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引入反映企业管理现实情景的案例,以案例为先导,通过理论认知、能力转化、创新应用三个层面递进式地展开教学。通过案例,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学会分析,寻求解决方案,从而有效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教学方法 案例导入法 人力资源管理
案例教学法源于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是通过对企业实际发生的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启发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要求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问题当中,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的方案。案例教学在理、工、农、医等专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在经济类专业的应用上,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课堂举例的阶段。笔者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研究多年,在探索中发现,“案例教学法”不啻为一种能有效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好方法。离开真实的企业实际,离开有现实性的案例研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学习,就只能是浅尝辄止,管中窥豹,难以掌握其精髓实质而有所作为。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引入反映企业管理现实情景的案例,通过案例讲授、复习相关的基础知识,让学生进行分析、判断,寻求解决方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要以案例为先导,通过理论认知、能力转化、创新应用三个层面递进式地展开教学。
理论认知层面
在理论认知层面的案例一般要求是成功型的案例,具有实证性、典型性、积极性、现实性等特点,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来源于管理实践,但一经形成由概念、原理、原则、方法构成的理论体系,它就有了高度概括、抽象甚至凝固的特点。由概念到原理的照本宣科,不仅枯燥乏味,而且无助于学生对概念的本质和原理的丰富内涵进行理解和把握。通过对案例的讲解与分析,使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和清晰地理解概念、原理、原则和方法,并较快地记忆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如在“员工招聘与甄选”这一章节的教学中,首先明确的重点是招聘的程序及选拔的公平性,难点是如何做到选拔的公正、公平;疑点是所选择的人究竟能否达到人适其职?也就是是否符合帕森斯的“人与职业相匹配”的原则。教师可列举一些成功企业(如广州宝洁公司)的招聘过程来使学生掌握,在员工的招聘与选拔中必须有一套科学有效的招聘程序和实施办法。也可以让学生参与某一公司的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搜集案例,分析案例,整理出一套符合实际的较为成熟的招聘方案。
能力转化层面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列举案例来引导学生参与、思考、讨论,强化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打破答案的唯一性限制,通过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实际体验或角色扮演等手段,抛弃习惯的满堂灌输式的教学,促使学生在理解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模式等方面,符合学习的要求。有些案例在严格意义上并不能称为案例,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绩效考核案例,可使用某公司实际的考核制度,但不要提供该公司的背景以及推行这套制度的情况。通过对考核制度的评价,可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考核的意义、功能以及考核可能遇到的问题等,同样可以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能力转化层面的案例可以是成功型的,也可以是失败型的,案例提供的信息也可能是不全面、不完备的或是很难充分分析的案例。其关键是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相关的知识、经验以及从案例中获得的信息,对各种情形加以推测和假设,大胆发言、集思广益并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纠正一些明显错误的观点,做出总结评述。
创新应用层面
开拓创新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之必需,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不断发展之必需,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过程中,任何一个人力资源管理的真实案例,都具有其特殊的创业背景、发展战略、思维习惯、管理定势等,都需要不同的管理原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注意根据多种联系,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去寻求答案,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要多给学生创造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求新求异,独辟蹊径。案例是对管理实况的描述和说明,涉及的变量很多,因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对案例分析、解答没有统一的答案或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我们也无法去验证哪种是最好的或唯一正确的,但这无关紧要。教师应提倡开展积极讨论,鼓励不同意见的自由表达,并使学生在讨论中既学会阐述并坚持自己主张,说服他人,又学会倾听、妥协、吸取别人的见解。
总之,理论认知层面、能力转化层面、创新应用层面既是递进的关系,又有交叉的关系。这更符合教学规律,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达到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的效果。教师以案例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在对案例整理、思考的基础上开展训练,从而丰富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应用和创新能力。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还应充分利用当地的社会资源,加强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安排学生进行实习、调研或挂职锻炼,通过个体研究或同学间的分工合作,来完成知识获取、知识应用、问题解决,进而达到知识建构的学习过程。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在计算机“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平台上的模拟操作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实践教学环境结合课程使学生受到系统训练,从而实现从理论学习到实践锻炼,又从实践中再回到理论学习的循环,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文受南通大学教学研究课题资助,课题号:07B42
参考文献:
[1]洪小艳.案例教学方法研究[J].山西科技,2008,(03)
[2]陈胜.浅谈案例教学法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5,(17)
[3]杨丽明.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5,(15)
[4]陈国忠.案例教学浅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01)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商学院
[关键词]教学方法 案例导入法 人力资源管理
案例教学法源于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是通过对企业实际发生的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启发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要求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问题当中,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的方案。案例教学在理、工、农、医等专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在经济类专业的应用上,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课堂举例的阶段。笔者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研究多年,在探索中发现,“案例教学法”不啻为一种能有效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好方法。离开真实的企业实际,离开有现实性的案例研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学习,就只能是浅尝辄止,管中窥豹,难以掌握其精髓实质而有所作为。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引入反映企业管理现实情景的案例,通过案例讲授、复习相关的基础知识,让学生进行分析、判断,寻求解决方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要以案例为先导,通过理论认知、能力转化、创新应用三个层面递进式地展开教学。
理论认知层面
在理论认知层面的案例一般要求是成功型的案例,具有实证性、典型性、积极性、现实性等特点,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来源于管理实践,但一经形成由概念、原理、原则、方法构成的理论体系,它就有了高度概括、抽象甚至凝固的特点。由概念到原理的照本宣科,不仅枯燥乏味,而且无助于学生对概念的本质和原理的丰富内涵进行理解和把握。通过对案例的讲解与分析,使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和清晰地理解概念、原理、原则和方法,并较快地记忆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如在“员工招聘与甄选”这一章节的教学中,首先明确的重点是招聘的程序及选拔的公平性,难点是如何做到选拔的公正、公平;疑点是所选择的人究竟能否达到人适其职?也就是是否符合帕森斯的“人与职业相匹配”的原则。教师可列举一些成功企业(如广州宝洁公司)的招聘过程来使学生掌握,在员工的招聘与选拔中必须有一套科学有效的招聘程序和实施办法。也可以让学生参与某一公司的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搜集案例,分析案例,整理出一套符合实际的较为成熟的招聘方案。
能力转化层面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列举案例来引导学生参与、思考、讨论,强化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打破答案的唯一性限制,通过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实际体验或角色扮演等手段,抛弃习惯的满堂灌输式的教学,促使学生在理解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模式等方面,符合学习的要求。有些案例在严格意义上并不能称为案例,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绩效考核案例,可使用某公司实际的考核制度,但不要提供该公司的背景以及推行这套制度的情况。通过对考核制度的评价,可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考核的意义、功能以及考核可能遇到的问题等,同样可以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能力转化层面的案例可以是成功型的,也可以是失败型的,案例提供的信息也可能是不全面、不完备的或是很难充分分析的案例。其关键是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相关的知识、经验以及从案例中获得的信息,对各种情形加以推测和假设,大胆发言、集思广益并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纠正一些明显错误的观点,做出总结评述。
创新应用层面
开拓创新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之必需,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不断发展之必需,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过程中,任何一个人力资源管理的真实案例,都具有其特殊的创业背景、发展战略、思维习惯、管理定势等,都需要不同的管理原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注意根据多种联系,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去寻求答案,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要多给学生创造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求新求异,独辟蹊径。案例是对管理实况的描述和说明,涉及的变量很多,因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对案例分析、解答没有统一的答案或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我们也无法去验证哪种是最好的或唯一正确的,但这无关紧要。教师应提倡开展积极讨论,鼓励不同意见的自由表达,并使学生在讨论中既学会阐述并坚持自己主张,说服他人,又学会倾听、妥协、吸取别人的见解。
总之,理论认知层面、能力转化层面、创新应用层面既是递进的关系,又有交叉的关系。这更符合教学规律,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达到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的效果。教师以案例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在对案例整理、思考的基础上开展训练,从而丰富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应用和创新能力。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还应充分利用当地的社会资源,加强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安排学生进行实习、调研或挂职锻炼,通过个体研究或同学间的分工合作,来完成知识获取、知识应用、问题解决,进而达到知识建构的学习过程。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在计算机“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平台上的模拟操作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实践教学环境结合课程使学生受到系统训练,从而实现从理论学习到实践锻炼,又从实践中再回到理论学习的循环,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文受南通大学教学研究课题资助,课题号:07B42
参考文献:
[1]洪小艳.案例教学方法研究[J].山西科技,2008,(03)
[2]陈胜.浅谈案例教学法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5,(17)
[3]杨丽明.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5,(15)
[4]陈国忠.案例教学浅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01)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