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是一门契合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发展的课程,是学校开展德育的关键课程,也是实现教育过程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目前,各地中学针对学生思想教育开展的教学活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从整体效果来看,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并没有得到明显提高,学生的日常行为仍然存在偏差。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优势,突出其德育功能,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德育培养的主阵地。
一、初中生心理现状分析
我国初中生的年龄一般在13-16岁之间,此阶段的中学生处于一个叛逆、相对独立、充满个性的心理状态之中,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建立,还不能辩证地分析是非美丑。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人格心理、道德素养还是有所欠缺的。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初中生心理现状的两大表现。
1.人格心理尚不完整。
初中生人格心理的形成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的影响。这三方面的教育对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其中的学校教育则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格心理中思想道德的发展。
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型。
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相互作用下初步形成,然后在理性的实践验证中最终定型的。反观当前的初中生群体,很多学生都没有进行过社会实践,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处于一个变动的时期,敏感性和可塑性都很强。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德育渗透特点和实施原则
1.德育渗透的特点。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德育渗透有三个特点:目的性、无意识性、艺术性。其中,目的性和无意识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德育渗透存在着明显的价值取向目的,也存在无意识性。比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述关于逆境中成才的故事时,可结合一个小故事——温水里的青蛙,进行讲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带着明显的德育目标,希望通过讲故事启发学生的道德思维,而学生则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中接受其中的道德观点。
德育渗透的艺术性与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水平息息相关。在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是通过采用不同于一般教育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感悟人生,使其养成将感性与理性结合起来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时,教师要避免采用单~枯燥的教育方式,应根据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情境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2.德育渗透的实施原则。
为确保初中生能自然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享受思想品德课带来的轻松愉快,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时须遵循三个原则:民主开放、贴近学生、情理法结合。民主开放原则主要体现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而教师则起主导作用。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将学生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这两个“课堂”。贴近学生原则是指要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契合学生对社会、生活、学习的认知规律,抓住与学生最为贴近的关键点来实施德育教学。情理法结合原则是指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法,让学生自觉接受教育,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而且,由于初中生敏感、感情细腻,阅历和经验尚不足,德育渗透教学必须遵循情理法结合的原则。
三、发挥思想品德课优势,突出其德育功能的对策分析
《中学德育大纲》指出,中学德育工作,是关系到能否把中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一项战略任务。这不仅体现出了德育工作的特殊性,还明确了德育上作的强制性要求。对此,笔者结合初中生心理现状、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德育渗透特点和实施原则,以“发挥思想品德课优势,突出其德育功能”为核心进行了对策分析,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促进初中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
1.加强自身的道德素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道德素养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影响学生一辈子。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示范,为培养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作出贡献,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品德课的优势,突出其德育的功能。
2.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
新颖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从而增强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一改以往程式化的教学方法,在教育理论和教学实际相结合原则的指导下,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例如,学生普遍关心社会热点,教师就可将当前的“房产热”、“物价飞涨”等时事热点融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挖掘其中的德育信息,讲清其中的德育原理,通过举例、分析、归纳等多种讲解方法,使思想品德理论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
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挥思想品德课的优势
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选用那些具有时代感、与教材知识紧密相连、贴合学生实际的案例材料,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9课中“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的内容时,引用经典名著《西游记》中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回来后接受封佛的事件,然后请学生思考他们授封根据是什么。这样,学生就会思考两个问题:“如何授封,才能做到公平”和“如果对授封结果不满意,师徒四人将会怎样”。《西游记》近年来被翻拍成各种版本,每次翻拍都能引来热议,教师利用这种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并将其与教材知识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道德教育。
五、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增加情感因素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增加情感因素主要指的是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进行过多抽象的说教,而应该设置自然的教学情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初中生正处于敏感期和叛逆期,思想品德教师要注重采用真诚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时饱含感情,在情感上陶冶学生,情理法三结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法,以此体现渗透教育的原则,让学生自觉接受教育,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
六、积极开展教学活动,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善于提炼教材内容的思想性,还要求教师把思想教育、行为教育同知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自我监督意识,提高其思想觉悟。例如,在讲授“我们的祖国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相关内容时,可结合图片、录音、实物、视频等教学媒介,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一草一木、山川河流,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自尊心。
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德育教育
对比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方法,新课标下的思想品德教学应该发挥思想品德课的优势,活化课堂,突出其德育功能,把学生从被动角色转为主动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经过多年的思想品德教学实践,笔者采用的教学形式主要有讨论课、演讲课、辩论课等。运用这些形式能够使学生自由表达其对某些问题的真实看法。另外,笔者还引导学生观看一些道德教育类节目,比如《焦点访谈》、《道德与法治》等节目,并鼓励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发表自己对节目中案例的看法。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其主体意识,提高其道德水平。
八、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思想品德教学不能单单靠课堂上的理论讲述,教师还应该重视社会实践。因此,教师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帮助学生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训练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是针对初中生存在的思想问题而进行的,因此教师要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为主,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并结合国内的重大时事以及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扩展了教学阵地,创造了实践条件,有助于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助于解决在课堂上不易解决的学生思想认识问题,提升其思想品德素养。
总之,要想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就必须发挥思想品德课优势,突出其德育功能,力求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思想品德教学更好地满足初中生的思想需要。
一、初中生心理现状分析
我国初中生的年龄一般在13-16岁之间,此阶段的中学生处于一个叛逆、相对独立、充满个性的心理状态之中,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建立,还不能辩证地分析是非美丑。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人格心理、道德素养还是有所欠缺的。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初中生心理现状的两大表现。
1.人格心理尚不完整。
初中生人格心理的形成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的影响。这三方面的教育对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其中的学校教育则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格心理中思想道德的发展。
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型。
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相互作用下初步形成,然后在理性的实践验证中最终定型的。反观当前的初中生群体,很多学生都没有进行过社会实践,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处于一个变动的时期,敏感性和可塑性都很强。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德育渗透特点和实施原则
1.德育渗透的特点。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德育渗透有三个特点:目的性、无意识性、艺术性。其中,目的性和无意识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德育渗透存在着明显的价值取向目的,也存在无意识性。比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述关于逆境中成才的故事时,可结合一个小故事——温水里的青蛙,进行讲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带着明显的德育目标,希望通过讲故事启发学生的道德思维,而学生则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中接受其中的道德观点。
德育渗透的艺术性与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水平息息相关。在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是通过采用不同于一般教育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感悟人生,使其养成将感性与理性结合起来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时,教师要避免采用单~枯燥的教育方式,应根据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情境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2.德育渗透的实施原则。
为确保初中生能自然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享受思想品德课带来的轻松愉快,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时须遵循三个原则:民主开放、贴近学生、情理法结合。民主开放原则主要体现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而教师则起主导作用。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将学生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这两个“课堂”。贴近学生原则是指要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契合学生对社会、生活、学习的认知规律,抓住与学生最为贴近的关键点来实施德育教学。情理法结合原则是指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法,让学生自觉接受教育,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而且,由于初中生敏感、感情细腻,阅历和经验尚不足,德育渗透教学必须遵循情理法结合的原则。
三、发挥思想品德课优势,突出其德育功能的对策分析
《中学德育大纲》指出,中学德育工作,是关系到能否把中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一项战略任务。这不仅体现出了德育工作的特殊性,还明确了德育上作的强制性要求。对此,笔者结合初中生心理现状、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德育渗透特点和实施原则,以“发挥思想品德课优势,突出其德育功能”为核心进行了对策分析,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促进初中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
1.加强自身的道德素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道德素养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影响学生一辈子。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示范,为培养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作出贡献,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品德课的优势,突出其德育的功能。
2.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
新颖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从而增强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一改以往程式化的教学方法,在教育理论和教学实际相结合原则的指导下,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例如,学生普遍关心社会热点,教师就可将当前的“房产热”、“物价飞涨”等时事热点融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挖掘其中的德育信息,讲清其中的德育原理,通过举例、分析、归纳等多种讲解方法,使思想品德理论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
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挥思想品德课的优势
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选用那些具有时代感、与教材知识紧密相连、贴合学生实际的案例材料,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9课中“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的内容时,引用经典名著《西游记》中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回来后接受封佛的事件,然后请学生思考他们授封根据是什么。这样,学生就会思考两个问题:“如何授封,才能做到公平”和“如果对授封结果不满意,师徒四人将会怎样”。《西游记》近年来被翻拍成各种版本,每次翻拍都能引来热议,教师利用这种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并将其与教材知识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道德教育。
五、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增加情感因素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增加情感因素主要指的是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进行过多抽象的说教,而应该设置自然的教学情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初中生正处于敏感期和叛逆期,思想品德教师要注重采用真诚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时饱含感情,在情感上陶冶学生,情理法三结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法,以此体现渗透教育的原则,让学生自觉接受教育,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
六、积极开展教学活动,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善于提炼教材内容的思想性,还要求教师把思想教育、行为教育同知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自我监督意识,提高其思想觉悟。例如,在讲授“我们的祖国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相关内容时,可结合图片、录音、实物、视频等教学媒介,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一草一木、山川河流,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自尊心。
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德育教育
对比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方法,新课标下的思想品德教学应该发挥思想品德课的优势,活化课堂,突出其德育功能,把学生从被动角色转为主动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经过多年的思想品德教学实践,笔者采用的教学形式主要有讨论课、演讲课、辩论课等。运用这些形式能够使学生自由表达其对某些问题的真实看法。另外,笔者还引导学生观看一些道德教育类节目,比如《焦点访谈》、《道德与法治》等节目,并鼓励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发表自己对节目中案例的看法。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其主体意识,提高其道德水平。
八、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思想品德教学不能单单靠课堂上的理论讲述,教师还应该重视社会实践。因此,教师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帮助学生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训练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是针对初中生存在的思想问题而进行的,因此教师要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为主,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并结合国内的重大时事以及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扩展了教学阵地,创造了实践条件,有助于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助于解决在课堂上不易解决的学生思想认识问题,提升其思想品德素养。
总之,要想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就必须发挥思想品德课优势,突出其德育功能,力求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思想品德教学更好地满足初中生的思想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