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相抵深深处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555666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生活在新疆,但我们的视野和行走都十分有限,对于许多地方、许多人群都未必能够真正抵达,而正是那些地域和人群,有着令你难以想像的魔力,总是会借助着一种力量在你面前呈现出奇妙的光亮。
  记得我第一次接触到刀郎和刀郎老艺人,是在2004年冬天乌鲁木齐下第一场雪之时,那是一次以文会友的隆重相聚,主题正是与刀郎有关的内容。深夜席散,当我们喝光了从南疆带来的数桶穆塞莱斯,醺醺然走在这个城市初雪的街道,内心总觉得在燃着火焰。因为我们能够听到最原生态的音乐,喝到最原生态的美酒,可以说在那一晚已经远离了城市的俗囿,坠入了旷野的狂放。
  此后,那些身穿白布衣、盘腿席地的刀郎老艺人总会浮现在我的眼前,尽管那一晚我们在刀郎狂歌之中纷纷起舞,尽管我们把胸前的嘉宾鲜花都敬献给老人们,尽管我们舞累之后就坐在老人们的脚边继续聆听,但我们总是觉得,无法走进刀郎的世界,他们的内心。
  每每打开尚昌平《刀郎》一书,我就会回想起初雪之际的那一幕,面对刀郎和刀郎音乐,我们许多人都有一种亲近的渴望,却又始终无法释怀的焦灼。所幸,借助昌平在几千年来刀郎之路上的巡行步履,我们得以更深入地亲近这一古老绿洲之上的狂野乐舞。
  《刀郎》一书中对于刀郎文化的渊源与延伸、传承与表现都有着缜密的论述和详实的叙述,这自然有赖于昌平对西域文化的思考,以及她在新疆地域上的数载奔波,以此才能够厚积薄发,凝聚和升华出这一主题厚重大气又生动鲜活的灵魂。
  她在文中自述:“刀郎乐舞的本质是什么,一直悬系在我的心头不得释然,尤其是在我所经之处,无论耄耋老人,还是青春少年,无不推诚相与;或即景联辞,或席地鼓琴,更令人感愧交并。”“村民在空旷的场地上迎风起舞,琴弦上跳出的音符像一颗颗长了尾巴的沙砾,在空中随风旋转,抽打在我的身上、脸上,那是一种带着弹性的击打,直至全身麻木,直至击碎大脑中的一个问号——什么是刀郎?!”
  什么是刀郎?对于每一个关注新疆地域和传统文化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有着无限内涵的问题。正如昌平在《刀郎》一书中的广征博引,求证探述所得出的结论,刀郎涵盖着民俗、社会、文化现象与民族精神气质,作为一种文化、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象征,存在于民族文化的血脉之中。
  整本书中,令我偏爱的是昌平对于数位刀郎老人的考察和描述,从他们的身世、家庭和社会生活中,都可以透映出这样一个简单的主题——刀郎,就是一种生活态度。在刀郎人的生活中,喜作歌,乐作舞,悲作歌,怨作舞,所有的生活情绪都归结进刀郎,所有的语言和感情都凝聚成刀郎。
  在昌平走近的刀郎艺人中,卡龙琴乐师阿不吉力·肉孜,60岁那年为求得别家院内可做乐器的上好桑木,曾经三叩其门,最后以自己的毛驴交换终得实现所愿,用这株桑木做成了三件乐器,被誉为“一木三琴”;库尔班·吐尔地·艾捷克这个艾捷克乐师,被人们在姓氏后面附以乐器名称而尊崇,他在琴体的顶端嵌上了金属制作的国徽图案,是他改变了刀郎人口传心授的传艺方式,用文字方式协助恢复了几近失散的刀郎木卡姆曲词;因为生活困顿有过多次结婚史的吾斯曼·艾山,不懂得稼穑之艰,令他魂不守舍地只有一把从未给他带来名利的刀郎热瓦甫;还有两位90岁高龄的刀郎老艺人沙得尔·沙依提和木沙·尼牙孜,他们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着对于刀郎的热爱:“一个人一生可能会讨几个老婆,但他钟爱的琴只能有一把”;而被称为“刀郎雙星”的孪生兄弟艾山·牙牙和玉素因·牙牙,对生活的理解和表现虽然不同,却对刀郎有着同样浓烈的激情……这些老艺人所呈现出来的道理并不艰涩,简单的可以归结为一点——刀郎,是流淌在血液里的音符。
  无论富足还是贫困,刀郎正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我相信昌平所走近,也是我们所渴望亲近的,对于她或者我们而言,并不能够了解足够深,抵达足够远,但只要能够与这些老艺人相处,即便短暂,也会从他们生活中透映的光亮来达成自我的观照。
其他文献
她七十余次来到新疆,在这片土地上行走、写作、拍摄,用去人生最美好的二十年。熟悉她的读者通过这些年她出版的图书——《和田人》《刀郎》《南疆》《玉出昆仑》《风展如画》《沿河而居》《走读新疆》《西出阳关》,了解那些生活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绿洲和昆仑山北麓的居民生存状况。她——尚昌平不仅用笔,还用镜头为外界展示着新疆的丰富和多元,将她对这片土地和人群的热爱以及她对每一次与他们相守时间的珍爱,都
期刊
2017年6月5日,第五届中国企业绿色契约论坛及第七届SEE生态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西管理分局局长钟泰,以他34年的坚持与领导力,荣获第七届阿拉善SEE生态奖。  雪山万里寻滇金丝猴  1983年,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建立,我国有了第一个滇金丝猴保护区,拉开了对滇金丝猴这一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的序幕,同年加入保护区管理局的钟泰成了滇金丝猴的首批守护者之一。  那年,钟泰16岁
期刊
2005年12月在新疆噶尔曲尕最后的罗布人部落的夜晚,昏暗灯光下,那些维吾尔族兄弟高大的背影依旧萦绕在眼前;热情的歌声,也仿佛回绕耳边。  “兄弟,我骑马千里趟过塔里木河只为来看你……”  那一夜,在无边无际的棉花香气里,平时滴酒不沾的我醉得像一团软棉。  那是我第一次和尚昌平去新疆采风,也是第一次被新疆同胞兄弟般的炽热真情感动。此后,对新疆的美好回忆令我经久难忘。  “人类是地球上最具情感的动物
期刊
图/尚昌平  纯粹是内心喜欢,所以一次又一次地去  新疆是一块神奇的疆域。  此处美丽的雪原,一望无际的沙漠历历在目;彼时神秘的楼兰,被人遗忘的废墟遥不可及。千百年来,新疆都是探险家的集散地,南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维吾尔、塔吉克等民族的艺术和风情绚丽多彩,构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在古丝绸之路的南、中两条干线上留下的数以百计的古城池、古墓葬、千佛洞等古迹昭示着历史的悠久与沧
期刊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指出,尽管候鸟面临多种多样的威胁,但人类对土地的使用是对候鸟影响最严重的因素。垦荒、采矿、毁林、填海造田等不可持续的人类活动,导致鸟类栖息地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甚至完全消失。比如,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湿地,同样是候鸟的主要栖息地。可由于经济压力和发展欲望,人类将湿地滩涂转变成了可带来经济效益的制盐区、水产养殖场、休闲娱乐和工业区等,导致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甚至被吞噬,靠湿地生存的水鸟因此
期刊
如果辉煌是一座城市,那就该是维也纳的模样。无论是自12世纪就强盛于欧洲的哈布斯堡王朝时期,还是19世纪繁荣的奥匈帝国,作为首都的维也纳都巧妙避开战争,中正平和地存在于欧洲世界,与阿尔卑斯山和多瑙河为伴,以音乐艺术为灵魂,犹如一幅明朗浩然的帝国画卷,看到时间里的全息空间。维京游轮沿多瑙河专为中国游客定制的内河线路,巡游奥地利、匈牙利、德国等国家。在欧洲最富诗意的多瑙河上行进,品一杯美酒,来一份地道的
期刊
即使你没看过他的照片,你和他的纪实摄影项目《水》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汇丰水资源计划” 的资助下,美国摄影师穆斯塔法·阿卜杜拉阿齐兹在过去的五年内,将镜头对准了世界各地与水有关的人和风景。    在当下,“水”这个议题十分复杂,并且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水资源和人类的关系正在逐渐走向一个危险的境地。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全球约有六千五百万人不能喝上安全和纯净的饮用水;河流、
期刊
编辑们, 你们好!我是《中国周刊》的忠实读者我给贵刊去信是表达我的感激之情,我和这本刊物有很深的缘分, 那是一个偶然的機会,我在朋友那里看到了这本杂志,随手翻阅一下,发现了里面精美的文章很吸引我,于是,开始认真仔细地阅读完整本杂志。我发现《中国周刊》的选题策划思路清晰,观点鲜明,重点突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一直关注着贵杂志。我关注《中国周刊》文学性、人文性的部分。我后来还通过上面的电话,订阅了
期刊
20年来,尚昌平多次回到她的精神故乡新疆,在那片土地上行走、写作、拍摄、生活、感悟。她说:“每次回来时就想着不去了,但是只要一看到新疆地图上的昆仑山就想着出发。出发的时候有时会感觉到辛苦,但到了那里就感觉不到了。”她说,“我只是一个自然的人,去了一个自然的地方,遇到了一群自然的人,做了一些自然的事情。没有什么成绩,只是深爱这片土地。”    这些年,昌平出版了10余本关于新疆的书和摄影集。《和田人
期刊
我是北京的读者,我很喜欢影视,尤其爱好电影和电视纪录片。我给杂志的编辑提个小小的建议:我知道贵刊的内容每期都围绕一个主题来组织文章的,能不能加进一些影视文化类的内容?影视方面也能找到和环保、人文有关的文章,因为我比较关注影视文化,常常希望你们所報道的风景旅游地通过影视镜头展现。你们的文章画面感很强、很美,再配上镜头 ,我相信能带给观众更直观的视觉享受。我期待着有那一天的出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