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爱好和追求,影响着学生探索、发现科学知识的水平,影响着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因此,我们应通过创建探究的课堂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具体情境中提出科学问题,生活矛盾中解决现实问题,提升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
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技能是为了将来工作、生活的需要,而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都是现实问题。因此,科学课堂应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情境要力求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提出科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学会利用科学去改善生活质量。
如教学《蒸发》一课,蒸发现象随时随处都能感受到,学生却忽视了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关于水的问题,学生借助观察到的蒸发现象,如晾晒衣服、用湿毛巾擦拭小镜子后水不见了的现象,自然提出问题:“水跑到哪里去了?”这就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了蒸发的意义。接着,教师带领大家往手背上抹少许水,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升华了对蒸发现象的认识。然后,教师再让学生尝试利用蒸发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进一步体验科学学习、探索的意义:大部分农村孩子一双棉鞋就能度过冬天,脏了就洗洗。但冬天洗鞋子,周末又干不了,周一怎么上学呢?班里一位调皮而聪明的男孩提议用吹风机吹鞋的里面,鞋很快就干了。他得意地在课堂上宣扬:“利用加热和通风可以使水蒸发得更快的原理,我把鞋‘晾’干了。”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动手自主解决问题,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了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注重实验探究,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课堂教学要注重探究过程,引领学生经历“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活动——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分析、形成结论”的实验探究过程。探究过程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思维能力都不同,因此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同。实验探究应注重实验方法的多样化,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此环节教师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备课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会出现的不同情况,针对这些情况设计好处理方法,实验时要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同观察、共思考,和学生一起积累活动经验。这既能很好地发挥预设的导航作用,又能生成动态、活力、高效的课堂。下面是我和学生探究“卵石的形成”的活动方案。
1.我们的实验方案
我们想研究:卵石的形成。
我们的方法是:___________。
2.我们的实验结果___________我们的发现:做卵石之前,石块的棱角___________,做完卵石之后,石块的棱角___________。
实验结论:位于地壳表面或接近地面的岩石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破碎或成分变化,逐渐崩解、分离为大小不等的岩屑或土层,岩石的这种变化被称为风化。
3.我们的推想
高山上的岩石由于___________崩落下来,在河水的___________过程中,受到___________水的___________,逐渐失去棱角而形成了卵石。
这样的设计为学生的活动指明了方向,给学生提供了开放性的活动空间,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实验,既不拘泥于单一的活动形式,又不至于毫无目的地探究,而是在教师指导下有效探究,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推想环节中,将做卵石的方法与大自然的力量进行类比,推想出卵石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总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实验能力和类比推理能力。
三、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科学观察的能力
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又要回归生活以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探究时间和空间毕竟有限,若将探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学生便可以依据个人能力、兴趣等设计出适合自己的探究方案,再加上充足的观察时间,就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科学观察能力,保证实验结论的多元化和可靠性。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标、任务,运用多种感官既全面又详略得当地进行观察,记录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数据、现象。如我校地处胶州与诸城的交界,距离障日山较近,逢节假日,我们也会组织家庭成员(包含学生家庭)去爬山,并在山上进行野餐。我会和学生用温度计量出水沸腾时的温度;我会用摄像机录下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测量的方法,测量时应注意的安全问题,观察的角度、顺序,测量后数据的记录等。这些视频既可以作为教学《沸腾》一课的情境导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又可以作为课后延伸,使学生体会到水的沸点在不同海拔高度是不一样的,从而培养了学生科学观察的能力。
总之,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我们科学教学追求的目标。我们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构建探究的课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和实践的能力,引领学生利用科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逐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责编 刘宇帆)
一、具体情境中提出科学问题,生活矛盾中解决现实问题,提升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
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技能是为了将来工作、生活的需要,而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都是现实问题。因此,科学课堂应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情境要力求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提出科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学会利用科学去改善生活质量。
如教学《蒸发》一课,蒸发现象随时随处都能感受到,学生却忽视了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关于水的问题,学生借助观察到的蒸发现象,如晾晒衣服、用湿毛巾擦拭小镜子后水不见了的现象,自然提出问题:“水跑到哪里去了?”这就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了蒸发的意义。接着,教师带领大家往手背上抹少许水,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升华了对蒸发现象的认识。然后,教师再让学生尝试利用蒸发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进一步体验科学学习、探索的意义:大部分农村孩子一双棉鞋就能度过冬天,脏了就洗洗。但冬天洗鞋子,周末又干不了,周一怎么上学呢?班里一位调皮而聪明的男孩提议用吹风机吹鞋的里面,鞋很快就干了。他得意地在课堂上宣扬:“利用加热和通风可以使水蒸发得更快的原理,我把鞋‘晾’干了。”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动手自主解决问题,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了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注重实验探究,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课堂教学要注重探究过程,引领学生经历“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活动——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分析、形成结论”的实验探究过程。探究过程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思维能力都不同,因此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同。实验探究应注重实验方法的多样化,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此环节教师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备课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会出现的不同情况,针对这些情况设计好处理方法,实验时要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同观察、共思考,和学生一起积累活动经验。这既能很好地发挥预设的导航作用,又能生成动态、活力、高效的课堂。下面是我和学生探究“卵石的形成”的活动方案。
1.我们的实验方案
我们想研究:卵石的形成。
我们的方法是:___________。
2.我们的实验结果___________我们的发现:做卵石之前,石块的棱角___________,做完卵石之后,石块的棱角___________。
实验结论:位于地壳表面或接近地面的岩石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破碎或成分变化,逐渐崩解、分离为大小不等的岩屑或土层,岩石的这种变化被称为风化。
3.我们的推想
高山上的岩石由于___________崩落下来,在河水的___________过程中,受到___________水的___________,逐渐失去棱角而形成了卵石。
这样的设计为学生的活动指明了方向,给学生提供了开放性的活动空间,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实验,既不拘泥于单一的活动形式,又不至于毫无目的地探究,而是在教师指导下有效探究,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推想环节中,将做卵石的方法与大自然的力量进行类比,推想出卵石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总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实验能力和类比推理能力。
三、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科学观察的能力
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又要回归生活以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探究时间和空间毕竟有限,若将探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学生便可以依据个人能力、兴趣等设计出适合自己的探究方案,再加上充足的观察时间,就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科学观察能力,保证实验结论的多元化和可靠性。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标、任务,运用多种感官既全面又详略得当地进行观察,记录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数据、现象。如我校地处胶州与诸城的交界,距离障日山较近,逢节假日,我们也会组织家庭成员(包含学生家庭)去爬山,并在山上进行野餐。我会和学生用温度计量出水沸腾时的温度;我会用摄像机录下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测量的方法,测量时应注意的安全问题,观察的角度、顺序,测量后数据的记录等。这些视频既可以作为教学《沸腾》一课的情境导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又可以作为课后延伸,使学生体会到水的沸点在不同海拔高度是不一样的,从而培养了学生科学观察的能力。
总之,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我们科学教学追求的目标。我们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构建探究的课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和实践的能力,引领学生利用科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逐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