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因其教育影响方式等的不同,一般是通过两种渠道进行的。一是显性教育的渠道,是通过有计划的,预期性的,有目的的教育影响。二是隐性教育的渠道。所谓隐性教育是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不仅受直接经验的影响,而且也受观察的影响,通过他人的行为及结果,内化社会的道德标准与价值观念。现实告诉我们,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仅靠正式教育是难以做到的,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心理品质的提高还必须靠隐性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熏陶而成。政治思想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正式教育的宣讲而获得,而这些思想要内化为个体的价值观念并保存下来,还需要教育者选择适当的时机,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并以一定的具体行为表现出来。由此可见,我们除了要重视显性教育的功能外,不可忽视隐性教育的影响,把它纳入到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去,发挥整个教育环境的作用。
那么,隐性教育在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中主要是指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觉悟、个性特征起着非预期的、隐蔽的、不规范的影响教育的作用。这种教育的影响,常常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这些隐性因素属于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内容,它主要包括班主任的人格、情感、期望等。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隐性因素常常被班主任所忽视。其实它对于班主任做好德育工作关系很大。下面拟就隐性教育在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谈几点个人的认识。
一、人格因素
人格是个体内在的行为倾向性,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班主任的人格,当它与教育活动发生关系而进入班级德育的活动过程并产生影响作用时,就成为隐性德育因素。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班主任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极大,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种高尚的人格,影响着无数青年走上了生活的道路。所以许多人在回忆自己学生生活时,印象最亲切、最深刻的并不是文化知识的获得,而是班主任的人格对他们的影响,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小的方面来说,可以影响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影响到学生的动作、字体、语言。
二、情感因素
情感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心理体验。班主任在德育工作过程中作用于学生的知识成分一般属于显性教育因素,而对这些知识经验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则属于隐性教育因素。班主任的情感教育常常在学生的德育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学生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班主任在诉说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时,义愤填膺,慷慨激昂,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的感化,激发起爱国的热情。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曾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空虚。"班主任的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情感诱导的基础。它能把班主任的影响力转化为学生的内驱力。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班主任在德育中注入了情感,就能在心理上满足并赢得学生,学生就乐于接受其教育。
三、集体作用
五十个年龄和文化上相近的学生编成一个班级,最初只是一个群体,而不是集体。班级体是指那些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机构、严明的纪律和正确的舆论导向的班级。班主任在建设班集体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有明显意识、目标和规范的教育是显性教育因素。但当班集体形成以后,班集体的舆论,优良的作风、学风等就成了隐性因素。正像马卡连柯所说:"只有建立了统一的学校集体,才能在儿童的意识中唤起强大的力量,这种舆论的力量,是支配儿童行为并使它纪律化的一种教育因素。"一个拥有优良班风和集体舆论的班级体,对学生一切道德的言行都会给予一种支持、肯定和鼓励;而对一切不道德的言行,则会造成一种强大的压力,促使其转化。这种转化不是班主任或他人强制的结果,而是学生在集体舆论和班级的潜移默化影响下自我调控的结果。如一位学生在踢足球时,不小心踢坏了教室的玻璃,在爱护公物、损坏赔偿的优良班风的影响下,这位学生会主动地向班主任承认错误并赔偿玻璃。这就是集体的隐性教育作用。所以,一个优良的班集体,犹如一个巨大的熔炉,它能熔化后进学生身上的缺点和毛病,净化他们的灵魂,唤起他们的进取心;它能使积极向上的好学生更加拥有信心、勇气和力量,再上一层楼。
四、期望效应
班主任工作中的期望是指班主任对班级中的人和事的前途有所期望和期待。它表现为一种心理作用,通过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心理相融,收到德育效果。班主任从学生的不同情况出发,设计出对不同学生的德育期望值,然后通过师生间各种活动作用于学生,使学生自觉地行动,逐步使自己越来越接近于班主任的期望目标。班主任对学生的德育期望也是一种隐性因素。
以上谈到的是隐性教育在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然而隐性教育的教育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不论是知识的学习,还是情感、价值的陶冶,隐性教育对学习者的影响都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班主任的教育艺术应该集中体现在如何发挥隐性教育的积极教育影响和减少隐性教育的消极影响。那么班主任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提高利用隐性教育提高教育效益的策略:
(一)应树立身教重于言教的育人观。
班主任的表率作用是隐性教育中的一种重 要育人因素。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特 别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作学生的表率。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当然,这并非说教师不要言教,而要特别强调身教的重要性,强调教育者的示范作用,使教育者成为学生敬慕的对象和效仿的榜样,班主任只有拥有优良的个性品质和作风,在学生当中起到表率、示范效应使班主任在学生德育工作中起到潜在的感化作用,发挥正效作用。
(二)要加强班风的建设
班集体风气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对学生个体的思想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一个生机勃勃、奋发向上的集体可以使原本思想道德素质较差的学生有所收敛乃至改正。这是因为生活在集体中的学生个体,总是不断地从别人的评价中发展自我观念,作出评价后加以选择,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和修正自己的价值观念体系。
(三)要注重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加强对学生心理的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是儿童精神世界的研究者。"班主任在其德育工作中,如果缺乏对学生的了解特别是学生心理的了解,就不能知道学生在想啥,想做啥,也就不能使自己的教育和学生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收不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隐性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自主、和谐的德育教育方式,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环境、文化环境、家庭环境等教育环境下,隐性教育更具显性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隐性教育内容广泛,途径广阔,形式多样,它应当成为思想教育中与显性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一个重要的侧面,而且可以发挥显性教育无法达到的作用。当然,学校隐性教育内容是多方面的,教育功能是通过学校根据既定的德育素质教育的任务,对学生加以期望、暗示,使学生受到感染,引导学生模仿等方式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华.教育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
[2]再议隐性教育.教育研究.1991,(7).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不仅受直接经验的影响,而且也受观察的影响,通过他人的行为及结果,内化社会的道德标准与价值观念。现实告诉我们,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仅靠正式教育是难以做到的,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心理品质的提高还必须靠隐性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熏陶而成。政治思想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正式教育的宣讲而获得,而这些思想要内化为个体的价值观念并保存下来,还需要教育者选择适当的时机,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并以一定的具体行为表现出来。由此可见,我们除了要重视显性教育的功能外,不可忽视隐性教育的影响,把它纳入到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去,发挥整个教育环境的作用。
那么,隐性教育在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中主要是指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觉悟、个性特征起着非预期的、隐蔽的、不规范的影响教育的作用。这种教育的影响,常常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这些隐性因素属于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内容,它主要包括班主任的人格、情感、期望等。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隐性因素常常被班主任所忽视。其实它对于班主任做好德育工作关系很大。下面拟就隐性教育在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谈几点个人的认识。
一、人格因素
人格是个体内在的行为倾向性,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班主任的人格,当它与教育活动发生关系而进入班级德育的活动过程并产生影响作用时,就成为隐性德育因素。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班主任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极大,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种高尚的人格,影响着无数青年走上了生活的道路。所以许多人在回忆自己学生生活时,印象最亲切、最深刻的并不是文化知识的获得,而是班主任的人格对他们的影响,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小的方面来说,可以影响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影响到学生的动作、字体、语言。
二、情感因素
情感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心理体验。班主任在德育工作过程中作用于学生的知识成分一般属于显性教育因素,而对这些知识经验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则属于隐性教育因素。班主任的情感教育常常在学生的德育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学生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班主任在诉说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时,义愤填膺,慷慨激昂,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的感化,激发起爱国的热情。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曾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空虚。"班主任的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情感诱导的基础。它能把班主任的影响力转化为学生的内驱力。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班主任在德育中注入了情感,就能在心理上满足并赢得学生,学生就乐于接受其教育。
三、集体作用
五十个年龄和文化上相近的学生编成一个班级,最初只是一个群体,而不是集体。班级体是指那些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机构、严明的纪律和正确的舆论导向的班级。班主任在建设班集体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有明显意识、目标和规范的教育是显性教育因素。但当班集体形成以后,班集体的舆论,优良的作风、学风等就成了隐性因素。正像马卡连柯所说:"只有建立了统一的学校集体,才能在儿童的意识中唤起强大的力量,这种舆论的力量,是支配儿童行为并使它纪律化的一种教育因素。"一个拥有优良班风和集体舆论的班级体,对学生一切道德的言行都会给予一种支持、肯定和鼓励;而对一切不道德的言行,则会造成一种强大的压力,促使其转化。这种转化不是班主任或他人强制的结果,而是学生在集体舆论和班级的潜移默化影响下自我调控的结果。如一位学生在踢足球时,不小心踢坏了教室的玻璃,在爱护公物、损坏赔偿的优良班风的影响下,这位学生会主动地向班主任承认错误并赔偿玻璃。这就是集体的隐性教育作用。所以,一个优良的班集体,犹如一个巨大的熔炉,它能熔化后进学生身上的缺点和毛病,净化他们的灵魂,唤起他们的进取心;它能使积极向上的好学生更加拥有信心、勇气和力量,再上一层楼。
四、期望效应
班主任工作中的期望是指班主任对班级中的人和事的前途有所期望和期待。它表现为一种心理作用,通过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心理相融,收到德育效果。班主任从学生的不同情况出发,设计出对不同学生的德育期望值,然后通过师生间各种活动作用于学生,使学生自觉地行动,逐步使自己越来越接近于班主任的期望目标。班主任对学生的德育期望也是一种隐性因素。
以上谈到的是隐性教育在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然而隐性教育的教育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不论是知识的学习,还是情感、价值的陶冶,隐性教育对学习者的影响都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班主任的教育艺术应该集中体现在如何发挥隐性教育的积极教育影响和减少隐性教育的消极影响。那么班主任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提高利用隐性教育提高教育效益的策略:
(一)应树立身教重于言教的育人观。
班主任的表率作用是隐性教育中的一种重 要育人因素。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特 别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作学生的表率。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当然,这并非说教师不要言教,而要特别强调身教的重要性,强调教育者的示范作用,使教育者成为学生敬慕的对象和效仿的榜样,班主任只有拥有优良的个性品质和作风,在学生当中起到表率、示范效应使班主任在学生德育工作中起到潜在的感化作用,发挥正效作用。
(二)要加强班风的建设
班集体风气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对学生个体的思想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一个生机勃勃、奋发向上的集体可以使原本思想道德素质较差的学生有所收敛乃至改正。这是因为生活在集体中的学生个体,总是不断地从别人的评价中发展自我观念,作出评价后加以选择,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和修正自己的价值观念体系。
(三)要注重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加强对学生心理的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是儿童精神世界的研究者。"班主任在其德育工作中,如果缺乏对学生的了解特别是学生心理的了解,就不能知道学生在想啥,想做啥,也就不能使自己的教育和学生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收不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隐性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自主、和谐的德育教育方式,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环境、文化环境、家庭环境等教育环境下,隐性教育更具显性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隐性教育内容广泛,途径广阔,形式多样,它应当成为思想教育中与显性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一个重要的侧面,而且可以发挥显性教育无法达到的作用。当然,学校隐性教育内容是多方面的,教育功能是通过学校根据既定的德育素质教育的任务,对学生加以期望、暗示,使学生受到感染,引导学生模仿等方式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华.教育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
[2]再议隐性教育.教育研究.19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