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中常常会出现面对问题学生无话可说的现象,致使课堂陷入僵局,语文教师如何化解这种僵局并使学生从僵局中获得顿悟呢?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认为:课堂出现僵局不是一件坏事情,它说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矛盾,遇到了迷惑,遇到了困难,如果问题得到解决,必然会使学生的认识有所提高。这个时候才需要老师,才是真正展示语文教师才华和智慧的时候。此时,最需要的就是:教师搭建出合理的探究平台,以便让学生认清问题。那么语文课堂上如何搭建有效地探究平台呢?笔者认为,搭建语文课堂探究平台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引入经验,启发思考。类似的尴尬在以前曾经遇到过,当时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引导学生作简单的回忆,随后提醒学生用相似的思考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如:最近,我曾和学生探讨过一篇《黄山挑夫》文章。在引导学生阅读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的标题是黄山挑夫,但是第4.5段却着力描绘黄山日出的变化过程,这是什么原因?学生遇到这个问题后作了很长时间的思考和交流,但仍然无所得。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自己学会相关问题的思考呢?我突然想起在上《林中小溪》时学生曾提出这样的质疑:文章标题是林中小溪,文章中也到处在表现小溪的奋斗拼搏精神,为什么31段突然却描写起小黄花、小甲虫、青蛙卵等景物呢?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交流,学生们发现,文章是用这些动物植物的安逸生活来反衬小溪的那种拼搏生活是多么有意义。于是,我提醒学生回忆当时解决问题的经历。学生们顿悟似的脱口而出,这是用反衬手法,即:以对黄山日出的神圣庄严的难忘衬托对黄山挑夫的难忘。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如果说引入经验是“温故”的话,同学们在以前的经验的启发下所获得的思考便是“知新”了。而且这种平台的搭建很有可能促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种阅读认识会在以后的阅读中得到不断的强化。当然,在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切不可生搬硬套,陷入经验主义的泥潭,因为每一个问题都有其个性,因此语文老师要在掌握好度的基础上做到针对性引导,并能够分析出问题的细微区别,以便学生从更深的程度上去把握这样的思维之法。
二、化整为零,逐一解决。老师将所遇到的问题变换成一个个小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带动整体性问题的解决。通常会听到老师在课堂上说:同学们!读了这篇文章,你读懂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具有整体性,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类的问题,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但是,有时也会致使学生无从下手,反而达不到目的。这时候,老师便要想方设法搭建新的平台来引发学生思考。如:变换问法,帮助思考。是记叙文的,可以问学生文中写了几件事、通过这些事作者想表达什么思想或者什么情感;是散文的,可以问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借助这些景物描写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人生感悟;是说明文的,可以问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从哪几个角度(或方面)来说明。
三、重新加工,对比展示。为了让学生获得对文章选材或者语言特点的分析、认识和总结,上课者对文本中的文字进行重新加工,或添加冗杂文字,或删除精彩文字,或添加重复材料,或删除核心材料,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语言的精准,材料的适宜,作品的思想。北师大附中著名特级教师李卫东先生在上《老王》这一课时,就很有创意地进行了文字加工处理:
原文中老王的肖像描写是: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改动后的文字是: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直地站在门框里。他面色难看,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已经没有了活气,瘦的只剩下皮包骨头了。我吃惊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投影仪上展示这两段文字后,李老师说:作者很尊敬老王,但我觉得原文把老王写成了僵尸、恶鬼一样的形象,好像亵渎了老王的形象。因而我把文字改成以上这段文字,大家觉得怎么养?这一平台地搭建一下子引发了学生们的兴趣,纷纷发表看法。
四、返璞归真、加深感受。很多时候,我们语文教师和学生会犯这样一个错误:探讨问题就脱离了文本的阅读,阅读文本就脱离了问题的思考,没有处理好“读中思,思中读”辩证关系。以至于,问题探讨的结果往往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显得很空洞。这里提出了返璞归真、加深感受,就是要求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在感受中提炼出作品的思想或情感或语言的精美。这样的教学才是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才是最真实,最有效果的。韩军说,“美读吟诵,是”人心“与”文心“感应,文字是立体的——诵读使平面文字达于立体;文字是交响的——诵读使无声的文字形成交响。美读吟诵,在传统语文教育中行之有效、有大效,而在当代所谓的创造、创新、创意中被丢弃否定了。结果,创造因缺少根基而只能在花样翻新上左右摇摆,创新因缺少积累而只能在表面形式上徘徊不前,创意因缺少厚重而只能是雕虫小技的表演而已。”韩军老师的这段话道出了语文教学的实质:“读”是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最好平台。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遇到无法进展的尴尬时,要引导学生不遗余力的读,读出文字表面的美感,读出文字背后的内涵。
对于以上四个搭建平台的方法,不必苛求使用,它必须在适当的问题情境中方能发挥其最佳效果,否则,就会有画蛇添足之感。同时,这些方法中,返璞归真,加深感受是根本,是大多数语文课堂中行之有效的根本之法。因为,其它三种方法是一种教学技巧,它是建立在阅读感受基础之上的偶然性的教学行为。而返璞归真,加深感受之法不仅是教学技巧,更是语文教学所独特的基本行为展示。它的实施,必将改变目前语文教学方法一片混乱、无所适从的局面,使语文教学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认为:课堂出现僵局不是一件坏事情,它说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矛盾,遇到了迷惑,遇到了困难,如果问题得到解决,必然会使学生的认识有所提高。这个时候才需要老师,才是真正展示语文教师才华和智慧的时候。此时,最需要的就是:教师搭建出合理的探究平台,以便让学生认清问题。那么语文课堂上如何搭建有效地探究平台呢?笔者认为,搭建语文课堂探究平台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引入经验,启发思考。类似的尴尬在以前曾经遇到过,当时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引导学生作简单的回忆,随后提醒学生用相似的思考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如:最近,我曾和学生探讨过一篇《黄山挑夫》文章。在引导学生阅读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的标题是黄山挑夫,但是第4.5段却着力描绘黄山日出的变化过程,这是什么原因?学生遇到这个问题后作了很长时间的思考和交流,但仍然无所得。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自己学会相关问题的思考呢?我突然想起在上《林中小溪》时学生曾提出这样的质疑:文章标题是林中小溪,文章中也到处在表现小溪的奋斗拼搏精神,为什么31段突然却描写起小黄花、小甲虫、青蛙卵等景物呢?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交流,学生们发现,文章是用这些动物植物的安逸生活来反衬小溪的那种拼搏生活是多么有意义。于是,我提醒学生回忆当时解决问题的经历。学生们顿悟似的脱口而出,这是用反衬手法,即:以对黄山日出的神圣庄严的难忘衬托对黄山挑夫的难忘。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如果说引入经验是“温故”的话,同学们在以前的经验的启发下所获得的思考便是“知新”了。而且这种平台的搭建很有可能促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种阅读认识会在以后的阅读中得到不断的强化。当然,在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切不可生搬硬套,陷入经验主义的泥潭,因为每一个问题都有其个性,因此语文老师要在掌握好度的基础上做到针对性引导,并能够分析出问题的细微区别,以便学生从更深的程度上去把握这样的思维之法。
二、化整为零,逐一解决。老师将所遇到的问题变换成一个个小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带动整体性问题的解决。通常会听到老师在课堂上说:同学们!读了这篇文章,你读懂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具有整体性,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类的问题,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但是,有时也会致使学生无从下手,反而达不到目的。这时候,老师便要想方设法搭建新的平台来引发学生思考。如:变换问法,帮助思考。是记叙文的,可以问学生文中写了几件事、通过这些事作者想表达什么思想或者什么情感;是散文的,可以问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借助这些景物描写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人生感悟;是说明文的,可以问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从哪几个角度(或方面)来说明。
三、重新加工,对比展示。为了让学生获得对文章选材或者语言特点的分析、认识和总结,上课者对文本中的文字进行重新加工,或添加冗杂文字,或删除精彩文字,或添加重复材料,或删除核心材料,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语言的精准,材料的适宜,作品的思想。北师大附中著名特级教师李卫东先生在上《老王》这一课时,就很有创意地进行了文字加工处理:
原文中老王的肖像描写是: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改动后的文字是: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直地站在门框里。他面色难看,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已经没有了活气,瘦的只剩下皮包骨头了。我吃惊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投影仪上展示这两段文字后,李老师说:作者很尊敬老王,但我觉得原文把老王写成了僵尸、恶鬼一样的形象,好像亵渎了老王的形象。因而我把文字改成以上这段文字,大家觉得怎么养?这一平台地搭建一下子引发了学生们的兴趣,纷纷发表看法。
四、返璞归真、加深感受。很多时候,我们语文教师和学生会犯这样一个错误:探讨问题就脱离了文本的阅读,阅读文本就脱离了问题的思考,没有处理好“读中思,思中读”辩证关系。以至于,问题探讨的结果往往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显得很空洞。这里提出了返璞归真、加深感受,就是要求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在感受中提炼出作品的思想或情感或语言的精美。这样的教学才是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才是最真实,最有效果的。韩军说,“美读吟诵,是”人心“与”文心“感应,文字是立体的——诵读使平面文字达于立体;文字是交响的——诵读使无声的文字形成交响。美读吟诵,在传统语文教育中行之有效、有大效,而在当代所谓的创造、创新、创意中被丢弃否定了。结果,创造因缺少根基而只能在花样翻新上左右摇摆,创新因缺少积累而只能在表面形式上徘徊不前,创意因缺少厚重而只能是雕虫小技的表演而已。”韩军老师的这段话道出了语文教学的实质:“读”是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最好平台。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遇到无法进展的尴尬时,要引导学生不遗余力的读,读出文字表面的美感,读出文字背后的内涵。
对于以上四个搭建平台的方法,不必苛求使用,它必须在适当的问题情境中方能发挥其最佳效果,否则,就会有画蛇添足之感。同时,这些方法中,返璞归真,加深感受是根本,是大多数语文课堂中行之有效的根本之法。因为,其它三种方法是一种教学技巧,它是建立在阅读感受基础之上的偶然性的教学行为。而返璞归真,加深感受之法不仅是教学技巧,更是语文教学所独特的基本行为展示。它的实施,必将改变目前语文教学方法一片混乱、无所适从的局面,使语文教学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