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报道就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其特点是用事实说话,政策性和实效性都非常强。但是,客观事实本身又不是新闻报道,被报道出来的新闻往往是对客观事实进行主观反映之后形成的观念性的信息。因此,新闻报道这一概念又是兼有客观+主观(理性融入)双重模式的一种舆论体验,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可以说,要想把这项既有责任感又有使命感的工作做好并非易事,同时,也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一直努力的方向。在这里,笔者想就如何深化这一工作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突出客观性,在真实中彰显报道的公信力
根据瑞典学者维斯特斯特新闻客观性概念模型图,新闻报道客观性包括实在性和公正性两个层面。实在性是指事实的本体方面,是客观实在性。公正性则是指加之于事实的新闻报道层面,是客观的价值评判。而这两个层面,又分别可以分解成两个方面。就事实本体而言,事实的客观实在性要求所报道事实是真实的,而且是要做到整体的、立体的真实;公正性原则则要求排除各方复杂利益关系后对事实作出的“真我”评价。一方面排除相关事实之间的利益牵连,一方面是指记者主观上超然、中立的态度。如果新闻工作者能较好的把握住这几点要素,就能够使新闻报道更加吸引公众的目光,在社会群体中产生更大的效应。例如,2001年3月南京紫金山最高峰头陀岭“观景台事件”,因该景观破坏紫金山整体形象,在还没有完全竣工时,就遭到了南京市民的强烈反对,以《南京晨报》为代表的媒体抵住外界压力,在第一时间如实对“观景台事件”进行了报道,从读者反映观景台违规、记者多方求证、市民反响强烈、大学教师状告南京市规划局、全国专家反对建观景台,到最终拆除观景台,媒体营造了强大的舆论声势,南京市政府最终决定拆除“观景台”。这则例子就通过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公正性,充分发挥出了媒体的强大舆论作用和引导作用,也进一步反映出了广大群众的愿望和诉求。
二、突出策划性,在创新中提升报道的影响力
新闻策划是新闻传播者按照新闻规律的要求,以一定的目标为起点,以现有的信息为基础,进行分析和研究,着眼现实,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措施和策略,以求最佳效果的创造性的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新闻策划能够确保新闻报道主题鲜明,导向正确,有利于进行深度报道;新闻策划能够客观估价新闻价值,避免出现题材优质劣用或小题大做的问题;新闻策划能够集中集体智慧,通过谋划最佳采访方案,确定最佳报道方式,促进新闻报道含金量的提高;新闻策划能够强化新闻报道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弘扬引导,扶正祛邪、扬善抑恶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发展。例如一则关于信义的新闻报道就十分具有典型性。2010年2月l0日(腊月二十七),为了赶在大雪封路前将工钱发到黄陂老家的民工们手中,建筑商孙水林带着26万元工资款,连夜从天津出发奔赴老家。不幸发生了:孙水林于2月10日凌晨在南兰高速河南境内遭遇车祸遇难。而当时身处外地的兄弟孙东林孤立无援,事情惨不忍睹而又时间紧急,他只好向家乡媒体进行求助,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接到求助信息后,敏锐地发现这场意外的惨剧背后的20年不拖欠民工工资的感人故事,认为孙氏兄弟将责任和信义视作与生命等价的精神值得倡导,经过精心策划,新闻报道部门全力合作,开展了系列报道和立体报道,形成了舆论强势,在社会上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引起了中央、省、市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也因此纷纷跟进,信义兄弟成为感动荆楚大地乃至全中国新时代重承诺守信义的楷模。可见,通过新闻策划可以使新闻报道延伸到知识领域,并通过不断裂变与聚合,使新闻价值得到提升和扩展,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三、突出深度性,在挖掘中打造报道的震撼力
新闻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深度报道概念诞生于上世纪40年代,其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它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报道模式。一面剖析事实内部,一面展示事实宏观背景,把握真实性,着重揭示WHY(原因)和HOW(怎么样)两个新闻要素,因此,其报道更容易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例如2010年年初,某新闻报道出中国石化陷入质量门危机,先是中石化河南安阳分公司问题油出现,不久后,海南问题油又被发现。该报道没有简单就问题油事件的责任在哪方,结果如何,赔偿如何等表面问题做文章,而是认真研究了受众的需求,调查了大量的事实,指出中石化问题油事件背后是我国脆弱的成品油供应链问题,随后通过记者的多方调查, 理清了我国独特的石油体系架构,了解了加油站的类型及成品油的整个供应体系, 就为什么中石化会频频出现问题油事件,这些问题油来自哪里,为什么小的炼油厂的不合规成品油会流通到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加油站中?做出了一篇深度报道,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和高度关注。
四、突出包装性,在完善中加深报道的吸引力
随着科技的飞速开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信息时期和数字时代已经到来,同时也意味着群众承受媒体的能力及鉴赏水准也在不断提高,这就对新闻报道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新闻报道在内容鲜活的基础上,还需要有方式和个性上的外在创新予以表现,使内容和方式二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互相统一,才能更好更圆满地使媒体恤近受众,受众也就会走近新闻报道,参与新闻报道,与新闻報道“互动”、“合拍”、“同步”,产生“共振效应”,实现新闻报道引导和教育的目的。例如现在的《法治频道》和一些新闻报道专题节目,在如实报道事件的同时,还融入了光、电、电脑制作等特辑效果,使广大观众耳目一些,身临其境,既做到先声夺人,引人瞩目,又给人以视觉或者听觉上的“冲击力”,又做到抓住人们的心理特征,拉近了距离,为吸收受众奠定良好的“根基”,使新闻报道工作办得更有特征,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众所周知,新闻报道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性的工程,要想在这一工作领域有所收获甚至是有所建树,仅仅凭借“纸上谈兵”还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深入细致的观察与实践。希望笔者的几点“浅见”能够对爱好新闻报道的工作者有所帮助,在今后的“无冕之王”道路上谱写出新的篇章!
(作者单位:同江电视台)
一、突出客观性,在真实中彰显报道的公信力
根据瑞典学者维斯特斯特新闻客观性概念模型图,新闻报道客观性包括实在性和公正性两个层面。实在性是指事实的本体方面,是客观实在性。公正性则是指加之于事实的新闻报道层面,是客观的价值评判。而这两个层面,又分别可以分解成两个方面。就事实本体而言,事实的客观实在性要求所报道事实是真实的,而且是要做到整体的、立体的真实;公正性原则则要求排除各方复杂利益关系后对事实作出的“真我”评价。一方面排除相关事实之间的利益牵连,一方面是指记者主观上超然、中立的态度。如果新闻工作者能较好的把握住这几点要素,就能够使新闻报道更加吸引公众的目光,在社会群体中产生更大的效应。例如,2001年3月南京紫金山最高峰头陀岭“观景台事件”,因该景观破坏紫金山整体形象,在还没有完全竣工时,就遭到了南京市民的强烈反对,以《南京晨报》为代表的媒体抵住外界压力,在第一时间如实对“观景台事件”进行了报道,从读者反映观景台违规、记者多方求证、市民反响强烈、大学教师状告南京市规划局、全国专家反对建观景台,到最终拆除观景台,媒体营造了强大的舆论声势,南京市政府最终决定拆除“观景台”。这则例子就通过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公正性,充分发挥出了媒体的强大舆论作用和引导作用,也进一步反映出了广大群众的愿望和诉求。
二、突出策划性,在创新中提升报道的影响力
新闻策划是新闻传播者按照新闻规律的要求,以一定的目标为起点,以现有的信息为基础,进行分析和研究,着眼现实,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措施和策略,以求最佳效果的创造性的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新闻策划能够确保新闻报道主题鲜明,导向正确,有利于进行深度报道;新闻策划能够客观估价新闻价值,避免出现题材优质劣用或小题大做的问题;新闻策划能够集中集体智慧,通过谋划最佳采访方案,确定最佳报道方式,促进新闻报道含金量的提高;新闻策划能够强化新闻报道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弘扬引导,扶正祛邪、扬善抑恶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发展。例如一则关于信义的新闻报道就十分具有典型性。2010年2月l0日(腊月二十七),为了赶在大雪封路前将工钱发到黄陂老家的民工们手中,建筑商孙水林带着26万元工资款,连夜从天津出发奔赴老家。不幸发生了:孙水林于2月10日凌晨在南兰高速河南境内遭遇车祸遇难。而当时身处外地的兄弟孙东林孤立无援,事情惨不忍睹而又时间紧急,他只好向家乡媒体进行求助,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接到求助信息后,敏锐地发现这场意外的惨剧背后的20年不拖欠民工工资的感人故事,认为孙氏兄弟将责任和信义视作与生命等价的精神值得倡导,经过精心策划,新闻报道部门全力合作,开展了系列报道和立体报道,形成了舆论强势,在社会上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引起了中央、省、市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也因此纷纷跟进,信义兄弟成为感动荆楚大地乃至全中国新时代重承诺守信义的楷模。可见,通过新闻策划可以使新闻报道延伸到知识领域,并通过不断裂变与聚合,使新闻价值得到提升和扩展,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三、突出深度性,在挖掘中打造报道的震撼力
新闻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深度报道概念诞生于上世纪40年代,其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它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报道模式。一面剖析事实内部,一面展示事实宏观背景,把握真实性,着重揭示WHY(原因)和HOW(怎么样)两个新闻要素,因此,其报道更容易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例如2010年年初,某新闻报道出中国石化陷入质量门危机,先是中石化河南安阳分公司问题油出现,不久后,海南问题油又被发现。该报道没有简单就问题油事件的责任在哪方,结果如何,赔偿如何等表面问题做文章,而是认真研究了受众的需求,调查了大量的事实,指出中石化问题油事件背后是我国脆弱的成品油供应链问题,随后通过记者的多方调查, 理清了我国独特的石油体系架构,了解了加油站的类型及成品油的整个供应体系, 就为什么中石化会频频出现问题油事件,这些问题油来自哪里,为什么小的炼油厂的不合规成品油会流通到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加油站中?做出了一篇深度报道,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和高度关注。
四、突出包装性,在完善中加深报道的吸引力
随着科技的飞速开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信息时期和数字时代已经到来,同时也意味着群众承受媒体的能力及鉴赏水准也在不断提高,这就对新闻报道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新闻报道在内容鲜活的基础上,还需要有方式和个性上的外在创新予以表现,使内容和方式二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互相统一,才能更好更圆满地使媒体恤近受众,受众也就会走近新闻报道,参与新闻报道,与新闻報道“互动”、“合拍”、“同步”,产生“共振效应”,实现新闻报道引导和教育的目的。例如现在的《法治频道》和一些新闻报道专题节目,在如实报道事件的同时,还融入了光、电、电脑制作等特辑效果,使广大观众耳目一些,身临其境,既做到先声夺人,引人瞩目,又给人以视觉或者听觉上的“冲击力”,又做到抓住人们的心理特征,拉近了距离,为吸收受众奠定良好的“根基”,使新闻报道工作办得更有特征,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众所周知,新闻报道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性的工程,要想在这一工作领域有所收获甚至是有所建树,仅仅凭借“纸上谈兵”还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深入细致的观察与实践。希望笔者的几点“浅见”能够对爱好新闻报道的工作者有所帮助,在今后的“无冕之王”道路上谱写出新的篇章!
(作者单位:同江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