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磨课”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新教师,在经过一年培训后,在汇报课上执教了“平均数”一课。在磨课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上好一节课的不容易,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必须结合课标中的要求来进行设计,并且还要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下面笔者将以“平均数”这一课为例,结合“思”与“行”,谈谈如何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新教师汇报课;平均数;“思”与“行”;专业成长
“平均数”一课选自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当笔者第一次知道汇报课的选题时,觉得这节课的内容很简单,学生对于求平均数的方法:平均数=总数÷份数 可以非常轻松地掌握,但是在“磨课”的过程中,却发现自己没有真正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平均数”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不在于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而是要将“平均数”作为统计领域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来教,
为此,我在“平均数”一课的教学设计与试教实践中反复“磨课”,通过多次修改自己的教案及课件,最后向评委展示了一节较为完整的课堂教学,反思磨课的过程,带给我许多思考。
一、行是知之始——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设计
(一)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乌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要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二)对比教材,合理創设教学情境
通过比较北师大教材新旧两版会发现:
两个版本教材在情境的选择上做了修改,旧版安排了男女生两队投篮比赛的数据,判断哪队选手的实力高呢?而新版则是借助记数字游戏,结合淘气5次记住数字的情况统计表,以“淘气能记住几个数字?”作为情境,让他们在玩游戏的情境中引发思考,继而能顺利开展下面的教学过程。
《课标》中要求:数学的教学活动应当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可以通过教师的提问,循循善诱,引发学生不断思考的过程。
(三)探究教材,学习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标》中要求: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且结合学生当前的认知发展水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充分地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学生才是学习中的主体。因此对于学习求平均数的方法这一环节,在教学时我决定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索完成,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最后再进行汇报。
(四)挖掘教材,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本质及特征
在《课标》中指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不能光依赖死记硬背,而是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并且能够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因此,学生在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后,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本质及特征。
(五)教材拓展,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课标》中还指出,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能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另外知识的应用同时是概念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知识的学习只有在把它应用到实践中去,并创造性地用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从学知识提升到长智慧。
二、思是行之成——在五“yu”中求思
预(预设)——思学生之学情
“平均数”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甚至部分学生课前就已经会进行计算,学生缺少的是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理解,并感受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比重应该放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特征”上,切不可偏离重点,将整堂课的教学放在“如何求平均数”。因此,课前一定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注重课前对学生学情的预设。
欲(欲望)——思课堂之气氛
一堂真正好课除了要了解学生的学情,还要特别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课前教师要考虑可以设计哪些新颖有趣的活动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上课过程中如何更好地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该怎样提问,才能起到更好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作用?
遇(遇见)——思课堂之生成
每一堂课都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如何抓住课堂中的生成点,往往都是一堂课的“亮点”所在。在课堂之中,学生往往能给出许多教师设想之外的有趣答案,这时候如果教师选择“蜻蜓点水一带而过”那么未免会让整堂课黯然失色。因此教师的“教育机智”也是平时教学中需要引起重视并不断提高的。当我们遇到这些“意料之外时,不妨放慢教学脚步,仔细倾听学生的反馈,在不断追问中,理解学生所要表达的意思,作出及时的反馈,从而使其他学生能“豁然开朗”。
寓(寓辞)——思教师之评价
在教学中,教师容易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但其实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是不可忽视的。在课堂当中,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或者是生动有趣的评价语,不但能够激励学生,调节课堂的气氛,还能让学生主动打开思维,大胆地表露出自己的想法,达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
驭(驾驭)——思教师之成长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新教师,在正式走入教师岗位之前,我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在真正的课堂中,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合理地运用才是重中之重。如何解读教材,了解学生的学情?或是如何合理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再如该怎样帮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抑或是如何调控课堂节奏,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课堂效率最大化?这些都十分考验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也是我们新教师在教学生涯中该不断努力和思考的方向。
【结语】
“行是知之始,思是行之成”,新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多种形式的专业学习和培训,更要在多种教学活动历练中不断进行实践与反思。希望每一位新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都能始终不忘初心,积极认真努力地走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
【参考文献】
[1]成根.由《平均数》教学看回归本真的数学课堂[J].学子(理论版),2015,(09):42.
[2]张锋.谈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磨课”——以“平均数”一课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15,(11):34.
[3]成艳芳.褪却浮华看数学——在磨课中认识《平均数》的概念性[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4,(05):33-35.
【关键词】新教师汇报课;平均数;“思”与“行”;专业成长
“平均数”一课选自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当笔者第一次知道汇报课的选题时,觉得这节课的内容很简单,学生对于求平均数的方法:平均数=总数÷份数 可以非常轻松地掌握,但是在“磨课”的过程中,却发现自己没有真正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平均数”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不在于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而是要将“平均数”作为统计领域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来教,
为此,我在“平均数”一课的教学设计与试教实践中反复“磨课”,通过多次修改自己的教案及课件,最后向评委展示了一节较为完整的课堂教学,反思磨课的过程,带给我许多思考。
一、行是知之始——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设计
(一)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乌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要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二)对比教材,合理創设教学情境
通过比较北师大教材新旧两版会发现:
两个版本教材在情境的选择上做了修改,旧版安排了男女生两队投篮比赛的数据,判断哪队选手的实力高呢?而新版则是借助记数字游戏,结合淘气5次记住数字的情况统计表,以“淘气能记住几个数字?”作为情境,让他们在玩游戏的情境中引发思考,继而能顺利开展下面的教学过程。
《课标》中要求:数学的教学活动应当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可以通过教师的提问,循循善诱,引发学生不断思考的过程。
(三)探究教材,学习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标》中要求: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且结合学生当前的认知发展水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充分地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学生才是学习中的主体。因此对于学习求平均数的方法这一环节,在教学时我决定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索完成,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最后再进行汇报。
(四)挖掘教材,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本质及特征
在《课标》中指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不能光依赖死记硬背,而是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并且能够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因此,学生在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后,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本质及特征。
(五)教材拓展,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课标》中还指出,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能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另外知识的应用同时是概念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知识的学习只有在把它应用到实践中去,并创造性地用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从学知识提升到长智慧。
二、思是行之成——在五“yu”中求思
预(预设)——思学生之学情
“平均数”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甚至部分学生课前就已经会进行计算,学生缺少的是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理解,并感受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比重应该放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特征”上,切不可偏离重点,将整堂课的教学放在“如何求平均数”。因此,课前一定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注重课前对学生学情的预设。
欲(欲望)——思课堂之气氛
一堂真正好课除了要了解学生的学情,还要特别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课前教师要考虑可以设计哪些新颖有趣的活动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上课过程中如何更好地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该怎样提问,才能起到更好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作用?
遇(遇见)——思课堂之生成
每一堂课都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如何抓住课堂中的生成点,往往都是一堂课的“亮点”所在。在课堂之中,学生往往能给出许多教师设想之外的有趣答案,这时候如果教师选择“蜻蜓点水一带而过”那么未免会让整堂课黯然失色。因此教师的“教育机智”也是平时教学中需要引起重视并不断提高的。当我们遇到这些“意料之外时,不妨放慢教学脚步,仔细倾听学生的反馈,在不断追问中,理解学生所要表达的意思,作出及时的反馈,从而使其他学生能“豁然开朗”。
寓(寓辞)——思教师之评价
在教学中,教师容易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但其实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是不可忽视的。在课堂当中,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或者是生动有趣的评价语,不但能够激励学生,调节课堂的气氛,还能让学生主动打开思维,大胆地表露出自己的想法,达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
驭(驾驭)——思教师之成长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新教师,在正式走入教师岗位之前,我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在真正的课堂中,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合理地运用才是重中之重。如何解读教材,了解学生的学情?或是如何合理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再如该怎样帮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抑或是如何调控课堂节奏,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课堂效率最大化?这些都十分考验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也是我们新教师在教学生涯中该不断努力和思考的方向。
【结语】
“行是知之始,思是行之成”,新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多种形式的专业学习和培训,更要在多种教学活动历练中不断进行实践与反思。希望每一位新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都能始终不忘初心,积极认真努力地走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
【参考文献】
[1]成根.由《平均数》教学看回归本真的数学课堂[J].学子(理论版),2015,(09):42.
[2]张锋.谈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磨课”——以“平均数”一课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15,(11):34.
[3]成艳芳.褪却浮华看数学——在磨课中认识《平均数》的概念性[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4,(05):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