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担当与践行:
城市小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个案研究
摘 要:城市小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重自我,轻社会的行为选择;重功利,轻奉献的价值取向;重知识,轻道德的生活态度。加强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公民意识启蒙教育应该成为我国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小学生;责任感;公民意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1)-0013-0002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城市,杭州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连续七年被评为中国幸福感指数最高的城市,这些变化必然引起杭州市民公民意识的变化。小学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公民意识方面起着奠基的作用,为此,笔者带领课题组就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问题在杭州市下沙区文海实验学校的四、五、六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440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有效问卷431份,回收率为98%。其中男生占50.3%。问卷从六个维度考查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问题,分别为:国家认同感与自豪感、对国家与地方事务的关注度、法规意识、公正意识、责任意识与权利意识。对于调查数据,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笔者在该校实验班听课、评课一年之久,获取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一 、小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重自我行为轻社会规范的行为选择
调查表明,小学生的自我责任感比较强。能做到经常整理自己身边东西的小学生占82.1%,偶尔整理的也能占到12.5%。对自身的衣着与卫生,经常能做到干净、整洁的占到93.1%,说明小学生比较重视自身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相形见绌了。当问及“每次上完厕所会自觉冲水吗”,回答“总是冲”的小学生只有15.8%。当问及“会坚持随手关灯吗”,回答“总是能”的小学生只占19.5%。对“做了有损集体荣誉的事,是否会自责”的问题,回答“总是会”的小学生占24.1%。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如果做错事,理应认真反思自责,但在问卷中我们发现,“总是会”自责的小学生所占比例不足三成,况且每百人中就有5人“从不自责”,尽管所占比例并不高,然而,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而言,这一现象折射出来的问题的危害性以及对孩子未来人格的消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小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当问及“在没人看见时是否会闯红灯”时,回答“从不闯”的小学生占13.9%,“总是闯”的占8.5%。这样的回答和笔者观察的结果相似。总之,现在的小学生社会责任感较差,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比较明显。
(二)重个人功利轻服务他人的价值取向
对“我愿意主动帮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一问题,回答“偶尔做”的占11.4%,“较少做”的占25.2%,两者之和为36.6%,这个数据说明三成多的小学生不爱主动帮助老师做事,主动服务他人的意识淡薄;回答“从来不做”的学生占3%,人数虽少,但不可轻视。学生对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老师尚且如此,对于其他人的态度可想而知。对“我会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这一选择,回答“总是”的人占32.5%,而回答“从来没有”的占6.7%。对“轮到我值日时,我会尽力把卫生搞好”的选择,回答“总是会”的只占17.6%,“较常会”的占78.2%。“体育比赛中,我会为我班队员加油鼓劲”的选择,回答“总是这样”的占18.3%,“较常这样”的占73.5%。这样的结果并不理想,每个班级成员都有责任为班级加油鼓劲,生活在集体中,要有集体责任感,集体的荣誉就是个人的荣誉,“为班级服务”是应该且必须的。对于“我主动整理班级里的课外图书”的选择,回答“总是做”的占22%,“较常做”的占19.5%,而“偶尔做”的高达32%,“较少做”和“没有做”之和占26.5%。现在的学生学习资源很丰富,城市学校每间教室都配有课外图书,主动整理书籍的学生只有4成,反映出学生集体责任感的缺失。在回答“如果有机会,我在排队时会插队”相关问题时,回答“总是插队”“较常插队”的小学生总共为27.6%,接近三成,理直气壮地回答“从不插队”的人只有3.7%!众所周知,在公共场合,讲求次序是一个公民起码的道德素质,随心所欲的插队满足了自己,却耽误了别人。此一指标显示出小学生重自己,轻社会的价值取向。如今的小学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以自我为中心,重视个人利益,忽视他人利益,重功利,轻奉献,缺乏关注社会的态度,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三)重知识学习轻品德教养的生活态度
对“我能做到按时到校不迟到”“我总是带齐各学科学习用具”“我上课时能做到积极发言”“我习惯于按时完成作业”“我自觉预习第二天的功课”等学习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学习态度比较认真。问及“我能克制住自己不去打扰爸爸妈妈的休息或工作”一题时,回答“总是这样”的占23.2%,“较常这样”的占63.3%。对于“惹得爸妈生气了,我能主动道歉”,回答“总是会”的只占32.5%,“较常会”的占13.7%,“偶尔会”的占3.1%,“从来不会”的占13.7%,这样的结果令人担心。对于“我主动帮父母做家务,如扫地、擦地、刷碗等”的问题,回答“从来不做”的占18.3%,“总是做”的占37.1%,“比较常做”的占32.7%。对父母感恩就是对家庭负责,学校应该教会孩子从小理解父母,体谅父母,感恩父母。小学生身上重知识学习轻品德教养的生活态度应该改变。
二、原因分析与教育对策
对于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或缺乏的现象,笔者试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东西方文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并且提出相应对策。
(一)弥补家教缺失,纠正教育错位
有道是“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最为深刻。家长应该为孩子作出表率,从细小的生活环节入手教育孩子:进门换鞋,出门关灯,节约用水,分装垃圾,孝敬老人,主动体贴家庭成员等,这一切对孩子都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不少家长赌博、酗酒,声色犬马,生活消极。由于受高考升学率的影响,追求分数的热情日益高涨,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主要集中在分数上,对孩子的责任感教育不够重视,这种教育的错位直接影响着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时下,社会上不断曝光的“拼爹”丑闻,就从一个侧面暴露出学校教育中责任感教育的错位到了何种严重的地步!
(二)注重养成教育,增强责任意识
儿童认知发展是有一定顺序与规律的,我们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儿童。也正因为儿童认知发展的不成熟性,使得他们对社会责任感的理解有失偏颇。小学生的活动范围一般是家庭和学校,需要自己负责的机会相对较少。加之社会经验相对贫乏,意志力不强,主动做事的意识差是一个普遍现象。就拿每天上学“背书包”来说,凡是由大人接送的小学生,孩子自己背书包的不到二成,今天一包不背,明日又如何背得起天下!在日本,从幼儿园就开始锻炼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小学生在冬天也是身着短裙短裤步行上学,这让许多中国家长匪夷所思。中日夏令营中,中国孩子的软弱也就不足为奇了。小学生可通过在校积极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在家主动帮助父母干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来加强意志力锻炼,养成勇于担当责任的生活态度。
(三)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社会风气
中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以前相对稳定的生活秩序、较为传统的价值取向渐渐被打破,新的社会利益关系的建构需要假以时日,价值多元乃至价值动荡使得人们普遍感到社会秩序的混乱与无奈。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追求享乐为目的的生活方式冲击着传统的道德观,“物质主义”“拜金主义”甚嚣尘上。另外,城市家庭电脑基本普及,网络“信息万花筒”使得小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必然受到色情、暴力信息的侵扰。他们往往分不清网上和网下、虚拟和现实的区别,以致思想矛盾,角色混乱。现实的阴暗面加上网络的虚拟化,使小学生尚在萌芽中的社会责任感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社会风气,已经成为时下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四) 革新历史传统,兼容外来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强调社会责任感的内容,脍炙人口的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都是对民众实施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传世名言。但是这些传统思想是建立在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之上的,现今社会,如果我们不加批判地提倡这些口号,容易导致行为主体责任承担的抽象化与空洞化,出现责任意识的飘渺和道德冷漠现象。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有其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承担责任时“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思想其实是消极地躲避责任、明哲保身。小学生接触这些思想会感到大而空,感觉不到责任的分量与价值,最终使责任教育空洞化、虚无化。欲使小学生有社会责任感,责任必须是明确的、具体的,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20世纪以来,西方实用主义、存在主义思潮强调权利本位,个人主义价值观对我国影响很大。中国目前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期,贫富分化加剧了整个社会的不和谐,社会分配不均导致的问题愈益增多,教育我们的孩子学会关心、学会选择,养成既讲个人的权利,又具有敢于担当社会责任的勇气;在学校德育中,既讲个人利益,又讲奉献社会;既要教育学生学会合情合理合法地捍卫自我的利益,又要教学生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思想观念,这些都是当今学校德育面临的时代难题。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借鉴西方责任资源、责任制度和继承中国传统美德之间如何保持和谐与必要的张力,值得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深思与求索。
(杭州师大教科院蒋一之教授,研究生刘丽娟、程建坤,文海学校的吴江汉书记以及实验班的老师参加了本课题的调研工作;本课题的研究得到了杭州市教育局领导、宣传处张志龙处长以及各实验学校领导老师的关心指导,谨致谢忱。)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
浙江杭州 310036)
责任编辑 徐向阳
城市小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个案研究
摘 要:城市小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重自我,轻社会的行为选择;重功利,轻奉献的价值取向;重知识,轻道德的生活态度。加强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公民意识启蒙教育应该成为我国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小学生;责任感;公民意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1)-0013-0002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城市,杭州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连续七年被评为中国幸福感指数最高的城市,这些变化必然引起杭州市民公民意识的变化。小学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公民意识方面起着奠基的作用,为此,笔者带领课题组就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问题在杭州市下沙区文海实验学校的四、五、六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440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有效问卷431份,回收率为98%。其中男生占50.3%。问卷从六个维度考查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问题,分别为:国家认同感与自豪感、对国家与地方事务的关注度、法规意识、公正意识、责任意识与权利意识。对于调查数据,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笔者在该校实验班听课、评课一年之久,获取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一 、小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重自我行为轻社会规范的行为选择
调查表明,小学生的自我责任感比较强。能做到经常整理自己身边东西的小学生占82.1%,偶尔整理的也能占到12.5%。对自身的衣着与卫生,经常能做到干净、整洁的占到93.1%,说明小学生比较重视自身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相形见绌了。当问及“每次上完厕所会自觉冲水吗”,回答“总是冲”的小学生只有15.8%。当问及“会坚持随手关灯吗”,回答“总是能”的小学生只占19.5%。对“做了有损集体荣誉的事,是否会自责”的问题,回答“总是会”的小学生占24.1%。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如果做错事,理应认真反思自责,但在问卷中我们发现,“总是会”自责的小学生所占比例不足三成,况且每百人中就有5人“从不自责”,尽管所占比例并不高,然而,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而言,这一现象折射出来的问题的危害性以及对孩子未来人格的消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小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当问及“在没人看见时是否会闯红灯”时,回答“从不闯”的小学生占13.9%,“总是闯”的占8.5%。这样的回答和笔者观察的结果相似。总之,现在的小学生社会责任感较差,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比较明显。
(二)重个人功利轻服务他人的价值取向
对“我愿意主动帮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一问题,回答“偶尔做”的占11.4%,“较少做”的占25.2%,两者之和为36.6%,这个数据说明三成多的小学生不爱主动帮助老师做事,主动服务他人的意识淡薄;回答“从来不做”的学生占3%,人数虽少,但不可轻视。学生对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老师尚且如此,对于其他人的态度可想而知。对“我会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这一选择,回答“总是”的人占32.5%,而回答“从来没有”的占6.7%。对“轮到我值日时,我会尽力把卫生搞好”的选择,回答“总是会”的只占17.6%,“较常会”的占78.2%。“体育比赛中,我会为我班队员加油鼓劲”的选择,回答“总是这样”的占18.3%,“较常这样”的占73.5%。这样的结果并不理想,每个班级成员都有责任为班级加油鼓劲,生活在集体中,要有集体责任感,集体的荣誉就是个人的荣誉,“为班级服务”是应该且必须的。对于“我主动整理班级里的课外图书”的选择,回答“总是做”的占22%,“较常做”的占19.5%,而“偶尔做”的高达32%,“较少做”和“没有做”之和占26.5%。现在的学生学习资源很丰富,城市学校每间教室都配有课外图书,主动整理书籍的学生只有4成,反映出学生集体责任感的缺失。在回答“如果有机会,我在排队时会插队”相关问题时,回答“总是插队”“较常插队”的小学生总共为27.6%,接近三成,理直气壮地回答“从不插队”的人只有3.7%!众所周知,在公共场合,讲求次序是一个公民起码的道德素质,随心所欲的插队满足了自己,却耽误了别人。此一指标显示出小学生重自己,轻社会的价值取向。如今的小学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以自我为中心,重视个人利益,忽视他人利益,重功利,轻奉献,缺乏关注社会的态度,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三)重知识学习轻品德教养的生活态度
对“我能做到按时到校不迟到”“我总是带齐各学科学习用具”“我上课时能做到积极发言”“我习惯于按时完成作业”“我自觉预习第二天的功课”等学习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学习态度比较认真。问及“我能克制住自己不去打扰爸爸妈妈的休息或工作”一题时,回答“总是这样”的占23.2%,“较常这样”的占63.3%。对于“惹得爸妈生气了,我能主动道歉”,回答“总是会”的只占32.5%,“较常会”的占13.7%,“偶尔会”的占3.1%,“从来不会”的占13.7%,这样的结果令人担心。对于“我主动帮父母做家务,如扫地、擦地、刷碗等”的问题,回答“从来不做”的占18.3%,“总是做”的占37.1%,“比较常做”的占32.7%。对父母感恩就是对家庭负责,学校应该教会孩子从小理解父母,体谅父母,感恩父母。小学生身上重知识学习轻品德教养的生活态度应该改变。
二、原因分析与教育对策
对于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或缺乏的现象,笔者试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东西方文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并且提出相应对策。
(一)弥补家教缺失,纠正教育错位
有道是“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最为深刻。家长应该为孩子作出表率,从细小的生活环节入手教育孩子:进门换鞋,出门关灯,节约用水,分装垃圾,孝敬老人,主动体贴家庭成员等,这一切对孩子都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不少家长赌博、酗酒,声色犬马,生活消极。由于受高考升学率的影响,追求分数的热情日益高涨,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主要集中在分数上,对孩子的责任感教育不够重视,这种教育的错位直接影响着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时下,社会上不断曝光的“拼爹”丑闻,就从一个侧面暴露出学校教育中责任感教育的错位到了何种严重的地步!
(二)注重养成教育,增强责任意识
儿童认知发展是有一定顺序与规律的,我们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儿童。也正因为儿童认知发展的不成熟性,使得他们对社会责任感的理解有失偏颇。小学生的活动范围一般是家庭和学校,需要自己负责的机会相对较少。加之社会经验相对贫乏,意志力不强,主动做事的意识差是一个普遍现象。就拿每天上学“背书包”来说,凡是由大人接送的小学生,孩子自己背书包的不到二成,今天一包不背,明日又如何背得起天下!在日本,从幼儿园就开始锻炼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小学生在冬天也是身着短裙短裤步行上学,这让许多中国家长匪夷所思。中日夏令营中,中国孩子的软弱也就不足为奇了。小学生可通过在校积极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在家主动帮助父母干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来加强意志力锻炼,养成勇于担当责任的生活态度。
(三)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社会风气
中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以前相对稳定的生活秩序、较为传统的价值取向渐渐被打破,新的社会利益关系的建构需要假以时日,价值多元乃至价值动荡使得人们普遍感到社会秩序的混乱与无奈。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追求享乐为目的的生活方式冲击着传统的道德观,“物质主义”“拜金主义”甚嚣尘上。另外,城市家庭电脑基本普及,网络“信息万花筒”使得小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必然受到色情、暴力信息的侵扰。他们往往分不清网上和网下、虚拟和现实的区别,以致思想矛盾,角色混乱。现实的阴暗面加上网络的虚拟化,使小学生尚在萌芽中的社会责任感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社会风气,已经成为时下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四) 革新历史传统,兼容外来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强调社会责任感的内容,脍炙人口的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都是对民众实施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传世名言。但是这些传统思想是建立在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之上的,现今社会,如果我们不加批判地提倡这些口号,容易导致行为主体责任承担的抽象化与空洞化,出现责任意识的飘渺和道德冷漠现象。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有其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承担责任时“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思想其实是消极地躲避责任、明哲保身。小学生接触这些思想会感到大而空,感觉不到责任的分量与价值,最终使责任教育空洞化、虚无化。欲使小学生有社会责任感,责任必须是明确的、具体的,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20世纪以来,西方实用主义、存在主义思潮强调权利本位,个人主义价值观对我国影响很大。中国目前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期,贫富分化加剧了整个社会的不和谐,社会分配不均导致的问题愈益增多,教育我们的孩子学会关心、学会选择,养成既讲个人的权利,又具有敢于担当社会责任的勇气;在学校德育中,既讲个人利益,又讲奉献社会;既要教育学生学会合情合理合法地捍卫自我的利益,又要教学生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思想观念,这些都是当今学校德育面临的时代难题。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借鉴西方责任资源、责任制度和继承中国传统美德之间如何保持和谐与必要的张力,值得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深思与求索。
(杭州师大教科院蒋一之教授,研究生刘丽娟、程建坤,文海学校的吴江汉书记以及实验班的老师参加了本课题的调研工作;本课题的研究得到了杭州市教育局领导、宣传处张志龙处长以及各实验学校领导老师的关心指导,谨致谢忱。)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
浙江杭州 310036)
责任编辑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