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逐渐变为高等院校培养目标的重点组成部分。“计算机基础”是所有大学新生入校后最先接触的一门必修课程,而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既有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特点,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本文在总结高校考试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医学生的工作实际,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考试的现状、现阶段考试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考试改革的目标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医学专业学生计算机课程考试改革的重要性。
关键词:医学院校;计算机;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R197
考试是检测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传统的笔试测试只能检测出学生是否掌握计算机基础的理论知识,比较重要的实践操作技能则是用书面考试无法检验出来的。所以,将过去的那种单一卷面考试模式改为上机考试为主、卷面考试为辅或全部采用上机考核的新模式,可以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参考现有的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形式,尝试制定“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水平测试”,从时间、形式及成绩管理上赋予更加充分的灵活性,测试的根本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逐渐注重掌握基础知识和培养上机能力,二是彻底贯彻教考分离的模式,这种方式还能顾及到学生计算机基础操作方面的差异,方便教师因材施教,它的教学效果和科学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部门对于今年对计算机考试的方法进行了改革,并对学分进行了重新分配,上机考试成为我们的主体,目前效果良好。
1 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考试模式
大部分学校采取考试课考试的形式,平时学生表现包括出勤、课堂发言、作业等占30%-40%分数,期末试卷成绩占总分的60%-70%。期末考试方式有的采取笔试试卷加上机考试,有的单独使用笔试试卷或单独使用上机考试的模式。不管哪种模式,考试内容与医学院校的专业都没有太大关联,与其他专业的计算机考核内容大致相同。对于我们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说,都是满足条件的,而且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现阶段医学院校考试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命题教师缺乏相应的考试理论知识
考试是专业的一门科学,而大多数负责命题的教师都缺乏这门科学的理论学习和应用,使考试试卷没有科学理论的支撑,具体表现为试卷集中体现为知识回忆型试题,而解释型与解决问题型试题却很少,考试题侧重点过于片面,使学生考前死记硬背,考后什么都忘,非常不利于知识的拓广。
2.2 考教不分,仅在口头实现考教分离
现阶段考试命题大部分是由授课教研室负责,基本就是“谁讲课,谁出题”,“讲什么,考什么”。同时命题教师完全不会根据已经确定的教学大纲为命题依据,造成命题方案包括内容、学科特点、统计难度、认知分级等项目不够合理,此时就失去了考试对教学的监督机制。没有使考试发挥出监督、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这也是考试中经常会出现作弊或漏题的重要原因。
2.3 考试内容与学生专业无关
由于命题教师都是计算机专业,不是很清楚各医学专业学生工作后需要用到哪些计算机知识,只是根据办公软件的常用功能来进行讲解及考核。在这里我们进行了考察,准备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院的计算机人才,他们不但要学习计算机知识,还要懂得一个医学知识及法律法规,为将来医院的发展需要做准备。我们现在都觉得办公自动化软件比较简单,但实质上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还不掌握最基本的本领,如EXCEL的应用,很多人并不能掌握,这也是我们家庭理财的最基本的工具,很多人还有手写记账的方法,就显得我们计算机应用的价值没有体现出来。
3 医学院校考试模式改革的目标
3.1 通过多种考核方式的設计,综合科学的评价学生
比如,《数据库应用技术》这门课,这里包含的内容比较复杂,基本的建库建表都在这里,最主要的是要掌握一些函数及算法,还有一些编程的基本知识,如一些语句的应用,一些组织结构,最重要的是在数据库里时行查询和报表的设计,如果只采用在卷上答题,有一些知识点是无论如何也加不上去的,所以在考试时,并不能体现学生的学习状况。这样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在以前采用全部笔试的方式,有的学生在考试中能够取得优秀的成绩,但最后却连一个像样的应用程序都做不出来。改革实施后,任课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学生制作一个完整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期末实践考核的依据。学生在数据库基本知识的课程之后,就可以构造自己选定的题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去完成自己的数据库。这样,老师在学生整个制作过程中边指导边考核评分,期末时,多位评委对学生制作的每个小型数据库进行打分,再以任课老师的平时成绩做参考形成综合评价成绩。事实证明,这种形式的考核,更大的程度上解决“高分低能”的问题。使这门课程获得高分的学生就是数据库的制作“高手”。
3.2 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例
对于某些科目,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适当增加平时成绩的分值。如“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要认真记录学生平时上课中通过作业、提问、实验课和科技小组等活动教学中所反映出的创新思路,适当给与加分,通过平时成绩体现出高低之分。对计算机网络课,我们要采取实验得分的方法,比如做一个网站或网页,然后组成评审小组进行打分,这样,不但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会使他们有了良好的网络知识基础,将来无论到什么单位,都会成为一个全才,解决单位的计算机问题。
3.3 施行“教考分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所强调的操作能力培养,并不是要忽略理论基础知识的讲授,而是在具备扎实基础理论的同时与熟练的操作技能相结合,这样才能培养出同时具备创新能力与技术能力的杰出人才。因为技术与知识是组成能力的两个基本要素,缺一不可,而能力的实现是需要广泛迁移、反复实践、不断的概括化、系统化。实践表明,能力与知识两者之间是密切相关的,能力在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反过来,又影响知识的掌握和技能形成的速度、深度和广度。这就要求计算机知识与能力考核时把基础理论知识、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统一于考核过程之中。同时施行“教考分离”,使任课老师既不能忽视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又不能放弃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计算机知识技能全方位、多层面地传授给学生,使理论知识讲解与实际操作训练有机结合,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动机,提高计算机教学的质量。
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既有非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特点,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更重要的是各校的总体教学规划和设备配置等均有不同,这就很难找出一个“万能”方案。因此,各校应当视自己的实际情况,紧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水平的提高,循序渐进、逐步改进。换句话说,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也应“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李祥生,吕晓燕,张海。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1):42-49.
[2]俞克新.创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需要颠覆性改革[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17(3):3-5.
[3]刘彦华,武玉英.谈高职高专考试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J].软件工程师,2009.
作者简介:康伟民(1972.7),女,吉林柳河人,教师,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作者单位: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长春 130031
关键词:医学院校;计算机;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R197
考试是检测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传统的笔试测试只能检测出学生是否掌握计算机基础的理论知识,比较重要的实践操作技能则是用书面考试无法检验出来的。所以,将过去的那种单一卷面考试模式改为上机考试为主、卷面考试为辅或全部采用上机考核的新模式,可以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参考现有的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形式,尝试制定“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水平测试”,从时间、形式及成绩管理上赋予更加充分的灵活性,测试的根本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逐渐注重掌握基础知识和培养上机能力,二是彻底贯彻教考分离的模式,这种方式还能顾及到学生计算机基础操作方面的差异,方便教师因材施教,它的教学效果和科学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部门对于今年对计算机考试的方法进行了改革,并对学分进行了重新分配,上机考试成为我们的主体,目前效果良好。
1 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考试模式
大部分学校采取考试课考试的形式,平时学生表现包括出勤、课堂发言、作业等占30%-40%分数,期末试卷成绩占总分的60%-70%。期末考试方式有的采取笔试试卷加上机考试,有的单独使用笔试试卷或单独使用上机考试的模式。不管哪种模式,考试内容与医学院校的专业都没有太大关联,与其他专业的计算机考核内容大致相同。对于我们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说,都是满足条件的,而且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现阶段医学院校考试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命题教师缺乏相应的考试理论知识
考试是专业的一门科学,而大多数负责命题的教师都缺乏这门科学的理论学习和应用,使考试试卷没有科学理论的支撑,具体表现为试卷集中体现为知识回忆型试题,而解释型与解决问题型试题却很少,考试题侧重点过于片面,使学生考前死记硬背,考后什么都忘,非常不利于知识的拓广。
2.2 考教不分,仅在口头实现考教分离
现阶段考试命题大部分是由授课教研室负责,基本就是“谁讲课,谁出题”,“讲什么,考什么”。同时命题教师完全不会根据已经确定的教学大纲为命题依据,造成命题方案包括内容、学科特点、统计难度、认知分级等项目不够合理,此时就失去了考试对教学的监督机制。没有使考试发挥出监督、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这也是考试中经常会出现作弊或漏题的重要原因。
2.3 考试内容与学生专业无关
由于命题教师都是计算机专业,不是很清楚各医学专业学生工作后需要用到哪些计算机知识,只是根据办公软件的常用功能来进行讲解及考核。在这里我们进行了考察,准备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院的计算机人才,他们不但要学习计算机知识,还要懂得一个医学知识及法律法规,为将来医院的发展需要做准备。我们现在都觉得办公自动化软件比较简单,但实质上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还不掌握最基本的本领,如EXCEL的应用,很多人并不能掌握,这也是我们家庭理财的最基本的工具,很多人还有手写记账的方法,就显得我们计算机应用的价值没有体现出来。
3 医学院校考试模式改革的目标
3.1 通过多种考核方式的設计,综合科学的评价学生
比如,《数据库应用技术》这门课,这里包含的内容比较复杂,基本的建库建表都在这里,最主要的是要掌握一些函数及算法,还有一些编程的基本知识,如一些语句的应用,一些组织结构,最重要的是在数据库里时行查询和报表的设计,如果只采用在卷上答题,有一些知识点是无论如何也加不上去的,所以在考试时,并不能体现学生的学习状况。这样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在以前采用全部笔试的方式,有的学生在考试中能够取得优秀的成绩,但最后却连一个像样的应用程序都做不出来。改革实施后,任课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学生制作一个完整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期末实践考核的依据。学生在数据库基本知识的课程之后,就可以构造自己选定的题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去完成自己的数据库。这样,老师在学生整个制作过程中边指导边考核评分,期末时,多位评委对学生制作的每个小型数据库进行打分,再以任课老师的平时成绩做参考形成综合评价成绩。事实证明,这种形式的考核,更大的程度上解决“高分低能”的问题。使这门课程获得高分的学生就是数据库的制作“高手”。
3.2 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例
对于某些科目,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适当增加平时成绩的分值。如“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要认真记录学生平时上课中通过作业、提问、实验课和科技小组等活动教学中所反映出的创新思路,适当给与加分,通过平时成绩体现出高低之分。对计算机网络课,我们要采取实验得分的方法,比如做一个网站或网页,然后组成评审小组进行打分,这样,不但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会使他们有了良好的网络知识基础,将来无论到什么单位,都会成为一个全才,解决单位的计算机问题。
3.3 施行“教考分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所强调的操作能力培养,并不是要忽略理论基础知识的讲授,而是在具备扎实基础理论的同时与熟练的操作技能相结合,这样才能培养出同时具备创新能力与技术能力的杰出人才。因为技术与知识是组成能力的两个基本要素,缺一不可,而能力的实现是需要广泛迁移、反复实践、不断的概括化、系统化。实践表明,能力与知识两者之间是密切相关的,能力在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反过来,又影响知识的掌握和技能形成的速度、深度和广度。这就要求计算机知识与能力考核时把基础理论知识、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统一于考核过程之中。同时施行“教考分离”,使任课老师既不能忽视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又不能放弃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计算机知识技能全方位、多层面地传授给学生,使理论知识讲解与实际操作训练有机结合,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动机,提高计算机教学的质量。
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既有非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特点,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更重要的是各校的总体教学规划和设备配置等均有不同,这就很难找出一个“万能”方案。因此,各校应当视自己的实际情况,紧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水平的提高,循序渐进、逐步改进。换句话说,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也应“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李祥生,吕晓燕,张海。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1):42-49.
[2]俞克新.创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需要颠覆性改革[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17(3):3-5.
[3]刘彦华,武玉英.谈高职高专考试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J].软件工程师,2009.
作者简介:康伟民(1972.7),女,吉林柳河人,教师,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作者单位: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长春 13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