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问题的提出
2001年,国家教育部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核准立项编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此,由“人教版”教材一统天下的“一纲一本”体制被打破了。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导下,多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相继出现,可谓是“一标多本”,百花齐放。(下面为了叙述方便,将“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简称“课标”;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简称“教材”)。全国目前主要有以下六个版本的教材:“人教版”、“沪科版”、“苏科版”、“教科版”、“粤沪版”、“北师大版”。这六套教材都通过了国家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查。由于某些地区频繁更换教材版本或教师间主动交换教材,使大多数教师拥有了2—3套不同版本的教材,有的老师甚至拥有了全部六套教材。但任何一种版本的教材都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学生。由于我国东西部地区、城乡之间存在的地理条件、教学环境、教学设施以及学生知识结构基础、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差异,教材中设置的教学情景不一定都具有普适性,因而,在教材资源多彩纷呈的现代物理教学中,整合教材资源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2 教材利用的现状
(1)只顾教好当前版本教材。有的老师只顾教好学生手中正在使用的一种教材,把以前在本地用过的别的版本扔在一边,不关心、不研究,对其他版本教材更是不闻不问。这方面的情况还是相当严重的。
(2)多种教材并用,迷失在各种版本教材之中。看到不同版本教材对同一知识点的处理方法不同,既想讲这个版本的处理方法,也想讲那个版本的教学设计,甚至把各版本教材所有的处理方法都排在一块全部教给学生!这样由于分不清主次,应该掌握的重点知识反而受到影响,到头来,学生只会什么都没学好。这样做也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与减负背道而驰。
(3)参照多种教材,只讲各个教材都涉及的,对其他知识一笔带过,就是取知识的交集。这种教师有自己的思考:都有的肯定是重点。殊不知,这种教法只是注重了知识的传授,阻碍了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掌握和探究能力的培养。看似重点突出,实则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科学素质的提高。
3 教材整合的瞻望
《课标》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中提到:“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和当地环境,从大量的教学资源中精选适当的教学内容,不要受某一种教科书的局限,要吸取不同教科书的长处。”使用多种参考教材,有利于把握好教学的重点、难点,有利于选取丰富的教学素材,有利于理解新课标的要求。每个版本的教材都集中了大量专家的心血,都有不同的特点,都有大量可利用的资源。我们既不能无视这些优秀资源的存在,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也不能在教学时出现资源的拥挤、泛滥。而应该在理解《课标》和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学生的学习实际,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删减、补充、替换、改编、扩展、调整,组合等。正如《课标》编写组组长廖伯琴教授所说:“当你拥有不同版本教材的时候,你的空间,你的选择就更大了,而你教学设计的台阶也就更高了,视野也更开阔了。所以,对我们老师而言,应该更广阔地吸纳不同版本的优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百花齐放,博采众长。这样才能更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的全面科学素养的目的。对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研究《课标》
《课标》不仅是实施教学的依据,也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更是中考命题的依据。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读《课标》对各部分知识的具体要求,理解《课标》要求的本质和意图,从而准确把握住教学的重点、难点、考点。做到“《课标》在我心中,教学有理有据”。最大限度的减少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减轻学生负担。教师在接触不同版本的教材时,需要明确这部分教材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对应什么样的《课标》要求。当明确了这些问题后,我们才能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们老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不仅要看教材,更重要的是要看《课标》。只有把《课标》和教材结合在一起,老师的教学才有依据。
(2)准确理解教材
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地分析、理解教材,科学地使用教材。所谓认真地分析、理解教材,就是要认真钻研、理解教材所承载的内容、重点难点、文化内涵和知识体系,还要认真分析理解其设计意图和活动策略及其对学生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所谓科学地使用教材,就是把教材作为“活”的载体而不是“死”的陈述性知识,不是一味地机械“照本宣科”,而是灵活地使用教材。老师们在教学的时候,要综合比较一下不同教材的优势。但这种比较,一定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排在一块全部教给学生,可以吸收不同版本教材的优势,然后整合到自己的教案里。有可能你用的是“沪科版”教材,但你发现“苏科版”的这个设计(或图片、课题引入、探究活动、例题习题、编排顺序)对你的学生更有效。比如在学习“电功、电功率”时,《课标》中要求“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该知识点属“理解”水平;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分析电功率与电流和电压的关系,从而得出电功率的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进行简单地计算。各版本教材的处理方法如下:
人教版对该知识点没有设计实验;苏科版、教科版、粤沪版利用了图1所示装置;北师大版利用了图2所示装置;沪科版利用了图3所示装置。综合比较会发现,图l所示装置结构简单、便于学生操作、便于利用控制变量法做实验,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我虽然使用的是沪科版教材,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用图1所示装置让学生做了实验,效果很好。认真比较不同教材对同一知识的解决策略,有利于教师找到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更方便学生接受、理解,减小教学难度。
(3)以“学”定“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根本和出发点。我们一定要牢牢抓住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这是一个核心的东西。想学生所想,思学生之惑,真正以学生为本。若教学过程设计的天花乱坠,但不能被学生所接受,不能促进大部分学生的发展,也是枉然。比如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质量、密度”时,要用到科学记数法,对于指数运算特别是负指数的运算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经询问后才知道,数学上的教学进度还没有学到负指数。我看到在北师大版教材《探究——物质的密度》中有“科学记数法”的补充材料,对指数和负指数及其之间的计算进行了举例。我把这些内容引入到课堂中,顺利突破了教学难点。再比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沪科版教材编排顺序如下“第一节科学探究:熔点与沸点、第二节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第四节水资源危机与节约用水”。大多数学生感到知识点编排太乱、重复、第一节安排太难。而其他五个版本的编排顺序大体是“第一节温度的测量、第二节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第三节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第四节升华和凝华、第五节水循环和水资源”,学生认为这样 安排符合学生实际,易于接受。通过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可以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4)因“地”而异
不同教材的教学都要求有一定的教学资源,特别是一些实验器材,但是不同学校的这些教学资源的情况是不同的,很多时候因为没有合适的器材而导致教学任务不能很好的完成。比如在在学习“电功、电功率”时,老师们也可以根据本校实验器材配备情况,选择合适的实验设计。在学习某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借鉴其他教材的内容,根据当地的学生情况、地理环境,使学生能够分别找到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同的材料,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激活学生思维,使老师与同学交流起来言之有物。比如在学“机械能”时,若对城里学生举例“过山车、摩天轮、蹦极”,往往能唤起学生的大量体验与兴奋点,而大多数农村的学生对此缺乏直观的体验,用在教学中效果未必理想。但农村学生对“荡秋千、滑滑梯、打弹弓”则比较熟悉。结合不同版本的教材的处理方法,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更有利于教师找到更加适合教学实际的方法。
(5)一本为主,博采众长
任何一本教材都有其编写的逻辑性、难易程度的层层递进性,另外,每种教材都有编写的严谨性,不同点处理方法的活泼性、灵活性,若把每个不同的版本混在一起使用,原有的严谨性、逻辑性将被打破,把教学内容搞的支离破碎,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我们可以精读学生正在使用的那本教材,参考一下其他版本的教材,在不打破原有体系基础上,吸收其他版本的优势。
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靠教师的善于运用。”教材只是我们传授知识的一个媒介,我们老师要做的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应该通过精心的研究教材后,把知识以最好的方式教给学生。因此,我们要善于整合不同版本教材的优势资源,“采他山之玉,博众家之长”,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设计。处理好“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关系,走出一条特色之路,只有适合自己学生的才是最好的。或许,我们老师只有做到“胸中有教材,手中无教材”的层次才能真正明白: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我们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2001年,国家教育部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核准立项编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此,由“人教版”教材一统天下的“一纲一本”体制被打破了。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导下,多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相继出现,可谓是“一标多本”,百花齐放。(下面为了叙述方便,将“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简称“课标”;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简称“教材”)。全国目前主要有以下六个版本的教材:“人教版”、“沪科版”、“苏科版”、“教科版”、“粤沪版”、“北师大版”。这六套教材都通过了国家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查。由于某些地区频繁更换教材版本或教师间主动交换教材,使大多数教师拥有了2—3套不同版本的教材,有的老师甚至拥有了全部六套教材。但任何一种版本的教材都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学生。由于我国东西部地区、城乡之间存在的地理条件、教学环境、教学设施以及学生知识结构基础、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差异,教材中设置的教学情景不一定都具有普适性,因而,在教材资源多彩纷呈的现代物理教学中,整合教材资源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2 教材利用的现状
(1)只顾教好当前版本教材。有的老师只顾教好学生手中正在使用的一种教材,把以前在本地用过的别的版本扔在一边,不关心、不研究,对其他版本教材更是不闻不问。这方面的情况还是相当严重的。
(2)多种教材并用,迷失在各种版本教材之中。看到不同版本教材对同一知识点的处理方法不同,既想讲这个版本的处理方法,也想讲那个版本的教学设计,甚至把各版本教材所有的处理方法都排在一块全部教给学生!这样由于分不清主次,应该掌握的重点知识反而受到影响,到头来,学生只会什么都没学好。这样做也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与减负背道而驰。
(3)参照多种教材,只讲各个教材都涉及的,对其他知识一笔带过,就是取知识的交集。这种教师有自己的思考:都有的肯定是重点。殊不知,这种教法只是注重了知识的传授,阻碍了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掌握和探究能力的培养。看似重点突出,实则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科学素质的提高。
3 教材整合的瞻望
《课标》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中提到:“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和当地环境,从大量的教学资源中精选适当的教学内容,不要受某一种教科书的局限,要吸取不同教科书的长处。”使用多种参考教材,有利于把握好教学的重点、难点,有利于选取丰富的教学素材,有利于理解新课标的要求。每个版本的教材都集中了大量专家的心血,都有不同的特点,都有大量可利用的资源。我们既不能无视这些优秀资源的存在,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也不能在教学时出现资源的拥挤、泛滥。而应该在理解《课标》和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学生的学习实际,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删减、补充、替换、改编、扩展、调整,组合等。正如《课标》编写组组长廖伯琴教授所说:“当你拥有不同版本教材的时候,你的空间,你的选择就更大了,而你教学设计的台阶也就更高了,视野也更开阔了。所以,对我们老师而言,应该更广阔地吸纳不同版本的优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百花齐放,博采众长。这样才能更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的全面科学素养的目的。对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研究《课标》
《课标》不仅是实施教学的依据,也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更是中考命题的依据。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读《课标》对各部分知识的具体要求,理解《课标》要求的本质和意图,从而准确把握住教学的重点、难点、考点。做到“《课标》在我心中,教学有理有据”。最大限度的减少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减轻学生负担。教师在接触不同版本的教材时,需要明确这部分教材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对应什么样的《课标》要求。当明确了这些问题后,我们才能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们老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不仅要看教材,更重要的是要看《课标》。只有把《课标》和教材结合在一起,老师的教学才有依据。
(2)准确理解教材
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地分析、理解教材,科学地使用教材。所谓认真地分析、理解教材,就是要认真钻研、理解教材所承载的内容、重点难点、文化内涵和知识体系,还要认真分析理解其设计意图和活动策略及其对学生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所谓科学地使用教材,就是把教材作为“活”的载体而不是“死”的陈述性知识,不是一味地机械“照本宣科”,而是灵活地使用教材。老师们在教学的时候,要综合比较一下不同教材的优势。但这种比较,一定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排在一块全部教给学生,可以吸收不同版本教材的优势,然后整合到自己的教案里。有可能你用的是“沪科版”教材,但你发现“苏科版”的这个设计(或图片、课题引入、探究活动、例题习题、编排顺序)对你的学生更有效。比如在学习“电功、电功率”时,《课标》中要求“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该知识点属“理解”水平;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分析电功率与电流和电压的关系,从而得出电功率的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进行简单地计算。各版本教材的处理方法如下:
人教版对该知识点没有设计实验;苏科版、教科版、粤沪版利用了图1所示装置;北师大版利用了图2所示装置;沪科版利用了图3所示装置。综合比较会发现,图l所示装置结构简单、便于学生操作、便于利用控制变量法做实验,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我虽然使用的是沪科版教材,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用图1所示装置让学生做了实验,效果很好。认真比较不同教材对同一知识的解决策略,有利于教师找到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更方便学生接受、理解,减小教学难度。
(3)以“学”定“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根本和出发点。我们一定要牢牢抓住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这是一个核心的东西。想学生所想,思学生之惑,真正以学生为本。若教学过程设计的天花乱坠,但不能被学生所接受,不能促进大部分学生的发展,也是枉然。比如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质量、密度”时,要用到科学记数法,对于指数运算特别是负指数的运算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经询问后才知道,数学上的教学进度还没有学到负指数。我看到在北师大版教材《探究——物质的密度》中有“科学记数法”的补充材料,对指数和负指数及其之间的计算进行了举例。我把这些内容引入到课堂中,顺利突破了教学难点。再比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沪科版教材编排顺序如下“第一节科学探究:熔点与沸点、第二节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第四节水资源危机与节约用水”。大多数学生感到知识点编排太乱、重复、第一节安排太难。而其他五个版本的编排顺序大体是“第一节温度的测量、第二节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第三节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第四节升华和凝华、第五节水循环和水资源”,学生认为这样 安排符合学生实际,易于接受。通过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可以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4)因“地”而异
不同教材的教学都要求有一定的教学资源,特别是一些实验器材,但是不同学校的这些教学资源的情况是不同的,很多时候因为没有合适的器材而导致教学任务不能很好的完成。比如在在学习“电功、电功率”时,老师们也可以根据本校实验器材配备情况,选择合适的实验设计。在学习某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借鉴其他教材的内容,根据当地的学生情况、地理环境,使学生能够分别找到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同的材料,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激活学生思维,使老师与同学交流起来言之有物。比如在学“机械能”时,若对城里学生举例“过山车、摩天轮、蹦极”,往往能唤起学生的大量体验与兴奋点,而大多数农村的学生对此缺乏直观的体验,用在教学中效果未必理想。但农村学生对“荡秋千、滑滑梯、打弹弓”则比较熟悉。结合不同版本的教材的处理方法,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更有利于教师找到更加适合教学实际的方法。
(5)一本为主,博采众长
任何一本教材都有其编写的逻辑性、难易程度的层层递进性,另外,每种教材都有编写的严谨性,不同点处理方法的活泼性、灵活性,若把每个不同的版本混在一起使用,原有的严谨性、逻辑性将被打破,把教学内容搞的支离破碎,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我们可以精读学生正在使用的那本教材,参考一下其他版本的教材,在不打破原有体系基础上,吸收其他版本的优势。
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靠教师的善于运用。”教材只是我们传授知识的一个媒介,我们老师要做的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应该通过精心的研究教材后,把知识以最好的方式教给学生。因此,我们要善于整合不同版本教材的优势资源,“采他山之玉,博众家之长”,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设计。处理好“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关系,走出一条特色之路,只有适合自己学生的才是最好的。或许,我们老师只有做到“胸中有教材,手中无教材”的层次才能真正明白: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我们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