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说:教师应“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语文老师不应把教师这个崇高的职业看成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要毫无私心杂念地投入其中,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理想,并从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在教学工作中,要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积极投身教育教学的洪流中,立足本职,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用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行、坦荡的胸襟、高尚的情操熏陶和感染学生,影响和规范他们的言行,才能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教师,尤其是语文老师,其语言表达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要想把握教学语言技能,关键是要把握教学语言的魅力所在:抑扬顿挫是教师语言的节奏美,声情并茂是教师语言的情感美,逻辑严密是教师语言的理性美,诙谐幽默是教师语言的机智美,启迪心灵是教师语言的道德美。语气平和说明了教师的稳重,语气温和表现了教师的耐心,语气坚定反映了教师的信念,语句连贯表明了教师对内容的熟练,语句清晰反映出教师对内容的准确理解,语句完整体现了教师思维的严密,语句优美彰显出教师扎实的功力。
那么应该如何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呢?
一、提高教学语言的质量
课堂语言不精炼、水分多、浓度低,常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甚至引起反感。程式化地处理课文,不同类型、体裁的课文一刀切,势必会塞给学生许多老话、套话,这些话多属于废话,听了使人烦躁不安。学生更喜欢那些新鲜活泼的教学语言。所以,如果教师的语言贫乏、词不达意、准确性不高、不必要地重复、讲话不流畅、语言针对性不强,都会影响表达效果。久而久之,学生也會对学习产生厌烦,积极性也会随之降低。
要使课堂语言少而精,首先要在课前把握不同课文的特点并精心设计教学语言。首先要设计好这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问题要集中,而且要突出重点,分清主次。面面俱到,什么都想解决,往往结果是什么都解决不好。许多课堂实践都证明,教师讲授内容越复杂,学生则越抓不住重点;讲授每一个问题,也要尽可能对用语事先做一番准备,要使用的几个关键词语,应该经过推敲和筛选,提高它对阐释问题的命中率。
二、提高设问的方式,使问题具有启发性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现代教学法所倡导和追求的目标之一。它的好处很多,例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活力,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活跃课堂气氛,等等。
例如,在教学《祝福》时,可以这样设计教学语言: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祥林嫂的。鲁迅先生运用了怎样的鬼斧神工来塑造了这个艺术形象的呢?祥林嫂的悲惨遭遇,究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呢?仔细学习,可以得到答案。自然而然,学生在转移注意力的同时就会注意到这几个问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在听讲的时候也能做到心中有数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从提问入手,设计有价值的思考题,促使学生积极动脑,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课堂气氛才能活跃而且生机无限。
三、把握提问的最佳时机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在这方面有两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篇》)意思是说,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到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一言以蔽之,讲解、解疑的最佳时机,一定要选择在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之后。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对方才能充分理解、牢固记忆。这就是教师课堂讲解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个时机,让学生充分地去想、去思考,然后启发他们。
同一节课,对于提出的同样问题,由于所用时间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为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精心考虑和选择自己讲话的最佳时机。学生不预习不讲;学生通过阅读能理解的问题不讲;学生不提出疑难不讲;不到学生反复思考、讨论而仍不得其解时不讲。最好是在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后,教师先启发、引导学生,使之自己解决。
四、锤炼教学语言,提高语言的趣味性
“幽默是智慧的闪现”,幽默风趣是教学语言富有魅力的更高要求。教师如能恰当地运用幽默语言,可以大大地开发学生智力,很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不仅使学生在发笑的同时领会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而且活跃课堂气氛,消除紧张和疲劳,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因此,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游戏、成语、典故等均可引入课堂,随心所欲,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如果一字不落地单纯翻译,教学效果不会太好,但如果要利用手势、动作和适当的语气,表演着翻译,那会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译前半句时,可以手势过顶眼望前方,显示无比羡慕的表情说:“邹忌身高八尺多,且形体容貌光艳美丽。”译后半句时,可以用平缓、神秘而庄重的语气说:“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然后照着镜子对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这时身体向左右倾斜一点)谁漂亮呢?’”仿佛其妻就在面前。这样学生一定能显示出极大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对教学语言要高度地重视和理性地思考,充分发挥教学语言在呈现课堂教学生命力,改善师生关系,发展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编者的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师,尤其是语文老师,其语言表达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要想把握教学语言技能,关键是要把握教学语言的魅力所在:抑扬顿挫是教师语言的节奏美,声情并茂是教师语言的情感美,逻辑严密是教师语言的理性美,诙谐幽默是教师语言的机智美,启迪心灵是教师语言的道德美。语气平和说明了教师的稳重,语气温和表现了教师的耐心,语气坚定反映了教师的信念,语句连贯表明了教师对内容的熟练,语句清晰反映出教师对内容的准确理解,语句完整体现了教师思维的严密,语句优美彰显出教师扎实的功力。
那么应该如何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呢?
一、提高教学语言的质量
课堂语言不精炼、水分多、浓度低,常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甚至引起反感。程式化地处理课文,不同类型、体裁的课文一刀切,势必会塞给学生许多老话、套话,这些话多属于废话,听了使人烦躁不安。学生更喜欢那些新鲜活泼的教学语言。所以,如果教师的语言贫乏、词不达意、准确性不高、不必要地重复、讲话不流畅、语言针对性不强,都会影响表达效果。久而久之,学生也會对学习产生厌烦,积极性也会随之降低。
要使课堂语言少而精,首先要在课前把握不同课文的特点并精心设计教学语言。首先要设计好这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问题要集中,而且要突出重点,分清主次。面面俱到,什么都想解决,往往结果是什么都解决不好。许多课堂实践都证明,教师讲授内容越复杂,学生则越抓不住重点;讲授每一个问题,也要尽可能对用语事先做一番准备,要使用的几个关键词语,应该经过推敲和筛选,提高它对阐释问题的命中率。
二、提高设问的方式,使问题具有启发性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现代教学法所倡导和追求的目标之一。它的好处很多,例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活力,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活跃课堂气氛,等等。
例如,在教学《祝福》时,可以这样设计教学语言: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祥林嫂的。鲁迅先生运用了怎样的鬼斧神工来塑造了这个艺术形象的呢?祥林嫂的悲惨遭遇,究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呢?仔细学习,可以得到答案。自然而然,学生在转移注意力的同时就会注意到这几个问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在听讲的时候也能做到心中有数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从提问入手,设计有价值的思考题,促使学生积极动脑,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课堂气氛才能活跃而且生机无限。
三、把握提问的最佳时机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在这方面有两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篇》)意思是说,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到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一言以蔽之,讲解、解疑的最佳时机,一定要选择在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之后。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对方才能充分理解、牢固记忆。这就是教师课堂讲解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个时机,让学生充分地去想、去思考,然后启发他们。
同一节课,对于提出的同样问题,由于所用时间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为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精心考虑和选择自己讲话的最佳时机。学生不预习不讲;学生通过阅读能理解的问题不讲;学生不提出疑难不讲;不到学生反复思考、讨论而仍不得其解时不讲。最好是在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后,教师先启发、引导学生,使之自己解决。
四、锤炼教学语言,提高语言的趣味性
“幽默是智慧的闪现”,幽默风趣是教学语言富有魅力的更高要求。教师如能恰当地运用幽默语言,可以大大地开发学生智力,很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不仅使学生在发笑的同时领会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而且活跃课堂气氛,消除紧张和疲劳,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因此,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游戏、成语、典故等均可引入课堂,随心所欲,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如果一字不落地单纯翻译,教学效果不会太好,但如果要利用手势、动作和适当的语气,表演着翻译,那会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译前半句时,可以手势过顶眼望前方,显示无比羡慕的表情说:“邹忌身高八尺多,且形体容貌光艳美丽。”译后半句时,可以用平缓、神秘而庄重的语气说:“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然后照着镜子对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这时身体向左右倾斜一点)谁漂亮呢?’”仿佛其妻就在面前。这样学生一定能显示出极大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对教学语言要高度地重视和理性地思考,充分发挥教学语言在呈现课堂教学生命力,改善师生关系,发展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编者的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