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让《脱口秀大会》的人来介绍昆汀·塔伦蒂诺。或许会这么说:“塔伦蒂诺真是了不起,我很佩服他!出道快30年,才拍了9部电影,就已经拿了一个金棕榈,还有很多小奖,什么奥斯卡、金球奖、英国学院奖之类的,每种还连拿两回。好像集齐几个就可以召唤神龙似的!”
《时代周刊》曾把他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之一,好莱坞电影史学家PeterBogdanovich说他是这个时代百年不遇的天才导演。被权威们认可也就算了,大众们还一个劲儿追捧他,票房还动不动就卖个三四亿美元。”
2019年7月底,他的第9部作品《好莱坞往事》在北美上映,口碑和热度双爆炸,一周内就拿下了超过4000万美元的票房,也创了自己的记录。根据当地的观众调查数据,47%的观众表示自己是冲着导演来看该片的,而这个数字在其他电影观众中的平均值只有7%。
什么“鬼才导演”,这就是个打通了商业和艺术两脉的百年“老鬼”!
从中国艺术史上来看,“鬼”“仙”“圣”平起平坐,一个“鬼”字,尽显不羁诡谲。“鬼才”们,背离了正常的逻辑习惯,出牌诡异。按这个标准,塔伦蒂诺还是担得起的。
塔伦蒂诺成名于1994年戛纳电影节。1994年是个大年,一众巅峰时期的猛男们,带着他们扬名立万的“影史经典”,扎堆戛纳电影宫。比如:张艺谋的《活着》、杨德昌的《独立时代》、基斯洛夫斯基的《红色》、阿巴斯的《橄榄树下的情人》、尼基塔·米亥科夫的《毒太阳》、科恩兄弟的《金钱帝国》……
但就在这个大腕云集的年份,出道还没两年的愣头小伙儿塔伦蒂诺,带着《低俗小说》而来,碾压了前面所有的大师。
菜鳥折了大师的腰,开创了新局面一一这是电影史上的高光时刻。更没想到的是,这份高光此后在塔伦蒂诺的脑袋上照射了长达四分之一个世纪,照得他发量越来越少,佳作则越来越多。2019年,他带着《好莱坞往事》再次来到戛纳,站在十字大道的红地毯上。他身边一左一右,分别是全球身价最高的两大男神小李子和布拉德一皮特。这两人大老远飞来,不是为了宣传电影,纯粹是给塔伦蒂诺当背景板的。但即使在这么隆重的秀场里,塔伦蒂诺还是难展笑颜,反倒是一脸沉思状。他到底有什么心事儿,鬼才懂!
要谈论塔伦蒂诺。绕不开《低俗小说》。它在1994年碾压了包括基斯洛夫斯基在内的所有大师,当年创下的两亿多美元票房,估计也是那些大师们的票房总和了。这部影片让评委把手拍烂,让影迷笑出猪叫。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的叙事方式的突破。
看看它当年的竞争对手们一一《活着》、《独立时代》、《红色》、《橄榄树下的情人》、《金钱帝国》、《毒太阳》……后者的叙事方式,清一色的线性叙事、线性叙事、线性叙事、线性叙事、线性叙事、线性叙事加超现实主义……而《低俗小说》第一次为影史提供了一种环形结构的非线性叙事,用一位评委的话说:“我从没见过这样的叙事”。那么,这部片子到底有多“低俗”?到底是个什么鬼?
《低俗小说》其实并不低俗,它里面一共包含了3个故事,9个事件。如果按照线性叙事,9个事件应该这样的(这部分通通是剧透,还未看原作的话请跳过):
事件1,一黑一白两个黑帮杀手,来到一间公寓,杀了几个人,夺回他们老大的箱子。
事件2,一个年轻人从厕所里冲出来,开枪射击黑白杀手,但没有击中,黑杀手认为是神帮助了自己,决意退出江湖。
事件3,白杀手在车里走火杀了人,于是黑白杀手把车开到朋友家处理尸体、洗车、换衣服。
事件4,黑白杀手换了衣服、带着箱子在餐厅吃饭;一对雌雄大盗打劫餐厅。
事件5,黑杀手制服雌雄大盗,对他们劝导一番,放他们离开。
事件6,黑白杀手将箱子还给老大时,老大正在收买拳击手打假拳。
事件7,白杀手奉命和老大老婆吃饭、跳舞、嗑药……一晚上啥都做了,就是没做爱。
事件8,拳击手没有遵守承诺打假拳,反而打死了对手;于是带小媳妇跑路,但是,小媳妇忘了带上拳击手的祖传手表。
事件9,拳击手回家拿手表,打死了来追杀他的白杀手。拳击手和老大在街头偶然相遇。老大被同性恋人渣强奸,拳击手救了老大,两人和解。拳击手离开洛杉矶。
但到了塔伦蒂诺的叙事中,事件的顺序却变成了:
事件2一一事件7--一事件8一一事件1一一事件9一一事件3一一事件4一一事件5一一事件6
只是玩弄了一下顺序。他瞬间就让同样的事件在不同人的视角中,变得截然不同。比如说:8个事件中都出现了白杀手,他其实是戏份最多的男主角,但电影搞笑的点却在于,在电影开头的事件2中,白杀手却成了一出场就挨枪子儿死了的龙套,就像周星驰当年在《射雕英雄传》里的地位一样。
而那位黑帮老大,在事件1-8中,都是人见人畏的大哥,形象粗壮得像拳王泰森,每次几乎都以神秘威严的背影出场,主角也总是小心谨慎地反复打听关于他的传闻。但这个“很威严很暴力很危险”的人设,却在最后一个事件中,仅仅用了3分钟,就全然摧毁。
曾经的黑道风云人物,在菊花饱受小喽哕摧残之后,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对目击者说:“这件事永远不要告诉任何人,不然我杀了你”。看到这里,观众几乎爆笑出内伤。这种人设反转带来的黑色幽默和荒诞感,正是这部电影长盛不衰的必杀技。 是的,塔伦蒂诺玩的是黑色幽默,而不是低俗,从哲学意义上来讲,人设反转甚至能够颠覆好人坏人的定位。其实看看他所有的电影,角色几乎没有完全的好坏之分,全都位于中间层次,灰色地带。
比如说,白杀手虽然冷血无情杀人不眨眼,可是面对老大的性感老婆,却想碰又不敢碰,躲在厕所里鼓励自己“喝一杯酒就回家,回家打飞机一样爽”,这个情节,瞬间让人感受到所有年轻小伙子面对心仪女神的纠结。还有瞬间变成脆弱受害者的黑道大哥,更是让人在笑崩之余感到人生无常。
而他玩的这种环形叙事。将一个故事嵌入到另一个中。剧情上也丝毫不加解释。观众刚开始看时,会一头雾水,待聪明的人自行在脑中调整剧情,梳理清楚来龙去脉后,他们何止会发出会心的微笑,他们简直要破口大笑一一这是一种智力爆棚的自我满足感。
塔伦蒂诺曾说:“我不喜欢观众只是坐在椅子上,等待导演给予信息。我的电影总是鼓励观众参与进来。自行填补叙事之间的缝隙。于是,100万人看我的电影,能看到了100万个不同的电影”。
这种刺激观众想象力的叙事策略,可以最大程度上和观众的智力互动。举个例子,黑白杀手执行任务时穿着风度翩翩的黑西装,一番荒诞意外发生之后,血浆染红了西装,两人在朋友家换上衣服,再次出现时就像在海滩度假似的,并回来给老大交手提箱;但电影中的叙事顺序是先交手提箱(事件3)。再杀人、洗车、换衣服(事件8);于是,观众在电影快要结束时,才突然联系到电影开始的戏,并从衣服这个“暗线索”中,重新回味整个事件一一“我明白怎么回事了!”,继而颅内高潮。继而大笑爆发。
古典主义的电影,总会试图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达到某种观点的启迪。而当代电影更进一步,通过对电影形式、语言、结构和叙事的改造,刺激观众的参与度。这样带给观众的启发,更为直接。塔伦蒂诺曾这样阐释自己的导演理念:“导演是指挥,观众是乐团,不是要坐在那里不动,而是要反应,共同完成艺术的体验……我要观众不仅仅是看,我要让他们笑!笑!不要笑!不要笑!不要笑!笑!导演和观众这样的互动,才是电影院存在的理由”。
可以看出来,他把控电影节奏是有明确针对性的,他的电影语言,能让影迷感受到兴奋、刺激、智力互动的快感。因此,他不仅被学院派推崇,也被商业圈欣然接受。瞧!《低俗小说》不仅在法国拿了金棕榈,回到美国又拿到奥斯卡和两亿美元的票房(投资仅仅800万美元),塔伦蒂诺既做了艺术片导演,又成了全球最具商业价值的导演。
真是个俗雅通吃的鬼!
如果追溯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脉络,我们不难发现,上世纪50年代的好莱坞西部片、60、70年代的法国新浪潮、80年代的新好莱坞黄金时代电影、90年代的香港电影,对他的影响都非常重要。具体来说,被塔伦蒂诺踩过肩膀的巨人就包括:约翰-福特、戈达尔、科波拉、吴宇森等。
这个脉络其实很有意思,因为这几个流派。正是当代电影史的后浪和前浪。要是搞明白了这段历史,就不难理解塔伦蒂诺的江湖地位为何如此之高。
先从他最推崇的法国新浪潮开始讲吧。这个流派不仅把电影史从黑白电影带到了彩色电影时代,也给电影史增添了无数色彩,以至于新浪潮的“一哥”戈达尔。被史学家认为是“电影上帝”,电影史也被分为“前戈达尔时代”和“后戈达尔时代”。而我们这篇文章的男主角一一塔伦蒂诺更是自认为戈达尔“门下走狗”。
这段历史离我们有些远,要是您对电影史不是特别感兴趣的话。不妨直接跳到下章。
故事要从二战说起。二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也改变了电影历史原本的发展轨道。法国电影历史性改变的一天,发生在1946年。法国总理莱昂一布鲁姆与美国国务卿詹姆斯一博恩斯在华盛顿会面,从而签订了《布鲁姆-博恩斯条约》。
在经济上,这个条约免除了法国欠美国的20亿战争国债,这几乎相当于塔伦蒂诺前8部电影的票房总和,对,一个艺术家,创造的价值就能还了一个国家欠的钱。而作为回报,法国要为美国全面开放电影市场。没有了国家政策的限制,配上法语对白的美国片子一夜之间淹没了法国,并且开始影响法国年轻人的生活。这个时期,戈达尔和法国新浪潮的主将们,在那些长长的买票队伍里,开始重新思考电影语言。并批判起法国衰老僵化的电影公司制度。
从新浪潮领袖戈达尔的角度看来,美国用电影淹没了法国,给法国文化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杂质,当然也有自由。戈达尔们一方面接受着美国大工业电影的愉悦效果,尤其是西部片;另一方面对法国的传统进行批评;与此同时,他们也批评着美国电影,用戈达尔的话说就是:“美国电影就是拳头加枕头”。
新浪潮的老将们大都身兼多职一一是知识分子、是影评人、是大学教授、是制片人、是剪辑师、是社会活动家、还是巴黎游行队伍里的旗手!可以说。他们都是杂家。影史上几乎所有的电影流派,都出自片场。但新浪潮的“杂”,带来了无拘无束的自由,配合上世纪60、70年代法国的社会革命气息,这帮新浪潮领袖们,把搞电影运动和搞社会革命结合在了一起,在街头又是抗议,又是扔燃烧瓶(详情可看《戏梦巴黎》),等回到工作室后,继续用艺术来批评体制。说白了,他们就是知识界的古惑仔。
具体到电影语言的革命上。这些影坛古惑仔千了什么呢?他们带来了电影理念的革命:他们竭尽手段去刺激观众对电影的参与,这不就是塔伦蒂诺干的事儿吗?对的,塔伦蒂诺就是从新浪潮那儿学来的。
电影技术上,可以说,戈达尔一个人就给电影叙事提了速。比如,他创造了跳切剪辑。传统剪辑是这样的:一个人下车,然后开门,开电梯,上楼,敲门,有人開门。戈达尔的剪辑剪去了中间的环节,仅仅保留:停车,开门。
这个剪辑技巧震惊了法国的电影体制和美国电影工业,他们从没见过这么精炼、简单、粗暴、快节奏的讲故事方式。“这个年轻人要么不知道他在干什么,要么就是太他妈自信了,一心要挑战规则!”一一好莱坞的大佬们对着屏幕这样大吼。如果我们现在看回老电影,总会觉得节奏慢了点儿,冗长的过场戏太多,全靠戈达尔,当代电影不这样儿了。 另外,戈达尔还大大提高了剪辑师的地位。之前,剪辑师总是寂寂无名,比如《卡萨布兰卡》的剪辑师,即使剪过上百部经典名片,还是无人知晓。在业内,这个行业也仅仅是收到礼貌性的尊重而已。荒诞的是,电影就是在剪辑台上诞生的一一是剪辑师。将故事讲了出来!也是剪辑师,在把控着叙事的节奏!可是,公司在投高价买故事,制作故事,偏偏总是忽略讲故事的终端输出者。
所以戈达尔自己剪,剪出简洁、黑色、荒诞的故事,狠狠抽了电影工业一嘴巴!真是荒诞的历史给了他荒诞的灵感!
还有,戈达尔对电影历史和方法的熟悉,也在电影中尽显出来。比如《精疲力尽》中。男主角拔枪的镜头,从枪口到手指头的大特写移动镜头,从头到脚的拍摄一一都是美国西部片惯用的语言。戈达尔用“杂”和“不守规矩”来挑战体制化了的传统。
当然,新浪潮不按剧本拍摄,即兴发挥的方法,更是摆脱了以制片人为中心的僵化的电影体制,这给了后辈很大的创作空间,这些人中就有王家卫、塔伦蒂诺等。他们不去电影学院学电影,而是通过大量看片来学习电影、从片场学电影,从写影评中学电影,从社会运动中学电影。他们继承了戈达尔的反骨。
塔伦蒂诺曾说:“戈达尔让我见识到自由,见识到拍电影的乐趣,见识到仅仅凭借热爱,就足以让人成为一个好导演”。塔伦蒂诺在《低俗小说》中,就处处体现对戈达尔的致敬,他甚至让女主角的发型设计都和戈达尔的爱人、也是他的御用女主角安娜-卡丽娜一样。
可以说。50年代的美国电影算是现代电影史的第一浪,带来了法国新浪潮这第二浪。结果法国这一浪不得了!它反哺到美国,又催生出了新好莱坞黄金时代;它浪到香港,带来了香港新浪潮;它浪到台湾、伊朗,带来了台湾新浪潮和伊朗新浪潮……科波拉、马丁斯科塞斯、王家卫、吴宇森、侯孝贤、杨德昌、阿巴斯……这些猛男们都是吃着戈达尔的奶长大的。
这一浪又一浪扑来,飞溅到所有拥有电影院的土地上,又汇集到塔伦蒂诺曾工作的录像带出租店。这个小店,貌似一个是百川入海的汪洋,塔伦蒂诺足不出户,一天能看三四部电影。他一边和人海侃电影,一边自学了电影史,最后竟然自成一家,一出手便得戈达尔真传,再次颠覆电影传统。
除了戈达尔这个精神教父,吴宇森则可以说是塔伦蒂诺的长期英雄。《英雄本色2》来到美国时,塔伦蒂诺觉得周润发好酷!在他看来。后者就是香港的阿兰德龙。一连有好几个月,塔伦蒂诺都穿着黑色风衣,戴着墨镜。满大街走来走去,装成美国的周润发。
吴宇森师从邵氏大导演张彻,继承了张导的阳刚、暴力美学和感天动地的男性基友情谊,只是将双刀改成了双枪,把姜大卫换成了周润发;另外,吴宇森又吸收了法国新浪潮的语言,电影节奏加快,演员特写和近距离打斗混剪,让暴力场景离观众更近,更有感染力。
塔伦蒂诺不仅将这些全都拿来,还做了很多张彻、吴宇森不做的事儿。于是我们看到,塔伦蒂诺的主角们,有男有女、既用刀又用枪、既开车又骑马、既谈恋爱又生孩子、既当英雄又当反派……
2010年,吴宇森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成为获此奖项的第一位华人,给他颁奖的正是塔伦蒂诺。这一幕,就像当年斯皮尔伯格给黑泽明颁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一样,形成了师承回环和影史佳话。
塔伦蒂诺最具香港范的电影是《杀死比尔》,他不仅请来袁和平担任武术指导,还设置了白眉道长这样的香港功夫片icon型大神来罩场。浴血新娘甚至穿上了李小龙的黄色摩托车服,手握武士刀,以“精武门陈真踢馆”的方式拍了半小时高潮戏一一这分明是赤裸裸地致敬香港功夫片!
最终,两部《杀死比尔》一共带来了3.3亿美元的票房,塔伦蒂诺正式被电影史家盖章,定位为暴力美学传人。然而,他接下来的电影《刑房》里的女流氓群殴男杀手的戏,却没有再创辉煌,该片成为了塔伦蒂诺职业生涯唯一赔钱的电影。尽管如此,《刑房》还是被金棕榈提名了一下。最失败的电影也能进入戛纳决选名单,难怪导演会被说成是戛纳“亲儿子”。
随后,塔伦蒂诺再也没拍过女英雄。而是连拍两部和黑奴有关的电影:《被解救的姜戈》(2012年)和《八恶人》(2015年)。戏中黑白英雄的搭配,也让人隐约看到张彻、吴宇森一贯的“双雄模式”。
从血浆使用量来看,张彻、吴宇森、塔伦蒂诺三个人确实很像。权威影史家谈起香港电影,用過了“尽皆颠狂、尽皆过火”八个大字。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吴宇森和成龙的动作片,成龙永远打不死,吴宇森的子弹永远打不完!还有周星驰,能把“屎屁尿”的市井梗玩上半辈子,玩得观众俗雅难辨。
塔伦蒂诺电影也是“尽皆颠狂、尽皆过火”,角色设定上正邪不分、美学上俗雅难辨。这些,还真是颇得张彻、吴宇森的真传。这么说吧,塔伦蒂诺崇拜戈达尔,但他身上完全没有知识分子式的矜持,反倒是充斥着一种市井气,一种很接香港电影地气的古惑仔气息,难怪中国媒体厚爱他是“痞子导演”。
不同的是.张彻、吴宇森的双雄们总是肝胆相照、义薄云天、出生入死、一诺千金、劫富济贫、长相帅气。偏偏还不贪女色……男子汉的好词儿,几乎全都能用在他们身上。但是塔伦蒂诺的“黑白双雄”要复杂得多,他们相互猜忌、不正不邪、时而合作时而对立……可以说,他们永远是独立的个体,永远不会泯灭自己的独立意志。而吴宇森、张彻的双雄们,可以为了对方放弃尊严、自由甚至自我牺牲。
举个例子。《被解救的姜戈》中。姜戈被克里斯托弗·瓦尔兹救下,并被打造成超级英雄。故事要是按照张彻、吴宇森的剧情走,姜戈一定会死心塌地追随克里斯托弗·瓦尔兹一一为你生,为你死,必要时为你挡枪子儿。但是,塔伦蒂诺的姜戈却提出条件:你帮我救下我妻子,我再跟你混。可以看出,塔伦蒂诺的姜戈将两性关系看得更紧密,而张彻、吴宇森的兄弟情则往往比爱情和性更重要。
呀呵!真没看出来!娱乐当道的电影界。历史这种没人在乎的事儿。一条老鬼竟然如此认真负责地对待。他用姜戈搞定了4亿多美元的票房,用《无耻混蛋》拿下3亿多美元的票房,《八恶人》不好不坏,也轻松收获了1.5亿美元票房。这些不都是商业片吗?怎么还藏着艺术片的野心:仅仅给观众看冰山一角,吸引观众自行挖掘冰山下面的部分。
之前谈了这么多“暴力美学”,我就在简单粗暴地插播一条艺术片硬广:哈内克的电影《隐藏摄影机》,也是一部暴力题材的电影,也获得过戛纳大奖。电影没有直接给出上世纪60年代巴黎的那场政治悲剧,但是里面埋着的最大的一个梗。一个让人欲罢不能、不揭不快的梗。却是围绕这个历史性灾难而运转的。观众如果想弄明白剧情,就无可回避地要去自行挖掘,才能连上电影的故事。
我遇到过和我年龄相仿的法国电影人,他在看过《隐藏摄影机》之后,第一次试图了解自己父辈那一代经历了什么。他这样跟我说:“多年来,大家都隐隐约约地知道那个年代发生过一些难以启齿的灾难,但是政府、亲历者都在回避,从来没有人去深究历史深处的伤痛”。
电影的魔力,便是能用一个小梗,在电影结束之后还引导观众走得更远、更长久。艺术片大师蔡明亮也说过:“我不在意你是否会睡着,只要你以后会想起我的电影”。如此看,高票房的塔伦蒂诺电影,不仅仅是为观众提供笑料和high点,他更是试图触发观众去自我搜寻历史,去挖掘那些宝藏。
电影史不乏“往事系列”,《美国往事》、《革命往事》、《西部往事》、《中国往事/黄飞鸿》……这些电影的选题,都包含了一股浓浓的情怀,像是向那个逝去的时代,投射深沉的一瞥,借助角色表达“大时代的变迁”。这一瞥,带来的几部电影画面还都有点“棕黄色调”,有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美国/纽约/得州/广州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无限伤感。把往事浪漫化,不管是皇帝,还是导演,都好这一口儿!
话说回来,就在戈达尔批评“好莱坞电影是拳头加枕头”的年月里,塔伦蒂诺刚6岁,住在洛杉矶。不管是拳头、还是枕头、是黑帮还是英雄,他都爱,只要是电影他都看。
好莱坞的黄金时代,是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其实那时正是美国经济萧条时期,还有冷战威胁的恐惧,但好莱坞电影工业,尤其是娱乐片仍然强势增长。这果然像心理学所说的那样,困难的时代,人们更需要娱乐,恐惧中的人。更需要变得麻木。但是在1969年,黄金时代结束,好莱坞各大电影公司纷纷陷入制作的瓶颈,受到欧洲电影影响的新一代影人乔治.卢卡斯、斯皮尔伯格、科波拉等,纷纷开始成立独立工作室,在日后的十年里,逐渐接盘好莱坞各大电影公司。
1969年,可以看作是好莱坞改朝换代的年代,很少人能清晰地看到潮水要向哪里去,只是知道这是未来人眼里的感伤“往事”的时代。“爱与希望”的嬉皮运动,反主流运动,逆文化运动等,更是让人们双眼迷离。连曼森这样的邪教领袖,都披上了好莱坞音乐人和嬉皮运动的羊皮。
不少人说玛丽莲.梦露的死(1962年)终结了好莱坞的纯真时代;也有不少人说曼森虐杀莎朗·塔特(1969年),虐杀了好莱坞的纯真。两个万众宠爱、气质纯真的金发美女,都在70年代于洛杉矶死于非命。这使得大众文化,尤其是好莱坞,开始陷入迷茫,人们对嬉皮和自由带来的社会混乱.让“爱与希望”的乐观情绪,都转入颓势中。
《好莱坞往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小李子演的过气明星。和莎朗·塔特是邻居,在时代和个人事业的双重颓势中,为时代、行业前景、名声、金钱而焦虑着。
布拉德皮特饰演小李子的替身演员,他倒是想得挺开,作为一个“死跑龙套的”,他也不期待成為明日之星,好好辅佐小李子就是了,时不时给焦虑的小李子灌点心灵鸡汤、抚慰一下情绪。小李子没戏拍,他便也没戏拍,小李子有戏拍但暂时不用替身时,他就给小李子当司机、帮小李子修家里的电视天线,于是在1969年8月,他看到曼森进了莎朗·塔特的家;他也顺便跟闯荡好莱坞的李小龙实战格斗过一下,谁爆了谁?我们还是去电影院在棕黄色调的“往事”里见真章吧!
记得姜文在拍《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日子里,曾将一众明星集中起来特训了11个月,靠真实场景的搭建,塑造出来了那个时代的特质。画面有点黄,我说的是色调。塔伦蒂诺拍《好莱坞往事》,不依赖后期,就在现场制造一个1969年的模样一一画面也有点黄,我说的还是色调。两个人都在电影里埋了很多历史梗。当观众解到梗的时候,不时一笑、或者不时一酸。可以说,《好莱坞往事》拍的就是一部时代风情画!
最后,说一个不算新鲜的现象,塔伦蒂诺票房最高的两部电影《无耻混蛋》和《被解救的姜戈》,一个有布拉德一皮特主演,一个有小李子压阵。其实没有必要讨论他们是花瓶还是影帝;反正,他们就是票房的保证,就问你服不服?
或许是照顾颜控观众,皮特和小李子在“往事”里拜了把子,组了CP,形影不离一一双雄模式?不管怎样,就凭他们同框演出,加上目前北美、欧洲、香港市场开画以来的一片炸裂般的好评,我真心觉得,“往事”在票房上会爆了塔伦蒂诺纪录呢!而他此前曾放过话,说如果这部片子表现不错,可能不再拍第10部电影,提前退休。“我把所有一切都已经给了电影,未来希望能写书、写舞台剧,保持创作力。”
《时代周刊》曾把他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之一,好莱坞电影史学家PeterBogdanovich说他是这个时代百年不遇的天才导演。被权威们认可也就算了,大众们还一个劲儿追捧他,票房还动不动就卖个三四亿美元。”
2019年7月底,他的第9部作品《好莱坞往事》在北美上映,口碑和热度双爆炸,一周内就拿下了超过4000万美元的票房,也创了自己的记录。根据当地的观众调查数据,47%的观众表示自己是冲着导演来看该片的,而这个数字在其他电影观众中的平均值只有7%。
什么“鬼才导演”,这就是个打通了商业和艺术两脉的百年“老鬼”!
鬼才
从中国艺术史上来看,“鬼”“仙”“圣”平起平坐,一个“鬼”字,尽显不羁诡谲。“鬼才”们,背离了正常的逻辑习惯,出牌诡异。按这个标准,塔伦蒂诺还是担得起的。
塔伦蒂诺成名于1994年戛纳电影节。1994年是个大年,一众巅峰时期的猛男们,带着他们扬名立万的“影史经典”,扎堆戛纳电影宫。比如:张艺谋的《活着》、杨德昌的《独立时代》、基斯洛夫斯基的《红色》、阿巴斯的《橄榄树下的情人》、尼基塔·米亥科夫的《毒太阳》、科恩兄弟的《金钱帝国》……
但就在这个大腕云集的年份,出道还没两年的愣头小伙儿塔伦蒂诺,带着《低俗小说》而来,碾压了前面所有的大师。
菜鳥折了大师的腰,开创了新局面一一这是电影史上的高光时刻。更没想到的是,这份高光此后在塔伦蒂诺的脑袋上照射了长达四分之一个世纪,照得他发量越来越少,佳作则越来越多。2019年,他带着《好莱坞往事》再次来到戛纳,站在十字大道的红地毯上。他身边一左一右,分别是全球身价最高的两大男神小李子和布拉德一皮特。这两人大老远飞来,不是为了宣传电影,纯粹是给塔伦蒂诺当背景板的。但即使在这么隆重的秀场里,塔伦蒂诺还是难展笑颜,反倒是一脸沉思状。他到底有什么心事儿,鬼才懂!
黑色幽默
要谈论塔伦蒂诺。绕不开《低俗小说》。它在1994年碾压了包括基斯洛夫斯基在内的所有大师,当年创下的两亿多美元票房,估计也是那些大师们的票房总和了。这部影片让评委把手拍烂,让影迷笑出猪叫。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的叙事方式的突破。
看看它当年的竞争对手们一一《活着》、《独立时代》、《红色》、《橄榄树下的情人》、《金钱帝国》、《毒太阳》……后者的叙事方式,清一色的线性叙事、线性叙事、线性叙事、线性叙事、线性叙事、线性叙事加超现实主义……而《低俗小说》第一次为影史提供了一种环形结构的非线性叙事,用一位评委的话说:“我从没见过这样的叙事”。那么,这部片子到底有多“低俗”?到底是个什么鬼?
《低俗小说》其实并不低俗,它里面一共包含了3个故事,9个事件。如果按照线性叙事,9个事件应该这样的(这部分通通是剧透,还未看原作的话请跳过):
事件1,一黑一白两个黑帮杀手,来到一间公寓,杀了几个人,夺回他们老大的箱子。
事件2,一个年轻人从厕所里冲出来,开枪射击黑白杀手,但没有击中,黑杀手认为是神帮助了自己,决意退出江湖。
事件3,白杀手在车里走火杀了人,于是黑白杀手把车开到朋友家处理尸体、洗车、换衣服。
事件4,黑白杀手换了衣服、带着箱子在餐厅吃饭;一对雌雄大盗打劫餐厅。
事件5,黑杀手制服雌雄大盗,对他们劝导一番,放他们离开。
事件6,黑白杀手将箱子还给老大时,老大正在收买拳击手打假拳。
事件7,白杀手奉命和老大老婆吃饭、跳舞、嗑药……一晚上啥都做了,就是没做爱。
事件8,拳击手没有遵守承诺打假拳,反而打死了对手;于是带小媳妇跑路,但是,小媳妇忘了带上拳击手的祖传手表。
事件9,拳击手回家拿手表,打死了来追杀他的白杀手。拳击手和老大在街头偶然相遇。老大被同性恋人渣强奸,拳击手救了老大,两人和解。拳击手离开洛杉矶。
但到了塔伦蒂诺的叙事中,事件的顺序却变成了:
事件2一一事件7--一事件8一一事件1一一事件9一一事件3一一事件4一一事件5一一事件6
只是玩弄了一下顺序。他瞬间就让同样的事件在不同人的视角中,变得截然不同。比如说:8个事件中都出现了白杀手,他其实是戏份最多的男主角,但电影搞笑的点却在于,在电影开头的事件2中,白杀手却成了一出场就挨枪子儿死了的龙套,就像周星驰当年在《射雕英雄传》里的地位一样。
而那位黑帮老大,在事件1-8中,都是人见人畏的大哥,形象粗壮得像拳王泰森,每次几乎都以神秘威严的背影出场,主角也总是小心谨慎地反复打听关于他的传闻。但这个“很威严很暴力很危险”的人设,却在最后一个事件中,仅仅用了3分钟,就全然摧毁。
曾经的黑道风云人物,在菊花饱受小喽哕摧残之后,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对目击者说:“这件事永远不要告诉任何人,不然我杀了你”。看到这里,观众几乎爆笑出内伤。这种人设反转带来的黑色幽默和荒诞感,正是这部电影长盛不衰的必杀技。 是的,塔伦蒂诺玩的是黑色幽默,而不是低俗,从哲学意义上来讲,人设反转甚至能够颠覆好人坏人的定位。其实看看他所有的电影,角色几乎没有完全的好坏之分,全都位于中间层次,灰色地带。
比如说,白杀手虽然冷血无情杀人不眨眼,可是面对老大的性感老婆,却想碰又不敢碰,躲在厕所里鼓励自己“喝一杯酒就回家,回家打飞机一样爽”,这个情节,瞬间让人感受到所有年轻小伙子面对心仪女神的纠结。还有瞬间变成脆弱受害者的黑道大哥,更是让人在笑崩之余感到人生无常。
而他玩的这种环形叙事。将一个故事嵌入到另一个中。剧情上也丝毫不加解释。观众刚开始看时,会一头雾水,待聪明的人自行在脑中调整剧情,梳理清楚来龙去脉后,他们何止会发出会心的微笑,他们简直要破口大笑一一这是一种智力爆棚的自我满足感。
塔伦蒂诺曾说:“我不喜欢观众只是坐在椅子上,等待导演给予信息。我的电影总是鼓励观众参与进来。自行填补叙事之间的缝隙。于是,100万人看我的电影,能看到了100万个不同的电影”。
这种刺激观众想象力的叙事策略,可以最大程度上和观众的智力互动。举个例子,黑白杀手执行任务时穿着风度翩翩的黑西装,一番荒诞意外发生之后,血浆染红了西装,两人在朋友家换上衣服,再次出现时就像在海滩度假似的,并回来给老大交手提箱;但电影中的叙事顺序是先交手提箱(事件3)。再杀人、洗车、换衣服(事件8);于是,观众在电影快要结束时,才突然联系到电影开始的戏,并从衣服这个“暗线索”中,重新回味整个事件一一“我明白怎么回事了!”,继而颅内高潮。继而大笑爆发。
古典主义的电影,总会试图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达到某种观点的启迪。而当代电影更进一步,通过对电影形式、语言、结构和叙事的改造,刺激观众的参与度。这样带给观众的启发,更为直接。塔伦蒂诺曾这样阐释自己的导演理念:“导演是指挥,观众是乐团,不是要坐在那里不动,而是要反应,共同完成艺术的体验……我要观众不仅仅是看,我要让他们笑!笑!不要笑!不要笑!不要笑!笑!导演和观众这样的互动,才是电影院存在的理由”。
可以看出来,他把控电影节奏是有明确针对性的,他的电影语言,能让影迷感受到兴奋、刺激、智力互动的快感。因此,他不仅被学院派推崇,也被商业圈欣然接受。瞧!《低俗小说》不仅在法国拿了金棕榈,回到美国又拿到奥斯卡和两亿美元的票房(投资仅仅800万美元),塔伦蒂诺既做了艺术片导演,又成了全球最具商业价值的导演。
真是个俗雅通吃的鬼!
美国浪、法国浪,香港浪,塔伦蒂诺浪
如果追溯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脉络,我们不难发现,上世纪50年代的好莱坞西部片、60、70年代的法国新浪潮、80年代的新好莱坞黄金时代电影、90年代的香港电影,对他的影响都非常重要。具体来说,被塔伦蒂诺踩过肩膀的巨人就包括:约翰-福特、戈达尔、科波拉、吴宇森等。
这个脉络其实很有意思,因为这几个流派。正是当代电影史的后浪和前浪。要是搞明白了这段历史,就不难理解塔伦蒂诺的江湖地位为何如此之高。
先从他最推崇的法国新浪潮开始讲吧。这个流派不仅把电影史从黑白电影带到了彩色电影时代,也给电影史增添了无数色彩,以至于新浪潮的“一哥”戈达尔。被史学家认为是“电影上帝”,电影史也被分为“前戈达尔时代”和“后戈达尔时代”。而我们这篇文章的男主角一一塔伦蒂诺更是自认为戈达尔“门下走狗”。
这段历史离我们有些远,要是您对电影史不是特别感兴趣的话。不妨直接跳到下章。
故事要从二战说起。二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也改变了电影历史原本的发展轨道。法国电影历史性改变的一天,发生在1946年。法国总理莱昂一布鲁姆与美国国务卿詹姆斯一博恩斯在华盛顿会面,从而签订了《布鲁姆-博恩斯条约》。
在经济上,这个条约免除了法国欠美国的20亿战争国债,这几乎相当于塔伦蒂诺前8部电影的票房总和,对,一个艺术家,创造的价值就能还了一个国家欠的钱。而作为回报,法国要为美国全面开放电影市场。没有了国家政策的限制,配上法语对白的美国片子一夜之间淹没了法国,并且开始影响法国年轻人的生活。这个时期,戈达尔和法国新浪潮的主将们,在那些长长的买票队伍里,开始重新思考电影语言。并批判起法国衰老僵化的电影公司制度。
我要让他们笑!笑!不要笑!不要笑!不要笑!笑!这才是电影院存在的理由。
从新浪潮领袖戈达尔的角度看来,美国用电影淹没了法国,给法国文化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杂质,当然也有自由。戈达尔们一方面接受着美国大工业电影的愉悦效果,尤其是西部片;另一方面对法国的传统进行批评;与此同时,他们也批评着美国电影,用戈达尔的话说就是:“美国电影就是拳头加枕头”。
新浪潮的老将们大都身兼多职一一是知识分子、是影评人、是大学教授、是制片人、是剪辑师、是社会活动家、还是巴黎游行队伍里的旗手!可以说。他们都是杂家。影史上几乎所有的电影流派,都出自片场。但新浪潮的“杂”,带来了无拘无束的自由,配合上世纪60、70年代法国的社会革命气息,这帮新浪潮领袖们,把搞电影运动和搞社会革命结合在了一起,在街头又是抗议,又是扔燃烧瓶(详情可看《戏梦巴黎》),等回到工作室后,继续用艺术来批评体制。说白了,他们就是知识界的古惑仔。
具体到电影语言的革命上。这些影坛古惑仔千了什么呢?他们带来了电影理念的革命:他们竭尽手段去刺激观众对电影的参与,这不就是塔伦蒂诺干的事儿吗?对的,塔伦蒂诺就是从新浪潮那儿学来的。
电影技术上,可以说,戈达尔一个人就给电影叙事提了速。比如,他创造了跳切剪辑。传统剪辑是这样的:一个人下车,然后开门,开电梯,上楼,敲门,有人開门。戈达尔的剪辑剪去了中间的环节,仅仅保留:停车,开门。
这个剪辑技巧震惊了法国的电影体制和美国电影工业,他们从没见过这么精炼、简单、粗暴、快节奏的讲故事方式。“这个年轻人要么不知道他在干什么,要么就是太他妈自信了,一心要挑战规则!”一一好莱坞的大佬们对着屏幕这样大吼。如果我们现在看回老电影,总会觉得节奏慢了点儿,冗长的过场戏太多,全靠戈达尔,当代电影不这样儿了。 另外,戈达尔还大大提高了剪辑师的地位。之前,剪辑师总是寂寂无名,比如《卡萨布兰卡》的剪辑师,即使剪过上百部经典名片,还是无人知晓。在业内,这个行业也仅仅是收到礼貌性的尊重而已。荒诞的是,电影就是在剪辑台上诞生的一一是剪辑师。将故事讲了出来!也是剪辑师,在把控着叙事的节奏!可是,公司在投高价买故事,制作故事,偏偏总是忽略讲故事的终端输出者。
所以戈达尔自己剪,剪出简洁、黑色、荒诞的故事,狠狠抽了电影工业一嘴巴!真是荒诞的历史给了他荒诞的灵感!
还有,戈达尔对电影历史和方法的熟悉,也在电影中尽显出来。比如《精疲力尽》中。男主角拔枪的镜头,从枪口到手指头的大特写移动镜头,从头到脚的拍摄一一都是美国西部片惯用的语言。戈达尔用“杂”和“不守规矩”来挑战体制化了的传统。
当然,新浪潮不按剧本拍摄,即兴发挥的方法,更是摆脱了以制片人为中心的僵化的电影体制,这给了后辈很大的创作空间,这些人中就有王家卫、塔伦蒂诺等。他们不去电影学院学电影,而是通过大量看片来学习电影、从片场学电影,从写影评中学电影,从社会运动中学电影。他们继承了戈达尔的反骨。
塔伦蒂诺曾说:“戈达尔让我见识到自由,见识到拍电影的乐趣,见识到仅仅凭借热爱,就足以让人成为一个好导演”。塔伦蒂诺在《低俗小说》中,就处处体现对戈达尔的致敬,他甚至让女主角的发型设计都和戈达尔的爱人、也是他的御用女主角安娜-卡丽娜一样。
可以说。50年代的美国电影算是现代电影史的第一浪,带来了法国新浪潮这第二浪。结果法国这一浪不得了!它反哺到美国,又催生出了新好莱坞黄金时代;它浪到香港,带来了香港新浪潮;它浪到台湾、伊朗,带来了台湾新浪潮和伊朗新浪潮……科波拉、马丁斯科塞斯、王家卫、吴宇森、侯孝贤、杨德昌、阿巴斯……这些猛男们都是吃着戈达尔的奶长大的。
这一浪又一浪扑来,飞溅到所有拥有电影院的土地上,又汇集到塔伦蒂诺曾工作的录像带出租店。这个小店,貌似一个是百川入海的汪洋,塔伦蒂诺足不出户,一天能看三四部电影。他一边和人海侃电影,一边自学了电影史,最后竟然自成一家,一出手便得戈达尔真传,再次颠覆电影传统。
除了戈达尔这个精神教父,吴宇森则可以说是塔伦蒂诺的长期英雄。《英雄本色2》来到美国时,塔伦蒂诺觉得周润发好酷!在他看来。后者就是香港的阿兰德龙。一连有好几个月,塔伦蒂诺都穿着黑色风衣,戴着墨镜。满大街走来走去,装成美国的周润发。
吴宇森师从邵氏大导演张彻,继承了张导的阳刚、暴力美学和感天动地的男性基友情谊,只是将双刀改成了双枪,把姜大卫换成了周润发;另外,吴宇森又吸收了法国新浪潮的语言,电影节奏加快,演员特写和近距离打斗混剪,让暴力场景离观众更近,更有感染力。
塔伦蒂诺不仅将这些全都拿来,还做了很多张彻、吴宇森不做的事儿。于是我们看到,塔伦蒂诺的主角们,有男有女、既用刀又用枪、既开车又骑马、既谈恋爱又生孩子、既当英雄又当反派……
2010年,吴宇森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成为获此奖项的第一位华人,给他颁奖的正是塔伦蒂诺。这一幕,就像当年斯皮尔伯格给黑泽明颁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一样,形成了师承回环和影史佳话。
黑白双雄
塔伦蒂诺最具香港范的电影是《杀死比尔》,他不仅请来袁和平担任武术指导,还设置了白眉道长这样的香港功夫片icon型大神来罩场。浴血新娘甚至穿上了李小龙的黄色摩托车服,手握武士刀,以“精武门陈真踢馆”的方式拍了半小时高潮戏一一这分明是赤裸裸地致敬香港功夫片!
最终,两部《杀死比尔》一共带来了3.3亿美元的票房,塔伦蒂诺正式被电影史家盖章,定位为暴力美学传人。然而,他接下来的电影《刑房》里的女流氓群殴男杀手的戏,却没有再创辉煌,该片成为了塔伦蒂诺职业生涯唯一赔钱的电影。尽管如此,《刑房》还是被金棕榈提名了一下。最失败的电影也能进入戛纳决选名单,难怪导演会被说成是戛纳“亲儿子”。
随后,塔伦蒂诺再也没拍过女英雄。而是连拍两部和黑奴有关的电影:《被解救的姜戈》(2012年)和《八恶人》(2015年)。戏中黑白英雄的搭配,也让人隐约看到张彻、吴宇森一贯的“双雄模式”。
从血浆使用量来看,张彻、吴宇森、塔伦蒂诺三个人确实很像。权威影史家谈起香港电影,用過了“尽皆颠狂、尽皆过火”八个大字。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吴宇森和成龙的动作片,成龙永远打不死,吴宇森的子弹永远打不完!还有周星驰,能把“屎屁尿”的市井梗玩上半辈子,玩得观众俗雅难辨。
塔伦蒂诺电影也是“尽皆颠狂、尽皆过火”,角色设定上正邪不分、美学上俗雅难辨。这些,还真是颇得张彻、吴宇森的真传。这么说吧,塔伦蒂诺崇拜戈达尔,但他身上完全没有知识分子式的矜持,反倒是充斥着一种市井气,一种很接香港电影地气的古惑仔气息,难怪中国媒体厚爱他是“痞子导演”。
不同的是.张彻、吴宇森的双雄们总是肝胆相照、义薄云天、出生入死、一诺千金、劫富济贫、长相帅气。偏偏还不贪女色……男子汉的好词儿,几乎全都能用在他们身上。但是塔伦蒂诺的“黑白双雄”要复杂得多,他们相互猜忌、不正不邪、时而合作时而对立……可以说,他们永远是独立的个体,永远不会泯灭自己的独立意志。而吴宇森、张彻的双雄们,可以为了对方放弃尊严、自由甚至自我牺牲。
举个例子。《被解救的姜戈》中。姜戈被克里斯托弗·瓦尔兹救下,并被打造成超级英雄。故事要是按照张彻、吴宇森的剧情走,姜戈一定会死心塌地追随克里斯托弗·瓦尔兹一一为你生,为你死,必要时为你挡枪子儿。但是,塔伦蒂诺的姜戈却提出条件:你帮我救下我妻子,我再跟你混。可以看出,塔伦蒂诺的姜戈将两性关系看得更紧密,而张彻、吴宇森的兄弟情则往往比爱情和性更重要。
同时,塔伦蒂诺还做了一点张彻、吴宇森没做的事儿,便是加入很多的历史梗。张彻、吴宇森电影里的朝代和时代,仅仅作为故事的背景存在,人物情义才是主菜。塔伦蒂诺则有更多的要求。他说:“我拍摄历史题材,就是为了让观众去了解更多。观众通过电影之后的研究,以及阅读影评、看讨论,来获取更多的知识,从而去揭开电影中的历史梗”。
他身上完全没有知识分子式的矜持,反倒充斥着一种很接香港地气的古惑仔气息
呀呵!真没看出来!娱乐当道的电影界。历史这种没人在乎的事儿。一条老鬼竟然如此认真负责地对待。他用姜戈搞定了4亿多美元的票房,用《无耻混蛋》拿下3亿多美元的票房,《八恶人》不好不坏,也轻松收获了1.5亿美元票房。这些不都是商业片吗?怎么还藏着艺术片的野心:仅仅给观众看冰山一角,吸引观众自行挖掘冰山下面的部分。
之前谈了这么多“暴力美学”,我就在简单粗暴地插播一条艺术片硬广:哈内克的电影《隐藏摄影机》,也是一部暴力题材的电影,也获得过戛纳大奖。电影没有直接给出上世纪60年代巴黎的那场政治悲剧,但是里面埋着的最大的一个梗。一个让人欲罢不能、不揭不快的梗。却是围绕这个历史性灾难而运转的。观众如果想弄明白剧情,就无可回避地要去自行挖掘,才能连上电影的故事。
我遇到过和我年龄相仿的法国电影人,他在看过《隐藏摄影机》之后,第一次试图了解自己父辈那一代经历了什么。他这样跟我说:“多年来,大家都隐隐约约地知道那个年代发生过一些难以启齿的灾难,但是政府、亲历者都在回避,从来没有人去深究历史深处的伤痛”。
电影的魔力,便是能用一个小梗,在电影结束之后还引导观众走得更远、更长久。艺术片大师蔡明亮也说过:“我不在意你是否会睡着,只要你以后会想起我的电影”。如此看,高票房的塔伦蒂诺电影,不仅仅是为观众提供笑料和high点,他更是试图触发观众去自我搜寻历史,去挖掘那些宝藏。
往事情怀
电影史不乏“往事系列”,《美国往事》、《革命往事》、《西部往事》、《中国往事/黄飞鸿》……这些电影的选题,都包含了一股浓浓的情怀,像是向那个逝去的时代,投射深沉的一瞥,借助角色表达“大时代的变迁”。这一瞥,带来的几部电影画面还都有点“棕黄色调”,有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美国/纽约/得州/广州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无限伤感。把往事浪漫化,不管是皇帝,还是导演,都好这一口儿!
话说回来,就在戈达尔批评“好莱坞电影是拳头加枕头”的年月里,塔伦蒂诺刚6岁,住在洛杉矶。不管是拳头、还是枕头、是黑帮还是英雄,他都爱,只要是电影他都看。
好莱坞的黄金时代,是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其实那时正是美国经济萧条时期,还有冷战威胁的恐惧,但好莱坞电影工业,尤其是娱乐片仍然强势增长。这果然像心理学所说的那样,困难的时代,人们更需要娱乐,恐惧中的人。更需要变得麻木。但是在1969年,黄金时代结束,好莱坞各大电影公司纷纷陷入制作的瓶颈,受到欧洲电影影响的新一代影人乔治.卢卡斯、斯皮尔伯格、科波拉等,纷纷开始成立独立工作室,在日后的十年里,逐渐接盘好莱坞各大电影公司。
1969年,可以看作是好莱坞改朝换代的年代,很少人能清晰地看到潮水要向哪里去,只是知道这是未来人眼里的感伤“往事”的时代。“爱与希望”的嬉皮运动,反主流运动,逆文化运动等,更是让人们双眼迷离。连曼森这样的邪教领袖,都披上了好莱坞音乐人和嬉皮运动的羊皮。
不少人说玛丽莲.梦露的死(1962年)终结了好莱坞的纯真时代;也有不少人说曼森虐杀莎朗·塔特(1969年),虐杀了好莱坞的纯真。两个万众宠爱、气质纯真的金发美女,都在70年代于洛杉矶死于非命。这使得大众文化,尤其是好莱坞,开始陷入迷茫,人们对嬉皮和自由带来的社会混乱.让“爱与希望”的乐观情绪,都转入颓势中。
《好莱坞往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小李子演的过气明星。和莎朗·塔特是邻居,在时代和个人事业的双重颓势中,为时代、行业前景、名声、金钱而焦虑着。
布拉德皮特饰演小李子的替身演员,他倒是想得挺开,作为一个“死跑龙套的”,他也不期待成為明日之星,好好辅佐小李子就是了,时不时给焦虑的小李子灌点心灵鸡汤、抚慰一下情绪。小李子没戏拍,他便也没戏拍,小李子有戏拍但暂时不用替身时,他就给小李子当司机、帮小李子修家里的电视天线,于是在1969年8月,他看到曼森进了莎朗·塔特的家;他也顺便跟闯荡好莱坞的李小龙实战格斗过一下,谁爆了谁?我们还是去电影院在棕黄色调的“往事”里见真章吧!
记得姜文在拍《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日子里,曾将一众明星集中起来特训了11个月,靠真实场景的搭建,塑造出来了那个时代的特质。画面有点黄,我说的是色调。塔伦蒂诺拍《好莱坞往事》,不依赖后期,就在现场制造一个1969年的模样一一画面也有点黄,我说的还是色调。两个人都在电影里埋了很多历史梗。当观众解到梗的时候,不时一笑、或者不时一酸。可以说,《好莱坞往事》拍的就是一部时代风情画!
最后,说一个不算新鲜的现象,塔伦蒂诺票房最高的两部电影《无耻混蛋》和《被解救的姜戈》,一个有布拉德一皮特主演,一个有小李子压阵。其实没有必要讨论他们是花瓶还是影帝;反正,他们就是票房的保证,就问你服不服?
或许是照顾颜控观众,皮特和小李子在“往事”里拜了把子,组了CP,形影不离一一双雄模式?不管怎样,就凭他们同框演出,加上目前北美、欧洲、香港市场开画以来的一片炸裂般的好评,我真心觉得,“往事”在票房上会爆了塔伦蒂诺纪录呢!而他此前曾放过话,说如果这部片子表现不错,可能不再拍第10部电影,提前退休。“我把所有一切都已经给了电影,未来希望能写书、写舞台剧,保持创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