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活动中常常会听到老师抱怨阅读教学指导难,对此自己也深有同感。那么怎样才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经过不断地思考与尝试,我觉得秘诀就在“静心沉思”这四个字上。“精心沉思”即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批注并养成习惯、形成能力,这是解决学生阅读难的一条重要途径。
所谓批注,即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情景等,对重点字、词、句及全段,写上少则一个字,多则一段话的感悟。“金钥匙”告诉我们,“批注笔记的语言应该简明扼要,比如用一两个词语表明自己的看法,用符号代替反复使用的词语。因为批注笔记是帮助自己学习用的,只要自己能看懂就可以了。”学生掌握批注这个方法,不仅能较好地抓住重点字、词、句去预习,潜下身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了解文旨,从中学习作者行文之法,用词用句表达之法,感悟文美云云,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解题能力和语文水平。因此我结合自己的想法就批注是教学谈以下几点:
一、引题导趣——自主批注
引题导趣是指课堂导入环节,此一环节是指在课堂教学伊始先声夺人,创造出良好课堂学习氛围,将学生的学习情趣调动至最佳状态。而这与学生在对于此教材预习时的有效性是密不可分的,这就需要学会自主批注。
自主批注是学生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文本的活动,是学生练习阅读最主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为学生的自主批注提供充裕的阅读时间,这就是预习。预习是学生初次接触文本的阶段,而此时他们的感想、领悟和疑问会很多,这就需要学生依靠个体的全部心智和灵感去直面文本,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展开思考与想象,在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捕捉阅读感受。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预习时将不懂的地方进行批注,只要是自己懂的标记就行。当教师在讲解课本的时候,学生对批注过的不懂的地方会加倍关注,从而能快速从教师那里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因为课前预习写批注是在教师对文本不作任何讲解条件下进行的,学生完全拥有自主表达感受的空间;同时教师也可从中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原有的教学方案,让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更有效。
如教学《爱迪生救妈妈》一课的前一天,我没有让学生在预习本上完成相关作业,只要求学生认真读3遍课文,边读边思考,不懂的地方在课文里做好记号;感受很深的地方写上自己的感受;学懂的词语在旁边写上意思。第二天课前检查,我发现学生的课本上都留下了他们预习的痕迹。有的在生字旁组出了好多新词;有的在文中留下了一个个问号;有的在“一溜烟儿”一词旁写上了“真快呀”;还有的在“斥责”旁写上了“批评”……结果,课堂上学生们学得特别兴奋,大家都有话说,都想交流自己的感悟。
二、诱情导述——展示批注
批注式阅读是贯穿阅读的始终的,并不是预习时做了批注,在进行实际的课堂学习就不需要了。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交流的“场”。这就需要学生不论是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还是在全班讨论的过程中,用语言表达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批注,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自己的文本的理解,让他们积极展示自己的阅读批注成果,促使学生由个体封闭式的自学感悟向群体合作式的交流沟通迈进,克服从众心理,大胆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倾听别人的见解,汲取他人的观点,以获取更佳的阅读效益。
比如说,在教学《触摸春天》这一课时,文中有一句是这样的:“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此情此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一下,让学生安静下来,闭上眼睛,想象着这样一个场景,然后置身其中去体会,看看学生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并标注下来。有的同学会从蝴蝶向往自由这一方面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学会说出“她”的不舍,这样的标注就让学生很好地填充了课文的空白,许多文学作品会有很多言尽但是意无穷的妙笔,需要学生深入的体会。
三、点拨导思——深入批注
点拨导思是指教师在整合前一段学生感知的信息和质疑问难的基础上,通过引导与学生共同确定需要探究的话题,然后以话题问凭借知道学生进行定向批注,进而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深入思考批注的时间,让他们能够潜入文本深处进行精雕细琢,以求得到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如《飞夺泸定桥》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引导学生抓住“凭着”和“飞过来”,联系上下文,泸定桥的危险和大渡河的湍急水流,可批注为:桥确实难过,又有敌人把守桥头,难怪敌人如此嚣张。暗示夺取泸定桥时红军将面对一场恶战。要取胜,不仅要有勇气,还要有大无畏的精神。
四、拓展导练——扩展批注
在学完一课之后,学生对同一篇课文的理解会加深,无论是情感、认识还是思想都会比初读时有所提高和升华,这就是把文读厚。课文学完后的批注,一方面可以对原有的批注进行修正、补充、巩固和提高,另一方面又可以检验学习效果,提高阅读能力。在课文学习完之后,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课后的批注。比如在学完《最佳路径》这一课时,学生都会感叹于格罗培斯对于工作的精益求精,感叹于他尊重他人,为人着想的人本思想。在这时教师可以问学生:“如果你是奖项评选组委会的评委,你能说说为什么会把‘最佳路径’这一奖项颁发给格罗培斯吗?”引导学生在课后写下自己的感受,将课文内容扩展开来,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巩固的同时,又收到了良好情感教育的效果。
在阅读中进行“点滴批注”,虽然有时“场上寂然”,但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孩子们都在用思维触摸“白纸黑字”,都在用心聆听文字背后的一切声音,因为文字是有声音的,有色彩的,有味道的,有感情的,有生命的,有思想的。而批注就是这本色阅读教学中跳动的音符。
【作者单位:常州市博爱教育集团 江苏】
所谓批注,即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情景等,对重点字、词、句及全段,写上少则一个字,多则一段话的感悟。“金钥匙”告诉我们,“批注笔记的语言应该简明扼要,比如用一两个词语表明自己的看法,用符号代替反复使用的词语。因为批注笔记是帮助自己学习用的,只要自己能看懂就可以了。”学生掌握批注这个方法,不仅能较好地抓住重点字、词、句去预习,潜下身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了解文旨,从中学习作者行文之法,用词用句表达之法,感悟文美云云,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解题能力和语文水平。因此我结合自己的想法就批注是教学谈以下几点:
一、引题导趣——自主批注
引题导趣是指课堂导入环节,此一环节是指在课堂教学伊始先声夺人,创造出良好课堂学习氛围,将学生的学习情趣调动至最佳状态。而这与学生在对于此教材预习时的有效性是密不可分的,这就需要学会自主批注。
自主批注是学生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文本的活动,是学生练习阅读最主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为学生的自主批注提供充裕的阅读时间,这就是预习。预习是学生初次接触文本的阶段,而此时他们的感想、领悟和疑问会很多,这就需要学生依靠个体的全部心智和灵感去直面文本,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展开思考与想象,在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捕捉阅读感受。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预习时将不懂的地方进行批注,只要是自己懂的标记就行。当教师在讲解课本的时候,学生对批注过的不懂的地方会加倍关注,从而能快速从教师那里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因为课前预习写批注是在教师对文本不作任何讲解条件下进行的,学生完全拥有自主表达感受的空间;同时教师也可从中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原有的教学方案,让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更有效。
如教学《爱迪生救妈妈》一课的前一天,我没有让学生在预习本上完成相关作业,只要求学生认真读3遍课文,边读边思考,不懂的地方在课文里做好记号;感受很深的地方写上自己的感受;学懂的词语在旁边写上意思。第二天课前检查,我发现学生的课本上都留下了他们预习的痕迹。有的在生字旁组出了好多新词;有的在文中留下了一个个问号;有的在“一溜烟儿”一词旁写上了“真快呀”;还有的在“斥责”旁写上了“批评”……结果,课堂上学生们学得特别兴奋,大家都有话说,都想交流自己的感悟。
二、诱情导述——展示批注
批注式阅读是贯穿阅读的始终的,并不是预习时做了批注,在进行实际的课堂学习就不需要了。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交流的“场”。这就需要学生不论是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还是在全班讨论的过程中,用语言表达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批注,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自己的文本的理解,让他们积极展示自己的阅读批注成果,促使学生由个体封闭式的自学感悟向群体合作式的交流沟通迈进,克服从众心理,大胆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倾听别人的见解,汲取他人的观点,以获取更佳的阅读效益。
比如说,在教学《触摸春天》这一课时,文中有一句是这样的:“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此情此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一下,让学生安静下来,闭上眼睛,想象着这样一个场景,然后置身其中去体会,看看学生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并标注下来。有的同学会从蝴蝶向往自由这一方面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学会说出“她”的不舍,这样的标注就让学生很好地填充了课文的空白,许多文学作品会有很多言尽但是意无穷的妙笔,需要学生深入的体会。
三、点拨导思——深入批注
点拨导思是指教师在整合前一段学生感知的信息和质疑问难的基础上,通过引导与学生共同确定需要探究的话题,然后以话题问凭借知道学生进行定向批注,进而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深入思考批注的时间,让他们能够潜入文本深处进行精雕细琢,以求得到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如《飞夺泸定桥》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引导学生抓住“凭着”和“飞过来”,联系上下文,泸定桥的危险和大渡河的湍急水流,可批注为:桥确实难过,又有敌人把守桥头,难怪敌人如此嚣张。暗示夺取泸定桥时红军将面对一场恶战。要取胜,不仅要有勇气,还要有大无畏的精神。
四、拓展导练——扩展批注
在学完一课之后,学生对同一篇课文的理解会加深,无论是情感、认识还是思想都会比初读时有所提高和升华,这就是把文读厚。课文学完后的批注,一方面可以对原有的批注进行修正、补充、巩固和提高,另一方面又可以检验学习效果,提高阅读能力。在课文学习完之后,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课后的批注。比如在学完《最佳路径》这一课时,学生都会感叹于格罗培斯对于工作的精益求精,感叹于他尊重他人,为人着想的人本思想。在这时教师可以问学生:“如果你是奖项评选组委会的评委,你能说说为什么会把‘最佳路径’这一奖项颁发给格罗培斯吗?”引导学生在课后写下自己的感受,将课文内容扩展开来,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巩固的同时,又收到了良好情感教育的效果。
在阅读中进行“点滴批注”,虽然有时“场上寂然”,但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孩子们都在用思维触摸“白纸黑字”,都在用心聆听文字背后的一切声音,因为文字是有声音的,有色彩的,有味道的,有感情的,有生命的,有思想的。而批注就是这本色阅读教学中跳动的音符。
【作者单位:常州市博爱教育集团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