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房子》第八章 红门(二-7)

来源 :当代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杜小康顺手抠了几白的芦苇,在嘴里甜津津地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第二天早晨,杜雍和找到了杜小康。当时杜小康正在芦苇上静静地躺着。不知是因为太困了,还是因为他又饿又累坚持不住了,杜雍和居然没有能够将他叫醒。杜雍和背起了疲软的儿子,朝窝棚方向走去。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上…
  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的闪闪发光。
  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开鸭栏,让鸭们走到水中时,他突然在草里看到了一颗白色*的东西。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在杜小康和父亲离开油麻地的最初几天里,桑桑还时常想起杜小康。但时间一长,他也就将他淡忘了。桑桑有鸽子,有细马,有阿恕和秃鹤,有很多很多的同学,还有许多事情可做。桑桑不可能总去想着杜小康。他只是偶尔想起他来。但一有事情可做,又立即不再去想他了。
  油麻地的人也一样,只是在碰到杜小康的母亲时,才会想起问一声:“他爷儿俩怎么样了?”杜小康的母亲总是说:“不知道呢。也没有个信回来。”
  秋后,秋庄稼都已收割,本来就很开阔的大平原,变得更加开阔,开阔得让人心里发空。油麻地人的日子,似乎比任何一个季节都显得平淡。劳作之后的疲劳,益加深的寒意,目正在枯萎的作物,使人有一种日子过到尽头的感觉。
  桑桑生病了。他的脖子有点僵硬,并且隐隐约约地时常感到有点疼痛。母亲对父亲说了这个情况,但父亲似乎没有在意。母亲就带他去了油麻地地方上的小门诊室。医生摸了摸桑桑的脖子,说:“怕是有炎症。”就让桑桑打几天消炎针再说。这天,桑桑打完针往家走时,听到了一个传闻:杜雍和父子放鸭,不小心将鸭放进了人家的大鱼塘,把人家放养的小鱼苗都吃光了,鸭子与船统统被当地人扣留了。
  桑桑回家,把这一传闻告诉了母亲。母亲叹息了一声:“杜家算是完了。”
  桑桑天天去打针,几乎天天能听到那个传闻。他去过红门,但红门一直闭着。
  这传闻传了几天,就不传了,好像是个谣言。桑桑心里又不再有杜小康,一有空就和阿恕到收割了庄稼的地里疯玩,要不就和细马放羊去。
  又过了些日子,这天傍晚,桑桑提了个酱油瓶去朱一世的杂货铺打酱油,刚走上大桥,就听村里有人说:“快去看看,杜雍和被抬回来了!”等桑桑过了桥,就有很多人在传:“杜雍和回来了!”而孩子们则在传:“杜小康回来了!”
  人们都在朝红门方向走。
  桑桑抓着酱油瓶,快速跑到了许多人的前头。
  村后有一条通向远方的路。路口正对着杜小康家所在的这条村巷。巷口都是人,把桑桑的视线挡住了,根本看不见那条路。
  红门开着无人管。
  “回来了!”“回来了!”
  桑桑看到那巷口的人坝,像被一股洪水冲决了似的,忽然地打开了。
  两个大汉抬着一块门板,门板上躺着杜雍和。杜小康和母亲跟在门板后面。
  桑桑把脑袋挤在人里,往外看着。
  抬门板的大概是杜小康家的亲戚。他们和杜小康的母亲一起去了芦,将杜雍和杜小康接了回来。
  躺在门板上的杜雍和,瘦得只剩下一袭骨架。他的颧骨本就高,现在显得更高,嘴巴瘦陷下去,形成了*影。头发枯干,颜色*像秋后霜草丛里的兔。高眉骨下的双眼,透出一股荒凉式的平静。
  走在后面的杜小康,好像又长高了。管显得很短,膝盖和股,都有或裂口,衣服上缺了许多纽扣,袖口破了,飘着布条。头发很长,与杜雍和的头发一样的枯干,但却黑得发乌,脖子已多不洗,黑乎乎的。面容清瘦,但一双眼睛却出奇的亮,并透出一种油麻地的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有的早之神。他双手抱着一只小小的柳篮,小心翼翼地,仿佛那只篮里装了什么脆弱而又贵重的东西。
  桑桑看到了杜小康。但杜小康似乎没有看到他,在众人抚慰的目光下,走进了红门。
  第二天一早,桑桑的母亲一开门,就看到杜小康抱着一只柳篮站在门口。
  “师娘,桑桑起来了吗?”
  桑桑的母亲,一边将杜小康拉进院里,一边朝屋里叫着:“桑桑,小康来啦!”
  桑桑连忙从上蹦到地上,鞋也没穿,一边着眼睛,一边往外跑。
  杜小康将柳篮送到桑桑手上:“里面有五只鸭蛋,都是双黄的。”
  这五只鸭蛋,大概是杜小康从大芦带回来的全部财富。
  桑桑低下头去。他看到五只很大的、颜色*青青的鸭蛋,正静静地躺在松软的芦花上。
  桑桑现在所见到的杜小康,已經不是过去的杜小康了。
  对于杜小康来讲,无论到哪一天,他也不会忘记在芦度过的那几个月——
其他文献
星期天早上,我九点起床。刮过胡子,洗了衣服,我拿到屋顶上去晒。天气很好,颇有初秋的味道。一对对蜻蜓 在院子里飞来飞去,附近的小孩子拿着捕虫网到处追着跑。这是个无风的日子,国旗无精打采地俯垂着。我穿上烫得十分平整的衬衫,走出宿舍,到都电的车站去搭 车。星期天的学生街仿佛一座死城似的杳无人影,大部分的店家都不做生意。街上只要有些微的声响,听起来便异常清晰。女孩子们脚蹬木跟鞋咯哒咯哒地穿过柏油 路。都电
16  脚步踏着沉重的土路,在来来回回路上消逝了十年的春夏秋冬。一天早上,李婉婷感觉胃不是特别的舒服,然后她就给江洋说:“李媛婷找我有点事,下午就回来!”江洋也没有多想,就让她去了,但是他到了医院,做了检查,检查的结果,医生告诉他说,你这是胃癌晚期,已经没有办法治疗了,需要让家人做好准备了。李婉婷拿到了这个结果,整个人都崩溃了,整个人都消瘦了。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江洋,江洋痛哭了一场,并且发誓就是砸
100分把童年变成100岁。  --摘自《郑渊洁童话全集》第16卷  当官的乐趣不在于说对了部下听,而在于说得不对部下也得听。 --摘自《郑渊洁童话全集》第9卷  如果一个国家的孩子说大人话办大人事,这个国家的大人准说孩子话办孩子事。  --摘自《郑渊洁童话全集》第27卷  不会摇尾巴的狗在这个世界上是无法生存的,除非你不当狗。  --摘自《郑渊洁童话全集》第10卷  电视台如果说真话就是光临观众
從《古船》到《九月寓言》,再到现在的《刺猬歌》《你在高原》,在张炜所有的作品中,都弥漫着一种新鲜的海风的气息。包括现在的《刺猬歌》,地点选在滨海,里边的风土人情都有胶东浓郁的海边气息。把这种印象讲给张炜听,他说你有这种感觉就对了,“虽然我是一个山东作家,受齐鲁文化滋养,但我主要的还是受齐文化的影响比较大,我出生的地方古代的时候应该属于东夷,那是一个面向大海、民风开放的地方。相应地,我的文字如果有大
下坡路便徐缓了,两侧狗尾草已经抽穗,黑压压的又高又密。大约走了15分钟,我们路过一处村庄。村里空无人影,十二三座房子全都作废了。房前屋后长满齐腰 高的荒草,墙上的窟窿里沾着白花花的干鸽子粪。有的房子塌得只剩下立柱,但其中也有的似乎只消打开木板套窗便可以马上住人。我们从这早已断绝烟火的无声无 息的房子中间的道路穿过。  “其实也就是七八年前这里还有几个人居住来着。”玲子告诉说,“四周全是庄稼地。可终
那年她把许多花籽撒在小树林的草地上.   第二年,果然开了许多花,点缀在树下的绿草中那个瘦弱的女孩儿,常常带着希冀在这片原野上,采  摘那相思的红豆。   他把一首长长的诗,留在这小树林中.那个瘦弱的、幼稚的小女孩被他的诗拴住了心.那个写诗的男孩  常常给她作画,给她边弹吉他边唱歌,那个夏天他和她双坠入了爱河,沉浸在玫瑰色的梦里.   他们每天晚上在这小树林里诉说学习生活,畅游理想,每天他都像是欣
黛玉道:“烧气退了些儿了,脸上的颜色也好看些儿了。”宝玉听了,便走到跟前,将湘云的面色细细的端详了一回,因看的忘了情,便顺手来揭湘云的被窝。黛玉见了,忙一把将宝玉的手推开,低声道:“你怎么越发学的没道理了,你还当这是小时候儿么?亏了翠缕没在这里,倘若明儿云儿好了,知道了,不说你没道理,还要说我没人样呢。”宝玉笑道:“这是我偶然看的忘了情,只当做你和宝姐姐,那里是有心呢!才刚儿宝姐姐原也要来的,因为
摘要:近年来,按类招生成为很多高校普遍采用的招生模式,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阐述按类招生在国内外高校中的发展情况,分析按类招生的主要特点,并以食品专业为例,探讨按类招生对应的学科专业改革,以实现按类招生的预期成果,提高学生面对社会综合需求的能力。  关键词:按类招生;发展;特点;改革;农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6-00
这里,贾珠向冯渊笑道:“公事毕了,该你说你的私事了。”冯渊也笑道:“前日我偶到青楼一逛,遇见了这个女子。他前生本是良家的子女,因素性好淫,所以死后罚入青楼为妓。因到馆未久,琵琶弦索尚未习熟,是以尚未接客。小弟因爱他美貌,所以接他来家,欲买作妾,他倒也愿意。只是他乃官妓,也须得回明老爷,册上除名,方才妥当。我正和秦鲸卿商议要求求大爷,不承望大爷来得如此凑巧,真小弟之幸也。小厮过来,把酒席换了,请新娘
话说凤姐在望乡台上望见贾琏和多浑虫的老婆在后院春凳上恣情的淫乐,不由的怒气攻心,两眼发黑,栽倒在地。吓得鲍二家的魂不附体,连忙扶起,揽在怀内。叫够多时,只见凤姐苏醒过来骂道:“没脸的浪娼妇!”鲍二家的问道:“二奶奶你怎么了?”凤姐这才明白自己跌倒了,听见鲍二家的问他,越发生起气来。待要直说出来,又觉碍口,又怕鲍二家的暗里笑话他吃醋。但道:“你扶我起来罢,望什么家乡呢,倒望了他娘的一肚子闷气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