多的1956年。在他的记忆里,南大沟一直在扩大、再扩大,就像一张食量不断增长的巨口。“从50年代到现在,大沟长得飞快,比如说当时大约600米长,现如今已经有近2000米。塌下去的土地面积,相当于原来屯子地盘的一半以上。”
“冬天天冷,沟边的庄稼地一冻,能裂好多个大口子,春天一化冻,土壤一松,成片的黑土就坍塌下去了,成片成片地坍塌,就像浪头似的,一浪压一浪,我们叫浪坍。”逯宝华说,浪坍的速度很快,一条条支沟,就像毛细血管一样,以南大沟为主干,向四周的庄稼地蔓延开来。
坍塌到沟底的土地,都是南城子屯的责任田。
“1983年分地,人均将近4亩。那会儿分地,还能按上级要求,留出5%的机动地。靠近沟边,被冲走的地,还能拿屯子里的机动地补偿。而现在人均土地只有2亩多点,机动地早就没有了。”李凤山说,十年前,他主持分地工作,没有人愿意分到沟边的地,只能采用抓阉的方式。
土地日益减少,屯子里的人更不放过南大沟。只要不发大水,他们就在沟底、沟坡上能长庄稼的地方,全种上了庄稼。“六七十年代的时候,人们没有什么保护植被的意识。”逯宝华说。
1998年又是—个多雨的年份,松花江发大水,南大沟再次扩张。此时,南城子屯已经搬了三次家。除了前述50年代那一次,另外两次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末。70年代这次搬迁,一直持续到90年代。逯宝华说,这20年间,因为雨水少,沟扩张得慢些,村子也就随着沟的走势,一点点继续东移。
而现在,张着大嘴、永无餍足的南大沟又一次逼近了这个拥有250多户村民的小小村庄,离最近的一户农家只有十几米。
“再不抓紧治理,我们总有一天要背井离乡。”已经60多岁的李凤山说。
许多县市一年被侵蚀沟吃掉一个村
这些侵蚀沟当前大多数正处于旺盛的发育时期,黑土区有许多县市因为沟蚀一年就要被吃掉一个村,也就是八九千亩的土地
榆树市有着辉煌的岁月,2001年至2004年,四度成为全国产粮第一大县。2008年,榆树市粮食产量达到28.2亿公斤,有望第五次夺得全国产粮状元县的名号。
但这种辉煌背后是无法掩饰的水土流失,以及由此而来的惨重损失。近40年来,水土流失已致使刘家镇减产粮食近2000万公斤。
更为可怕的是,像南大沟这样大的侵蚀沟,在榆树市刘家镇,还有48条。而这49条主沟,从50年代初到现在,已经繁育出了257条支沟。
不断延长加深的侵蚀沟,让刘家镇成为长春市松花江沿岸沟蚀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侵蚀沟的沟蚀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30%。耕地被吞噬,或者被分割得四分五裂,呈现出的地貌,像极了黄土高原。
刘家镇松花江沿岸沟壑群经过了几十年少有遏制的生长,这些大沟就像一条条发育旺盛的恶龙,边缘不断外扩,沟头不断前伸,不但吞噬耕地,而且还在吞噬着村民们赖以生活的家园。
50年来,刘家镇松花江沿岸这些侵蚀沟共侵吞了4125亩土地,南城子屯的近千亩良田,被切割得支离破碎,变成了十几个“孤岛”,村民只得翻“山”越“岭”下地干活。
春天一化冻,土壤一松,成片的黑土就坍塌下去了,就像浪头似的,一浪压一浪。坍塌到沟底的土地,都是南城子屯的责任田。
站在松花江二级阶地E,放眼望去,满目深沟险壑,谁能想象得出,这里是松江平原,这里曾经是千里沃土。
侵蚀沟吞噬的土壤大量淤积在松花江沿岸的沟口,新淤出了83公顷的沙滩,使江心岛面积增加了20%,河床抬高了2米,第二松花江主河道向南移动了250余米。“沧海桑田”的效果,在这里只需要短短几十年就初具规模。
据《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了解,松花江沿岸的沟壑侵蚀,不断刷新着每年 的水土流失数量。目前这一地区有18个发展沟头正在逼近7个自然村屯。南城子屯三易其址的命运,如果不加以遏制,将会降临在更多村庄的头上。
但这种现象并不是局部存在。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副主任武龙甫告诉本刊记者,据不完全统计,东北黑土区因严重的水土流失产生的大型侵蚀沟达25万多条。仅黑龙江省的大型蚀沟就达14.4万多条,吞噬农田144万亩。
更值得警醒的是,这些侵蚀沟当前大多数正处于旺盛的发育时期,黑土区有许多县市因为沟蚀一年就要被吃掉一个村,也就是八九千亩的土地。人与沟的较量南大沟的治理已经投入近2000万元,是吉林省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水保工程,但效
果却并不如预期
人与沟的较量,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直到现在,最终的结果仍然是人类在节节败退。
1972年左右,南大沟归属的刘家乡(现为刘家镇)组织了全乡的大量劳力,采用“锁坡型”的方式,把直上直下的大坡度改成缓坡型,这样,黑土就不会成片地坍到沟底,减少土地流失的速度。
“这些都是小打小闹,只能起到把水顺到沟里的用处,让坍塌不至于太厉害,但过不了几年,遇上大水,仍然没啥用。”李凤山说,包括从1985年到1987年,吉林省水土保持局花费三年时间,采用种树方式锁坡,“照样没用,你想想水桶一样粗的树都能被冲跑,栽下去的小树又能起干什么作用?”
“大沟治理,只指望百姓出工来完成,那是不可能的。”他说。
实际上,自从1956年之后,南大沟渐成庞然大物,当地农民已经没有办法控制。
2003年9月,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试点工程全面启动,南大沟被确定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试点工程。
“土招洋招,招多了,但没用,沟照样在撵人。”榆树市水利局水保站站长白国范懊恼地说,他和侵蚀沟打了30多年的交道,至今仍觉得,治好南大沟,“工作真难干”!现在,他希望国家能够把治沟看作是基础工程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否则很难奏效”。
“单靠水务局进行的探索性的试点工程、局部工程,解决不了问题。”在南大沟蹲点一年多的吉林省水土保持局副局长赵英杰感叹道。作为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试点工程之一,南大沟的治理已经投入近2000万元,是吉林省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水保工程,但效果却并不如预期。
如今,环绕南大沟已经修了一圈水泥路与浅沟,阻止水流冲击大沟。这两年,南大沟里面光种植树木就有几十万株,而大量的谷坊建设更是投入了极大的资金和人力。所谓谷坊,如同一级级台阶,这些修建在侵蚀沟内的土石坝,拦住水土,防止沟底下切、沟头前进、沟岸扩张。
有意思的是,这样一条“害沟”,在其治理项目规划中,将被建设成东北黑土区最具特色的“地下森林公园”。而这一规划正在得到实施。南大沟20年的管护经营权已经出租出去,筹集到资金200万元。
下一步如何运作,让人拭目以待。至少目前,通往南大沟的路是一条曲折难行的乡村土路,而南大沟的树木也还远没有成为一片绿色奇迹。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作于1936年的抗战歌曲《松花江上》,悲怆而不无自豪地历数着东北黑土地的丰饶。如今,70年过去了,对吉林省榆树市刘家镇村民来说,“东北松花江上”已然无法安家。
在刘家镇25.07平方公里的黑土地上,水土流失造成了大大小小数百条侵蚀沟,让这里的百姓已难有立足之地。
如果从谷歌卫星地图上俯瞰,那片触目惊心的景象相当清晰一一第二松花江沿岸,沟壑如刀劈斧砍,最醒目的就属榆树市刘家镇,仅在这个镇上,就有49条主沟,257条支沟,俨然一副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景象。
而这其中最著名的一条沟,即是刘家镇合心村南城子屯那条陡如斧削、绵延千米的南大沟。这条侵蚀沟已经让南城子屯三易其址,并在短短50年间,“吃”掉了其一半以上的地盘。
“我们总有一天要背井离乡”
春天一化冻,土壤一松,成片的黑土就坍塌下去了,就像浪头似的,一浪压一浪。坍塌到沟底的土地,都是南城子屯的责任田。
从吉林省长春市出发,顺着高速路一直向北,沿扶余县边界进入榆树市,即见“天下第一粮仓”的牌坊楼,赫然立于高速路之上。路两旁,是一马平川的黑土平原。
五棵树镇往南,就是刘家镇的合心村。再往南,行至一块被木栅栏和铁丝网圈起的地方,一条深50~60米、宽200~300米的大沟,在四周一片平原田地环绕下,毫无预兆地深陷下去,没有任何过渡——这就是侵蚀最严重、最典型的刘家镇南大沟。
“没想到,东北平原的水土流失竟然到了这种地步。”水利部水保司巡视员张学俭回忆说,2002年当国内一些水土专家见到南大沟时,一致反应就是“震惊”、“没想到”。
南大沟何时出现,现在没人知道。那原本只是一条不起眼的小沟。但最近这五六十年来,南城子屯村民就一直没能摆脱被南大沟撵着跑的命运。
“沟追得可邪乎了!”合心村前支书李凤山说,打从屯子搬到沟边,安心的日子就没过多少天。
五六十年前的南大沟,不长,也不深,在南城子屯东面,被密密的榆树、杨树、柞树包围着,没什么威胁。
土地改革后,这条植被丰富的南大沟有专人看护,因此其生态面貌保护得非常完整。但随后进入农业“改造”时期,土地集体所有,没有了人看管的南大沟,成为人们砍柴开荒的无主之地。
1956年,雨水充沛,失去了大量植被的南大沟第一次暴露出狰狞的面目:泥土在洪水中打着滚往前涌,那些仅存的—个人都抱不过来的树木,被连根拔起,冲进松花江。
“就在那一年,南大沟宽了一倍,深了一倍,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沟。”李凤山说。而也是在那个时期,南城子屯完成了大沟威胁下的第一次搬迁一一随着大沟不断向东扩张,住户们被迫不断东移,原来屯子最东头的一户,变成了最西的一户。
沟第一次撵走了人,但却不是最后一次。
逯宝华,南城子屯现任支部书记,恰好出生在洪水最多的1956年。在他的记忆里,南大沟一直在扩大、再扩大,就像一张食量不断增长的巨口。“从50年代到现在,大沟长得飞快,比如说当时大约600米长,现如今已经有近2000米。塌下去的土地面积,相当于原来屯子地盘的一半以上。”
“冬天天冷,沟边的庄稼地一冻,能裂好多个大口子,春天一化冻,土壤一松,成片的黑土就坍塌下去了,成片成片地坍塌,就像浪头似的,一浪压一浪,我们叫浪坍。”逯宝华说,浪坍的速度很快,一条条支沟,就像毛细血管一样,以南大沟为主干,向四周的庄稼地蔓延开来。
坍塌到沟底的土地,都是南城子屯的责任田。
“1983年分地,人均将近4亩。那会儿分地,还能按上级要求,留出5%的机动地。靠近沟边,被冲走的地,还能拿屯子里的机动地补偿。而现在人均土地只有2亩多点,机动地早就没有了。”李凤山说,十年前,他主持分地工作,没有人愿意分到沟边的地,只能采用抓阉的方式。
土地日益减少,屯子里的人更不放过南大沟。只要不发大水,他们就在沟底、沟坡上能长庄稼的地方,全种上了庄稼。“六七十年代的时候,人们没有什么保护植被的意识。”逯宝华说。
1998年又是—个多雨的年份,松花江发大水,南大沟再次扩张。此时,南城子屯已经搬了三次家。除了前述50年代那一次,另外两次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末。70年代这次搬迁,一直持续到90年代。逯宝华说,这20年间,因为雨水少,沟扩张得慢些,村子也就随着沟的走势,一点点继续东移。
而现在,张着大嘴、永无餍足的南大沟又一次逼近了这个拥有250多户村民的小小村庄,离最近的一户农家只有十几米。
“再不抓紧治理,我们总有一天要背井离乡。”已经60多岁的李凤山说。
许多县市一年被侵蚀沟吃掉一个村
这些侵蚀沟当前大多数正处于旺盛的发育时期,黑土区有许多县市因为沟蚀一年就要被吃掉一个村,也就是八九千亩的土地
榆树市有着辉煌的岁月,2001年至2004年,四度成为全国产粮第一大县。2008年,榆树市粮食产量达到28.2亿公斤,有望第五次夺得全国产粮状元县的名号。
但这种辉煌背后是无法掩饰的水土流失,以及由此而来的惨重损失。近40年来,水土流失已致使刘家镇减产粮食近2000万公斤。
更为可怕的是,像南大沟这样大的侵蚀沟,在榆树市刘家镇,还有48条。而这49条主沟,从50年代初到现在,已经繁育出了257条支沟。
不断延长加深的侵蚀沟,让刘家镇成为长春市松花江沿岸沟蚀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侵蚀沟的沟蚀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30%。耕地被吞噬,或者被分割得四分五裂,呈现出的地貌,像极了黄土高原。
刘家镇松花江沿岸沟壑群经过了几十年少有遏制的生长,这些大沟就像一条条发育旺盛的恶龙,边缘不断外扩,沟头不断前伸,不但吞噬耕地,而且还在吞噬着村民们赖以生活的家园。
50年来,刘家镇松花江沿岸这些侵蚀沟共侵吞了4125亩土地,南城子屯的近千亩良田,被切割得支离破碎,变成了十几个“孤岛”,村民只得翻“山”越“岭”下地干活。
春天一化冻,土壤一松,成片的黑土就坍塌下去了,就像浪头似的,一浪压一浪。坍塌到沟底的土地,都是南城子屯的责任田。
站在松花江二级阶地E,放眼望去,满目深沟险壑,谁能想象得出,这里是松江平原,这里曾经是千里沃土。
侵蚀沟吞噬的土壤大量淤积在松花江沿岸的沟口,新淤出了83公顷的沙滩,使江心岛面积增加了20%,河床抬高了2米,第二松花江主河道向南移动了250余米。“沧海桑田”的效果,在这里只需要短短几十年就初具规模。
据《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了解,松花江沿岸的沟壑侵蚀,不断刷新着每年 的水土流失数量。目前这一地区有18个发展沟头正在逼近7个自然村屯。南城子屯三易其址的命运,如果不加以遏制,将会降临在更多村庄的头上。
但这种现象并不是局部存在。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副主任武龙甫告诉本刊记者,据不完全统计,东北黑土区因严重的水土流失产生的大型侵蚀沟达25万多条。仅黑龙江省的大型蚀沟就达14.4万多条,吞噬农田144万亩。
更值得警醒的是,这些侵蚀沟当前大多数正处于旺盛的发育时期,黑土区有许多县市因为沟蚀一年就要被吃掉一个村,也就是八九千亩的土地。人与沟的较量南大沟的治理已经投入近2000万元,是吉林省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水保工程,但效
果却并不如预期
人与沟的较量,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直到现在,最终的结果仍然是人类在节节败退。
1972年左右,南大沟归属的刘家乡(现为刘家镇)组织了全乡的大量劳力,采用“锁坡型”的方式,把直上直下的大坡度改成缓坡型,这样,黑土就不会成片地坍到沟底,减少土地流失的速度。
“这些都是小打小闹,只能起到把水顺到沟里的用处,让坍塌不至于太厉害,但过不了几年,遇上大水,仍然没啥用。”李凤山说,包括从1985年到1987年,吉林省水土保持局花费三年时间,采用种树方式锁坡,“照样没用,你想想水桶一样粗的树都能被冲跑,栽下去的小树又能起干什么作用?”
“大沟治理,只指望百姓出工来完成,那是不可能的。”他说。
实际上,自从1956年之后,南大沟渐成庞然大物,当地农民已经没有办法控制。
2003年9月,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试点工程全面启动,南大沟被确定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试点工程。
“土招洋招,招多了,但没用,沟照样在撵人。”榆树市水利局水保站站长白国范懊恼地说,他和侵蚀沟打了30多年的交道,至今仍觉得,治好南大沟,“工作真难干”!现在,他希望国家能够把治沟看作是基础工程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否则很难奏效”。
“单靠水务局进行的探索性的试点工程、局部工程,解决不了问题。”在南大沟蹲点一年多的吉林省水土保持局副局长赵英杰感叹道。作为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试点工程之一,南大沟的治理已经投入近2000万元,是吉林省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水保工程,但效果却并不如预期。
如今,环绕南大沟已经修了一圈水泥路与浅沟,阻止水流冲击大沟。这两年,南大沟里面光种植树木就有几十万株,而大量的谷坊建设更是投入了极大的资金和人力。所谓谷坊,如同一级级台阶,这些修建在侵蚀沟内的土石坝,拦住水土,防止沟底下切、沟头前进、沟岸扩张。
有意思的是,这样一条“害沟”,在其治理项目规划中,将被建设成东北黑土区最具特色的“地下森林公园”。而这一规划正在得到实施。南大沟20年的管护经营权已经出租出去,筹集到资金200万元。
下一步如何运作,让人拭目以待。至少目前,通往南大沟的路是一条曲折难行的乡村土路,而南大沟的树木也还远没有成为一片绿色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