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称。它包括人们对法律的认识、理解、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观点等等。
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是指领导干部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依法律己的意识。胡锦涛同志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要实现党的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关键在各级领导,必须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使领导干部带头遵纪守法,依法行使权力,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一、提高领导干部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一)提高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实质上是经济法治化的进程。在经济体制改革处于关键时刻的今天,领导干部具备法律意识则至关重要,它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整个国家的法制建设,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我们改革取得的成果需通过立法来巩固。改革已到了深水区,继续深化改革需慎重,每一项改革都涉及到利益格局的调整,重大改革的方案需以法律法规或规章的形式出台。各级领导干部要有法律意识,要有依法行政的能力,否则改革将寸步难行。
(二)提高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是增强干部综合素质的需要
在新的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承担的任务更加繁重,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对领导干部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领导干部既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扎实的政策理论水平,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出色的领导才能,还要有高深的法律素养。在新的挑战面前,领导干部不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法律素质,就难以胜任领导工作,就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领导干部必须面对现实,通过多种途径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依法管理经济、依法管理社会事务的水平,努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提高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是履行好领导职责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新的形势给我们履行好领导职责提出了新的挑战。历史经验表明,“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弛,松懈)则国乱。”保持稳定最根本、最靠得住的是法治。法治最具稳定性、连续性,不会因领导人的变动而变动,因领导人的注意力变化而变化;它具有权威性,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国家的意志;它具有科学性,反映规律;它规范明确,具有普遍约束力。领导干部只有不断提高法律意识,才能把握形势,驾驭复杂局面,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不断提高法律意识,才能更好地履行领导职责,解决前进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完成历史赋予的伟大使命;也只有不断提高法律意识,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客观要求。
二、提高领导干部法律意识的现实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迫切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熟练地掌握并运用法律手段,主要体现为:
(一)决策要有法律意识
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就是要通过科学的决策,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顺利发展。既然市场经济运行必须遵循法制的轨道,那么,依法决策,应成为保证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条件。因此,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特别是熟悉和正确地运用同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知识,应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在新时期胜任领导职责所必备的素质。
(二)思维方式要有法律意识
领导干部做任何事情都要从法律的角度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自觉地把自己的行为置于法律的约束之下。特别是在实际工作当中,不仅要考虑经济效果,社会效果,还要考虑法律效果。把法律意识贯穿到思维方式中去。领导干部的思维方式要有法律意识,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要求。只要领导干部在思维方式上有法律意识,就能自觉地养成严格执法的行为,这样,就能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示范效果,并有助于法制权威的真正树立。(三)管理工作中要有法律意识
每一位领导干部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都有自己的责任。我们要依法办事,出现后矛盾和问题要按法律程序解决,而且处理结果有法律依据。做到依法办事、以法服众,以法说话,把法律意识落实到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去,这样就能很好地领导经济工作,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提高领导干部法律意识的主要途径
领导干部提高法律意识的途径很多,但主要有以下三个环节:
(一)学习法律知识
认真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提高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能力,是新时期领导干部能否胜任工作的重要条件。我国既处在一个"发展黄金期",也处在一个"矛盾凸显期",法律在管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领导干部学法日益成为胜任工作,正确履行职责的前提,这就要求每一个党员干部坚持学法用法。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强化法学理论素养,提高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的自觉性,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更好地实现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提高社会管理的法制化水平。
(二)牢固树立法治观念。
对领导干部而言,要做到两点:首先崇尚法治。宪法至上、法律至上。任何组织和个人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其次要树立权力制约观念。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会被滥用,必然导致腐败。年轻干部要依法用权,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权力要受制约。
(三)要守法用法
领导干部要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准确把握法律本质,正确认识法律作用,认真掌握法律内容,树立科学的法律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
1、守法是品质。领导干部守法是推进廉政建设,遏制腐败现象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产生腐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腐败分子不守法所致。如何做到"言必合法、行必守法",就是要不断增强廉洁从政的意识,做到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时刻以党纪国法约束自己,清廉自守,洁身自好。
2、用法是准则。每一位党员干部必须在思想上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意识,做懂法、用法的表率,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
总之,领导干部具备法律意识,是适应市场经济、提高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需要,是履行好领导职责的需要。在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应提高法律意识,善于运用法律方式去处理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冲突,真正做到依法行政、依法治国。
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是指领导干部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依法律己的意识。胡锦涛同志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要实现党的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关键在各级领导,必须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使领导干部带头遵纪守法,依法行使权力,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一、提高领导干部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一)提高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实质上是经济法治化的进程。在经济体制改革处于关键时刻的今天,领导干部具备法律意识则至关重要,它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整个国家的法制建设,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我们改革取得的成果需通过立法来巩固。改革已到了深水区,继续深化改革需慎重,每一项改革都涉及到利益格局的调整,重大改革的方案需以法律法规或规章的形式出台。各级领导干部要有法律意识,要有依法行政的能力,否则改革将寸步难行。
(二)提高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是增强干部综合素质的需要
在新的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承担的任务更加繁重,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对领导干部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领导干部既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扎实的政策理论水平,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出色的领导才能,还要有高深的法律素养。在新的挑战面前,领导干部不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法律素质,就难以胜任领导工作,就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领导干部必须面对现实,通过多种途径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依法管理经济、依法管理社会事务的水平,努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提高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是履行好领导职责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新的形势给我们履行好领导职责提出了新的挑战。历史经验表明,“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弛,松懈)则国乱。”保持稳定最根本、最靠得住的是法治。法治最具稳定性、连续性,不会因领导人的变动而变动,因领导人的注意力变化而变化;它具有权威性,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国家的意志;它具有科学性,反映规律;它规范明确,具有普遍约束力。领导干部只有不断提高法律意识,才能把握形势,驾驭复杂局面,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不断提高法律意识,才能更好地履行领导职责,解决前进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完成历史赋予的伟大使命;也只有不断提高法律意识,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客观要求。
二、提高领导干部法律意识的现实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迫切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熟练地掌握并运用法律手段,主要体现为:
(一)决策要有法律意识
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就是要通过科学的决策,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顺利发展。既然市场经济运行必须遵循法制的轨道,那么,依法决策,应成为保证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条件。因此,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特别是熟悉和正确地运用同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知识,应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在新时期胜任领导职责所必备的素质。
(二)思维方式要有法律意识
领导干部做任何事情都要从法律的角度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自觉地把自己的行为置于法律的约束之下。特别是在实际工作当中,不仅要考虑经济效果,社会效果,还要考虑法律效果。把法律意识贯穿到思维方式中去。领导干部的思维方式要有法律意识,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要求。只要领导干部在思维方式上有法律意识,就能自觉地养成严格执法的行为,这样,就能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示范效果,并有助于法制权威的真正树立。(三)管理工作中要有法律意识
每一位领导干部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都有自己的责任。我们要依法办事,出现后矛盾和问题要按法律程序解决,而且处理结果有法律依据。做到依法办事、以法服众,以法说话,把法律意识落实到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去,这样就能很好地领导经济工作,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提高领导干部法律意识的主要途径
领导干部提高法律意识的途径很多,但主要有以下三个环节:
(一)学习法律知识
认真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提高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能力,是新时期领导干部能否胜任工作的重要条件。我国既处在一个"发展黄金期",也处在一个"矛盾凸显期",法律在管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领导干部学法日益成为胜任工作,正确履行职责的前提,这就要求每一个党员干部坚持学法用法。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强化法学理论素养,提高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的自觉性,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更好地实现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提高社会管理的法制化水平。
(二)牢固树立法治观念。
对领导干部而言,要做到两点:首先崇尚法治。宪法至上、法律至上。任何组织和个人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其次要树立权力制约观念。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会被滥用,必然导致腐败。年轻干部要依法用权,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权力要受制约。
(三)要守法用法
领导干部要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准确把握法律本质,正确认识法律作用,认真掌握法律内容,树立科学的法律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
1、守法是品质。领导干部守法是推进廉政建设,遏制腐败现象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产生腐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腐败分子不守法所致。如何做到"言必合法、行必守法",就是要不断增强廉洁从政的意识,做到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时刻以党纪国法约束自己,清廉自守,洁身自好。
2、用法是准则。每一位党员干部必须在思想上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意识,做懂法、用法的表率,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
总之,领导干部具备法律意识,是适应市场经济、提高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需要,是履行好领导职责的需要。在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应提高法律意识,善于运用法律方式去处理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冲突,真正做到依法行政、依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