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组合作学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常用策略,其对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借助小组合作学习,进一步促进其革新和应用,以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成效的深层次提升,是值得关注的现实教学命题。着眼于此,笔者在本文中分析了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高效课堂;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32-0231-01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构建“高效”课堂已经成为今时今日各学科教学者的追求目标。如何构建“高效”课堂也已然成为各学科教师口中的“热词”。就此,不少教学研究者提出了各种教学模式,众多教学模式当中,笔者个人最喜欢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这同时也是最受学生欢迎,和学生最容易接受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将有限的课堂40分钟高效地运用起来,让学生主动的投入课堂之中,既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學中的应用方法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为了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初始阶段,一定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二)确定学习目标。教师一定要告知小学生具体的学习目标,让他们能够及时学会课堂知识。对于学习目标,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数学问题的形式展示出来,并且在小组中分解到每一个成员,让小组中的所有小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保证每一个小学生都不闲着。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够向着具体的学习目标而前进,能够积极解决教师布置的数学问题,从而防止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现象的发生。
(三)互相交流。确定学习目标之后,教师就可以继续引导小学生互相交流,以便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实际问题,这在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占据着最为关键的地位。在这一环节,小组中的所有的小学生都按照他们自身的理解进行探究,得到小组的学习成果。
(四)学习评价。为了检验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就必须进行学习评价。在学习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要求小学生清楚地表达出他们的见解,并且,教师也应该引导小学生真诚的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者评价其他组的合作学习情况,从而能够实现小学生们之间的互相学习。教师在倾听了小学生的学习评价之后,也应该根据不同的小组的具体的合作学习过程和学习目标的实现情况做出综合性的评价。
二、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
本文以“组合图形的面积”这一内容为例,探讨如何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此为桥梁,优化课堂教学质量,为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奠定基础。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在新授课前,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先为学生创设一种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之后再进行授课。比如提问:“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那么他们的面积公式又是什么呢?在现实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不可能都是这些单一的图形,而是一些图形的组合。”学生回答后再引导学生看课本出示的四幅图片,提问:这些图形和我们以前学的图形有什么关系?(学生举例回答)这些图形都不是一个单独的平面图形,为了便于计算,我们可以把他们看成是几个基本图形的组合体。(学生说出每个图形是由哪几个几何图形拼成的)
(二)明确教学内容,引出新课。导出新课内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如何计算这些复杂的组合图形的面积。
问题设计:老师要建一建新房,要给一面墙刷漆,刷漆的面积有多大?(此处省略图)(引导学生将图形进行分割和填补求面积)
然后出示相关数据,学生先在作业本上完成,并请学生黑板板演。
第一种方法:正方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
5×5 5×2÷2=25 5=30(平方米)
第二种方法:直角梯形的面积×2
5 2=7(米) 5÷2=2.5(米) (5 7)×2.5÷2×2=12×2.5÷2×2=30(平方米)
第三种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X2
5 2=7(米) 5÷2=2.5(米) 7×5—2×2.5÷2×2=35-5÷2×2=35-5=30(平方米)
(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合作。待学生完成上个任务后,我们就可以提出小组合作学习问题:通过三种方法的比较哪种方法更好?为什么?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同学交流。
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和探讨,能够分析出第一种方法是运用了切割法,将原图切割为两个图形,两图形面积和就是原图面积;第二种方法运用的是填补法,如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够快速找出填补的图形;第三种方法是综合运用,相对较难一些,而且计算量也较大。因此,很容易找出三种方法的区别,对比分析可以得出第一种方法更好,主要因为其直观、计算容易、不易出错。
(四)总结归纳,学习评价。在学生总结小组合作学习结果后,进行总结和点评,对于积极参与小组学习的同学给予表扬;对于总结较好的小组给予肯定,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
三、结语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主 旋律的今天,教师要适当组织合作交流,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实践,乐于交流合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展现自我,突破自我,在学习中发展、创新和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洪.“小组合作”该出手时再出手[J].贵州教育,2005(03).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高效课堂;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32-0231-01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构建“高效”课堂已经成为今时今日各学科教学者的追求目标。如何构建“高效”课堂也已然成为各学科教师口中的“热词”。就此,不少教学研究者提出了各种教学模式,众多教学模式当中,笔者个人最喜欢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这同时也是最受学生欢迎,和学生最容易接受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将有限的课堂40分钟高效地运用起来,让学生主动的投入课堂之中,既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學中的应用方法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为了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初始阶段,一定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二)确定学习目标。教师一定要告知小学生具体的学习目标,让他们能够及时学会课堂知识。对于学习目标,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数学问题的形式展示出来,并且在小组中分解到每一个成员,让小组中的所有小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保证每一个小学生都不闲着。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够向着具体的学习目标而前进,能够积极解决教师布置的数学问题,从而防止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现象的发生。
(三)互相交流。确定学习目标之后,教师就可以继续引导小学生互相交流,以便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实际问题,这在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占据着最为关键的地位。在这一环节,小组中的所有的小学生都按照他们自身的理解进行探究,得到小组的学习成果。
(四)学习评价。为了检验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就必须进行学习评价。在学习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要求小学生清楚地表达出他们的见解,并且,教师也应该引导小学生真诚的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者评价其他组的合作学习情况,从而能够实现小学生们之间的互相学习。教师在倾听了小学生的学习评价之后,也应该根据不同的小组的具体的合作学习过程和学习目标的实现情况做出综合性的评价。
二、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
本文以“组合图形的面积”这一内容为例,探讨如何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此为桥梁,优化课堂教学质量,为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奠定基础。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在新授课前,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先为学生创设一种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之后再进行授课。比如提问:“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那么他们的面积公式又是什么呢?在现实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不可能都是这些单一的图形,而是一些图形的组合。”学生回答后再引导学生看课本出示的四幅图片,提问:这些图形和我们以前学的图形有什么关系?(学生举例回答)这些图形都不是一个单独的平面图形,为了便于计算,我们可以把他们看成是几个基本图形的组合体。(学生说出每个图形是由哪几个几何图形拼成的)
(二)明确教学内容,引出新课。导出新课内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如何计算这些复杂的组合图形的面积。
问题设计:老师要建一建新房,要给一面墙刷漆,刷漆的面积有多大?(此处省略图)(引导学生将图形进行分割和填补求面积)
然后出示相关数据,学生先在作业本上完成,并请学生黑板板演。
第一种方法:正方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
5×5 5×2÷2=25 5=30(平方米)
第二种方法:直角梯形的面积×2
5 2=7(米) 5÷2=2.5(米) (5 7)×2.5÷2×2=12×2.5÷2×2=30(平方米)
第三种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X2
5 2=7(米) 5÷2=2.5(米) 7×5—2×2.5÷2×2=35-5÷2×2=35-5=30(平方米)
(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合作。待学生完成上个任务后,我们就可以提出小组合作学习问题:通过三种方法的比较哪种方法更好?为什么?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同学交流。
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和探讨,能够分析出第一种方法是运用了切割法,将原图切割为两个图形,两图形面积和就是原图面积;第二种方法运用的是填补法,如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够快速找出填补的图形;第三种方法是综合运用,相对较难一些,而且计算量也较大。因此,很容易找出三种方法的区别,对比分析可以得出第一种方法更好,主要因为其直观、计算容易、不易出错。
(四)总结归纳,学习评价。在学生总结小组合作学习结果后,进行总结和点评,对于积极参与小组学习的同学给予表扬;对于总结较好的小组给予肯定,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
三、结语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主 旋律的今天,教师要适当组织合作交流,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实践,乐于交流合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展现自我,突破自我,在学习中发展、创新和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洪.“小组合作”该出手时再出手[J].贵州教育,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