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简单的教学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bd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我在铜陵市教研室做小学语文教研员时,用了一整年的时间到一所农村小学支教。每天上课回来,都要对教学内容作整理和反思,并形成文字,执教《钱学森》(苏教版六上)也不例外。前不久的一次教研活动,听到几位老师又同上这节课,突然感觉当初的那种激情又鼓荡在胸膛,那种新鲜的泥土的气息又萦绕在心头。由此,我展开了对这节课的二度反思。
  在我看来,只有知识、只有方法、只有训练的课不是好课,至少是不完整的课,也是缺乏感染力的课。但只有情感、只有味道、只有人性的课也是没有力量的课。理想的课堂应该情理相生,言意共融。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长期以来,我们悉心研读,精心预设,尽心引导,不可谓不努力。但这一境界似乎仍未抵达。何故呢?
  一、追问
  1.语文教学之旨是什么?
  这一点很多专家都讲过,讲得很有理论性,很有水平,也很有深度。我在其中梳理出两个最重要的方面:一是形成语感,二是养成习惯。如果这两点学生真的能够获得,并相伴终身,那将是语文教学之幸,教师之幸!夏丏尊先生曾说过:“在语感敏锐的人们心里,‘赤’不但解作红,‘夜’不但解作昼的反面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想到希望,自然的化身,少年的气概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我理解的语感就是下笔能成文,出口能成章。
  课堂上,一个学生现场写的一段文字就体现了良好的语感。教师引导:当钱学森走下甲板会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学生随即写道:“当钱学森走下甲板的时候,他仰望祖国的天空,亲吻祖国的大地,呼吸祖国的空气,他不禁思绪万千。在国外刻苦研读,是为了这一刻;在国外饱受欺凌,是为了这一刻;在国外忍辱负重,是为了这一刻。想着想着,激动的泪水溢满眼眶……”这是孩子的语言,真实的语言,现场的语言。了不得!这就是语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很自然地流淌出来。语感就是语言自动化,自由地输出,这需要训练。第二是养成习惯。这是学生“自能学习”“自愿学习”的自然状态,喜欢表达,愿意表达,能表达好,只要有机会他就要表达。只有习惯养成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才可能建构起来。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培养语感和养成习惯。
  2.语文之径在哪里?
  怎么达到语文教学的目标呢?这个途径就是老生常谈的理解、感悟、积累和运用这四个方面。实际上,理解和感悟可以变成一个整体。理解和感悟解决一个思想的问题,积累是解决一个材料的问题,运用是解决一个表达的问题。如果只有材料,却不能把这些语言有机地、富有逻辑性地组织起来,这样的语言也是松散的,即使你的辞藻再华丽也是低质量的。但是,尽管你能流畅地言说,却没有高质量的语言素材,没有深度的对生活的发现与思考,这个表达也是肤浅的。因此说,这四个方面交互式地发展,是缺一不可的。
  3.语文之要在何处?
  “要”可以理解成要点。语文教学的载体——文本,来自于生活,有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与个性化的思考,同时还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社会的背景,这就给语文教学“要点的选择”带来了难度。如何在纷繁复杂而又面貌各异的教学内容中去粗取精、删繁就简,将目标明晰、落点找准呢?这需要我们对语文教学的规律和特点有深刻的领悟,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进行灵活多样的设计。大体上来说,要体现整体意识、人文意识、语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策略
  1.整体感悟。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沉醉于那些支离破碎的、美妙的细节,而忽视了引领学生领悟文章整体结构的方法、技巧。我们的目光既要有点,又要有面;既要有整体,又要有部分。同时要让二者密不可分,和谐互动。“要在文本当中多走几个来回”,反复琢磨。整体感悟不仅要感悟人物,领悟写法,还要参悟道理,几方面要有机结合。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遣词造句之法,还要教给他们布局谋篇之道。有了这样的整体意识,教学就会板块式整体性地推进。教学中,老师们大都会引用相关资料,但同样是引入资料,有整体意识的教师会处理得恰到好处。有的教师把资料作为导读的只言片语,一读而过,有的教师对学生进行灌输和介绍,而有的教师是让学生完整地静静地阅读拓展链接的资料。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他既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必要。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在整体的文本中,才能思考、发现和体悟。另外,有的老师还引导学生做批注,先教学生怎么批注,并告诉他们什么样的批注是高质量的,然后让学生真刀实枪地练。练过以后进行展示,再对另外一个整体的文本进行批注。整体连着整体,教学效率自然就上去了。
  2.沉入语言。
  一位专家说:“文本细读就是沉入词语。”这句话耐人寻味。课文,来源于生活,并用文字来描述。语文教学是一个“往返”的过程,要将文字还原成生活,就是从语言出发走向生活,再回到语言。再次回来定格在这些语言上面,这时候这些语言就是有分量的,就能够铭刻在学生心里,在某个时刻能够复活的有用的语言。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语文教学一定要在一些关键词语上面重锤敲打。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一百个建议》中多次提到词语对于孩子思维和语言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关注作者在语言表达上的精华。
  如,我在教学时抓了“屈指一算”这个词语引导学生:“什么是屈指一算?”“从他每一次的默念当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样,钱学森的情感、思想,是学生从课文语言当中慢慢品味还原出来的,而不是我们突兀地将它剥离出来,硬生生地塞给学生。又比如文中有一句:“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其中的“不是……而是……”这是什么呢?这是一种句式。要体现语言的逻辑性、紧密性和语言的力量,光有松散的词语是不行的,还要有这些句式。沉入语言既要关注词语的积累,还要关注句式的积累、信息的积累和方法的积累。这样积少成多,就会成就学生丰富、全面的语言素养。   3.综合训练。
  综合训练常常会被老师们忽视,在实际教学中,要么是在某个训练点上零敲碎打,要么是一个训练连着另一个训练依次进行。这样不仅效率不高,而且也未能实现各训练形式之间的互动与共通。课堂上,教学环节应是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如果一个教学环节我们能清晰地看出它就是在做某个单项的训练,那它的成效是要打上折扣的,至少是缺乏艺术性的。比如说在第一自然段的理解感悟当中,要让学生体会到钱学森急于回国的内心,可以从很多的细节中找到答案,而这些细节又应成为训练学生语言积累和运用的落点。这些落点一旦展开,将会成为学生进行朗读升华的前提。
  4.“二性”兼顾。
  所谓的“二性”是指“工具性”和“人文性”。人文性与工具性是语文发展的两翼,二者缺一不可。语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沉浸在美好的、真切的、沉醉的情境之中,沉浸在人文的氛围当中,这样才可能悄然无声地使学生获得理性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否则,教学太骨感,语文变得“面目可憎”,令学生望而生畏。一位教师上这一课时大气磅礴,让我们听的人也心潮澎湃,在情绪的波涛当中,不乏有意识的语言训练,“二性”结合就恰到好处。
  5.回归自我。
  这个“自我”,一方面是学生要找到自我,即他的学习应是有个性的,这一点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另一方面是教师要找到自我,找到职业的幸福感,要有自己的风格、自己的思想、自己独到的见解。从教学设计来看,大部分教师都选择了“识其人,听其言”这样一种教学思路。这个思路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成了大家都用的唯一的方法,那它未必就是好方法。要实现自我,就要有“异构”的意识。
  我觉得这篇课文的教学至少还可以有另外四个思路。第一个思路是以“归”为主线。文中主人公所有的故事,文中所有的文字都集中在一个字上——归。谁归?何时归?如何归?为何归?为何能归?由“归”字展开,线索立刻明晰。在归之前,还有一个字——痛。为什么痛?因为心已归,但身未归。身心分离,能不痛吗?这是人间常态!归之时,也是一个字——急。站在甲板上,恨不得一步就踏上祖国的土地,归心似箭。马上就要回到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能不急吗?归之后还是一个字——喜。带着故土情怀,施展浑身解数,报效祖国,身心合一。我们这样引导学生走进去,人物形象就出来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就深刻了。在“为什么能归?”这一问题上,一位教师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句话引入课堂,可谓恰到好处。钱学森就有这样一颗不同寻常的心,一般的“名”与“利”都打动不了他,削弱不了他,摧毁不了他,只有“振兴祖国”才能打动他。这是一颗非常纯粹的爱国心。可以引导学生品味留学生的不理解,美国将军的不理解,常人的不理解。很多教师把当时的历史背景呈现出来,有的用到背景音乐《我爱你中国》,还有的把歌词内容也呈现出来,这都是对这颗中国心最好的解读。最后归结到一点:爱国不需要理由,归国也不需要借口,只要有爱国的心,我们就能够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二个思路是抓颁奖词。2007年“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钱学森的颁奖词写得非常经典,字数虽然不多,但它的分量不亚于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可以将颁奖词作为整个教学的线索。“国为重”,从哪些地方看出他国为重?“科学最重”,从哪些地方看出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从哪些地方看出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这五年的路是多么漫长,多么艰难,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让学生明白,以国家为重,重于泰山;以个人为重,轻于鸿毛。一重一轻,一五一十,一先一后,值得让学生细细品味。
  第三个思路就是抓“得”与“失”。对于钱学森来说,他当时在美国已经得到了什么?是名和利,而且不是一般的名和利,那是优厚的,是富足的,是当时在国内不可能得到的。这是“得”。如果他回到祖国,他将失去什么?当然也是名和利,这里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其实,即使钱学森不回国,他也不失其伟大,我们依然可以说他是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但他竟能完全彻底地放弃那不同一般的名和利,就显得更为可贵了。从这巨大的“失”当中,我们看到了他高贵的品格。最终他并没有失去,他获得的是一种“大得”,得到了祖国的重用,得到了人民的认可,得到了事业的成功。从“得”到“失”再到“大得”,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为了家国一切都可失,为了家国一切都可得。是否站在家国的立场是我们能否获得大成功的关键。
  第四个思路就是老师们今天用得最多的思路,抓人物语言感悟人物形象。正所谓是要知其人,先听其言。但仅此还不够,应该从“知其人,听其言”,再到“听其言,观其行”,最后到“观其行,品其心”。言为心声,从品味人物语言到读懂人物内心。但就此止步,形象还不完整,在对人物语言梳理品味之后,应进一步引申到对其行为的观照,看看钱学森哪些行为践行了他所说的话。在对其言与其行的重新解读中,发现他伟大的人格和不同于一般人的心。这样,我们才能说读懂了人物,理解了文本。
  语文教学看似复杂,其实说简单也简单,而使之简单、好用、有效,却需要智慧。只要明晰了“语文之旨”,明确了“语文之径”,明了了“语文之要”,教学就不会偏差,效率就有了保障。如此,就能确认语文教学的性质与特点,在“整体感悟”“沉入词语”“综合训练”“‘二性’兼顾”和“回归自我”的落实与运用中达到语文的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张振清)
其他文献
第一板块——见字如面,聚焦生平  (课始,教师播放《见字如面》中归亚蕾朗读萧红写给弟弟张秀珂的信的一小段视频。)  可弟:  小战士,你也做了战士了,这是我想不到的。  记得当我离开家的时候,那一天你还在大门外和一群孩子们玩着,看着我离开家,你连招呼都不招呼,你恋着玩,对于我的出走,你连看我也不看。  而事隔六七年,你也长大了,有时写信给我,因为我的漂流不定,信有时收到,有时收不到。但在收到信中我
文学的最大魅力莫过于给人以美感。文学的阅读过程是一个审美过程。小说,作为文学的主要式样之一,其阅读的审美效应尤为明显。一篇好的小说,读过之后让人觉得意蕴深远、余味无穷,恰似饮了一杯玉液琼浆,唇齿留香,久久难以忘怀;相反,内容粗鄙、丑陋的小说作品,读起来味同嚼蜡,甚至不忍卒读,不仅没有美的享受,反而令人生厌。   那么,如何才能使作品给读者以美感呢?我想,作为小说创作,首要的一点就是刻画出鲜明、生
教学目标:  1.诵读,运用读词语注释、扩充词语等方法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品读,发现人物特点,以及作者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路径。  3.背诵,围绕“刻苦学习”对内容适当延伸,开拓学生学习的视野。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 引出课题,读通文意  1.今天我们学习《文言文二则》,首先学习第一则。(出示《囊萤夜读》)  2.谁来读?指导学生把文章读通顺。这篇文章写的是谁?(车胤)  3.结合
启普发生器是一种制备气体的简易装置,利用该装置制备气体具有操作方便、随用随停、节约药品等特点,备受广大化学教师的青睐。特别是近年的中考化学命题,以此为载体的化学实验考题逐年增多,充分体现了该知识点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本文拟将启普发生器的结构、原理、使用条件结合部分中考化学试题举例分析如下,望对广大同行及中学生有所裨益。  1 正确认识启普发生器  1.1 启普发生器的结构  如图1所示,
李婶三十岁时寡居,独自带着七岁的铁蛋,脾气一天比一天暴躁。   李婶家门前有棵枣树。枣树有些老,但很不安分,将一些枝杈伸到墙外来。   枣子成熟的季节,李婶吃饭都要蹲到家门口。若是正在忙活,一听到树叶有什么风吹草动,立马就会从屋里钻出来。大声问:“谁?干嘛?”   路过的人,看到枣子成熟,难免忍不住伸手,摘下颗尝尝甜不甜。若这时被李婶发现,定会遭到破口大骂:“偷我的枣子?赔钱吧!”   乡
摘 要 比较传统体育教育模式与现代体育教育模式,结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对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中学体育教育的发展和提高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信息技术;农村中学;体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7-0046-02  1 传统与现代体育教育观  体育是一种实践能力极强的活动,它要求学和练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
摘 要: 随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出台,教育部遵循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将历史课程结构的构建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紧密结合,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与内容,精心设计与之相匹配的高中历史统编版教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构成,承载着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本文以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为例,分析编写体例的特点,阐释统编版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困难
细细品味2011年浙江高考数学理科试题(下简称“2011年浙江卷”),笔者感触颇多,从一个高中数学教师的角度,品出浙江卷的“一、二、三、四”,供同行及将要高考的学生鉴赏与借鉴。  1 一个总体感受  回顾2010年的浙江卷,试题较为灵活,对数学的本质、数学思想及数学能力的考查要求较高,这对整天只顾埋头于题海的莘莘学子来说无疑是一个较大的冲击。因此,对该卷的评价褒贬不一,这也使得高考命题人感受到不小
死 当   康德七年阴历八月初八,富锦县城最大的当铺“鸿兴茂”挂幌开业了。   “鸿兴茂”当铺坐北面南,共有五间,青砖砌墙,上覆黑瓦,高脊,宽檐,十分敞亮显赫。进店需拾三级台阶,迎面是两扇三寸厚紫檀色漆木门,铺外墙上除了一个大大的“当”字以外,在门楣的上方还悬挂一匾,上书“鸿兴茂”三个黑色大字,外门两侧的旗杆上还悬挂两串下系红布飘带的络线,离老远就能看见。同行业都觉得那两串络线幌新颖别致,称之
摘要 根据非子采样Contourlet变换同时具有多尺度、多分辨分析和平移不变性质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非子采样Contourlet变换的多聚焦图像融合方法。实验中将文中方法与Contourlet变换、小波变换等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文中方法得到的融合结果能很好地将源图像的细节信息融合在一起,拓宽NSCT的应用范围。  关键词 图像融合;非子采样Contourlet变换;小波变换  中图分类号: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