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留守学生”是多年来农村学校的一个常见群体。据调查,农村职校的“留守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较大。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或经商,使得“留守学生”缺乏应有的关爱和教育,有的在学习、生活、品德、心理等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偏差。究其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措施不力,社会关注不够等。笔者认为,加强中职学校“留守学生”教育的基本对策是家庭、学校、社会必须共同承担责任,齐抓共管。
【关键词】 农村职校 留守学生 教育对策
一直以来,社会各界都关注和重视着农村的“留守儿童”。一部分“留守儿章”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后,进入农村职校学习时,也就成了“留守学生”。家长们觉得孩子都读职校了,衣食完全可以自理,所以“留”得更放心。但问题是,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最重要阶段的职校生,往往比小学和初中的孩子更难管。由于亲情的缺失和家庭教育的错位,他们或多或少地存在抽烟、喝酒、打架等不良习惯。逆反心理强,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桀骜不驯,行为自控力差,这些都是中职留守学生的基本特征。
2009年3月,我们课题组对我校高07级及08级所有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 “留守学生”占学生总数的28%左右。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这些“留守学生”缺乏应有的关爱和教育,有的在学习、生活、品德、心理等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成为农村职校学生管理中的一大难题。以下是我们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后发现的我校“留守”学生的状况,针对这些状况提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农村职校“留守学生”的基本表现
(一)学习主动性差
掘调查,留守学生的成绩(与非留守学生的比较):优秀占9%,较好占21%,一般占33%,较差占22%。,调查发现,留守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上课听课的学生非常的少,有很多学生往往笔记本和笔这些必备的学习用品都用的不多。他们的进取心、自觉性不强,对专业课不感兴趣,学业成绩普遍较差;有的上课纪律性差,或不听课,或睡觉;有的上课时间或晚自习时溜到校外上网,出现逃学、厌学等。这主要源于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厌学情绪的影响,然后基础差,底子薄,最终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这些现象令人担忧。
(二)心理出现偏差
通过调查显示,较多的留守生中有性格内向、孤僻、自闭、自卑。由于父母打工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较少回家,与留守生联系较少,他们的联系方式一般局限于电话,这种单一的联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这部分学生除在学校之外,生活基本上都处于无规律状态,随意性很大。他们内心充满了惆怅和无奈,无心生活学习,甚至还与父母唱反调,产生严重的心理偏差;有的表现为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有的表现为脾气暴躁、冲动易怒、自私任性、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有的表现为不讲文明礼貌、不求上进、集体荣誉感不强等。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成为摧残他们身心发展的“重磅炸弹”。
(三)情感缺失严重
通过调查,有的学生毫不犹豫就说,非常希望父母都在家跟自己一起生活。其实并不是孩子先天性就缺乏亲情,而是父母没有给予他们一定的关怀,让他们在情感方面缺失,造成了他们不懂得珍惜情感。因为父母没有给予子女应有的抚慰与关怀,他长期生活在这种亲情缺乏中,很可能造就他们对待父母或别人就没有把情感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而是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形成感情脆弱、自暴自弃悲观消极的性格。父母在外务工对“留守学生”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最现实的问题。据调查,在职校的一部分“留守学生”中,感恩意识较为淡薄,不能珍惜父母的劳动,花钱大手大脚,穿戴追求名牌;有的用国家发放的助学金购买手机,相互之间频繁发送信息;有的乱买零食;有的几乎不打开水,只饮矿泉水;有的对食堂饭菜不满意,经常到小吃店吃饭;有的过生日时邀上几个同学到学校附近的餐馆吃一顿,少则几十元,多则百元以上。
(四)行为表现不良
多数“留守学生”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培养,他们与“代管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 “代管人”对他们的行为一般采取默认态度。而“留守学生”的父母常用物质的满足来弥补对子女关爱的缺失,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这样,不少“留守学生”出现了纪律散漫、不遵守校纪等现象:有的唯金钱至上,盲目攀比,乱花钱、摆阔气、讲义气;有的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气,进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夜不归宿;个别的还出现敲诈等违法行为。这些学生也就成了中职学校的“问题学生”,使得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难度加大。
二、农村职校“留守学生”应对策略
农民外出务工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是社会向前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留守孩子的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学校无法独自承担这个责任,家庭、政府、社会必须共同承担,齐抓共管。
(一)学校担当教育与管理重任
“留守学生”最主要的是缺乏关爱,加强引导、教育和管理的重头戏在学校。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如何有针对性地对这类学生进行教育?
1.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未来,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农村学生对市场经济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趋向、素质教育实施等的了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所以有必要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向他们介绍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存在的困难、未来的美好前景以及分配制度的灵活性、公正性;向他们介绍职业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向他们介绍职校生的就业优势、指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未来取向,以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消除误导。
2.加强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农村职校要建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咨询课,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使他们在学习期间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毕业时选择自己适合的就业岗位。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内容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矫正工作。
3.积极实施“留守”学生关爱工程
在农村学校推广建设“留守学生之家”,建立“留守学生”专项档案,准确掌握“留守学生”现状。完整记录这部分学生的成长变化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留守学生”课题研究。动员教师和干部当好“代理家长”。学校针对留守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为“留守学生”逐一落实帮扶教师,负责在思想、学习、生活上对这部分学生给予指导、帮助。
(二)父母外出务工勿忘教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缺乏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是一生中不可弥补的损失。一是家长要权衡外出务工与教育子女的利弊,要尽量做到发家致富与养儿育女两不误,不要房子大了,儿子废了;手头阔了,心头痛了。二是要转变育人观念,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和过低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精神世界和道德修养的正面引导不够,更是需要切实加以改变。三是提高监护水平,既要养,也要育。既要管吃管穿,也是关心学习和品德。严而不厉,身教重于言教。既要刻苦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也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三)政府社会要有作为
解决留守学生问题,需要政府重视,全社会参与,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1.营造全社会关注留守学生的良好氛围
文化、公安、工商等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网吧、游戏厅、录像厅、歌舞厅等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和整治,加大对社会闲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共青团、妇联等部门要积极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活动,共同营造孩子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同时,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在全社会形成“人人都来关心留守学生成长”的浓厚氛围,真正为“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2.增加农村职校教学设施设备投入
当前国家对于农村职校学生发放助学金,并对六类生实行减免学费,这是最大最好的教育政策。但是应该看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农村职校学生大都接触的是落后的实训设备、简陋的实习场所、过时的科技知识,这种城乡之间的反差无疑是强烈的,必然使他们感到厌倦并产生抵触。因此,增加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使实训设备、实习场所、科技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对学生产生求知的诱惑和刺激。
3.营造一个和谐快速的教师成长环境。
发展经济学家的研究指出,第三世界国家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学习方法简单和学习内容贫乏是与大多数教师能力差和缺乏主动性密切相关的,他们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工资,没有兴趣,也没有机会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农村职校教师很少有机会和能力参加培训,更新自己的知识。主要原因就是一个“穷”字,学校穷,教师也穷。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的有效办法:一是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水平,为他们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经济保障。这一点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二是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保证教师考核、聘用的公开性、公正性、科学性,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留守学生问题,是一件关系到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的大事。只要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家庭各负其责,学校倾情参与,留守学生就一定能健康成长,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7
[2]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5.1.
[3]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学辅导.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4.04.01
(责编 李 晔)
【关键词】 农村职校 留守学生 教育对策
一直以来,社会各界都关注和重视着农村的“留守儿童”。一部分“留守儿章”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后,进入农村职校学习时,也就成了“留守学生”。家长们觉得孩子都读职校了,衣食完全可以自理,所以“留”得更放心。但问题是,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最重要阶段的职校生,往往比小学和初中的孩子更难管。由于亲情的缺失和家庭教育的错位,他们或多或少地存在抽烟、喝酒、打架等不良习惯。逆反心理强,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桀骜不驯,行为自控力差,这些都是中职留守学生的基本特征。
2009年3月,我们课题组对我校高07级及08级所有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 “留守学生”占学生总数的28%左右。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这些“留守学生”缺乏应有的关爱和教育,有的在学习、生活、品德、心理等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成为农村职校学生管理中的一大难题。以下是我们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后发现的我校“留守”学生的状况,针对这些状况提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农村职校“留守学生”的基本表现
(一)学习主动性差
掘调查,留守学生的成绩(与非留守学生的比较):优秀占9%,较好占21%,一般占33%,较差占22%。,调查发现,留守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上课听课的学生非常的少,有很多学生往往笔记本和笔这些必备的学习用品都用的不多。他们的进取心、自觉性不强,对专业课不感兴趣,学业成绩普遍较差;有的上课纪律性差,或不听课,或睡觉;有的上课时间或晚自习时溜到校外上网,出现逃学、厌学等。这主要源于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厌学情绪的影响,然后基础差,底子薄,最终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这些现象令人担忧。
(二)心理出现偏差
通过调查显示,较多的留守生中有性格内向、孤僻、自闭、自卑。由于父母打工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较少回家,与留守生联系较少,他们的联系方式一般局限于电话,这种单一的联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这部分学生除在学校之外,生活基本上都处于无规律状态,随意性很大。他们内心充满了惆怅和无奈,无心生活学习,甚至还与父母唱反调,产生严重的心理偏差;有的表现为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有的表现为脾气暴躁、冲动易怒、自私任性、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有的表现为不讲文明礼貌、不求上进、集体荣誉感不强等。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成为摧残他们身心发展的“重磅炸弹”。
(三)情感缺失严重
通过调查,有的学生毫不犹豫就说,非常希望父母都在家跟自己一起生活。其实并不是孩子先天性就缺乏亲情,而是父母没有给予他们一定的关怀,让他们在情感方面缺失,造成了他们不懂得珍惜情感。因为父母没有给予子女应有的抚慰与关怀,他长期生活在这种亲情缺乏中,很可能造就他们对待父母或别人就没有把情感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而是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形成感情脆弱、自暴自弃悲观消极的性格。父母在外务工对“留守学生”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最现实的问题。据调查,在职校的一部分“留守学生”中,感恩意识较为淡薄,不能珍惜父母的劳动,花钱大手大脚,穿戴追求名牌;有的用国家发放的助学金购买手机,相互之间频繁发送信息;有的乱买零食;有的几乎不打开水,只饮矿泉水;有的对食堂饭菜不满意,经常到小吃店吃饭;有的过生日时邀上几个同学到学校附近的餐馆吃一顿,少则几十元,多则百元以上。
(四)行为表现不良
多数“留守学生”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培养,他们与“代管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 “代管人”对他们的行为一般采取默认态度。而“留守学生”的父母常用物质的满足来弥补对子女关爱的缺失,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这样,不少“留守学生”出现了纪律散漫、不遵守校纪等现象:有的唯金钱至上,盲目攀比,乱花钱、摆阔气、讲义气;有的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气,进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夜不归宿;个别的还出现敲诈等违法行为。这些学生也就成了中职学校的“问题学生”,使得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难度加大。
二、农村职校“留守学生”应对策略
农民外出务工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是社会向前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留守孩子的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学校无法独自承担这个责任,家庭、政府、社会必须共同承担,齐抓共管。
(一)学校担当教育与管理重任
“留守学生”最主要的是缺乏关爱,加强引导、教育和管理的重头戏在学校。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如何有针对性地对这类学生进行教育?
1.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未来,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农村学生对市场经济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趋向、素质教育实施等的了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所以有必要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向他们介绍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存在的困难、未来的美好前景以及分配制度的灵活性、公正性;向他们介绍职业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向他们介绍职校生的就业优势、指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未来取向,以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消除误导。
2.加强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农村职校要建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咨询课,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使他们在学习期间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毕业时选择自己适合的就业岗位。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内容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矫正工作。
3.积极实施“留守”学生关爱工程
在农村学校推广建设“留守学生之家”,建立“留守学生”专项档案,准确掌握“留守学生”现状。完整记录这部分学生的成长变化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留守学生”课题研究。动员教师和干部当好“代理家长”。学校针对留守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为“留守学生”逐一落实帮扶教师,负责在思想、学习、生活上对这部分学生给予指导、帮助。
(二)父母外出务工勿忘教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缺乏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是一生中不可弥补的损失。一是家长要权衡外出务工与教育子女的利弊,要尽量做到发家致富与养儿育女两不误,不要房子大了,儿子废了;手头阔了,心头痛了。二是要转变育人观念,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和过低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精神世界和道德修养的正面引导不够,更是需要切实加以改变。三是提高监护水平,既要养,也要育。既要管吃管穿,也是关心学习和品德。严而不厉,身教重于言教。既要刻苦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也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三)政府社会要有作为
解决留守学生问题,需要政府重视,全社会参与,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1.营造全社会关注留守学生的良好氛围
文化、公安、工商等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网吧、游戏厅、录像厅、歌舞厅等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和整治,加大对社会闲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共青团、妇联等部门要积极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活动,共同营造孩子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同时,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在全社会形成“人人都来关心留守学生成长”的浓厚氛围,真正为“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2.增加农村职校教学设施设备投入
当前国家对于农村职校学生发放助学金,并对六类生实行减免学费,这是最大最好的教育政策。但是应该看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农村职校学生大都接触的是落后的实训设备、简陋的实习场所、过时的科技知识,这种城乡之间的反差无疑是强烈的,必然使他们感到厌倦并产生抵触。因此,增加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使实训设备、实习场所、科技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对学生产生求知的诱惑和刺激。
3.营造一个和谐快速的教师成长环境。
发展经济学家的研究指出,第三世界国家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学习方法简单和学习内容贫乏是与大多数教师能力差和缺乏主动性密切相关的,他们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工资,没有兴趣,也没有机会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农村职校教师很少有机会和能力参加培训,更新自己的知识。主要原因就是一个“穷”字,学校穷,教师也穷。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的有效办法:一是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水平,为他们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经济保障。这一点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二是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保证教师考核、聘用的公开性、公正性、科学性,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留守学生问题,是一件关系到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的大事。只要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家庭各负其责,学校倾情参与,留守学生就一定能健康成长,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7
[2]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5.1.
[3]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学辅导.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4.04.01
(责编 李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