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摧毁你心中的“魔床”
萧 兵
编者按:对于生活,每一个人心里都藏着很多美好的期许,总认为生活的日程应该是这样的,周遭的人与事应该是那样的。然而,现实生活不可能总是如我们内心所愿。于是,许多人为此变得焦虑烦躁、郁郁寡欢、萎靡不振,陷入苦闷的心境当中。其实,让我们苦闷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一种藏在我们心里被称作“魔床”的东西。
你的内心是否藏有“魔床”?“魔床”的魔力从何而来,又是怎样左右了我们?如何才能摧毁它?
写在前面的故事:
魔鬼有张床。它守候在路边,把每一个过路的人,揪到魔床上丈量。魔床的尺寸是现成的。如果路人的身高比魔床长,它就会锯下路人的头或脚:如果路人个子矮小,不及魔床长,它就会像拉面一样把路人的脖子或身体抻长。只有极少的人刚好符合魔床的尺寸,不长不短地躺在魔床上.其余的人总要被魔鬼折磨,身心俱残。
领导应该对我和颜悦色
战士刘星,是个能干的小伙子。入伍一年,就因表现出色获得了两次嘉奖。连长和指导员都对他评价不错,支委会还曾讨论过要对他进行重点培养。可这段时间,刘星却像变了个人似的,总是向老乡或要好的战友打听领导说他什么没有,对连长、指导员的言行也特别在意,而学习和训练却总打不起精神。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原来,一天中午,刘星正好下哨回班,在路上迎面碰上了连长、指导员。他向连长、指导员敬礼后,本以为他们会热情地与自己打招呼,可没想到,他俩竟只顾着说话,没加理会地走过去了。无独有偶。第二天,刘星因不小心,弄坏了连队的一件训练器材,受到了连长批评。自此,刘星便以为领导对自己产生了不好的印象,陷入苦恼之中。
刘星在向我诉说时,眼神中依然透露出焦虑和无助。类似的经历,我已了解许多,可每一次都不敢丝毫等闲视之。我知道,他的内心正在承受煎熬。
人是追求理由的动物。刘星的“以为”没有多少事实依据,可是他又没有足够的“理由”说服自己,让自己相信,让自己释然。
我向他讲述了前面那则故事,告诉他,其实所有的苦闷都来自我们心底的“魔床”,也就是我们对一些问题自以为是的看法和观念。它潜移默化地时刻地评价着我们的言行。相符了,就皆大欢喜,以为正确合理;不相符,就郁郁寡欢,怨天尤人。
这种“魔床”,有一个最通俗最简单的名字,叫做“应该”。每个人心里都存储着自己的“应该”。不过是,有的人心里摆得少些,有三个五个“应该”;有的人心里摆得多些,几十个上百个也说不准,如果能透视到他的内心,也许拥挤得像个卖床垫的家具城。而且,每张“魔床”上都刻着特制的字。刘星的“魔床”上就写着“领导喜欢、欣赏的能干的战士”。在刘星看来,凭着他的良好表现,领导应该喜欢、欣赏他,应该对自己“另眼相看”。如果在路上遇到后对自己不管不问,那肯定就是自己哪方面出了问题,让领导对自己有了别的看法。否则的话,如果没有理由,领导不可能不理会他。在这个问题上,他百思不得其解,苦苦搜索“给个理由先”。其实,苦闷的刘星不是被这件事情本身,而是因他心里的“魔床”而被自己的“应该”锯得七零八落,心事重重。他残缺的自尊心在“魔床”之上火烧火燎,好像街头的羊肉串。
事实上,当你疑心连队干部对自己有看法,而一时又无法确定时,最好的办法是立即去找连队干部谈谈心。这样,不仅可使对方进一步了解你,而且会使你的心胸开阔一些,思路也清晰一些。如果把疑心锁在自己心中,受苦的是自己,受害的也是自己。
我应该事事都做得很好
战士李为,是个在校大学生战士,多才多艺。连队的各项活动都有他的参与:举行篮球比赛,场场少不了他;周末文艺晚会上,他总要为大家高歌两曲;文化课补习,他常常是主讲。就连平时,他幽默、风趣的话语也经常逗得战友们捧腹大笑。可自从考军校落榜之后,他一度变得沉默寡言,落落寡合,甚至压起了床板,还常常自言自语地说活着没有意思。对于他前后截然不同的表现,大家觉得很不理解。
生活中人人都会面临挫折,谁都会遇到不幸的事,内心感到很痛苦,出现暂时的情绪低落是正常现象。李为的问题在于,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他忽略了人生本就无法完美无缺、任何人都会经历挫折的现实,而过于计较挫折带给自己的影响。因为在李为内心有这样一张“魔床”:我是已经考上了大学的大学生战士,应该比其他战友表现出色,应该在这次军校考试中脱颖而出。在李为心里,认为自己每做一件事都应该取得成功,在战友中都应该是佼佼者,因为他是大学生战士。正因为一个个“应该”,一时的挫折被放在这张“魔床”上反复比量,最终自己把自己裁剪得零零碎碎,没有了士气和激情。一次的失败就成了长久的颓势,局部的不完美就泛滥成了整体的否定。
我觉得没学技术就白当兵了
农村籍战士孙刚,入伍前,希望能在部队入党、学开车,以便将来退伍后好找工作。入伍后,他工作积极努力,可是他所在的是步兵连队,学开车的很少。后来他想,没办法学开车,能入党也行。他写了一份又一份的入党申请书,连队党支部也很重视他的进步要求。但连里比他表现好的同志很多,所以,到了退伍的时候,他的组织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孙刚感到心里很难过,觉得两年的兵算是白当了,竟在退伍欢送会上失声哭了起来。
如果允许我们走进孙刚的内心,我想那张“魔床”上一定刻着这样的字:作为农村兵,来部队当兵,就应该入了党、考上军校或学个技术,不然,算是白干了。好不容易从农村出来,两年后还要“面朝黄土背朝天”,实在无法面对父母,面对自己。孙刚的心理,实质上是一种因需求未满足而出现的心理失衡现象。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时,要是付出没有得到回报,心理就会不平衡。而当一个人过于看重自己的既得利益和可能利益,把提干、入党、学技术等当作满足服兵役回报的唯一需求时,这种不平衡感会更加强烈。在这种情况下,人常常会处于焦虑不安、怨恨烦恼、悲观失望的心境中。
孙刚之所以忧心忡忡,是因为他对退伍后可能遇到的困难感到无能为力,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的确,目前退伍转业安置工作存在一些矛盾和困难,但同时应该看到,这些困难是暂时的,是可以克服的。当兵期间,如果能入党、学技术、提于是一份收获,然而,军营的历练促使自身素质的提高更是一份收获。军队是一所大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你学到的有些东西是地方学不到的,而这些恰恰对你今后的成长、今后的工作、今后的事业十分重要。例如,在部队养成的严格的组织纪律性、过硬的作风、艰苦奋斗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等不仅部队需要,也是地方创业所必需的。报纸上经常有这样的报道,许多部门和单位每年都到部队招收转业干部、退伍兵到企事业单位工作,因为他们认为军人具有良好的素质。这些不就是当兵几 年的收获吗?
留在后面的话:说穿了,“魔床”来自我们错误地看待周遭事物,而引发的认识上的偏差。“魔床”并不可怕,当我们撕去了它的铭文,打碎了那些陈腐的“应该”,魔力就会在一瞬间倒塌。随着“魔床”倒塌,代之以我们清新明朗的心态。时时检点自己的心灵宝库,可以储藏勇气,可以储藏智慧,可以储藏经验和教训,可以储藏期望和安慰,只是不要储藏“应该”。
心水明矾 创建和谐的人际环境
宋振韶
在一次演讲中,我让听众做了一个小活动:回想近期一件特别开心的事情,再想一件近期很不开心的事情。大家都完成后,我说,你们不必告诉我答案,如果开心的事情与他人有关,请举手。几乎所有的人举起了手。我又提了另一个问题:不开心的事情与他人有关的听众,请举手。又是几乎所有的人举起了手。
结论显而易见:人们的喜怒哀乐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和谐的人际关系带来愉悦,人际冲突常常带来负面感受。在自然状态下,人们的行为选择基本倾向于追求快乐,回避痛苦。
然而,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人际冲突实在是难以避免。价值观不同,目标不一致,处世风格不同,角色分工不明确,沟通技能不足,同时依赖有限的资源等等,这些因素都可能构成人际冲突。
既然人际冲突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无法避免,那么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并有效解决人际冲突,恐怕是每个人都关心的话题。一般来说,观念引导行动。一个人如何看待人际冲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如何去解决人际冲突。
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听到类似的抱怨:“因为别人的错误,才会引起人际冲突。”“任何的妥协,均表示自己输了,且永远比对方矮一截。”“无论如何,应避免人际冲突的发生。”……这些都属于对人际冲突不合理的认识。一个人对待人际冲突不合理的认识和观念越多,对解决人际冲突越不利,得到的结果也会越糟糕。
有了合理的观念,不一定就能够有效消解已经形成的人际冲突。有时我们明明知道自己的感受,也知道“应该”怎么做,但就是做不到。为什么呢?关键是缺乏相应的沟通技能。
在人际互动中,有三种常见的沟通风格:被动型、攻击型和自信型。
被动型的人通常声音柔弱,隐瞒自己的感受,没有心理边界,在人际冲突中通常无法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甚至对自己的目标也不清楚。他们常常秉持“安全第一”的人生哲学,对待人际冲突经常采取“惹不起,躲得起”的行为导向。在日常交往中,害怕与人进行目光接触,大多时候附和与顺从别人,即便是违背自己的意愿,表面上也不流露出来。被动型的沟通风格希望委曲求全,最终却会因为不能忍受别人的“得寸进尺”而爆发。
攻击型的人说话嗓音洪亮,精力充沛,目光咄咄逼人,喜欢操纵和控制他人。他们通常以牺牲他人的权益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即“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在人际冲突中,他们只顾及自己的感受,目标是一定要赢。他们把自己看得比别人重要。他们自己的心理边界绝对不容侵犯,却肆意入侵他人的“领地”。攻击型的人虽然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但往往以损害长期利益为代价。久而久之,周围的人都会敬而远之。
自信型的人保护自己权益的同时,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他们注重去解决人际冲突,坦诚表达自己的感受,尊重对方,试图达成共识。自信型的沟通者既看重自己,也看重别人,不违背自己的情感和原则,在人际互动中,坦诚、自然,姿态放松。从短期来看,自信型沟通风格似乎不利于人际关系,却有可能使卷入冲突的双方增进了解,甚至成为朋友。生活中经常遇到据理力争的双方在经历一番唇枪舌剑之后,彼此都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最后往往能够“化敌为友”。
那么,如何塑造自信型的沟通风格呢?有一些基本的行为练习可供参考:
1.澄清自己的权益。明确了自己的权益,确立了自己的心理边界,才能够逐渐在冲突中学会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
2.为自己的感受负责。忠实于自己的感受,不轻易做违背自己情感的事情。不忠实于自己的感受,无异于欺骗自己。不尊重自己的人,也很难做到真正的自信,从而赢得他人的尊重。
3.学会自信地同意别人的意见。当你确实认为对方的观点比自己的好,学会自信地赞美别人。人云亦云、随声附和会给人虚假、不诚实的印象。
没有人天生就懂得自信地与人沟通,有效化解人际冲突的技能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培养。
责任编辑/李芸
萧 兵
编者按:对于生活,每一个人心里都藏着很多美好的期许,总认为生活的日程应该是这样的,周遭的人与事应该是那样的。然而,现实生活不可能总是如我们内心所愿。于是,许多人为此变得焦虑烦躁、郁郁寡欢、萎靡不振,陷入苦闷的心境当中。其实,让我们苦闷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一种藏在我们心里被称作“魔床”的东西。
你的内心是否藏有“魔床”?“魔床”的魔力从何而来,又是怎样左右了我们?如何才能摧毁它?
写在前面的故事:
魔鬼有张床。它守候在路边,把每一个过路的人,揪到魔床上丈量。魔床的尺寸是现成的。如果路人的身高比魔床长,它就会锯下路人的头或脚:如果路人个子矮小,不及魔床长,它就会像拉面一样把路人的脖子或身体抻长。只有极少的人刚好符合魔床的尺寸,不长不短地躺在魔床上.其余的人总要被魔鬼折磨,身心俱残。
领导应该对我和颜悦色
战士刘星,是个能干的小伙子。入伍一年,就因表现出色获得了两次嘉奖。连长和指导员都对他评价不错,支委会还曾讨论过要对他进行重点培养。可这段时间,刘星却像变了个人似的,总是向老乡或要好的战友打听领导说他什么没有,对连长、指导员的言行也特别在意,而学习和训练却总打不起精神。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原来,一天中午,刘星正好下哨回班,在路上迎面碰上了连长、指导员。他向连长、指导员敬礼后,本以为他们会热情地与自己打招呼,可没想到,他俩竟只顾着说话,没加理会地走过去了。无独有偶。第二天,刘星因不小心,弄坏了连队的一件训练器材,受到了连长批评。自此,刘星便以为领导对自己产生了不好的印象,陷入苦恼之中。
刘星在向我诉说时,眼神中依然透露出焦虑和无助。类似的经历,我已了解许多,可每一次都不敢丝毫等闲视之。我知道,他的内心正在承受煎熬。
人是追求理由的动物。刘星的“以为”没有多少事实依据,可是他又没有足够的“理由”说服自己,让自己相信,让自己释然。
我向他讲述了前面那则故事,告诉他,其实所有的苦闷都来自我们心底的“魔床”,也就是我们对一些问题自以为是的看法和观念。它潜移默化地时刻地评价着我们的言行。相符了,就皆大欢喜,以为正确合理;不相符,就郁郁寡欢,怨天尤人。
这种“魔床”,有一个最通俗最简单的名字,叫做“应该”。每个人心里都存储着自己的“应该”。不过是,有的人心里摆得少些,有三个五个“应该”;有的人心里摆得多些,几十个上百个也说不准,如果能透视到他的内心,也许拥挤得像个卖床垫的家具城。而且,每张“魔床”上都刻着特制的字。刘星的“魔床”上就写着“领导喜欢、欣赏的能干的战士”。在刘星看来,凭着他的良好表现,领导应该喜欢、欣赏他,应该对自己“另眼相看”。如果在路上遇到后对自己不管不问,那肯定就是自己哪方面出了问题,让领导对自己有了别的看法。否则的话,如果没有理由,领导不可能不理会他。在这个问题上,他百思不得其解,苦苦搜索“给个理由先”。其实,苦闷的刘星不是被这件事情本身,而是因他心里的“魔床”而被自己的“应该”锯得七零八落,心事重重。他残缺的自尊心在“魔床”之上火烧火燎,好像街头的羊肉串。
事实上,当你疑心连队干部对自己有看法,而一时又无法确定时,最好的办法是立即去找连队干部谈谈心。这样,不仅可使对方进一步了解你,而且会使你的心胸开阔一些,思路也清晰一些。如果把疑心锁在自己心中,受苦的是自己,受害的也是自己。
我应该事事都做得很好
战士李为,是个在校大学生战士,多才多艺。连队的各项活动都有他的参与:举行篮球比赛,场场少不了他;周末文艺晚会上,他总要为大家高歌两曲;文化课补习,他常常是主讲。就连平时,他幽默、风趣的话语也经常逗得战友们捧腹大笑。可自从考军校落榜之后,他一度变得沉默寡言,落落寡合,甚至压起了床板,还常常自言自语地说活着没有意思。对于他前后截然不同的表现,大家觉得很不理解。
生活中人人都会面临挫折,谁都会遇到不幸的事,内心感到很痛苦,出现暂时的情绪低落是正常现象。李为的问题在于,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他忽略了人生本就无法完美无缺、任何人都会经历挫折的现实,而过于计较挫折带给自己的影响。因为在李为内心有这样一张“魔床”:我是已经考上了大学的大学生战士,应该比其他战友表现出色,应该在这次军校考试中脱颖而出。在李为心里,认为自己每做一件事都应该取得成功,在战友中都应该是佼佼者,因为他是大学生战士。正因为一个个“应该”,一时的挫折被放在这张“魔床”上反复比量,最终自己把自己裁剪得零零碎碎,没有了士气和激情。一次的失败就成了长久的颓势,局部的不完美就泛滥成了整体的否定。
我觉得没学技术就白当兵了
农村籍战士孙刚,入伍前,希望能在部队入党、学开车,以便将来退伍后好找工作。入伍后,他工作积极努力,可是他所在的是步兵连队,学开车的很少。后来他想,没办法学开车,能入党也行。他写了一份又一份的入党申请书,连队党支部也很重视他的进步要求。但连里比他表现好的同志很多,所以,到了退伍的时候,他的组织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孙刚感到心里很难过,觉得两年的兵算是白当了,竟在退伍欢送会上失声哭了起来。
如果允许我们走进孙刚的内心,我想那张“魔床”上一定刻着这样的字:作为农村兵,来部队当兵,就应该入了党、考上军校或学个技术,不然,算是白干了。好不容易从农村出来,两年后还要“面朝黄土背朝天”,实在无法面对父母,面对自己。孙刚的心理,实质上是一种因需求未满足而出现的心理失衡现象。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时,要是付出没有得到回报,心理就会不平衡。而当一个人过于看重自己的既得利益和可能利益,把提干、入党、学技术等当作满足服兵役回报的唯一需求时,这种不平衡感会更加强烈。在这种情况下,人常常会处于焦虑不安、怨恨烦恼、悲观失望的心境中。
孙刚之所以忧心忡忡,是因为他对退伍后可能遇到的困难感到无能为力,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的确,目前退伍转业安置工作存在一些矛盾和困难,但同时应该看到,这些困难是暂时的,是可以克服的。当兵期间,如果能入党、学技术、提于是一份收获,然而,军营的历练促使自身素质的提高更是一份收获。军队是一所大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你学到的有些东西是地方学不到的,而这些恰恰对你今后的成长、今后的工作、今后的事业十分重要。例如,在部队养成的严格的组织纪律性、过硬的作风、艰苦奋斗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等不仅部队需要,也是地方创业所必需的。报纸上经常有这样的报道,许多部门和单位每年都到部队招收转业干部、退伍兵到企事业单位工作,因为他们认为军人具有良好的素质。这些不就是当兵几 年的收获吗?
留在后面的话:说穿了,“魔床”来自我们错误地看待周遭事物,而引发的认识上的偏差。“魔床”并不可怕,当我们撕去了它的铭文,打碎了那些陈腐的“应该”,魔力就会在一瞬间倒塌。随着“魔床”倒塌,代之以我们清新明朗的心态。时时检点自己的心灵宝库,可以储藏勇气,可以储藏智慧,可以储藏经验和教训,可以储藏期望和安慰,只是不要储藏“应该”。
心水明矾 创建和谐的人际环境
宋振韶
在一次演讲中,我让听众做了一个小活动:回想近期一件特别开心的事情,再想一件近期很不开心的事情。大家都完成后,我说,你们不必告诉我答案,如果开心的事情与他人有关,请举手。几乎所有的人举起了手。我又提了另一个问题:不开心的事情与他人有关的听众,请举手。又是几乎所有的人举起了手。
结论显而易见:人们的喜怒哀乐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和谐的人际关系带来愉悦,人际冲突常常带来负面感受。在自然状态下,人们的行为选择基本倾向于追求快乐,回避痛苦。
然而,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人际冲突实在是难以避免。价值观不同,目标不一致,处世风格不同,角色分工不明确,沟通技能不足,同时依赖有限的资源等等,这些因素都可能构成人际冲突。
既然人际冲突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无法避免,那么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并有效解决人际冲突,恐怕是每个人都关心的话题。一般来说,观念引导行动。一个人如何看待人际冲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如何去解决人际冲突。
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听到类似的抱怨:“因为别人的错误,才会引起人际冲突。”“任何的妥协,均表示自己输了,且永远比对方矮一截。”“无论如何,应避免人际冲突的发生。”……这些都属于对人际冲突不合理的认识。一个人对待人际冲突不合理的认识和观念越多,对解决人际冲突越不利,得到的结果也会越糟糕。
有了合理的观念,不一定就能够有效消解已经形成的人际冲突。有时我们明明知道自己的感受,也知道“应该”怎么做,但就是做不到。为什么呢?关键是缺乏相应的沟通技能。
在人际互动中,有三种常见的沟通风格:被动型、攻击型和自信型。
被动型的人通常声音柔弱,隐瞒自己的感受,没有心理边界,在人际冲突中通常无法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甚至对自己的目标也不清楚。他们常常秉持“安全第一”的人生哲学,对待人际冲突经常采取“惹不起,躲得起”的行为导向。在日常交往中,害怕与人进行目光接触,大多时候附和与顺从别人,即便是违背自己的意愿,表面上也不流露出来。被动型的沟通风格希望委曲求全,最终却会因为不能忍受别人的“得寸进尺”而爆发。
攻击型的人说话嗓音洪亮,精力充沛,目光咄咄逼人,喜欢操纵和控制他人。他们通常以牺牲他人的权益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即“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在人际冲突中,他们只顾及自己的感受,目标是一定要赢。他们把自己看得比别人重要。他们自己的心理边界绝对不容侵犯,却肆意入侵他人的“领地”。攻击型的人虽然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但往往以损害长期利益为代价。久而久之,周围的人都会敬而远之。
自信型的人保护自己权益的同时,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他们注重去解决人际冲突,坦诚表达自己的感受,尊重对方,试图达成共识。自信型的沟通者既看重自己,也看重别人,不违背自己的情感和原则,在人际互动中,坦诚、自然,姿态放松。从短期来看,自信型沟通风格似乎不利于人际关系,却有可能使卷入冲突的双方增进了解,甚至成为朋友。生活中经常遇到据理力争的双方在经历一番唇枪舌剑之后,彼此都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最后往往能够“化敌为友”。
那么,如何塑造自信型的沟通风格呢?有一些基本的行为练习可供参考:
1.澄清自己的权益。明确了自己的权益,确立了自己的心理边界,才能够逐渐在冲突中学会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
2.为自己的感受负责。忠实于自己的感受,不轻易做违背自己情感的事情。不忠实于自己的感受,无异于欺骗自己。不尊重自己的人,也很难做到真正的自信,从而赢得他人的尊重。
3.学会自信地同意别人的意见。当你确实认为对方的观点比自己的好,学会自信地赞美别人。人云亦云、随声附和会给人虚假、不诚实的印象。
没有人天生就懂得自信地与人沟通,有效化解人际冲突的技能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培养。
责任编辑/李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