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9-0129-02
【摘要】
教学设计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应主要围绕三个基本问题展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要素;正确评价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设计 有效性
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它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作为一门艺术,它需要融入设计者诸多的个人经验,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再创造,同时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
1 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
如,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基于这一目标,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写有第几列、第几行的卡片,让学生手拿卡片到前边站好,然后按照卡片上的要求找到相应的位置。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汇报是怎样找到位置的,最后达成了教学目标。从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与教学过程设计来看,认知性教学目标是主体,尽管教学设计质朴,也考虑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但却造成了学生的单一认知发展,而缺少良好的情感体验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另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在该目标的指导下,教师首先让学生尝试用最简捷的数学方法描述班级中一名同学的位置,然后把同学们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加以分类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不同的表示方法的共同特点——都是用“第3组、第2个”描述这位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的。此时教师指出,其实这名同学的位置还可以用(3,2)来表示,这种方法在数学中就叫“数对”。在师生共同研究了“数对”的读写方法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教师用手指一个学生,请这个学生用“数对”说出自己的位置,其他学生判断正误;教师说“数对”,请坐在相应位置的学生起立,其他学生用手势判断对错。最后教师还设计了一个有趣的砸蛋游戏,把代表每个学生位置的“数对”输入电脑,同学们随机叫停,这位幸运的同学就到前边,在正确用“数对”说出想砸的金蛋或银蛋在方格纸上的位置后就可以砸蛋了,砸中后,电脑上会出现一句祝福的话。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使学生感受到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简捷性、唯一性,同时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享受了成功,体验了快乐。
通过对以上两个教学设计的对比,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
2 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要素
2.1 分析学生情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分析,应着重分析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和技能及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
2.2 组织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内容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所以,首先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其次要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应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合适的内容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3 选择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但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人特点、学生年龄特征选择教学方法,还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 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
教学设计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一位教师在“统计”一课的设计中,做了如下的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3.1 你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感觉怎么样?
请全体同学合作进行现场调查,看一看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有多少名同学很快乐、比较快乐,又有多少名同学不开心,把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根據统计表和统计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另外,请采访不开心的同学,了解他们为什么不开心,并帮助不开心的同学,争取让他们也能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但能让全体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全过程,尝试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制作统计图表,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并回答数学问题,学会看统计图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可以为改进教学提供基本的依据。
3.2 给统计图命名。
下面是一个画好的统计图,请观察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1)你认为这幅统计图可能用来表示什么?
(2)请按照自己的想法给这幅统计图起名。
(3)请写出根据这幅统计图你所能想到的事情。
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解答时需要一定的创造性。评价教学效果时设计这样的问题,不仅能考查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考查学生是否具有统计的意识,是否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对现实问题的了解情况。
教学效果评价的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课堂上的应用练习,也应结合课堂观察、对学生的访谈、作业分析等综合加以设计。通过比较全面的教学效果评价,了解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提供比较科学的依据。
教学设计是由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诸要素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系统的整体观认为,只有各组成部分和谐地统一、协调于系统的整体之中,才能达到整体的优化。所以,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不仅要掌握每个子系统的特点、功能以及各子系统设计的方法与策略,还要对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有深刻的认识,洞察每一子系统与整体教学目标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综观全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进行整体优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摘要】
教学设计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应主要围绕三个基本问题展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要素;正确评价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设计 有效性
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它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作为一门艺术,它需要融入设计者诸多的个人经验,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再创造,同时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
1 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
如,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基于这一目标,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写有第几列、第几行的卡片,让学生手拿卡片到前边站好,然后按照卡片上的要求找到相应的位置。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汇报是怎样找到位置的,最后达成了教学目标。从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与教学过程设计来看,认知性教学目标是主体,尽管教学设计质朴,也考虑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但却造成了学生的单一认知发展,而缺少良好的情感体验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另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在该目标的指导下,教师首先让学生尝试用最简捷的数学方法描述班级中一名同学的位置,然后把同学们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加以分类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不同的表示方法的共同特点——都是用“第3组、第2个”描述这位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的。此时教师指出,其实这名同学的位置还可以用(3,2)来表示,这种方法在数学中就叫“数对”。在师生共同研究了“数对”的读写方法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教师用手指一个学生,请这个学生用“数对”说出自己的位置,其他学生判断正误;教师说“数对”,请坐在相应位置的学生起立,其他学生用手势判断对错。最后教师还设计了一个有趣的砸蛋游戏,把代表每个学生位置的“数对”输入电脑,同学们随机叫停,这位幸运的同学就到前边,在正确用“数对”说出想砸的金蛋或银蛋在方格纸上的位置后就可以砸蛋了,砸中后,电脑上会出现一句祝福的话。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使学生感受到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简捷性、唯一性,同时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享受了成功,体验了快乐。
通过对以上两个教学设计的对比,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
2 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要素
2.1 分析学生情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分析,应着重分析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和技能及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
2.2 组织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内容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所以,首先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其次要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应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合适的内容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3 选择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但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人特点、学生年龄特征选择教学方法,还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 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
教学设计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一位教师在“统计”一课的设计中,做了如下的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3.1 你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感觉怎么样?
请全体同学合作进行现场调查,看一看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有多少名同学很快乐、比较快乐,又有多少名同学不开心,把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根據统计表和统计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另外,请采访不开心的同学,了解他们为什么不开心,并帮助不开心的同学,争取让他们也能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但能让全体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全过程,尝试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制作统计图表,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并回答数学问题,学会看统计图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可以为改进教学提供基本的依据。
3.2 给统计图命名。
下面是一个画好的统计图,请观察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1)你认为这幅统计图可能用来表示什么?
(2)请按照自己的想法给这幅统计图起名。
(3)请写出根据这幅统计图你所能想到的事情。
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解答时需要一定的创造性。评价教学效果时设计这样的问题,不仅能考查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考查学生是否具有统计的意识,是否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对现实问题的了解情况。
教学效果评价的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课堂上的应用练习,也应结合课堂观察、对学生的访谈、作业分析等综合加以设计。通过比较全面的教学效果评价,了解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提供比较科学的依据。
教学设计是由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诸要素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系统的整体观认为,只有各组成部分和谐地统一、协调于系统的整体之中,才能达到整体的优化。所以,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不仅要掌握每个子系统的特点、功能以及各子系统设计的方法与策略,还要对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有深刻的认识,洞察每一子系统与整体教学目标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综观全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进行整体优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