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gxiao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物学习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内驱力,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学生对所学学科兴趣浓厚,其学业成绩一般 都比较理想。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努力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了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培养
  爱因斯坦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的生物学课程教学中也不例外,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地去探索新知,也才能让学生从思想上把学习转变为一种精神动力,心甘情愿地为学习而付出。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形式下,笔者就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谈个人的观点:
  一、以实物观察、实验演示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要集中注意力,不放弃偶然目标,不轻易放过那些你甚至觉得毫无关系的现象。长期训练,使之形成一种一丝不苟的科学习惯。反复观察,找出实验中产生某种现象的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
  例如,在讲“鱼的形态”时,先让学生观察活鲫鱼的外形、体色、体表结构及其运动状态,然后分别剪掉它们的胸鳍、背鳍和尾鳍,再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学生们看到剪掉背鳍的鱼会失去平衡而侧翻,剪掉胸鳍的鱼只能向前游动而不会转弯,剪掉尾鳍的鱼游动速度明显减慢、身体摇摆不定。这些现象使学生們异常兴奋,自然激发了他们对理论学习的浓厚兴趣。
  模拟试验优点是花费少,简单,易于操作,容易使不能用感观了解的现象直观化。再例如模拟保护色的形成,利用约3厘米长度的红、蓝、绿、黄、褐等多种颜色,相同数目(每种约20条)在众目睽睽下撒到一小块草坪上(一米见方即可。范围小更能说明问题),自己或他人马上去拣回,结果不同颜色的拣回的数量不同,在同样的草坪上结果会相同。重复多次,就可以让学生认识保护色的作用。再加以说明,难以拣回的就难被敌害发现,活下来才有机会繁衍后代,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积累,与环境颜色相似的就在自然选择中生存了下来。这个过程就是保护色形成的过程,此实验活动就可模拟生物保护色的形成。
  二、介绍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启发性学生思维
  生物学基础研究方面,最新的科研成果也有很多很多。最显著的有:1、干细胞研究,尤其是其中的iPS和胚胎干细胞研究;2、测序的最新成果,能够将物种的全基因组测序缩短到几天,几万美金就能完成。3、艾滋病毒疫苗研究最近也有所突破。4、纳米生物学(尤其是研究单分子的生命科学)进展迅等等
  如果人生了不可逆转的病变,生命受到威胁时,挽救生命的唯一办法就是器官移植。为了解决器官的来源问题,也为了预防移植后出现的排异现象,科学家们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培育出带有人类某些基因的动物。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猪心”、“猪肾”等,可望在不久的将来进入人体执行正常的生理功能。
  比如在农业中转基因作物,植物抗病研究,在医学上的诊断包括肿瘤诊断,遗传病诊断。在食品上的微生物测定。然后到法医学上的鉴定DNA等等都用到。
  事实证明,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在学生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非常关注生物科学发展的动向,科学成就成了学生们谈论的话题。
  加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研究它的主要方法是科学实验。通过验证性实验可以巩固课堂知识,通过探索性实验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加强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演示实验,凡是应该让学生看到的,尽量让他们看到。例如,讲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氧气时,我们经常演示的是金鱼藻的放氧实验。这个实验虽不复杂,但常因季节的关系不能成功的演示,如因季节不合适,这部分内容可提前讲或用适宜强度的灯光代替阳光实验。当学生看到成串的气泡从叶片表面冒出时,兴奋得不得了,当收集在试管中的气体使余烬木条复燃时,这些接触实验甚少的初一学生中有的竟吃惊的“啊!”了出来。又如,讲血液凝固的原因时,补充了下列实验:用粗糙的木条不断搅动刚刚从动物体内流出的新鲜血液,木条就会缠上许多丝状物,其上粘有一些红色物质,是红细胞。洗去红细胞,丝状物呈现白色,这就是纤维蛋白,余下的血液不再凝固。学生感到很新奇,纷纷发问:“这是怎么回事?”教师顺理成章地讲述血液凝固的原因,并就此讲清血浆和血清的区别。特别要说明血浆中有的是纤维蛋白原,它是一种小分子蛋白质,在血小板释放的某种物质的作用下,才转化为纤维蛋白。
  三、开展生物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外活动小组中,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材料,内容可以包括生物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生物技术如组织培养、食用菌的栽培等,用来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需要注意的是,课外小组应由学生自愿参加,避免使之成为竞赛的工具。阅读材料的编写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和生活经验,并由学生选择阅读。通过生物课外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物教学中,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形式与手段很多,如野外实习、标本的采集与制作、生态调查、课外活动等等。兴趣以需要为基础。需要有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兴趣基于精神需要。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到需要,他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奥秘。兴趣又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没有认识,也就不会对它有情感,因而不会对它有兴趣。反之,认识越深刻,情感越炽烈,兴趣也就会越浓厚。
  总之,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找到最佳的切入点,找到最好的学习方法,要在备课中充分地准备好能调动学习兴趣的资料、练习等,要在遵循教学规律、把握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才能使生物教学达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阮梅.自制实验教具好处多[J].
  [2]韦炳元.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与自制教具学习建议[J]
  [3]许梁山.中学生物教学法[M]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主要从物理教学的规律讲解、物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物理教学中的实验教学、物理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有关物理教学的一些问题,在物理教学中不仅是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会学乐学,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设计 实验教学 能力培养 规律讲解  1.前言  物理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其中规律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中心
摘要:邓小平曾说过,“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开始注重初中生的计算机教学问题。但同时,由于地区经济发展和教育程度的不同,各个地区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本文从县城和农村计算机教学出发,浅析初中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 教学方法  一、初中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意识淡薄。应该来说,在初中所有的
[摘要] 从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好奇、探究、追“新”、好动、寻美分析,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顺应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结合恰当的教学方法,以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 好奇 探究 追“新” 求动 寻美 心理  如何提高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效果呢?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我认为教师应了解和熟悉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顺应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充分利用一切教学手段
摘要: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传统教学用具单一性的缺点。它可以将动画、图片、声音、文字等多种形式融于一体,为物理教学提供了诸多的便利,但是多媒体应用的一些弊端也开始出现并成为教师们所普遍关注的。  关键词:高中物理 多媒体技术 合理应用  随着多媒体手段在物理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多媒体的一些“副作用”也逐步被发现。那么是否应该在物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正确应用多媒体也成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是我国普通高中的一门必修课。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已经不单纯是计算机技术训练,而是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培养的教育。本文主要探讨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生进行自主协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 信息技术教育 有效性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体现出来的总目标就是“
【摘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要让学生喜欢上《生物学》这个学科,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特别是活动中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应本着“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态度来创新发展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内涵。  【关键词】转变 提高 教学效率  生物课程标准倡导的三个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初中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为生物学科的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吸收传统教学的优点,摒弃其弊端,转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已成为共识。很多人普遍反映高中化学教学内容多,课时少,只有科学、高效地利用好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化学课堂教学 效率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已成为共识。很多人普遍反映高中化学教学内容多,课时少,只有科学、高效地利用好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尤其是随着
密度的測量问题,是力学中的难点问题。能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动手能力、天平、量筒的使用等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减小实验误差的意识,使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