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人公小传:陈扶军,陕西扶风县人,室名细柳堂,现任兰州军区科学文化教育办公室主任、西安陆军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是军队唯一的国际书法家协会理事。先后在中国美术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日本成田山书道美术馆等地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览,并多次随团访问日本、新加坡、南韩等国;其作品被毛主席纪念堂、中国美术馆、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博物馆及日本、新加坡、南韩等国收藏,并多次获奖;作品及业绩被《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中国当代书法名家润格大全》、《中国书法名人大辞典》、《世界名人录》、《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等十多家权威志书收录。
“首届全国中青年名家百人艺术书法提名展”、“国际书法名家提名展”、“国际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近年来,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陈扶军依旧沉静如水。问及个中缘由,他说:“回首中国书法史,真正成家的,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有几人?自封为家不难,真正成家不易。书者得有这份清醒。”
陈扶军少时艰苦,5岁随父学书,17岁时在部队举办了个人书法展,而立之年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个人书法展后,他却于人生辉煌处,沉潜了下来。这期间,他闭户精研,泛揽古籍经典。10年沉寂之后,他在合肥举办的个展再次引起书坛关注,此后,他在中国书协举行的各种活动中频频亮相。
字里看乾坤,书外看功夫。陈扶军擅长形象思维,对毛笔有特殊的亲和力和驾驭能力,有着很好的书法天赋。即便如此,他丝毫不敢懈怠。这些年,他谢绝应酬,深居简出,工作之余看书写字,把生活的格子填得满满的。陈扶军几乎每天都要坚持临帖,一天五六个小时是常事。砖铭、瓦当,甲骨、钟鼎,隶楷行草各种风格和样式,他无不喜欢,无不涉猎。关于临帖,陈扶军在其一篇创作手记中写道:“书法是那么的简单,白纸黑字。书法是那么精深,点划之中有学问。敬意,促使我静下心来研习古人名帖。因为,出帖是建立在入帖基础上的,没有入帖的功夫,哪来出帖的本领?”陈扶军认为,书法艺术是综合性的艺术。学识、见闻、情趣、阅历,也就是综合素质,决定着书法品位的高下。写字的人写到最后,实质是写文化写素质。
凡是到过陈扶军书房的人,一眼就可看到他藏书之富,选书之精。从他一些创作札记和应朋友之约写的克己修身小品文中,可以看出他对语言文字学、哲学、美学都有一定的研究。字外功夫做得如此之足,对书法艺术的虔诚态度着实令人感佩。
2005年的冬天对陈扶军来说是个充满机遇的冬天。这年冬天,他作为活跃于当代书坛、具有较大影响的书法家,参加中国书法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首届全国中青年名家百人艺术书法展;参加国际书法协会成立大会,当选国际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并参加首届国际书法家提名展。在这些重大书法活动中,陈扶军的入展作品,受到国内外书法家的好评。
风格即人,不少书法名家用“朴拙生动”、“天真烂漫”、“厚畅大气”形容陈扶军的作品,这与他的性格、为人极其相近。陈扶军性格耿直,办事雷厉风行、果断,为人仗义,以诚待人,以诚处事,以诚作书,信奉“神莫神于至诚”、“诚之所感,触处皆通”。他多次到基层连队和边防哨卡为官兵赠字,热心扶助失学儿童。
陈扶军近年主攻行草书,旁涉不多,这就不能不使他求得书艺的专与精。细读其书作,新风扑面,字里行间虽无古人形但见古人意,现代美感无处不显,而传统精神无所不见。他的作品之新,不仅是结体、造型的出新,即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压扁或拉长、或错位、或分家,而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泄和吃过“传统拼盘”后一种心灵的迹化。
“风格即人”,陈扶军书作的卓异风格与其人的精神品格极其相近,沉稳内涵,不事张扬。20多年来,他潜心于书学研究,致力于书艺探索,在书法创作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陈扶军是个勤奋的书家。17岁便在新疆举办个展,可见其自幼习书;解放军艺术学院毕业后,又入首都师范大学读研,可见其勤学不辍;涉足传统法帖、流行书风、民间艺术,取法晋唐、明清、近代、当代,研究甲骨、钟鼎、秦砖、汉瓦,可见其所学之广;而由其作品内涵及创作手记,我们不难看出陈扶军文史哲的造诣和“字外功”的修养。
多年来,陈扶军在书法领域广学博览。他运用鸡毫长锋或灵活自如,或奇崛逸宕、或流畅飞动,字与字、行与行连接呼应,参差错落,作品显得既胸有成竹,又意态酣畅,用墨富有变化且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秦腔”、“西凤酒”和羊肉泡馍融会而成的西北风,使生活在祖国西北土地上的人们以及由此伴发的文化,无不体现出苍浑、热烈的阳刚之气。作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一个文化耕耘者,陈扶军的书作自然而然地溢出一股激越的豪情,高亢激昂。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如此评价陈扶军:“他能书写多种字体,很有追求,很有想法,个性比较强,这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扶军很年轻,能达到现在的水平很不简单。”
已故教育家、国学大师、书画家启功老人曾挥毫赠陈扶军斋室名曰:“柳叶堂”,取其名中的“扶”字和柳叶自然属性之意。柳叶,最早吐露绿色,当万木葱茏时它悄然褪去鲜亮,默默汲取养分,待来年吹响春的号角。像柳叶那样谦抑退让、耐得寂寞、韬光养晦,启功老人对这位书坛青年才俊所寄厚望或许正在于此。这个境界很高,愿身在军营的陈扶军在书道上走得更远,走得更辉煌。
“首届全国中青年名家百人艺术书法提名展”、“国际书法名家提名展”、“国际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近年来,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陈扶军依旧沉静如水。问及个中缘由,他说:“回首中国书法史,真正成家的,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有几人?自封为家不难,真正成家不易。书者得有这份清醒。”
陈扶军少时艰苦,5岁随父学书,17岁时在部队举办了个人书法展,而立之年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个人书法展后,他却于人生辉煌处,沉潜了下来。这期间,他闭户精研,泛揽古籍经典。10年沉寂之后,他在合肥举办的个展再次引起书坛关注,此后,他在中国书协举行的各种活动中频频亮相。
字里看乾坤,书外看功夫。陈扶军擅长形象思维,对毛笔有特殊的亲和力和驾驭能力,有着很好的书法天赋。即便如此,他丝毫不敢懈怠。这些年,他谢绝应酬,深居简出,工作之余看书写字,把生活的格子填得满满的。陈扶军几乎每天都要坚持临帖,一天五六个小时是常事。砖铭、瓦当,甲骨、钟鼎,隶楷行草各种风格和样式,他无不喜欢,无不涉猎。关于临帖,陈扶军在其一篇创作手记中写道:“书法是那么的简单,白纸黑字。书法是那么精深,点划之中有学问。敬意,促使我静下心来研习古人名帖。因为,出帖是建立在入帖基础上的,没有入帖的功夫,哪来出帖的本领?”陈扶军认为,书法艺术是综合性的艺术。学识、见闻、情趣、阅历,也就是综合素质,决定着书法品位的高下。写字的人写到最后,实质是写文化写素质。
凡是到过陈扶军书房的人,一眼就可看到他藏书之富,选书之精。从他一些创作札记和应朋友之约写的克己修身小品文中,可以看出他对语言文字学、哲学、美学都有一定的研究。字外功夫做得如此之足,对书法艺术的虔诚态度着实令人感佩。
2005年的冬天对陈扶军来说是个充满机遇的冬天。这年冬天,他作为活跃于当代书坛、具有较大影响的书法家,参加中国书法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首届全国中青年名家百人艺术书法展;参加国际书法协会成立大会,当选国际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并参加首届国际书法家提名展。在这些重大书法活动中,陈扶军的入展作品,受到国内外书法家的好评。
风格即人,不少书法名家用“朴拙生动”、“天真烂漫”、“厚畅大气”形容陈扶军的作品,这与他的性格、为人极其相近。陈扶军性格耿直,办事雷厉风行、果断,为人仗义,以诚待人,以诚处事,以诚作书,信奉“神莫神于至诚”、“诚之所感,触处皆通”。他多次到基层连队和边防哨卡为官兵赠字,热心扶助失学儿童。
陈扶军近年主攻行草书,旁涉不多,这就不能不使他求得书艺的专与精。细读其书作,新风扑面,字里行间虽无古人形但见古人意,现代美感无处不显,而传统精神无所不见。他的作品之新,不仅是结体、造型的出新,即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压扁或拉长、或错位、或分家,而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泄和吃过“传统拼盘”后一种心灵的迹化。
“风格即人”,陈扶军书作的卓异风格与其人的精神品格极其相近,沉稳内涵,不事张扬。20多年来,他潜心于书学研究,致力于书艺探索,在书法创作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陈扶军是个勤奋的书家。17岁便在新疆举办个展,可见其自幼习书;解放军艺术学院毕业后,又入首都师范大学读研,可见其勤学不辍;涉足传统法帖、流行书风、民间艺术,取法晋唐、明清、近代、当代,研究甲骨、钟鼎、秦砖、汉瓦,可见其所学之广;而由其作品内涵及创作手记,我们不难看出陈扶军文史哲的造诣和“字外功”的修养。
多年来,陈扶军在书法领域广学博览。他运用鸡毫长锋或灵活自如,或奇崛逸宕、或流畅飞动,字与字、行与行连接呼应,参差错落,作品显得既胸有成竹,又意态酣畅,用墨富有变化且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秦腔”、“西凤酒”和羊肉泡馍融会而成的西北风,使生活在祖国西北土地上的人们以及由此伴发的文化,无不体现出苍浑、热烈的阳刚之气。作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一个文化耕耘者,陈扶军的书作自然而然地溢出一股激越的豪情,高亢激昂。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如此评价陈扶军:“他能书写多种字体,很有追求,很有想法,个性比较强,这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扶军很年轻,能达到现在的水平很不简单。”
已故教育家、国学大师、书画家启功老人曾挥毫赠陈扶军斋室名曰:“柳叶堂”,取其名中的“扶”字和柳叶自然属性之意。柳叶,最早吐露绿色,当万木葱茏时它悄然褪去鲜亮,默默汲取养分,待来年吹响春的号角。像柳叶那样谦抑退让、耐得寂寞、韬光养晦,启功老人对这位书坛青年才俊所寄厚望或许正在于此。这个境界很高,愿身在军营的陈扶军在书道上走得更远,走得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