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往鉴今,多维激趣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_3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更好地将苏教版与统编版相衔接,增强学生的文言语感,激发学生对小古文——这一适合儿童阅读、浅近易懂、篇幅短小的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读文寻源,将群文阅读这种新型阅读方式运用到统编版小学语文的小古文教学当中,本文阐述了从情绪激发、情境引趣、循序递进、编演诠释、配乐吟诵等五个维度入手激发学生古文学习兴趣的策略。
  【关键词】统编版 小古文 多维激趣 群组阅读
  统编版教材,在平衡人文要素和语文能力的同时,倾向于传承经典,大幅增加了古诗文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比重。这是对传统文化认同的重拾,是对中华经典正面交流的强化,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打上文化底色,为学生的精神文化成长砌好基石,体现出鲜明的中国化、经典化特色。
  古书明大义,经典传美德。小古文,是从万千光照古今的经典诗文中遴选出来的更为精短有趣的文言故事和传世句段。用好小古文这块敲门砖,便是诵读历史先贤之言,打开古文启蒙之门。以多种形式的诵读来品其精义,承其精妙,开掘其趣味及韵味所在,借古创今、二度拓展,这才是“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在“小古文”教学中多维激趣,以趣导学,以文化人,最终达到“1 X”的群组阅读的目标,这是统编版教材赋予苏教版教材使用者的全新使命。小古文,与我们首次碰面,却并非一时邂逅,而是长此相伴。
  维度之一——求新求奇,调动胃口:激活儿童心理期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谓把课上得有趣,就是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新课伊始,我们可以通过巧用背景知识和相关的逸闻故事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通过文白对读,互文互现,营造现代汉语与小古文的双重语境;可以通过设置悬念,利用学生对人物命运和故事发展的关切与期待,吸引学生读下去;还可以通过插图、题目、情节发展、结尾进行预测,在关注文本的基础上,探索未知,诱发猜想,让小古文唤起学生自身已有的经验,实现文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勾连。如出示一篇小古文,先隐去结尾,再由学生自己预测出多种结局,不仅进行了逻辑顺序、行文线索的梳理,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判断,而且兴奋点的设置还能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小古文阅读水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新课即将结束之前,我们也可以通过加强内容之间的联系,以课文为载体引入生动的名篇语段,链接到相关的小古文故事,将经典诠释得通俗易懂,将故事叙述得富有生趣,让学生“胃口大开”,产生进一步的阅读欲望。比如,学完《司马光》后,从其出处《三国志》中遴选篇目《曹冲称象》作为补充。再如学完《守株待兔》后,不仅从其出处《韩非子》中遴选学生熟悉的寓言《自相矛盾》补充阅读,还引入《笑林》中的《截竿入城》以进行“1 X”拓展阅读,其理念与统编版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也是一致的——同是落实课标,延伸阅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在一定的阅读与积累的基础上,从教材出发,鼓励学生大胆突破,试用小古文来交流,还能令口语交际迸发出别样的精彩!再或是进行由读到写的迁移,通过这一激趣方式推动学生个性表达,来超越文本,启迪智慧。
  维度之二——画面之外,课文之中:引导儿童自然理解
  创设适合学生与文本沟通的情境,为解读小古文的内涵搭建支架。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发达,适当的简笔画或插图乃至动画就能增添课堂的趣味,有了兴趣,再去阅读含蓄精炼的小古文,便会发觉年代与距离不再遥远。
  朱锦涛老师執教《守株待兔》一课时,巧妙发挥了插图的作用,并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力求通过通透之眼,察觉未言之意。朱老师首先让学生观察画面中耕者的眼神:你发现了什么?他的眼神在哪里?此时此刻,他在想些什么?这所有的问题加起来,就直指耕者眼前的树桩,隐隐约约又看到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倒在对面的树根上,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冀复得兔”。这时,再安排学生前后两句连起来读: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如此启发思辨,逐步亲近,再次读到“因释其耒而守株”,理解感悟起来就亲切自然、水到渠成,又何尝怕学生读不懂、悟不出,对古文有畏难情绪呢?再如朱老师在执教文本时,先锁定故事里出现的几大人物,引导学生在农夫、兔子乃至木桩等角色之余,继续发现画面之外,课文之中的角色——宋国人,再将目光聚集到课文最后一句标明是“宋国人”身份的词语“宋国”上,使得学生对小古文语言的凝练产生直观性的感受。
  又如,为了兼顾小古文课堂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笔者学校的刘老师针对《精卫填海》一文中出现的一些语言形式,以精卫送礼物的方式精心设置了四个趣味关卡,学生一路过关升级,饶有兴致。就文言的语言特点,刘老师还特别予以关注,尤其是古今异义、语言凝练的突出特点,在师生的对话与交流中,由学生自主感悟得出。对于文言特有的倒置、省略现象以及代词的反复出现,刘老师也将其收录到关卡训练中,以便更好地让学生初步认识文言文的语言形式。最后,将故事的动画视频作为精卫的礼物呈现给学生,辅助他们对故事的理解。
  维度之三——活化细节,玩转古文:打破既定模式套路
  活化细节,并不是限于细节,而是以读为本,怎样好玩,就怎样读,一边读一边留心细节、内化语言。以王宗海教授执教的《司马光》一课为例,王教授并不像一般阅读教学惯常的那样教,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环节设计,在思路上给学生们惊喜——先读对、读懂,再读透、读美,滚动式前进。努力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氛围,从而学得扎实投入、兴味盎然。
  王教授先示范,教会学生什么是诵读,然后确定文言文独特的诵读调——不仅要读准字音,读对停顿处,还要读出“调调”,这才是真正的诵读。但是光读对不行,教者在寻常的借助注释识关键的基础上,不是通过教授多讲解,而是训练学生抓住因果结构,用现代白话文的习惯简单、凝练地来讲这个故事。再提示学生写人常常用四种办法:人物的外形、语言、心理、动作,引导学生观察在《司马光》这篇仅仅30个字的小古文中,动作描写最多,把动作抓出来,聚焦动作细节,加以放大,就能把故事讲得好玩。小古文留下了很多可以想象的空间,《司马光》这篇文章恰恰又将文白比照,其义自现的空间体现在众多的动词之上,如:戏、登、跌、弃、持、击、破、迸、活。王教授的活化细节便是对一连串行为动作的补白。在联想群儿戏于庭的时候,用上排比句——有的……有的……还有的……练习说话,在对比司马光与众人的表现差异时,更是调动了多感官参与,如:司马光的救人方式是什么样的?当时你听到了什么?如此深入情境,置换想象,故事怎能不由简到丰?学生的感受怎能不鲜明真切?   维度之四——以演促悟,自我陶醉:丰富儿童角色体验
  古人曰:“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因此,能否调动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关系到小古文教学的成功与否。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文言文教学,早已不像古代私塾先生那样机械枯燥地重复,如何在尽量简化字词讲解环节的基础上为趣服务,让学生顺利接受小古文这一新的体裁,变得乐学古文,是我们教学研究的重点课题。
  表演的形式活泼有趣,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为他们最喜闻乐见。小古文的诵读也常常采用片段式表演的形式,在童趣十足的表演中,学生化身为其中的角色,配合上动作、神情、手势、语气、语调,绘声绘色演绎脑海中的角色形象,把自己当成文中人物去体验,通过舞台诠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展现小古文的精彩。在激发热情、经历情感跌宕之余,学生们还能加深对内容的印象,受到经典的熏陶,获得形象的教育,也因此形成了新的认识。
  不仅在中年段的小古文教学中,多采用文白对照、表演等形式,让学生体会小古文的美感与趣味,高年级的小古文教学也同样可以如此。如六年级的《书戴嵩画牛》一课,教师在教授牧童是怎么评价杜处士收藏的那幅画的,体会牧童具有什么样的精神的时候,让学生创造性地演一演牧童,边演边揣摩人物的动作、神情。学生们演读入境,古今对接,不但能在表演中感受小古文的有情有趣,而且因为亲身参与了,也就更容易体会到小古文所蕴藉的大道理。
  维度之五——配乐吟诵,悟情悟理:促进儿童入情入境
  韵味性极强的小古文,需要以读为抓手,知音识意后学习停顿、变换形式来诵读,一读再读。配乐朗读,亦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导入之时,加入音乐渲染,消除学生在认知上的陌生感,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读通读顺之后,再配乐朗读,亦能将形与韵读出来。同古诗词一样,不也可以根据“平长仄短、依字行腔、拍打节奏”的吟诵原则来读出对小古文的理解,传达情感吗?
  有研究认为,让学生带着主动意愿去诵读,不仅能够牢记文本,还容易领悟到古文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儿童的认知规律一般是从无意识记忆占优势向着有意识记忆转化,他们容易接受易记、有趣又适合他们年龄且可以理解的事物。
  曼声长吟,小古文的音韵之美随吟诵而出,把情化为可以通过听觉感受的音律,从而打造体验之境。用配乐吟诵走入人物的内心,以情激情,生趣多姿,有利于披文入境,以感受汉语言文字的精妙,这也是在无形中为学生学习小古文播撒下兴趣的种子。
  总之,无论什么样的方法,都只是为学生搭建学习小古文的支架,如何在尽量简化字词讲解环节的基础上为趣服务,有所创新,体会古诗文的景、情、意、韵、理,仍然是语文教师所须努力探索的方向。
  【參考文献】
  [1]韩吉青.开胃,人眼,养心——让小古文阅读秀色可餐之“厨艺三招”[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1).
  [2]徐华珍,鞠汉伟.基于儿童立场的小古文教学例谈[J].小学教学研究,2016(4).
其他文献
【摘要】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而成的,反映学科课程的内容体系。但是统一编写的教材,无法兼顾地域差别、城乡差别、校情、学情等,所以在使用教材进行课程实施时,要对教材进行重新解读与思考,因“学”就“导”,优化教学内容和过程,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关键词】教材 解读 学导课堂 用教材教   解读教材是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的结构、体系、编者的意图等进行全面而深入细致的分析。这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
【摘要】为响应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新时代新要求,小学基础教育必须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以“美”育“德”的现代化融合式教育方式凸显其实践价值。本文试图从教育实践领域出发,探讨“美”视域下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四种有效教学路径,为以美立身、立德树人找到更多接地气的实践方式。  【关键词】“美”视域 道德与法治课堂 有效教学路径  近年来,美育和德育前所未有地得到党
一、缘起:以区域文化与特色课程的建设促进学校文化形成   (一)溧阳的蚕桑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蚕桑文化是中国文明的起点,中国人养蚕种桑距今至少已有4000年的历史,蚕桑文化足以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溧阳素有“江南丝府”美誉,蚕桑文化源远流长。民间一直流传着“一年吃粮靠稻场,四季用钱靠蚕场”的说法。溧阳的养蚕人为当时的溧阳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使蚕桑文化得到了一定的传承。   溧阳市文
【摘要】基于“让学”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以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解读为前提的学生学习主体的学习实践活动。本文结合《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的教学,从鼓励学生先学、允许学生质疑、放手学生探究三个维度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 让学课堂 核心素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今天和明天》报告中强调:受教育者务必要成长为“自己能够教育自己”、善于“把别人的教育变成自己的
《太陽照在桑干河上》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丁玲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发表于1948年9月。它真实地描述了1946年中国华北农村解放区土地改革革命运动初期的各种具体情况,通过暖水屯一个村庄的土地改革运动,反映了当时中国华北农村尖锐复杂的社会主义阶级斗争和他们不同的革命思想和政治精神下的状态,且展现了当时中国乡村农民在中国共产党思想领导下开始准备踏上的一条社会主义革命光明之路。作为一部弘扬中国红色社会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讲述的是少年成长的故事。文中有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对主人公杜小康的“三次哭泣”的描写,细细品来,作者虽惜墨如金却言简而意丰,以此为抓手,必牵一发而动全身。本文将以《孤独之旅》之“长文短教”的教学实践为基础,试图通过对杜小康的“三次哭泣”的探究,将视线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杜小康的成长。  在曹文轩的小说里,原本学习好、人品好、本事大的杜小康却在“
江苏南京市小营小学于1952年建校,至今已有近70年的办学历史。   近几年来,学校秉持小班化教育提出的“幸福每一个”的核心价值,坚持“呵护童真、激活童趣、滋养童心”的办学理念,以精致化办学促进学校不断走向优质。学校现在不仅真正成了家长和社会对优质教育的新选择,还被列为南京市玄武新名校的培养对象。   走向新名校的发展之路,也是学校管理者办学理念、办学策略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在这条路上,笔者感受
【摘要】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对数学文本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课堂上只重视对数学概念的讲解和运算定律的阐释。其实,小学数学课也需要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不仅是开阔学生数学视野的载体,更是唤醒学生数学思维的源头活水。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营造引人入胜的文本阅读情境,教给学生科学的文本阅读方法,还要打通数学课内、课外阅读的通道,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交互式电子白板辅以教学是一种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高效教学手段,将其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中,有助于多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突破学生学习的时空限制,将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繁为简,与学生有效进行实时互动,尤其能够将拥有丰富图片信息的英文绘本更加生动有趣地呈现出来,从而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发挥导学助学作用,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交互
自從人类发明了“表情包”,其他灵长类动物就坐不住了。猩猩、猴子、狒狒们纷纷表示:在动物王国里,表情最为丰富的,非它们莫属了!不信你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