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课程的核心价值,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新目标。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近三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充分体现了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给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广东省中考的命题改革力度也不断加强。历史科的命题大力加强了学习潜能和学科素养的考查,逐渐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型,再由“能力立意”进一步迈向“素养立意”。这使长期以来采用的教师“以讲为主”、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基本失灵。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适应广东省中考乃至全国高考的必然趋势。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课程的核心价值,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新目标。朱汉国教授认为:“学科核心素养是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内的,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综合性品质和相关能力。”[1]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近三年的广东中考历史试题不断体现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给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近三年中考历史试题中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一)“时空观念”素养的考查
例1:(2015年第12题)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张謇的“实业救国”;从詹天佑的“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到佟麟阁的“国家多难,军人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这是仁人志士发出的时代最强音。这个时代的特征是( )
A.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B.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C.百年屈辱,民族抗争 D.曲折前进,民族复兴
该题考查学生的时间观念,要求将历史史实与特定的时空联系,归纳时空下的历史阶段特征和主题。除此题外,还有2015年的第17题、2016年的第15题。
(二)“史料实证”素养的考查
例2:(2015年第4题)唐朝科举,以考試成绩作为录取标准;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进士约为六十分之一;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全部官员的比例略多于十分之一。从材料中得到的信息是( )
①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 ②科举制是政府选官的主要来源 ③科举选拔的标准是择优录取 ④科举考试基本年年进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史料实证就是运用史实和史料来证明结论。该题考查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根据史料中的信息判断所得结论的正确性。除此题外,还有2015年第1、2、26(2)题,2016年第3题。
(三)“历史理解”素养的考查
例3:(2016年第9题)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辩”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下列与“第三次突破”直接相关的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提倡实业救国
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D.提倡民主、科学
历史理解是指对史料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该题考查学生对“华夷之辩”“道”“器”“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等知识点理解透彻的情况下,归纳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阶段特点。除此题外,还有2014年第8、9、11题,2015年第7、9、13、18题,2016年第2、4、21、26(3)题。
(四)“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素养的考查
例4:(2014年第3题)自统一后,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太尉一职,曾“虚设其位”。对秦朝这一现象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
A.削弱中央军事力量 B.增强地方军事权力
C.皇帝亲自控制军权 D.丞相、太尉职位合一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该题考查学生对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皇帝至高无上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解释。除此题外,还有2014年第17题,2015年第6、26(2)、27(2)、(3)题,2016年16、26(1)题。
例5:(2015年26题第(4)问)综合上述材料,以历史眼光去审视城市的变迁,你认为如何让城市发展得更美好?(27题第(4)问)上述三则材料反映出当时大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出发点是什么?回顾历史,面向未来,你认为大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应该承担怎样的历史责任?
历史价值观是指对历史的阐释和评判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26题第(4)问考查学生以历史的目光去看待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观念。27题第(4)问考查学生以大国关系的处理为出发点,得到“大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大国之间的友好互助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文明与进步这一价值观念”。
可见,广东中考试题非常重视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因此,教师在课改中应该大胆地改革教学,摒弃以往教学中教师以讲为主的课堂模式和学生划一划、背一背的简单做法,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师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从中考命题中看师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紧扣考纲和课标,狠抓基础知识
灵活考查基础知识和学科基本能力是历史试题命制的最基本出发点。但中考试题的灵活不代表漫无边际,毫无原则。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初中新课标,紧扣考纲,帮助学生先打好基础,只有夯实基础才能谈如何提高综合能力。
(二)构建以时间为轴的思维导图,培养时空观
学生时空观的培养,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个时间,而是对这个时间和空间下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特征进行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一课或者一单元为单位,让学生以时间轴为主线,列出一定时空下发生的历史事件,可以按照纵横方向,构建思维导图,从而形成历史发展的整体感,然后分析其内在联系和特征变化。这样,学生对历史发展就会形成立体的分析和认识。除此之外,还要重视历史地图对空间观念的培养,掌握历史事件发生的空间位置和地理环境。 (三)加强情境和史料教学,训练综合能力
史料是学习历史的基础。当前中考试题中不仅材料分析题有史料,越来越多的选择题也引入史料。而且引入的史料种类繁多,除了传统的史籍、著作、论文,还引用大量图片、诗词、歌曲、流行语和最新的学术论点来创设情境题,考查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历史的过去性须借助史料教学,帮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2],可利用多媒体平台,选择真实可信的史料来启思,或文献,或图片,或表格,或实物,或视频,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训练其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把鲜活的材料贯穿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和归纳材料观点的能力,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形成大历史观。
(四)联系现实,关注多元史观,提升人文史观素养
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课堂,不仅要告诉学生历史“是什么”和“为什么”,更要依据鲜活的历史事实,引导学生对历史做出价值型判断,即“应该是什么”[3]。
近三年广东中考试题的时代特色鲜明,周年问题、时政热点、社会热点问题就是热点。而且当前最新的史学观念,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生态史观、社会史观也纷纷进入到试题中。这些现实热点和新史观为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视角,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定挑战。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紧扣考纲外,要有目的、有组织地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關注生活中的历史,切实做到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问题结合,围绕考纲多角度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史观素养。
(五)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和史学观念,提高学科理论修养
受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及史学研究新进展的影响,中考题中体现唯物史观的题目比例降低了,而表达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的题目数量在增加。近三年不理想的答题结果暴露了当前日常教学的缺失,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将新的史观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这要求我们广大一线教师要通过继续教育实现专业的持续发展,以此引领教学策略上的多样化和科学化,培养出适合时代要求的接班人。
总之,中考命题立足于能力,愈发专业化的命题思路给历史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视,对历史教师教学的尊重,值得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践行与改进。
【参考文献】
[1]朱汉国.浅议21世纪以来历史课程目标的变化[J].历史教学,2015(19):3-7.
[2]何成刚.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
[3]叶新建.高考命题学术性趋向对中学教学的影响——以2014年高考历史江苏卷第1题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4(12):37-39.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广东省中考的命题改革力度也不断加强。历史科的命题大力加强了学习潜能和学科素养的考查,逐渐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型,再由“能力立意”进一步迈向“素养立意”。这使长期以来采用的教师“以讲为主”、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基本失灵。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适应广东省中考乃至全国高考的必然趋势。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课程的核心价值,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新目标。朱汉国教授认为:“学科核心素养是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内的,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综合性品质和相关能力。”[1]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近三年的广东中考历史试题不断体现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给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近三年中考历史试题中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一)“时空观念”素养的考查
例1:(2015年第12题)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张謇的“实业救国”;从詹天佑的“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到佟麟阁的“国家多难,军人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这是仁人志士发出的时代最强音。这个时代的特征是( )
A.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B.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C.百年屈辱,民族抗争 D.曲折前进,民族复兴
该题考查学生的时间观念,要求将历史史实与特定的时空联系,归纳时空下的历史阶段特征和主题。除此题外,还有2015年的第17题、2016年的第15题。
(二)“史料实证”素养的考查
例2:(2015年第4题)唐朝科举,以考試成绩作为录取标准;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进士约为六十分之一;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全部官员的比例略多于十分之一。从材料中得到的信息是( )
①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 ②科举制是政府选官的主要来源 ③科举选拔的标准是择优录取 ④科举考试基本年年进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史料实证就是运用史实和史料来证明结论。该题考查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根据史料中的信息判断所得结论的正确性。除此题外,还有2015年第1、2、26(2)题,2016年第3题。
(三)“历史理解”素养的考查
例3:(2016年第9题)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辩”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下列与“第三次突破”直接相关的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提倡实业救国
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D.提倡民主、科学
历史理解是指对史料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该题考查学生对“华夷之辩”“道”“器”“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等知识点理解透彻的情况下,归纳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阶段特点。除此题外,还有2014年第8、9、11题,2015年第7、9、13、18题,2016年第2、4、21、26(3)题。
(四)“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素养的考查
例4:(2014年第3题)自统一后,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太尉一职,曾“虚设其位”。对秦朝这一现象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
A.削弱中央军事力量 B.增强地方军事权力
C.皇帝亲自控制军权 D.丞相、太尉职位合一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该题考查学生对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皇帝至高无上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解释。除此题外,还有2014年第17题,2015年第6、26(2)、27(2)、(3)题,2016年16、26(1)题。
例5:(2015年26题第(4)问)综合上述材料,以历史眼光去审视城市的变迁,你认为如何让城市发展得更美好?(27题第(4)问)上述三则材料反映出当时大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出发点是什么?回顾历史,面向未来,你认为大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应该承担怎样的历史责任?
历史价值观是指对历史的阐释和评判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26题第(4)问考查学生以历史的目光去看待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观念。27题第(4)问考查学生以大国关系的处理为出发点,得到“大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大国之间的友好互助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文明与进步这一价值观念”。
可见,广东中考试题非常重视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因此,教师在课改中应该大胆地改革教学,摒弃以往教学中教师以讲为主的课堂模式和学生划一划、背一背的简单做法,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师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从中考命题中看师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紧扣考纲和课标,狠抓基础知识
灵活考查基础知识和学科基本能力是历史试题命制的最基本出发点。但中考试题的灵活不代表漫无边际,毫无原则。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初中新课标,紧扣考纲,帮助学生先打好基础,只有夯实基础才能谈如何提高综合能力。
(二)构建以时间为轴的思维导图,培养时空观
学生时空观的培养,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个时间,而是对这个时间和空间下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特征进行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一课或者一单元为单位,让学生以时间轴为主线,列出一定时空下发生的历史事件,可以按照纵横方向,构建思维导图,从而形成历史发展的整体感,然后分析其内在联系和特征变化。这样,学生对历史发展就会形成立体的分析和认识。除此之外,还要重视历史地图对空间观念的培养,掌握历史事件发生的空间位置和地理环境。 (三)加强情境和史料教学,训练综合能力
史料是学习历史的基础。当前中考试题中不仅材料分析题有史料,越来越多的选择题也引入史料。而且引入的史料种类繁多,除了传统的史籍、著作、论文,还引用大量图片、诗词、歌曲、流行语和最新的学术论点来创设情境题,考查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历史的过去性须借助史料教学,帮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2],可利用多媒体平台,选择真实可信的史料来启思,或文献,或图片,或表格,或实物,或视频,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训练其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把鲜活的材料贯穿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和归纳材料观点的能力,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形成大历史观。
(四)联系现实,关注多元史观,提升人文史观素养
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课堂,不仅要告诉学生历史“是什么”和“为什么”,更要依据鲜活的历史事实,引导学生对历史做出价值型判断,即“应该是什么”[3]。
近三年广东中考试题的时代特色鲜明,周年问题、时政热点、社会热点问题就是热点。而且当前最新的史学观念,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生态史观、社会史观也纷纷进入到试题中。这些现实热点和新史观为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视角,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定挑战。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紧扣考纲外,要有目的、有组织地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關注生活中的历史,切实做到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问题结合,围绕考纲多角度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史观素养。
(五)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和史学观念,提高学科理论修养
受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及史学研究新进展的影响,中考题中体现唯物史观的题目比例降低了,而表达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的题目数量在增加。近三年不理想的答题结果暴露了当前日常教学的缺失,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将新的史观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这要求我们广大一线教师要通过继续教育实现专业的持续发展,以此引领教学策略上的多样化和科学化,培养出适合时代要求的接班人。
总之,中考命题立足于能力,愈发专业化的命题思路给历史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视,对历史教师教学的尊重,值得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践行与改进。
【参考文献】
[1]朱汉国.浅议21世纪以来历史课程目标的变化[J].历史教学,2015(19):3-7.
[2]何成刚.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
[3]叶新建.高考命题学术性趋向对中学教学的影响——以2014年高考历史江苏卷第1题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4(12):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