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古诗凝练,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还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有益于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充分重视古诗教学,探索古诗教学的新思路,引导学生走进经典,让学生在古诗苑中有灵性的成长是语文老师责无旁贷的事情。
【关 键 词】 古诗;课内指导;课外延伸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古诗凝练,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还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有益于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力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充分重视古诗教学,探索古诗教学的新思路,引导学生走进经典,让学生在古诗苑中有灵性的成长是语文老师责无旁贷的事情。
一、课内指导,在诗苑中漫步
(一)引入情境,走进古典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追求情境交融的美妙意境,让学生领略到它妙不可言的意境美,这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就要靠语文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课堂教学丰富起来。好的古诗课堂教学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是生命的演绎、个性的张扬,令学生回味无穷、余音绕梁。教学中,我们可以按诗歌的内容、主题来确定各种不同的情感基调,运用多媒体设计不同的界面以适应不同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中国古文化的魅力。
(二)以情激情,架设桥梁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或咏物寄情,或抒情启思。首首脍炙人口、境界高远、蕴涵哲理,令人叫绝的诗歌背后,都隐含着诗人此时此地的心情。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大多是抒情诗,有的寓情于境,有的情境交融,有的直抒胸臆。教学中,可以以情激情拨动学生的童心、童趣、个性、爱好,引导他们深刻体验诗人的情怀,引起情感的共鸣。
(三)角色表演,体验情感
古诗短小精悍,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诗人的情感。为让学生的情感同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通过角色表演,学生会很自然地进入丰富的情感世界。如教《小儿垂钓》时,可让学生扮作诗中的小孩,在草丛中钓鱼,另一学生扮作路人远远地问路,此时浮标在动,鱼已上钩,钓鱼的孩子急着摆手,害怕大声讲话惊跑了鱼。通过角色表演,感受小儿垂钓的紧张和无穷趣味。
二、课外延伸,在品读中成长
(一)诵读品悟,尊重个性
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不应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这样做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近期,11月13日到11月15日,2天时间里,我有幸聆听了由10位荆州市各城镇优秀教师带来的古诗文教学研讨课,感到“看花容易,绣花难”,不知在执教教师们光鲜的背后,我们的执教教师及教研员将要查阅多少资料,花费多少心血,才能向我们展示出尽善尽美的课堂。回校后,带着学习的成果,我上了一节古诗汇报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本来是人教版四年级(上)第20课的内容。可这次我大胆选择了用三年级学生上课,开始还很担心,怕学生体会不到诗意,领悟不到意境。没想到通过合理的设计,并将前面所谈到的3点,古诗词的课内指导方法有的放矢地用到课堂中,并始终把握一点,以读以品为主。课上完后,感觉学生体会还行,而且少数学生还颇有见解。有几个环节让我印象深刻:在学到如此缤纷的阳春三月,我们的诗仙并没有沉醉于三月的美景,在他的眼里看到的是什么?随后教师介绍此时的唐朝虽是盛世之年,可它的交通还没有如今发达,他的好友孟浩然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李白站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此时李白最想干什么?说什么?学生说:“想留他下来一起吟诗作对,想与他一同前往,想快快再相见,希望他开心快乐……”紧接着要学生体会李白的心情如何?学生又说:“伤心、难过、舍不得、依依不舍、悲哀……”更有学生说:“我觉得他们之间的感情太深了,就像长江水一样。”之后我又紧追不舍,出示了一个拓展诗文空白的训练:“如果你是李白,你想对孟浩然说什么,如果你是孟浩然,你想对李白说什么。”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们更是说不完道不尽,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诗意的理解,从而获得最初的个性阅读,情感的熏陶,思维的启迪。
(二)立足诗词,培养素养
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无情物而是有情人,他们应有健康的人格、丰富的情感和艺术想象力,而非麻木冷漠之徒。他们不一定像林黛玉那样望月伤感、见花落泪,但应该是一个内涵厚重、情感丰富的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培养语感强调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由于古诗短小精悍,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这一孩子记忆力的黄金时段,加以引导,激活兴趣,加强积累。如鼓励学生主动背诵,开展“每周一诗”活动,将本学段所诵古诗贴于墙,营造氛围;偶有学生用上一、两句诗词,应大加褒扬;采用讲诗词故事、诵诗接龙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背诗的积极性,开展诵诗擂台赛,评选背诗小能手。将古诗词的教学作为校本课程来开发,以诗文诵读为学校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品位。
(三)见缝插针,因势利导
引导背诵古诗词,除了凭借课堂教学这一渠道外,更要结合学生的生活见闻和各种活动而进行。这就需要教师独具慧眼,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瞬间,不失时机地引入诗词。如寒假刚过,学生带着新春的喜悦返校,相互述说过年的欢乐。有说放鞭炮的,有说走亲戚的,有说看晚会的……教室里洋溢着浓浓的春意。此时我插一句:“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早在九百多年前就有人用诗描绘过新年的喜庆和欢乐了。”学生一听,顿生好奇心,迫切想知详情。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了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瞠目,总把新桃换旧符。”顿时,教室里响起了一阵又一阵的读诗声。
(四)广闻博览,积淀底蕴
“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拓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师生共同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时,我让学生收集李白与孟浩然的关系、他们之间发生过哪些故事?在这一次分别后,李白还做了一首什么诗送给了孟浩然?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收集能力、理解能力逐渐提高起来。另外,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举一反三进行相关链接,如学完李白的《静夜思》和孟郊的《游子吟》,让学生收集其他思乡、思亲的诗;学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让学生收集其他的爱国忧民的诗作。杜甫的其他诗作和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还有哪些?以便进行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素养。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沧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古诗文课堂教学,让学生经历生命的快乐。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走进诗词歌赋的王国,体验和挥洒才情,享受愉悦与幸福,师生共同演绎情智共生的大课堂,这才是最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诗教学。
【参考文献】
[1] 许文润,韩枫. 浅谈古诗教学与积累[J]. 课程教育研究(下),2015(12).
[2] 刘传琼. 课内“活”起来 课外“动”起来[J]. 教书育人,2013(7).
[3] 蔡国文. 由内而外 受益无限——谈古诗的课内指导与课外拓展[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4).
【关 键 词】 古诗;课内指导;课外延伸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古诗凝练,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还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有益于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力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充分重视古诗教学,探索古诗教学的新思路,引导学生走进经典,让学生在古诗苑中有灵性的成长是语文老师责无旁贷的事情。
一、课内指导,在诗苑中漫步
(一)引入情境,走进古典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追求情境交融的美妙意境,让学生领略到它妙不可言的意境美,这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就要靠语文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课堂教学丰富起来。好的古诗课堂教学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是生命的演绎、个性的张扬,令学生回味无穷、余音绕梁。教学中,我们可以按诗歌的内容、主题来确定各种不同的情感基调,运用多媒体设计不同的界面以适应不同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中国古文化的魅力。
(二)以情激情,架设桥梁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或咏物寄情,或抒情启思。首首脍炙人口、境界高远、蕴涵哲理,令人叫绝的诗歌背后,都隐含着诗人此时此地的心情。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大多是抒情诗,有的寓情于境,有的情境交融,有的直抒胸臆。教学中,可以以情激情拨动学生的童心、童趣、个性、爱好,引导他们深刻体验诗人的情怀,引起情感的共鸣。
(三)角色表演,体验情感
古诗短小精悍,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诗人的情感。为让学生的情感同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通过角色表演,学生会很自然地进入丰富的情感世界。如教《小儿垂钓》时,可让学生扮作诗中的小孩,在草丛中钓鱼,另一学生扮作路人远远地问路,此时浮标在动,鱼已上钩,钓鱼的孩子急着摆手,害怕大声讲话惊跑了鱼。通过角色表演,感受小儿垂钓的紧张和无穷趣味。
二、课外延伸,在品读中成长
(一)诵读品悟,尊重个性
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不应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这样做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近期,11月13日到11月15日,2天时间里,我有幸聆听了由10位荆州市各城镇优秀教师带来的古诗文教学研讨课,感到“看花容易,绣花难”,不知在执教教师们光鲜的背后,我们的执教教师及教研员将要查阅多少资料,花费多少心血,才能向我们展示出尽善尽美的课堂。回校后,带着学习的成果,我上了一节古诗汇报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本来是人教版四年级(上)第20课的内容。可这次我大胆选择了用三年级学生上课,开始还很担心,怕学生体会不到诗意,领悟不到意境。没想到通过合理的设计,并将前面所谈到的3点,古诗词的课内指导方法有的放矢地用到课堂中,并始终把握一点,以读以品为主。课上完后,感觉学生体会还行,而且少数学生还颇有见解。有几个环节让我印象深刻:在学到如此缤纷的阳春三月,我们的诗仙并没有沉醉于三月的美景,在他的眼里看到的是什么?随后教师介绍此时的唐朝虽是盛世之年,可它的交通还没有如今发达,他的好友孟浩然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李白站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此时李白最想干什么?说什么?学生说:“想留他下来一起吟诗作对,想与他一同前往,想快快再相见,希望他开心快乐……”紧接着要学生体会李白的心情如何?学生又说:“伤心、难过、舍不得、依依不舍、悲哀……”更有学生说:“我觉得他们之间的感情太深了,就像长江水一样。”之后我又紧追不舍,出示了一个拓展诗文空白的训练:“如果你是李白,你想对孟浩然说什么,如果你是孟浩然,你想对李白说什么。”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们更是说不完道不尽,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诗意的理解,从而获得最初的个性阅读,情感的熏陶,思维的启迪。
(二)立足诗词,培养素养
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无情物而是有情人,他们应有健康的人格、丰富的情感和艺术想象力,而非麻木冷漠之徒。他们不一定像林黛玉那样望月伤感、见花落泪,但应该是一个内涵厚重、情感丰富的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培养语感强调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由于古诗短小精悍,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这一孩子记忆力的黄金时段,加以引导,激活兴趣,加强积累。如鼓励学生主动背诵,开展“每周一诗”活动,将本学段所诵古诗贴于墙,营造氛围;偶有学生用上一、两句诗词,应大加褒扬;采用讲诗词故事、诵诗接龙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背诗的积极性,开展诵诗擂台赛,评选背诗小能手。将古诗词的教学作为校本课程来开发,以诗文诵读为学校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品位。
(三)见缝插针,因势利导
引导背诵古诗词,除了凭借课堂教学这一渠道外,更要结合学生的生活见闻和各种活动而进行。这就需要教师独具慧眼,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瞬间,不失时机地引入诗词。如寒假刚过,学生带着新春的喜悦返校,相互述说过年的欢乐。有说放鞭炮的,有说走亲戚的,有说看晚会的……教室里洋溢着浓浓的春意。此时我插一句:“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早在九百多年前就有人用诗描绘过新年的喜庆和欢乐了。”学生一听,顿生好奇心,迫切想知详情。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了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瞠目,总把新桃换旧符。”顿时,教室里响起了一阵又一阵的读诗声。
(四)广闻博览,积淀底蕴
“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拓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师生共同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时,我让学生收集李白与孟浩然的关系、他们之间发生过哪些故事?在这一次分别后,李白还做了一首什么诗送给了孟浩然?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收集能力、理解能力逐渐提高起来。另外,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举一反三进行相关链接,如学完李白的《静夜思》和孟郊的《游子吟》,让学生收集其他思乡、思亲的诗;学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让学生收集其他的爱国忧民的诗作。杜甫的其他诗作和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还有哪些?以便进行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素养。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沧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古诗文课堂教学,让学生经历生命的快乐。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走进诗词歌赋的王国,体验和挥洒才情,享受愉悦与幸福,师生共同演绎情智共生的大课堂,这才是最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诗教学。
【参考文献】
[1] 许文润,韩枫. 浅谈古诗教学与积累[J]. 课程教育研究(下),2015(12).
[2] 刘传琼. 课内“活”起来 课外“动”起来[J]. 教书育人,2013(7).
[3] 蔡国文. 由内而外 受益无限——谈古诗的课内指导与课外拓展[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