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科学概念改变实验教学方法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f274617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课实验教學,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科学课实验教学有其自身特点,在培养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小学科学实验课该如何教学,值得认真思考。
  一、科学课实验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科学课堂实验,同科学家做实验一样,也应遵循一定的操作规范和操作流程,才可能采集到有价值的实验数据,从而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可是,小学生的课堂实验,不只是为了完成实验,更要在实验教学中对标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目标,精心设计,着眼于人的发展,这与整个科学教学以及整个教育目标是一致的。
  在科学领域,我们该关注科学素养的哪些方面呢?胡卫平教授指出:科学观念及应用、科学思维及创新、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是我们必须关注的。由于科学实验强调操作性,因此,科学观念、科学思维与科学态度,往往容易在实验教学中被忽视。
  二、科学课实验教学应该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
  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科学学习的主要概念。概念不等于科学知识,需要学生在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从而得到有关事物的规律或本质。在实验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学生从多种现象中找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最终形成科学的重要概念。
  笔者曾有幸观摩了宁波市北仑区小港实验学校丁言君老师执教的《运动和摩擦力》视频课。课中,丁老师就巧妙地通过实验,帮学生逐步建立了“摩擦力”的概念。丁老师先让学生都想办法产生摩擦,或让学生双手互擦,或让学生手擦裤子,使之真实体验到摩擦的感受。丁老师再演示手捂头皮,形象揭示摩擦产生的必要条件——两个物体接触并产生运动或想要运动。然后让学生脚擦地面再感受摩擦,并引导其感受有一种阻碍运动的力,水到渠成地帮学生建立了摩擦力的概念。
  所以,科学实验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实验,还要充分利用实验的设计,观察操作过程以及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数据、感受,进行必要的抽象概括,帮助学生建立必要的科学概念。
  三、科学课实验教学应该帮助学生发展科学思维
  胡卫平教授指出:教学的核心是思维,学习的关键是思考。因此,小学科学实验,更应关注学生的思维。
  (一)提出实验需要解决的问题让思维有品质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为什么要做实验?实验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在一定的现实情境下,提出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本身就凸显了思维的品质。
  我在教学五年级《拧螺丝钉的学问》一课时,首先组织学生进行“比谁拧得快又轻松”的体验式活动,在展示任务与工具后,我问学生:“你认为用哪把螺丝刀拧得快又轻松?为什么这样认为?”接着进行分组体验,学生最后汇总感受:似乎大螺丝刀更省力一些。我又追问:“你认为我们该确定研究什么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需要研究的问题,从而让其通过思考,概括出需要研究的问题是“是否省力与螺丝刀把的大小的关系” 。这样由现象、体验到聚焦问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实验方案的设计让思维更缜密
  科学实验需要用怎样的方案,需要准备什么样的材料,要控制哪些影响实验的条件,要分哪些步骤进行实验,要观察和记录哪些有效的现象和数据,如何进行分工协作……这些实验方案涉及的细节,都需要周密细致地考虑。教师在教学中千万不能完全放手交给学生去完成,而应该引导学生多方考虑,启发思维,追问不足,引起反思,在不断完善实验方案的过程中让思维更缜密。
  以教学《建桥梁》一课为例。在共同讨论确定实验方案的过程中,我通过追问的方式问学生:实验方案中“平板桥”与“拱桥”实际承载重物的厚度一样吗?从而使学生反思到了“拱桥”实际承载重物的,是由桥面的一层卡纸加上成拱的一层卡纸,变成了两层,与“平板桥”“斜拉桥”的实际单层桥面去比较,并不具有可比性。该如何改进呢?学生通过讨论反思,将“平板桥”“斜拉桥”的桥面也变成双层,获得了学生的认可。由此可见,完善实验方案的过程,就是训练学生思维缜密的黄金时机。
  (三)实验数据的有效分析让思维更显成熟
  实验的目的是获得有效的实验数据,从而为实验结论的正确性提供保证。我们要在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客观正确地看待数据,分析数据,寻找数据中的规律和本质。我们更要引导学生关注异常数据,查找异常数据背后的影响因素,给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更加趋向成熟。
  王天锋老师在教学“研究磁铁”的内容时,就在众多常规条形磁铁(磁极在两端)中夹了一块非常规条形磁铁(磁极在两侧),学生在实验时观察到了异常的实验现象,教师积极引导,再提出“是磁铁的磁极在两端的认知错了,还是判断错了?”的研究新问题,然后设计方案,与学生一起再进行探究,实现了师生再共同发现与创造的思维多维发展。
  以上思考,紧扣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以发展思维为核心,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更潜移默化地帮学生确立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实验教学,我们只有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改变实验教学的方法,立足树人,才会事半功倍。
其他文献
在当前科学课程教育活动中,项目教学法是主要推广的教学模式之一,该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首先自主练习,随后教師再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这样,学生就能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主能动性,展开自主学习、尝试动手,逐渐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方法。这样,可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强化对于科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本文将对核心素养下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 “生活即教育”,他认为教育源于生活,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强调:小学生要“能够利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理解身边的自然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指出科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統观低年级科学教材,单元内容多数亲近生活。教科版一下动物单元观察研究的是熟悉的“校园动物”,而非“动物园中动物”;二上“我们的地球家园”中《做大自然的孩子》也是
期刊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倡导跨学科的STEM学习方式,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为导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科学教学确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作为科学老师,应积极地反思过去和现在的小学科学教学,理解新的科学课程理念,了解新课标要求,实施新课程。  一、把握课标脉搏,明确项目式学习的内涵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们发现这次课标修订涉及内容十分丰富。根据新课标,从2017年9月起,小学科学课起
STEM教育理念一经推出,就在世界范围的教育领域中掀起了轩然大波。与传统的教育理念不同,STEM教育理念更重视教育过程的综合意义与价值,这一点与小学科学学科高度契合,因为科学也是一门以综合性为特点的自然学科。在科学学科教学中引进STEM教育理念,并以此构建高效、优质课堂,对学生群体的学习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积极引导,开展分层教学  STEM教育理念更注重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故而以ST
小学生刚上一年级,科学课程就开始和他们做伴了。如何在探究中选择材料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技巧启发学生思考,是每一位一年级科学教师必须重视和考虑的问题。笔者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特点,结合《起点和终点》一课,分别从“解读教材”“选择材料,”“了解学生”“聚焦方法”四个方面阐述对一年级科学教学的感悟。  一、解读教材,优化处理值得研究  理解教材是展开教学的基础,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学生概
当前,人们越来越注意引导学生朝着全面发展,尤其是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小学科学因其旨在发展小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以及创新素养,而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小学科学的日常授课中,教师需将课堂观察以及“做与思”的结合作为授课重点,并将其融入教学各个环节,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作为新时期的小学科学教师,应明确自己的责任,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引导学生学习有用的科学知识。  一、关于观察的研究与学习  课堂观察是一
合作探究式教学就是在教师引导下,为学生创设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以探究者和发现者的身份,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运用已知和技能,通过学习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小学科学课程倡导以探究式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强调做中学和学中思,通过合作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在教学过程当中,老师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探究能力就是其中的一种.为了让学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也让其有更大的思维空间,老师应当积极地进行引导,并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期刊
高效课堂的构建是老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亦是落脚点。但高效课堂的构建并非易事,它需要老师协调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对每一环节进行有效把控。本文立足小学数学学科,从课上和课下等不同角度进行解析,希望能够对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数学的学习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虽然,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难度较低,但对于思维能力较弱的小学生来说也不是那么容易领会和掌握的。不过,只要我们选择正确的教
老师的责任并不是将一节课演绎得多完美,而是尽可能地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在学习共同体背景下,可以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力。本文分析了在实施学习共同体学习过程中,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具体教学策略,以使合作学习真正发生,更有效地培养并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老师要关注并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学习力,是数学核心素养中的重要一环,然而在传统数学课堂的实践中,培育学习力常陷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