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不应做教书匠、传话筒、录音机,要做教材的主人,要既遵循于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和开发教材,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乐学、爱学。所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变更是必需和必要的。
【关键词】教学内容适 当变更 必需和必要
平时,我们都说:"教材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教材只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它的内容相对稳定,不可能及时吸收当前的信息,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不吻合。因此,在我们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实际情况适当变更教材并进行恰当的整合。
自课题组成立以来,我们课题组教师实行统一研究分工协作制,集体教研,共同备课,认真学习课改资料,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积累经验。每上完一堂研讨课,都要进行评课,上课教师都要写出教学体会与反思,而其他几个教师就要有针对性的写出教育叙事,在"轮讲、互听、共评"活动中,我们实验教师所展示的几节公开课,无论在教师的理念和教师行为上都颇有改革力度,得到全校数学教师们的一致好评。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策略研究中,我们又进行了细化,定了五个研究知识点:①深化教材。②拓展教材。③变更教材。④调整教材。⑤延伸教材。每个研究员各研究一个小可知识面。
接下来就变更教材进行探讨:教材在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时,有时设计不很合理,有的不够简便,有的缺少变化,有的探索性较差。教学时,可在权衡利弊之后对教材的设计作一些更动。
比如推导三角形的计算公式。教材引导学生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经过旋转,拼合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过程较为繁杂。教学时,可让学生将一个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开,然后重迭证实两个三角形完全一样,恢复原样之后,学生容易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同三角形底和高的关系,从而顺利地推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材用的方法与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相同,过程繁杂又给人以单调重复之感。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想办法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这样,学生容易看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梯形上底下底的关系,进而推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再比如教学平均数和中位数时,就存在缺少变化,探索性较差。教材中就中位数和平均数进行比较,只说了中位数的优点,能代表一般水平,学生听完后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就只能囫囵吞枣的去知道怎么回事,而并没有实践意义上的理解,内容缺少变化,探索性较差,那么我在上此节课时,变更了一下教材,把全班学生的身高出现在屏幕上,然后让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把我们班学生的平均身高算出来,再找找谁的身高处于最中间位置,这样就推导出了中位数,然后,把学生又分为八个组,每个组的学生有7个的,也有8个一组的,一共有51个学生,然后马上带他们出教室,到操场参加跳绳比赛,要求学生赛出名次,并找出能代表各组一般水平的是谁,经过激烈的比赛,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务,决定出了第一名和最后一名的小组,(也就是用到了平均数),并且要求每个组马上找出能代表这个组跳绳的一般水平(也就用到了中位数),这样的变更教学,学生用自己切身体会,更容易了解怎样求平均数和中位数,及下一节的延伸知识点。打破了课堂教学法变室外教学体会法,更能促进教学知识的掌握。
再比如教学第八册《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课,对教材的设计也进行了适当的变更,按教材的编排顺序要求上三角形,时间不充裕,知识重点无法突破,并且有一知识点脱节。针对这些,在上此课时我进行了变更教材,联系生活中的三角形并让学生直接动手操作验证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接下来的概念教学采用几个图形是围成还是组成的对比,强调了概念中的关键词,特征的认识。教学采用自制的三角形进行实物理论(书本上的)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很快就学会找到了三角形的底和对应的高,而该节课的难点是画三角形的高,有了充足的时间,以上知识只用了一半的时间进行教学,节省出了时间来突破难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学会了在三角形内画高,还学会了在三角形外画高。有时间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达到人人过关。总结这节课,得到的反馈是效果良好。这节课的变更教材进行教学的方法,克服了我以往教学中的二节课才能完成的任务,取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都全心的去研究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一定会大大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要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学习内容。因此,教师应该用好教材,做到从学生的特点及生活经验出发,把生活与社会作为一个大课堂,打破常规,走出教材,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文化知识、学生的生活经历等资源组织学习内容,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新教材更好地得到实施。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研究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以下就我们的研究经验谈一点看法: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叶圣陶老先生有句名言:"教材只是个例子"。也就是说教师要打破原有的教学观,教材观,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新课标更是积极鼓励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开发",通过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了解学生学情,适当变更教材,才能让学生理解而学
《新课标》指出:要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不少人对教材的态度是毕恭毕敬、奉若神明,不敢越雷池半步,在教学中甚至不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状况便按部就班,照本宣科、依葫芦画瓢,让教材牵着教师的鼻子走,教师再牵着学生的鼻子去"死钻"教材,丝毫不注重学生的情感和体验,缺乏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在教学前去多方面了解学生的学情,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变更,从而使学生在"饥饿"的驱使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如在教学《乘法口诀》时,我了解到许多学生都已经在家长的辅导下能从"一一得一"背到"九九八十一",如果我们仍然按照平常的教学顺序,这很容易使得孩子在课上自以为是,不专心听讲。同时我又了解到他们都只是死记硬背,如随意从中抽出一条口诀,便傻眼了,得想个半天。因此打破以往的教学顺序,在上课开始便来了个小型背口诀比赛,许多小朋友都跃跃欲试,为节省时间,小朋友们推举了几个背得较流利的进行比赛,最后决出了一个冠军,对他进行了奖励。这时随意抽出一条乘法口诀让"冠军"回答,结果在预料之中……小朋友们觉得奇怪,小"冠军"也纳闷了。这时再进行引导:"很多小朋友都能背出乘法口诀,但从中抽出一条却不行,这主要是他们还不了解乘法口诀是怎么得来的,还没有理解。我们要不要来解决这个难题……"通过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这几堂看似简单的课中学得非常认真,并积极找出口诀的规律,探究熟记每条口诀的方法,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改变课堂形式,贴近学生生活,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传统的课堂形式"教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适当改变课堂教学形式,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结合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比如我前面提到的上统计中《中位数》就是把数学寓意体育课的形式来完成。教师要敢于超越教材,在设计教学时根据实际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空间,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如在教《元、角、分的认识》时,可以把整个教室设置成一个超市,或是一个大卖场,让学生在买卖中认识并掌握元、角、分。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时,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设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让另一个学生回答……变更一下课堂教学模式,并恰当地在数学学习中融入生活的素材,学生就会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并在活动中提高了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天都给学生一份惊喜,改变课课一个样,堂堂旧机孔的状况,我们课题组的教师们在教学活动中,不是只把眼光盯在教材内容上,而是把它扩展到学生的生活空间,在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满足了多样化学习的需求教师不应做教书匠、传话筒、录音机,要做教材的主人,要既遵循于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和开发教材,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乐学、爱学。一个富有创新精神、极富创造性的教师,必会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有效地利用自身及学校、班级特点,形成适合自己学校的、班级的、特色化的教学,这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终极表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性地、更富有实效性开展教学,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绝不仅仅局限在对教材的适当改变,需要有更高、更宽的眼界和统领把握学生、教材,以及其他学科内容的整体课程意识。所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变更是必需和必要的。
【关键词】教学内容适 当变更 必需和必要
平时,我们都说:"教材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教材只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它的内容相对稳定,不可能及时吸收当前的信息,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不吻合。因此,在我们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实际情况适当变更教材并进行恰当的整合。
自课题组成立以来,我们课题组教师实行统一研究分工协作制,集体教研,共同备课,认真学习课改资料,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积累经验。每上完一堂研讨课,都要进行评课,上课教师都要写出教学体会与反思,而其他几个教师就要有针对性的写出教育叙事,在"轮讲、互听、共评"活动中,我们实验教师所展示的几节公开课,无论在教师的理念和教师行为上都颇有改革力度,得到全校数学教师们的一致好评。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策略研究中,我们又进行了细化,定了五个研究知识点:①深化教材。②拓展教材。③变更教材。④调整教材。⑤延伸教材。每个研究员各研究一个小可知识面。
接下来就变更教材进行探讨:教材在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时,有时设计不很合理,有的不够简便,有的缺少变化,有的探索性较差。教学时,可在权衡利弊之后对教材的设计作一些更动。
比如推导三角形的计算公式。教材引导学生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经过旋转,拼合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过程较为繁杂。教学时,可让学生将一个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开,然后重迭证实两个三角形完全一样,恢复原样之后,学生容易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同三角形底和高的关系,从而顺利地推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材用的方法与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相同,过程繁杂又给人以单调重复之感。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想办法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这样,学生容易看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梯形上底下底的关系,进而推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再比如教学平均数和中位数时,就存在缺少变化,探索性较差。教材中就中位数和平均数进行比较,只说了中位数的优点,能代表一般水平,学生听完后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就只能囫囵吞枣的去知道怎么回事,而并没有实践意义上的理解,内容缺少变化,探索性较差,那么我在上此节课时,变更了一下教材,把全班学生的身高出现在屏幕上,然后让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把我们班学生的平均身高算出来,再找找谁的身高处于最中间位置,这样就推导出了中位数,然后,把学生又分为八个组,每个组的学生有7个的,也有8个一组的,一共有51个学生,然后马上带他们出教室,到操场参加跳绳比赛,要求学生赛出名次,并找出能代表各组一般水平的是谁,经过激烈的比赛,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务,决定出了第一名和最后一名的小组,(也就是用到了平均数),并且要求每个组马上找出能代表这个组跳绳的一般水平(也就用到了中位数),这样的变更教学,学生用自己切身体会,更容易了解怎样求平均数和中位数,及下一节的延伸知识点。打破了课堂教学法变室外教学体会法,更能促进教学知识的掌握。
再比如教学第八册《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课,对教材的设计也进行了适当的变更,按教材的编排顺序要求上三角形,时间不充裕,知识重点无法突破,并且有一知识点脱节。针对这些,在上此课时我进行了变更教材,联系生活中的三角形并让学生直接动手操作验证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接下来的概念教学采用几个图形是围成还是组成的对比,强调了概念中的关键词,特征的认识。教学采用自制的三角形进行实物理论(书本上的)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很快就学会找到了三角形的底和对应的高,而该节课的难点是画三角形的高,有了充足的时间,以上知识只用了一半的时间进行教学,节省出了时间来突破难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学会了在三角形内画高,还学会了在三角形外画高。有时间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达到人人过关。总结这节课,得到的反馈是效果良好。这节课的变更教材进行教学的方法,克服了我以往教学中的二节课才能完成的任务,取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都全心的去研究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一定会大大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要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学习内容。因此,教师应该用好教材,做到从学生的特点及生活经验出发,把生活与社会作为一个大课堂,打破常规,走出教材,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文化知识、学生的生活经历等资源组织学习内容,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新教材更好地得到实施。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研究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以下就我们的研究经验谈一点看法: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叶圣陶老先生有句名言:"教材只是个例子"。也就是说教师要打破原有的教学观,教材观,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新课标更是积极鼓励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开发",通过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了解学生学情,适当变更教材,才能让学生理解而学
《新课标》指出:要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不少人对教材的态度是毕恭毕敬、奉若神明,不敢越雷池半步,在教学中甚至不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状况便按部就班,照本宣科、依葫芦画瓢,让教材牵着教师的鼻子走,教师再牵着学生的鼻子去"死钻"教材,丝毫不注重学生的情感和体验,缺乏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在教学前去多方面了解学生的学情,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变更,从而使学生在"饥饿"的驱使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如在教学《乘法口诀》时,我了解到许多学生都已经在家长的辅导下能从"一一得一"背到"九九八十一",如果我们仍然按照平常的教学顺序,这很容易使得孩子在课上自以为是,不专心听讲。同时我又了解到他们都只是死记硬背,如随意从中抽出一条口诀,便傻眼了,得想个半天。因此打破以往的教学顺序,在上课开始便来了个小型背口诀比赛,许多小朋友都跃跃欲试,为节省时间,小朋友们推举了几个背得较流利的进行比赛,最后决出了一个冠军,对他进行了奖励。这时随意抽出一条乘法口诀让"冠军"回答,结果在预料之中……小朋友们觉得奇怪,小"冠军"也纳闷了。这时再进行引导:"很多小朋友都能背出乘法口诀,但从中抽出一条却不行,这主要是他们还不了解乘法口诀是怎么得来的,还没有理解。我们要不要来解决这个难题……"通过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这几堂看似简单的课中学得非常认真,并积极找出口诀的规律,探究熟记每条口诀的方法,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改变课堂形式,贴近学生生活,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传统的课堂形式"教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适当改变课堂教学形式,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结合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比如我前面提到的上统计中《中位数》就是把数学寓意体育课的形式来完成。教师要敢于超越教材,在设计教学时根据实际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空间,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如在教《元、角、分的认识》时,可以把整个教室设置成一个超市,或是一个大卖场,让学生在买卖中认识并掌握元、角、分。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时,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设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让另一个学生回答……变更一下课堂教学模式,并恰当地在数学学习中融入生活的素材,学生就会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并在活动中提高了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天都给学生一份惊喜,改变课课一个样,堂堂旧机孔的状况,我们课题组的教师们在教学活动中,不是只把眼光盯在教材内容上,而是把它扩展到学生的生活空间,在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满足了多样化学习的需求教师不应做教书匠、传话筒、录音机,要做教材的主人,要既遵循于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和开发教材,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乐学、爱学。一个富有创新精神、极富创造性的教师,必会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有效地利用自身及学校、班级特点,形成适合自己学校的、班级的、特色化的教学,这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终极表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性地、更富有实效性开展教学,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绝不仅仅局限在对教材的适当改变,需要有更高、更宽的眼界和统领把握学生、教材,以及其他学科内容的整体课程意识。所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变更是必需和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