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职业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在高职院校中全面推行导师制,是完善教育管理方式的一种很好的途径。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推行导师制的必要性。高职院校应出台推行导师制的相关政策措施,并确保这些措施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导师制的具体实践目前还在探索之中,但最核心问题是导师必须具有高度的热情和责任心。
[关键词]职业教育;导师制;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138 — 02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可见,职业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但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许多问题。如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吸引力不强;高职学生的荣誉感、自豪感普遍欠缺,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高职学生的就业还受到诸多歧视等等。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既需要国家继续从体制机制等方面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力度,也需要高职院校自身不断的变革创新,积极探索适应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新路子、新方法。为此,各高职院校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和市场需求变化,在积极地改革学校的培养模式和管理手段。在高职院校中全面推行导师制,即是完善学生教育管理方式的一种很好的途径。
一、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推行导师制的必要性
目前,许多高校面临填报志愿率低,报到率低的问题。就高职学生的就业而言,由于目前社会普遍的观点是“重学历、轻能力”,高职生的就业岗位还受到诸多不合理的限制,如不能报考公务员,许多行业和部门招考要求学历必须是本科,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从事工作层次还比较低等等。因此,老百姓不认可、不愿意送孩子上职校。 对于已经选择读高职的学生而言,高职院校就更有责任将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导师制由于是由具备专业知识的教师对特定的学生进行全面的辅导,这有利于学生全面的进步,有利于构建更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将来更好的就业和发展。
高职院校学生需要由专业的导师辅导,与高职院校学生的状况有关,也与高职院校全新的教学模式有关。就学生状况而言,总体而言,许多孩子上高职院校往往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普遍有一种自卑的心理。〔1〕到了高职院校后如不能及时的调节,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学习和生活。此外,有少部分学生之前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高职院校后往往无所适从。因此高职院校学生需要有专人对其辅导。
高职教育与一般的普通高等教育又有区别。其中最主要的区别是培养的目标不同。〔2〕普通高等院校重视基础理论教育。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后能不能适应全新的教学模式,能不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能否实现至关重要。而对于刚刚入学的学生而言,相当多的同学没有自己的目标,不知如何学习,因此,需要有专门的教师予以辅导。
高职院校的任课教师课后一般较少与学生接触或只与部分的学生接触,而且这些学生与老师接触在多数情况下是单单因为学生本课程的学习问题。任课老师一般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心理等做全面的辅导。班主任虽然与本班的学生接触较多,但其工作重点往往在于对班级的管理,虽然也要对班级的学生进行辅导,但这种辅导主要是“点对面”式,其针对的是全班的学生,因此很难深入全面。而且,高职院校的班主任有的并不是专业课教师,其无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专业辅导。推行导师制有助于弥补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工作的不足。
从学生对导师的需求的角度看,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强烈需要有专门的导师对其进行辅导。笔者曾对我校200多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有92%以上的学生需要导师,不需要或无所谓的仅占8%。可见,导师制确有推行的必要。
二、高职院校应出台推行导师制的相关政策措施
高职院校应当出台推行导师制的相关政策措施,并确保这些措施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导师制的相关政策措施一般应包括下列内容:
1.把专业课教师纳入导师的范围。在高职院校,教师的主体是专业课教师,而且专业课教师一般都是“双师型”教师,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实践经验。专业课教师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解疑释惑,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战本领。而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特别强调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动手能力,因此,由专业课教师担任学生的导师是非常适宜的。
2.明确导师的职责。导师的主要职责在于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成长方向的引导,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独立学习、独立发展的能力。与此同时,导师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思想发展、人格的形成进行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具体而言,导师须全面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方面表现,落实对学生的“四导”:学业上的辅导、思想上的引导、心理上的疏导、生活上的指导,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导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情感、智能、志趣等方面的特点,鼓励和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发展;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体质基础和思想认识水平,帮助学生坚定正确的发展方向,循序渐进地健康发展。
3.建立导师工作业绩的考核机制。导师制要想取得实效而非流于形式,必须建立对导师工作业绩的考核机制。学校或者系部可以建立相应的考核小组。考核的内容要公开透明且具有操作性。考核的方法主要是看学生的实际表现如何,即学生经过导师的辅导后,有无在学业、思想、心理、能力等各方面取得明显的进步。考核指标可以采用量化的方式进行。以学业为例,比如可以考察学生在班级的成绩状况、是否获得奖学金、是否参加技能大赛及获奖情况、自学考试通过的门数等。要建立对导师的奖罚机制。对于工作尽心尽力且所带的学生表现突出的导师应给予必要的奖励;对于因工作态度消极导致其所带的学生表现较差甚至出现违法违纪现象时,可以对相关导师予以适当的处罚。为了避免考核流于形式,学院可以组织各系部交叉考核。 4.给予导师活动必要的经费保障。导师要想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并取得实效,必须取得学生的信任,了解学生,因此,导师需要经常性地和学生交流。交流的形式不拘一格,如座谈,参加社会实践等,这或多或少会发生一些费用,这些费用如果全部由导师支付,不仅会增加其负担,而且会影响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学校或系部应当对导师的活动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以确保导师制能够顺利的运作。
三、导师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
导师制推行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全面的成长进步。不同的老师在具体实践中会有不同的做法。但我认为导师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会先做朋友,后做导师
导师应当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多与学生进行真诚的沟通和交流, 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这样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会把内心的所思所想告诉老师,老师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只有导师把学生当做朋友,学生才会把导师当做朋友,而只有学生和老师建立起平等的师友关系,学生才能信任老师,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让导师的辅导取得实效。
可以说,能否和学生建立彼此信任的朋友关系是导师制能否有效推行的关键。但与学生建立朋友关系也并非易事。老师应当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除此之外,老师要关爱学生,尽可能的帮助其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总之,导师要让学生感觉到你是他真正的朋友,他才会从内心深处接受你的帮助和辅导,导师制才不会流于形式。
(二)导师必须加强各方面知识的学习,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高职院校的老师虽然一般都具有硕士学位,具备了相当的专业知识。但是作为学生的导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停的学习,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影响、带动学生。由于导师不仅仅是辅导学生的专业知识,还要对学生的心理、生活等诸多方面进行辅导。因此,导师要学习的知识很多,比如,如何与学生进行沟通。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大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导师采用说教的方式进行辅导不会产生较好的效果。采用说教的方式对学生而言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与学生有一种距离感,学生很难把真实的想法告诉老师。老师也无法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这里面就有一个与学生沟通的技巧问题。再比如,关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现在也是一个热点的问题。许多学生因家庭、学业、生活、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而产生各种不健康心理状态,表现为或自卑、抑郁,或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或态度漠然,对任何人和事都无所谓等等。因心理不健康导致极端事件发生案例也常见报端。心理不健康的危害是巨大的。作为导师,应当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自己工作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导师要积极主动的学习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其实,掌握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自己平时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也大有裨益。导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苗头,并及时加以疏导。
(三)导师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辅导方案
导师对学生的辅导内容有些是共性的东西,比如主要是学习方面,特别是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学习。此外,还包括生活上的帮助,心理上的疏导等。但由于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特点,其性格志趣不可能完全相同。导师应当和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针对不同学生各自的情况制定不同的辅导方案和培养目标,并督促其完成。比如,有的学生讨厌学习,导师就要和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了解其厌学的原因,帮助其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效率。再比如,有的同学羞于与人交往,导师就可以在如何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方面和学生进行交流,制定出相应的方案,帮助其提高交际的能力。
(四)导师要与班主任、辅导员及任课教师主动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
导师只有对其辅导的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和帮助。导师除了要与学生多接触以外,还应当主动与学生的班主任、辅导员及任课教师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生活动态。导师也要将自己辅导的学生的有关情况通过适当的方式反馈给班主任和辅导员。总之,导师与班主任或辅导员既要各司其职,又要相互配合,共同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导师制的具体实践目前还在探索之中,但最核心问题是导师必须具有高度的热情和责任心。学院和系部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为导师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参 考 文 献〕
〔1〕高美华,孔玉芝.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
〔2〕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认识基础与课程体系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3).
〔责任编辑:侯庆海〕
[关键词]职业教育;导师制;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138 — 02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可见,职业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但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许多问题。如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吸引力不强;高职学生的荣誉感、自豪感普遍欠缺,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高职学生的就业还受到诸多歧视等等。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既需要国家继续从体制机制等方面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力度,也需要高职院校自身不断的变革创新,积极探索适应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新路子、新方法。为此,各高职院校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和市场需求变化,在积极地改革学校的培养模式和管理手段。在高职院校中全面推行导师制,即是完善学生教育管理方式的一种很好的途径。
一、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推行导师制的必要性
目前,许多高校面临填报志愿率低,报到率低的问题。就高职学生的就业而言,由于目前社会普遍的观点是“重学历、轻能力”,高职生的就业岗位还受到诸多不合理的限制,如不能报考公务员,许多行业和部门招考要求学历必须是本科,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从事工作层次还比较低等等。因此,老百姓不认可、不愿意送孩子上职校。 对于已经选择读高职的学生而言,高职院校就更有责任将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导师制由于是由具备专业知识的教师对特定的学生进行全面的辅导,这有利于学生全面的进步,有利于构建更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将来更好的就业和发展。
高职院校学生需要由专业的导师辅导,与高职院校学生的状况有关,也与高职院校全新的教学模式有关。就学生状况而言,总体而言,许多孩子上高职院校往往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普遍有一种自卑的心理。〔1〕到了高职院校后如不能及时的调节,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学习和生活。此外,有少部分学生之前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高职院校后往往无所适从。因此高职院校学生需要有专人对其辅导。
高职教育与一般的普通高等教育又有区别。其中最主要的区别是培养的目标不同。〔2〕普通高等院校重视基础理论教育。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后能不能适应全新的教学模式,能不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能否实现至关重要。而对于刚刚入学的学生而言,相当多的同学没有自己的目标,不知如何学习,因此,需要有专门的教师予以辅导。
高职院校的任课教师课后一般较少与学生接触或只与部分的学生接触,而且这些学生与老师接触在多数情况下是单单因为学生本课程的学习问题。任课老师一般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心理等做全面的辅导。班主任虽然与本班的学生接触较多,但其工作重点往往在于对班级的管理,虽然也要对班级的学生进行辅导,但这种辅导主要是“点对面”式,其针对的是全班的学生,因此很难深入全面。而且,高职院校的班主任有的并不是专业课教师,其无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专业辅导。推行导师制有助于弥补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工作的不足。
从学生对导师的需求的角度看,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强烈需要有专门的导师对其进行辅导。笔者曾对我校200多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有92%以上的学生需要导师,不需要或无所谓的仅占8%。可见,导师制确有推行的必要。
二、高职院校应出台推行导师制的相关政策措施
高职院校应当出台推行导师制的相关政策措施,并确保这些措施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导师制的相关政策措施一般应包括下列内容:
1.把专业课教师纳入导师的范围。在高职院校,教师的主体是专业课教师,而且专业课教师一般都是“双师型”教师,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实践经验。专业课教师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解疑释惑,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战本领。而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特别强调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动手能力,因此,由专业课教师担任学生的导师是非常适宜的。
2.明确导师的职责。导师的主要职责在于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成长方向的引导,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独立学习、独立发展的能力。与此同时,导师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思想发展、人格的形成进行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具体而言,导师须全面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方面表现,落实对学生的“四导”:学业上的辅导、思想上的引导、心理上的疏导、生活上的指导,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导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情感、智能、志趣等方面的特点,鼓励和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发展;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体质基础和思想认识水平,帮助学生坚定正确的发展方向,循序渐进地健康发展。
3.建立导师工作业绩的考核机制。导师制要想取得实效而非流于形式,必须建立对导师工作业绩的考核机制。学校或者系部可以建立相应的考核小组。考核的内容要公开透明且具有操作性。考核的方法主要是看学生的实际表现如何,即学生经过导师的辅导后,有无在学业、思想、心理、能力等各方面取得明显的进步。考核指标可以采用量化的方式进行。以学业为例,比如可以考察学生在班级的成绩状况、是否获得奖学金、是否参加技能大赛及获奖情况、自学考试通过的门数等。要建立对导师的奖罚机制。对于工作尽心尽力且所带的学生表现突出的导师应给予必要的奖励;对于因工作态度消极导致其所带的学生表现较差甚至出现违法违纪现象时,可以对相关导师予以适当的处罚。为了避免考核流于形式,学院可以组织各系部交叉考核。 4.给予导师活动必要的经费保障。导师要想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并取得实效,必须取得学生的信任,了解学生,因此,导师需要经常性地和学生交流。交流的形式不拘一格,如座谈,参加社会实践等,这或多或少会发生一些费用,这些费用如果全部由导师支付,不仅会增加其负担,而且会影响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学校或系部应当对导师的活动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以确保导师制能够顺利的运作。
三、导师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
导师制推行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全面的成长进步。不同的老师在具体实践中会有不同的做法。但我认为导师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会先做朋友,后做导师
导师应当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多与学生进行真诚的沟通和交流, 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这样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会把内心的所思所想告诉老师,老师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只有导师把学生当做朋友,学生才会把导师当做朋友,而只有学生和老师建立起平等的师友关系,学生才能信任老师,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让导师的辅导取得实效。
可以说,能否和学生建立彼此信任的朋友关系是导师制能否有效推行的关键。但与学生建立朋友关系也并非易事。老师应当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除此之外,老师要关爱学生,尽可能的帮助其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总之,导师要让学生感觉到你是他真正的朋友,他才会从内心深处接受你的帮助和辅导,导师制才不会流于形式。
(二)导师必须加强各方面知识的学习,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高职院校的老师虽然一般都具有硕士学位,具备了相当的专业知识。但是作为学生的导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停的学习,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影响、带动学生。由于导师不仅仅是辅导学生的专业知识,还要对学生的心理、生活等诸多方面进行辅导。因此,导师要学习的知识很多,比如,如何与学生进行沟通。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大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导师采用说教的方式进行辅导不会产生较好的效果。采用说教的方式对学生而言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与学生有一种距离感,学生很难把真实的想法告诉老师。老师也无法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这里面就有一个与学生沟通的技巧问题。再比如,关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现在也是一个热点的问题。许多学生因家庭、学业、生活、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而产生各种不健康心理状态,表现为或自卑、抑郁,或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或态度漠然,对任何人和事都无所谓等等。因心理不健康导致极端事件发生案例也常见报端。心理不健康的危害是巨大的。作为导师,应当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自己工作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导师要积极主动的学习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其实,掌握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自己平时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也大有裨益。导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苗头,并及时加以疏导。
(三)导师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辅导方案
导师对学生的辅导内容有些是共性的东西,比如主要是学习方面,特别是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学习。此外,还包括生活上的帮助,心理上的疏导等。但由于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特点,其性格志趣不可能完全相同。导师应当和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针对不同学生各自的情况制定不同的辅导方案和培养目标,并督促其完成。比如,有的学生讨厌学习,导师就要和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了解其厌学的原因,帮助其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效率。再比如,有的同学羞于与人交往,导师就可以在如何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方面和学生进行交流,制定出相应的方案,帮助其提高交际的能力。
(四)导师要与班主任、辅导员及任课教师主动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
导师只有对其辅导的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和帮助。导师除了要与学生多接触以外,还应当主动与学生的班主任、辅导员及任课教师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生活动态。导师也要将自己辅导的学生的有关情况通过适当的方式反馈给班主任和辅导员。总之,导师与班主任或辅导员既要各司其职,又要相互配合,共同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导师制的具体实践目前还在探索之中,但最核心问题是导师必须具有高度的热情和责任心。学院和系部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为导师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参 考 文 献〕
〔1〕高美华,孔玉芝.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
〔2〕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认识基础与课程体系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3).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