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高段学生是小学升初中的重要过渡期,是一个充满矛盾且不稳定的时期。本文,通过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其次,对心理危机进行分类;最后梳理危机预防及应对策略,旨在将学校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关键词:小学高段学生 心理危机 危机分类 危机预防及应对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小学高段学生。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为小学高段学生。小学高段的学生:能根据某种道德规范在一定时间内调控自己的情绪,情绪稳定性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自控能力逐步发展,且逐步具有自觉性;自我意识增强;在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方面,有强烈的需要和欲望。交往的圈子开始扩大,独立意向和“成人感”开始萌生,但仍有较大程度的片面性、依赖性。
(2)心理危机的定义。“决定性或至关重要的时间、阶段或事件”——这是《韦伯斯特词典》中将对于危机的定义。从字面上来看,危机是危险的同时又蕴藏着机会。本文将心理危机定义为:“伴随着危机事件发生个体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
(3)危机干预理论。所谓危机干预,也称为是危机介入或危机管理。有学者提出了心理危机干预的六个步骤:①从求助者的角度,来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明确和理解;②充分保证救助者的各方面安全,降低危险;③给予求助者足够的支持,使其产生足够的信任感;④给求助者提供合适的应对问题的方法和方式,让求助者自行选择;⑤与求助者商讨共同制定矫正心理失衡状态的对策;⑥得到承诺帮助求助者制定矫正计划,并按照计划执行相关应对策略。
二、心理危机的分类
心理学家布拉姆就心理危机的分类,提出了三分法,如下所示:发展性危机指的是个体在正常生长发育和发展过程中发生危机事件,出现急速变化,从而导致的心理异常反应。境遇性危机指的是个体生活中发生的不能预测的突发性危机事件。存在性危机指的是伴随个体人生中重要事件出现一种内心的焦虑和冲突,存在性危机可以是基于现实的,也可能是深层次的。
对于小学高段学生来说,其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一旦生活中出现重大事件,自身心理和情绪则会严重的失衡,心理状态也就处于危机状态。辅导员参与危机预防及应对时,要结合以上三种心理危机的不同类别,做到及时有效的预防。
三、危机预防及应对策略
(1)“慧眼”识危机。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在容易引发心理危机的敏感群体、时段,进行高度关注。如,新因特殊原因转学的学生,且性格方面较为内向,“不合群”的学生;父母离异,在成长过程中缺失爱的单亲家庭的学生;生活中遭遇重大变故且以个人经验难以应对的学生;因生活贫困而诱发自卑心理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有家族精神病史的学生……
(2)“知心”防危机。在特殊的时间节点,再加上小学生应对“困难”的能力有限,心理危机容易发生。
作为辅导员,应注意采取一定的方式与方法,进行识别,主要有:1. 通过观察法,观察其外部行为,了解其心理活动。当然观察法不拘泥于对学生表面现象的观察,还要涉及学生的作文、日记等文字内容,观察其心理状态。但因受到观察者的主观影响,稍显片面性;2. 访谈法。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最好以“知心好姐姐”的角色走学生的心里,面对学生危机的前期征兆,通過访谈,可做到早预防、早干预。3. 测验量表筛查法。对当事人有关心理特质进行定量评价,研究其心理发展状况,进行评估与反馈。4. 建立心理危机档案与评估体系。评估包括对危机情境的评估、个体差异的评估、个体支持系统状况的评估。
(3)“全面”应危机。面对危机,除了“识”危机、“防”危机、还要积极“应”危机。要实现对小学生心理危机的有效干预,首先应当明确心理危机的成因。基于上文中的分析讨论,笔者总结归纳出以下策略。
作为学生本体,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当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坎坷。在遇到困难和逆境的时候,要积极的面对和解决,而不是逃避。学生应当主动参加一些积极体验的活动,积累积极体验,逐渐培养自己的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
作为辅导员与教师群体,在教授课程本体的基础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对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与养成,予以积极的心理暗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予学生调节心理危机的方式与方法。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所有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全面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从学校、社会层面来讲,应当对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目标进行整合。增设心理健康心语吧、心理健康课程,有效的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这样,即便是已经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也能及时的、积极的、有效的疏导。只要小学生个体得到积极发展,就能够激发其潜在的积极因素,从而避免心理问题转化为心理危机。
关键词:小学高段学生 心理危机 危机分类 危机预防及应对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小学高段学生。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为小学高段学生。小学高段的学生:能根据某种道德规范在一定时间内调控自己的情绪,情绪稳定性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自控能力逐步发展,且逐步具有自觉性;自我意识增强;在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方面,有强烈的需要和欲望。交往的圈子开始扩大,独立意向和“成人感”开始萌生,但仍有较大程度的片面性、依赖性。
(2)心理危机的定义。“决定性或至关重要的时间、阶段或事件”——这是《韦伯斯特词典》中将对于危机的定义。从字面上来看,危机是危险的同时又蕴藏着机会。本文将心理危机定义为:“伴随着危机事件发生个体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
(3)危机干预理论。所谓危机干预,也称为是危机介入或危机管理。有学者提出了心理危机干预的六个步骤:①从求助者的角度,来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明确和理解;②充分保证救助者的各方面安全,降低危险;③给予求助者足够的支持,使其产生足够的信任感;④给求助者提供合适的应对问题的方法和方式,让求助者自行选择;⑤与求助者商讨共同制定矫正心理失衡状态的对策;⑥得到承诺帮助求助者制定矫正计划,并按照计划执行相关应对策略。
二、心理危机的分类
心理学家布拉姆就心理危机的分类,提出了三分法,如下所示:发展性危机指的是个体在正常生长发育和发展过程中发生危机事件,出现急速变化,从而导致的心理异常反应。境遇性危机指的是个体生活中发生的不能预测的突发性危机事件。存在性危机指的是伴随个体人生中重要事件出现一种内心的焦虑和冲突,存在性危机可以是基于现实的,也可能是深层次的。
对于小学高段学生来说,其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一旦生活中出现重大事件,自身心理和情绪则会严重的失衡,心理状态也就处于危机状态。辅导员参与危机预防及应对时,要结合以上三种心理危机的不同类别,做到及时有效的预防。
三、危机预防及应对策略
(1)“慧眼”识危机。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在容易引发心理危机的敏感群体、时段,进行高度关注。如,新因特殊原因转学的学生,且性格方面较为内向,“不合群”的学生;父母离异,在成长过程中缺失爱的单亲家庭的学生;生活中遭遇重大变故且以个人经验难以应对的学生;因生活贫困而诱发自卑心理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有家族精神病史的学生……
(2)“知心”防危机。在特殊的时间节点,再加上小学生应对“困难”的能力有限,心理危机容易发生。
作为辅导员,应注意采取一定的方式与方法,进行识别,主要有:1. 通过观察法,观察其外部行为,了解其心理活动。当然观察法不拘泥于对学生表面现象的观察,还要涉及学生的作文、日记等文字内容,观察其心理状态。但因受到观察者的主观影响,稍显片面性;2. 访谈法。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最好以“知心好姐姐”的角色走学生的心里,面对学生危机的前期征兆,通過访谈,可做到早预防、早干预。3. 测验量表筛查法。对当事人有关心理特质进行定量评价,研究其心理发展状况,进行评估与反馈。4. 建立心理危机档案与评估体系。评估包括对危机情境的评估、个体差异的评估、个体支持系统状况的评估。
(3)“全面”应危机。面对危机,除了“识”危机、“防”危机、还要积极“应”危机。要实现对小学生心理危机的有效干预,首先应当明确心理危机的成因。基于上文中的分析讨论,笔者总结归纳出以下策略。
作为学生本体,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当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坎坷。在遇到困难和逆境的时候,要积极的面对和解决,而不是逃避。学生应当主动参加一些积极体验的活动,积累积极体验,逐渐培养自己的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
作为辅导员与教师群体,在教授课程本体的基础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对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与养成,予以积极的心理暗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予学生调节心理危机的方式与方法。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所有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全面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从学校、社会层面来讲,应当对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目标进行整合。增设心理健康心语吧、心理健康课程,有效的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这样,即便是已经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也能及时的、积极的、有效的疏导。只要小学生个体得到积极发展,就能够激发其潜在的积极因素,从而避免心理问题转化为心理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