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在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设境质疑,激发探究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首先,教师要启发和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你想知道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阶段、心理特点和知识基础,考虑知识本身的科学性与趣味性,科学而艺术地创设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如利用音响、图片、多媒体,联系实际,提供关联性阅读材料等等。比如学习《叫三声夸克》,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物质结构的物理知识,收集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上课时播放关于物质结构组成原理的纪录片,然后从课题入手,了解学生预习情况。提问:“什么是夸克?为什么只叫‘三声’夸克,叫‘七八声’不行吗?”创设的情境不仅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学习之需要提出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学习之路上来。
二、整合信息,潜心探究
提出问题后,学生进一步阅读文本,搜集资料,整合信息,形成解释,展开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让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成为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及学生的实际,预先选准一个问题为探究点;针对全体学生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分多个层面设计探究学习的点。比如学习《范进中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提出问题,浅显的、能当时解决的就当时解决。有一定难度和探究价值的问题,师生共同梳理成三个:(1)对人物的描写:多层次的细节描写、精彩的语言和动作、神态描写;(2)对比、夸张的讽刺艺术;(3)将本课与《孔乙己》比较鉴赏。接着,学生按探究点自由结伴分组探究,寻找答案。最后,学生汇报交流,互通信息,师生共同整合答案。多点探究是立体、多面的,每个探究点的难度不一,涉及范围广泛,操作更灵活。
开展探究学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整合信息(包括资料的筛选、归类、比较等),学会表达。即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让各种意见充分发表,同时也要注意对解答的集合导向,对解答过程中产生的分歧和缺陷作调解与弥补,使学生对所探究的问题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以学习《范进中举》为例,探究的主题是“将本课与《孔乙己》比较鉴赏”,学生经过广泛的收集,激烈的交锋,得出这样的结论:范进与孔乙己,同为热衷功名的知识分子,孔乙己麻木迂腐,但不乏正直善良,范进则委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同为讽刺艺术,吴敬梓惯用夸张变形的笔法,而鲁迅运用令人叹服的白描功夫。通过比较鉴赏,学生更深一层地领略到两位文学大师在创作题材、主题基本相同的作品里,所表现出的各有千秋的艺术美。
三、延伸拓展,深化探究
探究性阅读是开放性阅读,它的阅读渠道不仅在课堂,也在课外。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鼓励学生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通过课外的各种渠道寻找、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探究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为探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更为便捷的服务。比如学习《孔乙己》,课前布置学生收集鲁迅的资料及作品,了解写作背景,为课堂探究奠定了基础;课后组织学生阅读《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等小说,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进一步领略到了鲁迅小说的艺术风格,提高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探究性阅读也是实践性的阅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多创造让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机会,比如做笔记、调查观察、进行访谈、编排课本剧、对资料作整理和分类等等。通过实践活动,使结论得到验证,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比如学习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后,组织学生采访花农或研究人员,收集有关资料,激发学生学科学的热情。学习了《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之后,让学生从报纸杂志或网上搜寻沙漠里还有哪些奇怪现象,能不能用科学道理对这些现象做一些解释,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这样,在语文课上学到的能力,也在实际运用中得到锻炼,课内的学习在课外得到延伸,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责编 李 晔)
一、设境质疑,激发探究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首先,教师要启发和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你想知道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阶段、心理特点和知识基础,考虑知识本身的科学性与趣味性,科学而艺术地创设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如利用音响、图片、多媒体,联系实际,提供关联性阅读材料等等。比如学习《叫三声夸克》,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物质结构的物理知识,收集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上课时播放关于物质结构组成原理的纪录片,然后从课题入手,了解学生预习情况。提问:“什么是夸克?为什么只叫‘三声’夸克,叫‘七八声’不行吗?”创设的情境不仅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学习之需要提出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学习之路上来。
二、整合信息,潜心探究
提出问题后,学生进一步阅读文本,搜集资料,整合信息,形成解释,展开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让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成为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及学生的实际,预先选准一个问题为探究点;针对全体学生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分多个层面设计探究学习的点。比如学习《范进中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提出问题,浅显的、能当时解决的就当时解决。有一定难度和探究价值的问题,师生共同梳理成三个:(1)对人物的描写:多层次的细节描写、精彩的语言和动作、神态描写;(2)对比、夸张的讽刺艺术;(3)将本课与《孔乙己》比较鉴赏。接着,学生按探究点自由结伴分组探究,寻找答案。最后,学生汇报交流,互通信息,师生共同整合答案。多点探究是立体、多面的,每个探究点的难度不一,涉及范围广泛,操作更灵活。
开展探究学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整合信息(包括资料的筛选、归类、比较等),学会表达。即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让各种意见充分发表,同时也要注意对解答的集合导向,对解答过程中产生的分歧和缺陷作调解与弥补,使学生对所探究的问题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以学习《范进中举》为例,探究的主题是“将本课与《孔乙己》比较鉴赏”,学生经过广泛的收集,激烈的交锋,得出这样的结论:范进与孔乙己,同为热衷功名的知识分子,孔乙己麻木迂腐,但不乏正直善良,范进则委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同为讽刺艺术,吴敬梓惯用夸张变形的笔法,而鲁迅运用令人叹服的白描功夫。通过比较鉴赏,学生更深一层地领略到两位文学大师在创作题材、主题基本相同的作品里,所表现出的各有千秋的艺术美。
三、延伸拓展,深化探究
探究性阅读是开放性阅读,它的阅读渠道不仅在课堂,也在课外。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鼓励学生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通过课外的各种渠道寻找、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探究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为探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更为便捷的服务。比如学习《孔乙己》,课前布置学生收集鲁迅的资料及作品,了解写作背景,为课堂探究奠定了基础;课后组织学生阅读《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等小说,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进一步领略到了鲁迅小说的艺术风格,提高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探究性阅读也是实践性的阅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多创造让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机会,比如做笔记、调查观察、进行访谈、编排课本剧、对资料作整理和分类等等。通过实践活动,使结论得到验证,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比如学习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后,组织学生采访花农或研究人员,收集有关资料,激发学生学科学的热情。学习了《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之后,让学生从报纸杂志或网上搜寻沙漠里还有哪些奇怪现象,能不能用科学道理对这些现象做一些解释,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这样,在语文课上学到的能力,也在实际运用中得到锻炼,课内的学习在课外得到延伸,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责编 李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