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术启蒙问题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eli0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应试教育所形成的人才培养体制与机制致使人才培育过程过分功利化,人才素质结构单一,这必然导致“万众创新”只能是一个美好的设想,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学术启蒙。本期,本栏目特邀专家——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与教材发展研究中心朱传世老师就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开展学术启蒙提出了建议。
  自2013年以来,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引进项目学习的课程与教学理念,以项目为主导,开展了基于项目学习的实践课程。在2014年寒假,学校设计开展了以“桥”为项目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科知识成为引领学生实践活动的脚手架,让学科教师引领学生高效地开展项目研究。本期,我们展示翠微小学“桥”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与思考。
  “提高国民素质”一直是解放以来教育的重要使命,但是由于应试教育所形成的人才培养体制与机制没有突破,致使人才培育过程过分功利化,人才素质结构单一。十二年的基础教育,不少学生每个学科只读了几本教科书,只会做几道题,会做难题的进了重点大学,会做最难试题的进了顶尖大学。更令人担忧的是,学生休息不好,身体没有得到充足发展;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没有形成,过早地出现审美疲劳、社会厌恶症;学生学习动力呈递减态势,厌学情绪潜滋暗长。这种内外俱损、浅层次学习所形成的素质结构何以能支撑“万众创新”呢?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学术启蒙,引导学生在主动求学、探问、释疑、究理中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一定的成就感。
  学术启蒙的必要性
  1.保留儿童学术天性的需要
  就智力品质的层级而言,学术品质是重要的一级。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学术,甚至大学本科也不怎么搞学术,学术是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成人的专利,现在不少研究生也变成了导师的打杂工,这是有目共睹的。不仅如此,有的高校专家甚至大声疾呼,中小学教师不要搞科研,教书育人就行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由来已久的传统型误导。我国的中小学生长期以知识训练为主要学习行为,是知识的搬运工,围绕着人类的已知打圈圈,即使是那些难题,也都是老师掌握答案而学生还不会的题,学生很少进行知识的重组、关联,更不要说知识的再生产、创造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儿童本有的学术天性也泯灭了,比如好奇心、探究欲、研究的心性等的丧失。为了保护儿童的自然天性,并使之延续到成人品质中,基础教育阶段有必要开展学术启蒙。
  2.开展深度学习以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世界互联程度的加强,深度学习已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一提到深度学习,有的人就以为是要提高难度,其实深度学习并不是难度学习。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而言的,强调学习关联、学习发现、主动学习、多维学习、跨界学习,是基于分析、评价、创新的学习,同时强调高情感投入和高行为投入。说到底,它是一种培育学术品质的学习。在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学习中很多都是浅层学习,如背记式学习、抄写式学习、翻译式学习、理解性学习。就是一些难题的学习,也不一定是深度学习,如有的学生把难题背记下来,照猫画虎,或者以刷题长见识,这也是一种浅层学习。浅层学习必然对应素质结构的单一,如果不解决这一症结,提高国民素质仍然只是一句口号。人才的竞争实际上体现在人才培养过程的优劣处置,从这个角度看,基础教育阶段开启学生的学术之路很有必要。
  学术启蒙的素质结构及其意义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术定位在“启蒙”二字。所谓“启蒙”,按照《当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这里讲的“启蒙”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开启儿童的学术意识
  对儿童而言,学术意识是什么呢?是好奇的心理,是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追问精神,是对事物较长时间的关注,是凡事爱琢磨。为此,学校要营造好发问的环境,引入学生不了解的事物,设置儿童还没有理解的现象场景,提供儿童能做事的机会,开发挑战园地、闯关园地等场所,及时播报学科前沿动态,显性展示各种人类研究的谜团,开放学校实验室。致力于这样的学术环境建设,学校的学术氛围就会渐渐浓起来,学术意识也会逐渐具备。
  2.让儿童了解做学问的一般过程
  做学问主要是揭示前人没有发现的人自身的规律、事物规律、社会运行规律以及它们相互间联系的规律。前人已经发现的规律而学生不懂得的,有些也可以按照做学问的方式做一番探究,让儿童不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开展假设—验证假设—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过程,从中养成良好的学术习惯,体验发现的快乐,感受到做学问也是一种学习,更是一件有趣味的事情。
  3.让儿童熟悉基本的研究方法
  要解决问题、把握事物的本质,就要去“格”。中国古人发明的“格物致知”的学法值得传承。在“格”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用上一些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文献检索与综述、自然观察、分类、取证、实验、数据分析、行动研究等。这些超越了传统的机械学习和重复训练,学生能动起来,深入思考,与师生、其他人、各行各业、政府机关等建立广泛的联系,也培养了证据意识、打交道和做事的能力。
  4.培养质疑和批判精神
  随遇而安和敢于质疑、批判是中国历史的两条基本线索。在很多时代,教育导向了随遇而安,所以这些时代人才难以大量涌现。在有的时代,教育与社会的宽容度比较大,人才辈出,如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质疑和批判是学术训练的基本品质,儿童在这方面有天性,但往往被打压。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阶段,教育和社会要给与儿童一个宽松的环境,一种世界的视野,一份追求真理的许可,引导儿童合理地质疑与批判,包括对既有知识及其体系、教材、权威、常规、常理、常式等的质疑与批判,这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能起到很好的奠基作用。
  5.指导和改变生产与生活
  国家的学术力在一定程度上讲是国家的文化创新力,它作用于国家的生产与人民的生活,决定着国家发展和文明的程度。国家的学术力与国民的学术力是紧密相关的。国民的学术力提升是国民素质提升的重要表现,这需要从国民儿童阶段的教育抓起。儿童利用自己的学术性思考作用于生产活动、链接生活,甚至有自己的专利,这不是在讲天方夜谭的故事,课改地区有些学生的表现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长期以来我们以打基础的名义抑制学生的创造,把人生严格地区分为学习期和工作期,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学习成了唯一的劳动,学习分数成了进入职场的准入标准,结果是程式化和世俗化最终武装了成年前的儿童,儿童迈入成年后学习动力不是兴趣与理想,而是名与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我以为,以发展兴趣、实现理想为动力的学术体制和直接参与社会改造的学术体制应在基础教育阶段兴盛起来,这有利于引导市场经济体制下逐利的思想动机向良性转化,也有利于整个社会风气的净化。   学术启蒙的操作方式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术启蒙绝不是把儿童培养成学者、学问家、发明家,而是像学者、学问家、发明家一样学习与思考。为此,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必要的学术操练要成为基础教育的一道风景,在这条风景线上,可以是以下这些方式。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第八次课改的重要举措,对基础教育而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十多年来整体效果并不佳,表现在:不少学生没有真研究,书上抄、网上“荡”成风;有些研究性学习成果不是按照研究的规律得出来的,而是未证实的臆测。这种做法届届相传,影响极坏,污染了学校的学术空气。真而实的研究,要走完“选题-定题-议题-准备-实施-总结-反思”的全过程,引发和保持学生研究的兴趣,让学生有发现的惊喜,培育出持续研究的品格。
  2.小课题研究
  现在的基础教育体制里面,基本上只有教师有课题研究,未来也可以引导学生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开展学习,现在有的学校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经历了“选题-开题-研究-结题”的过程,资料查阅量大大增加,学术性文章的阅读量大大增加,视野更开阔,对学科前沿知识也有所涉猎,比起只读教科书的效果可谓天壤之别。
  3.“学-用、学-创”模式
  “学-用、学-创”模式,就是学以致用、学以致创,这里面蕴含着学术品质。一方面,将知识应用起来,能发现知识的适应性和不适应性,能补充或修正原有的学术;另一方面,加工、重组、关联知识,实际上是知识再生产的过程,能发展学术。这与“市场力量”和“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也是相符合的,这也是对职业教育、大学教育“学-研-产”模式的支撑与奠基。有的专家不经考证认为这是花里胡哨,还有的认为这是浮躁之风。应该说,现在教育界的确有类似的现象,但不能乱打板子,对于符合时代特征和符合人、社会发展规律的教改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全部否决。
  4.实验研究
  实验教学薄弱也是教育改革的问题背景。讲实验代替做实验、视频演示实验代替做实验、只做考试涉及的实验,这在一些学校还普遍存在。如何营造浓厚的实验研究氛围以助推学术启蒙呢?可以从实验环境的创设、实验条件的改善、实验制度建设、实验文化的沉淀、实验精神的形成等方面入手,同时既重视科学实验,也鼓励学生开展社会实验。
  5.主题学习
  由于受到教科书编排思路的影响,学校课程实施往往采用分章节学习、分篇目学习的办法,按部就班,条块分割,以致于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了知识原初的鲜活性与实践性,也出现了不少重复交叉学习的问题。采用主题学习的方式,围绕主题发散开去,聚合起来,让不同方面、层次、向度、时空的知识聚集、冲突,能实现对事物、现象的完整认识,教学过程生动可感。跨学科的主题学习则能引导学生在主题探索中培育综合意识,掌握综合技能,学会综合方法,形成综合能力,最终发展综合素养。这样的学习,自然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学术素养。
  6.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学习
  北京市新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要求各学科拿出不低于10%的学时用于开展学科实践活动,由此诞生了学科实践活动课程。这类课程除了强调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外,还特别强调学术性。既然这样,每次活动教师和学生都要设计完整的实践过程,活动前要研究出学习单、研究单,活动中要聚焦问题、有所发现,活动后要完成研究、有感悟与反思,而不是“到此一游”“打卡报到”。
  7.其他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变革也是学术启蒙的重要手段。随着学习理论的充足发展,新的学习方式显示出了时代的优越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体现了学术取向,完全可以融入到学习过程中。例如,以“确立主题-立项-申请-实施-绩效反馈”为基本过程的项目学习,以“创设情境-确定任务-协作学习-汇报成果-评价反馈”为基本过程的任务驱动学习,以“前置性学习-学习目标及实现目标阐述-多途径讲解-多形式尝试-中期评估-寻求支持”为基本过程,同时混合各种理论、资源、环境、学习方式的混合式学习。
  8.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学校要搭建学生学术交流的平台,包括网络平台、平面媒体平台、现场论坛等;鼓励每一个学生递交学术文章,参与不同层面的学术交流;尊重学生的学术作品,保障学生的学术权益;设立相应的学术评选机构,研制学术激励机制;让学术成果对自身生活、社会生活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并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成功。
  学术启蒙的基本规约
  学术启蒙强调一种适性引导,顺天致性,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到“三忌”,发展“三个基座”。
  所谓“三忌”,一是忌讳罔顾儿童的年龄特点唯学术论,二是忌讳拔苗助长,三是忌讳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和负担。
  所谓“三个基座”,一是建立学术诚信的基座,鼓励原创,尊重知识产权,凡引用标明参考文献;二是建立学术规范的基座,特别是过程要规范、文案要规范、体式要规范;三是建立学术人格的基座,真研究,科学研究,持久研究。
  改变中国国民的素质结构,就要从儿童教育开始;改变儿童教育,就要从改变基础教育的唯知识体系入手,增加学术体系的维度,实现从单一学科知识学习向综合的学术学习超越,重组精神资源和文化资本,移风易俗。当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校长和师生开始重视学术,学校校长变成了学术校长,师生具有了一定的学术素养,基础教育便生成了学术气象,这便是给儿童和国家的最好福祉。
其他文献
自从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实施以来,我们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家庭,接近教师、学生和家长,深入进去,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督导的过程中,有一件事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有一次,我按照计划来到瀛海一小听课,想了解一下目前教师的授课情况。刚踏进学校的大门,学校分管教学的领导就心情有些沉重地对我说:“二年级有一位老师让人有点头疼,课堂教学效果很差,性格又有些怪异。我很想让您听下她的课,看看有
编者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要求学校建立服务于学生成长的“统一战线”,转变管理模式,重构课程体系,提高教育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满足学生全面个性发展的需要。本期,我们邀请了北京市一七一中学校长陈爱玉、北京市一零一中学校长郭涵、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附属中学校长姜源,谈谈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学校教育变革的思考和实践。  学生为什么择校?表面上看是学生、家长的学习消费行为选择,实质则是教育供给质量差异。这是经济、社会
在学校教育中,校长和教师是学校全员育人的主体。除了校长和教师,还有一个重要群体,也是影响学校育人的重要因素,即学生的同伴。他们和学生相处的时间最多,相互影响也很大。  孩子的成长需要有良师,也需要有益友。朋友和伙伴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孩子在与伙伴游戏、竞争、打闹、怄气、和好、团结、孤立、互助中,学会了人际交往和做人做事的规则,学会了与人相处并逐步融入社会。  曾经去过北京某所学校,了解到该校每年都
我认为,把作业留给家长这种做法,本质是教师让家长配合学校,把家庭教育当作学校教育的延续。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校合作。如此“合作”,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没有从中得到“好处”。  对儿童来说,会有三方面不利影响。  第一,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当天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做作业的过程即是温故知新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回忆上课所学的内容,思考题目的要求,完成或听、或说、
把作业留给家长,应该不应该?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首先了解学校布置家庭作业的初衷。  我们不否认,一些学校确实存在“懒教”的现象,教师工作压力大,负担重,或者能力不足,难以胜任教学工作,以致把原本该由本人承担的工作转嫁给了家长,一旦有家长提出异议,教师就可以拿“不关心子女教育”来反击。但我们更愿意相信,大多数学校布置作业,还是基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考虑,特别是一些“习惯养成”“体验活动”“亲
在电力系统的构建当中,电力通信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而构成部分,在整个电力系统当中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变电、发电、送电以及配电、用电等多个不同的环节当中,能够有效的保
我认为,学校不能将原本应该由教师承担的任务转嫁给家长,家长也一定不能认为教育孩子只是教师的事。只有家校合作,才能教育好孩子。但是在实践中如何把握其中的度,就成了值得探讨的问题。  观点之一:家校之间应当是平等合作关系。教师在没有和家长协商的情况下,就单方面向家长提出各种要求,是违背平等合作精神的。  首先,当今社会,随着家长素质的逐步提高,家长要求在其子女教育过程中与学校具有完全平等的地位;其次,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张老师,我不想来上学了,我觉得人生没什么意思。”当众人眼中的乖乖女小丽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头就像要炸开了一般。  小丽是个典型的文弱女生。她不是特别聪明,但非常刻苦,学习起来总像是要跟谁较劲似的。经过了解,我发现小丽的双胞胎姐姐小兰也在这个年级学习,只是不同班。姐妹俩学习都很好,但是姐姐从小成绩更好,是全家人眼中的骄傲。“我一直努力,想变得和姐姐一样优秀,可是我太笨了,怎么学也比不过姐姐。”小
把作业布置给家长,对学生和家长益处多多。  把作业布置给家长可以保障家长的知情权,可以使家长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以及自家孩子的学习状况,进而采取得力的教育措施,因材施教。  把作业布置给家长可以促进亲子关系。比如,亲子阅读一方面让孩子获取大量课外知识,一方面增加了家长和孩子的共处时间,进而密切了亲子关系。  把作业布置给家长可以促进家长实施家庭教育。与以前相比,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由于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