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但并不是所有的父母懂得怎样教育子女。正如一位著名作家所说,爱孩子是连母鸡也会的事情,可是善于教育他们,这便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子女呢?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我带过一班级中有一个问题学生。上课爱说话,扰乱课堂纪律,甚至公开玩手机,回家不做作业,各科成绩亮红灯。在高三阶段不愿上学,在家上网玩游戏。
这个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已经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他在家庭中是唯一的一个男孩,家人对他溺爱,导致他非常自我。又由于其父母工作较忙,从小就把他托给老师照看,吃住在老师家,缺少亲情,导致性格孤僻。
高一高二时,老师的话他还能听进去一些,但也常常犯错,各方面表现越来越差:上课违反纪律,不做作业的情况越来越多。而且对于老师的教育越来越反感。再有,有时犯的错比较严重,与他父亲联系,他父亲只是拳脚相加。这样他的逆反性更严重。到了高三阶段,不但不听老师的,更不听父亲的话。
思考这个案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孩子成为一个问题孩子,原因是多方面的。成为问题孩子,固然有孩子自身的原因,当然也有社会的原因,但我认为重要的原因是父母对其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当。从父母方面看,一是没有把孩子留在身边,孩子缺少父母对他的亲情、温暖;二是父母的爱只是从物质上的关心,只是以优越的物质来替代精神上的关怀,也就是所说的以钱代爱;三是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只是用打骂的形式;四是父母不能用自己的身教来影响孩子。
这样的孩子,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教育、生活、心理、安全等突出问题,表现在:(1)敏感自卑、嫉妒任性、情感冷淡,缺乏爱心;(2)生活铺张,不懂节俭。父母以钱代爱,养成好吃懒做的不良习气,花钱大方;(3)学习自觉性较差,我行我素,逃学、迟到、违规违纪,不诚实,经常说谎,不受管束;(4)有厌学倾向,学习成绩差,集体荣誉感淡薄,生活无聊而空虚,于是有的孩子就沉迷于网络游戏、早恋等;(5)自我封闭,寡言少语,情绪低落;有的孤僻难于沟通;有挫折感,自信心弱;(6)逆反心理严重,性格偏激,容易冲动,不计后果,具有很强的攻击意识,常与老师顶撞,不服从管教,打架斗殴,甚至违法犯罪等。由此看来,对于孩子的教育父母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本分的工作。
一、把孩子留在自己的身边
有人说,“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教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解决教育孩子问题的治本之策,就是要让孩子留在父母身边,父母起到应有的教育和管理责能。
上述那个年龄的孩子正是要懂事的年龄,父母亲情的缺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行为方式的教育有可能受到影响,容易造成孩子心理缺陷、行为偏差和性格缺陷等。在我们接触到的一些远离父母的孩子中,他们给人的印象大多比较木讷,眼神中流露出一种戒备或无奈,同那些生活在父母身边的孩子相比,似乎少了些活泼和开朗。
父母留孩子在自己的身边,用你们全部的爱呵护这个娇小的生命,给他关心,给他鼓励,给他支持,给他不经意的提醒,给他爱的教育。
二、不能以钱来代替父母的关爱
天下哪有父母不疼爱自己孩子的,因为自己不能呆在孩子身边,疼爱他,心里觉得对不起孩子,于是便多给孩子留些钱花,这是许多为人父母的心理。一般的家长和长辈都有这种想法:我们小时候国穷家穷,也没吃什么好东西,也没穿几件漂亮衣服,现在家里条件好了,又只养了这么一个宝贝孩子,不能亏了他。
现代父母工作繁忙,陪伴子女的时间日益减少,不少的父母基于内疚心理作祟,往往给予他们大量零用钱,希望以物质作为补偿。加上大部分父母只生一个孩子,对子女溺爱,形成了他们对物质的过度渴求。
以钱代爱。有一些经济富裕的父母,自己忙于事业,把孩子送到“贵族学校”,或交由别人代管,或请来褓姆照顾。然而,这些都不可能满足孩子对父爱和母爱的心理需要。父母有爱心的陪伴才能使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父爱和母爱,是无法用其他人和其他任何东西来代替的。
三、不能用拳脚相加的方法
打骂教育是中国传统专制家教的残余,是对青少年身心的严重摧残。打骂教育,是一种畸形的家庭教育方式,没有充分认识打骂、体罚孩子的危害性,不考虑孩子的需要与特点,一味地从自我出发,不允许孩子有半点差错或异议,使孩子感受不到亲子之情和慈母之爱,使孩子处于不安和焦虑之中,体力智力发展较差。同时,由于得不到应有的爱和支持,孩子往往形成冷漠、孤僻、仇视、攻击、自信心差等心理问题,孩子时候的心灵创伤往往成为日后不良行为甚至犯罪的根源。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早在300年前就提出:要尊重孩子,要精心爱护和培养少年孩子的荣誉感和自尊心,反对鞭挞孩子。他断言:“奴隶式的管教,其所养成的也是奴隶式的脾气。洛克认为,孩子一旦懂得尊重和羞辱的意义之后,“尊重与羞辱对于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一种刺激。”
“棍棒出孝子”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封建家教方式,可至今仍有不少父母拿它作为教育的金科玉律。这种打骂等简单教育方式下的孩子自控力差,当着家长的面老老实实,一离开父母就如同脱缰的野马,加上在家中找不到温暖,容易与社会上的不良分子结伙,甚至走了犯罪的道路。上述那个孩子,在小学、初中的时候,由于犯错父亲要打骂,所以见到其父亲很听话(其实是害怕)。他父亲曾说:“小的时候,我只要看他一眼,他就不敢动了。”这是年龄小害怕而已,并不是真正的听话。到了高中他就不怕了,父亲打他就要顶撞了,到了高三他甚至与父亲对打,再有甚者是离家出走。从中我们看到他的逆反心理完全暴露无遗。这样用打骂的教育方法已经是苍白无力的了。
教育孩子如同“大禹治水”,宜“疏”忌“堵”,切忌采用打骂等简单的家教方式。打骂会使孩子形成双重人格,孩子怕挨打就会编瞎话,久而久之,孩子易养成说谎的毛病。家长应讲清道理,以理服人。有资料表明,爱护关心孩子与通情达理的父母培养出的儿童善于处理各种冲突,对自己充满信心,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得失,很少有严重的心理障碍。
四、言传身教是良方
托尔斯泰说:“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亲能自己教育自己时,在那里才能产生孩子的自我教育,没有父亲的先锋榜样,一切有关孩子进行自我教育的谈话都将变成空谈。”你孝敬老人,子女才能孝敬你;你下岗择业时充满自信,子女才可能面对挫折不断追求。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家长的人格力量是最重要的教育因素。作为父母一定是对自己的孩子寄予极大的期望,总是要求孩子这样那样。但是家长们有没有想过,你要求孩子抓紧时间学习,那么你自己每天的业余时间都用来做什么呢?你要求孩子在班里考试保持前几名,那么你在工作单位是不是成绩也是前几名?你想以孩子为荣,那么你的孩子是不是以你为骄傲呢?
言传不如身教,如果在孩子学习的时候,父母沉浸在一部又一部的电视剧中,又怎能让正处在好奇心旺盛时期的孩子不动心?电视嘈杂声中,孩子怎会安心地思考、学习、创造?成才与否固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则是后天教育。上述的父亲自己就经常外出。夜晚到很晚才回家,有时甚至不回家。当然,有时是为了工作,但更多的是“娱乐”。这样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父亲的管教当然是不服气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想使孩子有良好的品德,就必须从小好好培养。自己的思想行为应成为孩子的楷模,要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语言、行动,影响、教育子女,成为孩子合格的老师。家长抵制不正之风的一件小事,会使父母的形象在孩子的心目中高大起来,能告诉孩子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家长和朋友在饭桌上的酒后多言,诸如社会弊病、对领导和同事的不满、投机取巧的生财之道、读书无用论等,对于缺乏分析、认识能力的孩子,都是可怕的“腐蚀剂”,导致孩子消极、落后,甚至恐惧、厌世的祸根。
要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作为家长必须重视榜样的作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和教育孩子。?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努力给孩子最好的影响,让他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作者单位:绍兴县职业教育中心)
我带过一班级中有一个问题学生。上课爱说话,扰乱课堂纪律,甚至公开玩手机,回家不做作业,各科成绩亮红灯。在高三阶段不愿上学,在家上网玩游戏。
这个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已经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他在家庭中是唯一的一个男孩,家人对他溺爱,导致他非常自我。又由于其父母工作较忙,从小就把他托给老师照看,吃住在老师家,缺少亲情,导致性格孤僻。
高一高二时,老师的话他还能听进去一些,但也常常犯错,各方面表现越来越差:上课违反纪律,不做作业的情况越来越多。而且对于老师的教育越来越反感。再有,有时犯的错比较严重,与他父亲联系,他父亲只是拳脚相加。这样他的逆反性更严重。到了高三阶段,不但不听老师的,更不听父亲的话。
思考这个案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孩子成为一个问题孩子,原因是多方面的。成为问题孩子,固然有孩子自身的原因,当然也有社会的原因,但我认为重要的原因是父母对其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当。从父母方面看,一是没有把孩子留在身边,孩子缺少父母对他的亲情、温暖;二是父母的爱只是从物质上的关心,只是以优越的物质来替代精神上的关怀,也就是所说的以钱代爱;三是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只是用打骂的形式;四是父母不能用自己的身教来影响孩子。
这样的孩子,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教育、生活、心理、安全等突出问题,表现在:(1)敏感自卑、嫉妒任性、情感冷淡,缺乏爱心;(2)生活铺张,不懂节俭。父母以钱代爱,养成好吃懒做的不良习气,花钱大方;(3)学习自觉性较差,我行我素,逃学、迟到、违规违纪,不诚实,经常说谎,不受管束;(4)有厌学倾向,学习成绩差,集体荣誉感淡薄,生活无聊而空虚,于是有的孩子就沉迷于网络游戏、早恋等;(5)自我封闭,寡言少语,情绪低落;有的孤僻难于沟通;有挫折感,自信心弱;(6)逆反心理严重,性格偏激,容易冲动,不计后果,具有很强的攻击意识,常与老师顶撞,不服从管教,打架斗殴,甚至违法犯罪等。由此看来,对于孩子的教育父母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本分的工作。
一、把孩子留在自己的身边
有人说,“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教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解决教育孩子问题的治本之策,就是要让孩子留在父母身边,父母起到应有的教育和管理责能。
上述那个年龄的孩子正是要懂事的年龄,父母亲情的缺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行为方式的教育有可能受到影响,容易造成孩子心理缺陷、行为偏差和性格缺陷等。在我们接触到的一些远离父母的孩子中,他们给人的印象大多比较木讷,眼神中流露出一种戒备或无奈,同那些生活在父母身边的孩子相比,似乎少了些活泼和开朗。
父母留孩子在自己的身边,用你们全部的爱呵护这个娇小的生命,给他关心,给他鼓励,给他支持,给他不经意的提醒,给他爱的教育。
二、不能以钱来代替父母的关爱
天下哪有父母不疼爱自己孩子的,因为自己不能呆在孩子身边,疼爱他,心里觉得对不起孩子,于是便多给孩子留些钱花,这是许多为人父母的心理。一般的家长和长辈都有这种想法:我们小时候国穷家穷,也没吃什么好东西,也没穿几件漂亮衣服,现在家里条件好了,又只养了这么一个宝贝孩子,不能亏了他。
现代父母工作繁忙,陪伴子女的时间日益减少,不少的父母基于内疚心理作祟,往往给予他们大量零用钱,希望以物质作为补偿。加上大部分父母只生一个孩子,对子女溺爱,形成了他们对物质的过度渴求。
以钱代爱。有一些经济富裕的父母,自己忙于事业,把孩子送到“贵族学校”,或交由别人代管,或请来褓姆照顾。然而,这些都不可能满足孩子对父爱和母爱的心理需要。父母有爱心的陪伴才能使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父爱和母爱,是无法用其他人和其他任何东西来代替的。
三、不能用拳脚相加的方法
打骂教育是中国传统专制家教的残余,是对青少年身心的严重摧残。打骂教育,是一种畸形的家庭教育方式,没有充分认识打骂、体罚孩子的危害性,不考虑孩子的需要与特点,一味地从自我出发,不允许孩子有半点差错或异议,使孩子感受不到亲子之情和慈母之爱,使孩子处于不安和焦虑之中,体力智力发展较差。同时,由于得不到应有的爱和支持,孩子往往形成冷漠、孤僻、仇视、攻击、自信心差等心理问题,孩子时候的心灵创伤往往成为日后不良行为甚至犯罪的根源。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早在300年前就提出:要尊重孩子,要精心爱护和培养少年孩子的荣誉感和自尊心,反对鞭挞孩子。他断言:“奴隶式的管教,其所养成的也是奴隶式的脾气。洛克认为,孩子一旦懂得尊重和羞辱的意义之后,“尊重与羞辱对于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一种刺激。”
“棍棒出孝子”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封建家教方式,可至今仍有不少父母拿它作为教育的金科玉律。这种打骂等简单教育方式下的孩子自控力差,当着家长的面老老实实,一离开父母就如同脱缰的野马,加上在家中找不到温暖,容易与社会上的不良分子结伙,甚至走了犯罪的道路。上述那个孩子,在小学、初中的时候,由于犯错父亲要打骂,所以见到其父亲很听话(其实是害怕)。他父亲曾说:“小的时候,我只要看他一眼,他就不敢动了。”这是年龄小害怕而已,并不是真正的听话。到了高中他就不怕了,父亲打他就要顶撞了,到了高三他甚至与父亲对打,再有甚者是离家出走。从中我们看到他的逆反心理完全暴露无遗。这样用打骂的教育方法已经是苍白无力的了。
教育孩子如同“大禹治水”,宜“疏”忌“堵”,切忌采用打骂等简单的家教方式。打骂会使孩子形成双重人格,孩子怕挨打就会编瞎话,久而久之,孩子易养成说谎的毛病。家长应讲清道理,以理服人。有资料表明,爱护关心孩子与通情达理的父母培养出的儿童善于处理各种冲突,对自己充满信心,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得失,很少有严重的心理障碍。
四、言传身教是良方
托尔斯泰说:“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亲能自己教育自己时,在那里才能产生孩子的自我教育,没有父亲的先锋榜样,一切有关孩子进行自我教育的谈话都将变成空谈。”你孝敬老人,子女才能孝敬你;你下岗择业时充满自信,子女才可能面对挫折不断追求。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家长的人格力量是最重要的教育因素。作为父母一定是对自己的孩子寄予极大的期望,总是要求孩子这样那样。但是家长们有没有想过,你要求孩子抓紧时间学习,那么你自己每天的业余时间都用来做什么呢?你要求孩子在班里考试保持前几名,那么你在工作单位是不是成绩也是前几名?你想以孩子为荣,那么你的孩子是不是以你为骄傲呢?
言传不如身教,如果在孩子学习的时候,父母沉浸在一部又一部的电视剧中,又怎能让正处在好奇心旺盛时期的孩子不动心?电视嘈杂声中,孩子怎会安心地思考、学习、创造?成才与否固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则是后天教育。上述的父亲自己就经常外出。夜晚到很晚才回家,有时甚至不回家。当然,有时是为了工作,但更多的是“娱乐”。这样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父亲的管教当然是不服气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想使孩子有良好的品德,就必须从小好好培养。自己的思想行为应成为孩子的楷模,要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语言、行动,影响、教育子女,成为孩子合格的老师。家长抵制不正之风的一件小事,会使父母的形象在孩子的心目中高大起来,能告诉孩子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家长和朋友在饭桌上的酒后多言,诸如社会弊病、对领导和同事的不满、投机取巧的生财之道、读书无用论等,对于缺乏分析、认识能力的孩子,都是可怕的“腐蚀剂”,导致孩子消极、落后,甚至恐惧、厌世的祸根。
要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作为家长必须重视榜样的作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和教育孩子。?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努力给孩子最好的影响,让他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作者单位:绍兴县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