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棣县小泊头镇中心小学山东滨州251911)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多边活动。课堂教学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有效的评价,可以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更有实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使课堂更精彩。那么,怎样的课堂教学评价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我借助课堂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几点看法:
一、评价要有真实性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表扬”的积极作用得到了充分地体现。老师们将“表扬”转化成各式各样的语言与形式,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课堂教学评价上。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孩子是需要鼓励与赏识。可是,盲目、失真的表扬,却会误导孩子,极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在五年级下册《至圣先师》中有个“孔子为什么被称为‘至圣先师’”的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班的小丽表现的很特别。她不说“影响”,不说“功绩”,只说是因为“公正”!在说原因时,则更是话里有话,“老师,孔子是很公正的。你看,资料上有他的主张——‘有教无类’。我想,他对学生也都是公平的,他肯定不会偏心。”
我明白她所指的“偏心事件”——是这样的:班里刚来了一个插班生,特内向。为了让她找到自信,我常常课上当众表扬她的进步、她的努力。我想:或许我做的太夸张了吧?不管怎样,对小丽这个一向直言不讳的孩子,直接的肯定或否定绝对不是一个好的评价方式。在我的提议下,班内围绕“公正”和“表扬”这两个话题展开简单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学生们在老师心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不管起点如何,只要有进步就该得到应有的表扬。
之后,我请小丽说说自己的想法。没想到,她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说:“老师,在说看法之前,我能不能先重新回答一下刚才那个问题?”……看着那双明亮的大眼睛,我想,这就是我真正想要的答案吧!
课后,那个新同学也对我说了自己的想法:“老师,其实你每次表扬我,我都不舒服。我真的希望你像批评别人那样批评我。因为,我好想和大家一样。不过,我知道你是为我好,你放心,我真的会努力的!”
是啊,还有什么比“好想和大家一样”更让老师伤心的?还有什么比“我真的会努力”更让老师开心的呢?
其实,课堂教学评价只是一种激励的手段。教育家斯塔佛尔姆也说过: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 教师在评价中所反映出来的对某种行为的褒贬会对学生再次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及时、真实地对某一问题或行为进行评价,从而为更多学生的再次实践提供经验或教训。
这就要求老师们一方面不能用“过度批判”来打击学生的自信,另一方面也不能用“泛滥的师爱”来培养学生的惰性。它需要老师们去关注学生的心理,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去公正、真实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个问题。在课堂上,我们要对所有学生寄予同样的深切期望,通过尊重、关心、激励,让学生们都能体验到从各自起点出发的成功,使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评价要有针对性
课堂教学评价不是主观随意性的,学生的年龄、性别、个性、情绪等都属于促使课堂教学评价具有客观性的因素,就像是教学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一样,课堂教学评价也要的针对性。
《了不起的小伙伴》是二年级上册的一个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跳绳展示”的环节。请同学们观察活动中的小伙伴,看看在这项游戏中能找到小伙伴哪些了不起的地方。活动设计的意图就是要得出结论——都很了不起。而且我预设了相当详细的评价:对跳得好的,跳得不好的,跳得很差的;对能发现的,不能发现的;对所有的同学……可想而知,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可是,学生的回答却不尽人意。
在评课时,赵教授给我特别指出了这点——这类似于比赛的课堂活动,应该有一个评价标准。而我预设的评价标准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让二年级的孩子去面对这样没有针对性的问题,肯定不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
马卡连柯曾说:“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提出坚定明确和公开的要求。”小学生个性特点明显,作为教师,除了要根据教学内容实施有效评价外,还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灵活运用多样化的语言给予及时、恰当、有针对性的评价。比如:对那些好学者,要多创造带头的机会,树立榜样作用,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优势;对那些后进、自卑的学生,要多创造鼓励的机会,给他们更多的关注,让他们体验成功,增强自信。此外,还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实施有效评价:低年级小学生一般都很活跃,他们会特别关注来自老师的评价鼓励。老师们可以采取多一些的直接表扬方式,指出他们的努力与进步;而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我判断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他们不仅仅只关注老师的评价,所以可以采用多一些的学生互评,自评等方式,做出更加具体的评价。
只有用心的采取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才能真正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关注“非语言”评价
“非语言”评价,顾名思义,就是教师不用语言,而是借助眼神、手势等一系列体态语言对学生的回答作无声的评价,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和真心诚意的关注。其实,在许多课堂上都有演说家的身影:一段激昂的评价使整个课堂感动,学生也因此而激动。试问,这样的感动是否真的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或许,这段评价的话语,学生能想到,那为何不让学生通过思考感悟,真情而发呢?我不否定课堂上老师那激情澎湃的评价带来的有效作用,可是有时候,在群情激动的课堂上,一个简单的手势或眼神,可能比激情评价的意义更深刻。
在执教六年级上册《光辉的历程》一课时,我播放了一段视频资料——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的伟大事迹。设计的这个环节是看完视频资料谈感想,而且我也预设了自认为不错的教学评价。可是没想到,一片抽泣声……一时间,整个课堂沉默了。
我想,在这样一个思维膨胀的时刻,所有的说教与评价都会变得毫无价值。最好的评价就是——适当的等待!等所有同学情感迸发的那一刻。
在默默地等待之后,学生们举起了手……我没有用“请你说”这类的课堂语言,只是微笑着点点头,做个“请”的手势;我也没有用课前设计好的“豪情万丈”的评价方案,只是微笑着点头、真诚的拍手、竖拇指、拥抱、安慰……当学生为课堂感动落泪时,你又怎能忍心出声去打扰?围绕一个主题,去诉说自己的感动,情真意切的回答又怎能一个好字了得?……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与现代“激情化课堂”相悖,可是,在这样的课堂上,我就是喜欢这样“无干扰的”请学生去好好的诉说自己的观点……
其实我觉得,不管课堂教学评价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它始终是为教学活动服务的,最简单、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评价方式。“而无声评价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师充满信赖和期待的热情中得到鼓舞和激励,以便顺利、准确地答完提问。”所以,在群情激昂的课堂上,那些“非语言”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或许会更有存在的价值。
总之,“评价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让我们怀着一颗师爱的心,时刻准备着为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有效评价,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让课堂真正精彩起来!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多边活动。课堂教学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有效的评价,可以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更有实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使课堂更精彩。那么,怎样的课堂教学评价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我借助课堂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几点看法:
一、评价要有真实性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表扬”的积极作用得到了充分地体现。老师们将“表扬”转化成各式各样的语言与形式,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课堂教学评价上。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孩子是需要鼓励与赏识。可是,盲目、失真的表扬,却会误导孩子,极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在五年级下册《至圣先师》中有个“孔子为什么被称为‘至圣先师’”的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班的小丽表现的很特别。她不说“影响”,不说“功绩”,只说是因为“公正”!在说原因时,则更是话里有话,“老师,孔子是很公正的。你看,资料上有他的主张——‘有教无类’。我想,他对学生也都是公平的,他肯定不会偏心。”
我明白她所指的“偏心事件”——是这样的:班里刚来了一个插班生,特内向。为了让她找到自信,我常常课上当众表扬她的进步、她的努力。我想:或许我做的太夸张了吧?不管怎样,对小丽这个一向直言不讳的孩子,直接的肯定或否定绝对不是一个好的评价方式。在我的提议下,班内围绕“公正”和“表扬”这两个话题展开简单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学生们在老师心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不管起点如何,只要有进步就该得到应有的表扬。
之后,我请小丽说说自己的想法。没想到,她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说:“老师,在说看法之前,我能不能先重新回答一下刚才那个问题?”……看着那双明亮的大眼睛,我想,这就是我真正想要的答案吧!
课后,那个新同学也对我说了自己的想法:“老师,其实你每次表扬我,我都不舒服。我真的希望你像批评别人那样批评我。因为,我好想和大家一样。不过,我知道你是为我好,你放心,我真的会努力的!”
是啊,还有什么比“好想和大家一样”更让老师伤心的?还有什么比“我真的会努力”更让老师开心的呢?
其实,课堂教学评价只是一种激励的手段。教育家斯塔佛尔姆也说过: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 教师在评价中所反映出来的对某种行为的褒贬会对学生再次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及时、真实地对某一问题或行为进行评价,从而为更多学生的再次实践提供经验或教训。
这就要求老师们一方面不能用“过度批判”来打击学生的自信,另一方面也不能用“泛滥的师爱”来培养学生的惰性。它需要老师们去关注学生的心理,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去公正、真实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个问题。在课堂上,我们要对所有学生寄予同样的深切期望,通过尊重、关心、激励,让学生们都能体验到从各自起点出发的成功,使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评价要有针对性
课堂教学评价不是主观随意性的,学生的年龄、性别、个性、情绪等都属于促使课堂教学评价具有客观性的因素,就像是教学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一样,课堂教学评价也要的针对性。
《了不起的小伙伴》是二年级上册的一个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跳绳展示”的环节。请同学们观察活动中的小伙伴,看看在这项游戏中能找到小伙伴哪些了不起的地方。活动设计的意图就是要得出结论——都很了不起。而且我预设了相当详细的评价:对跳得好的,跳得不好的,跳得很差的;对能发现的,不能发现的;对所有的同学……可想而知,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可是,学生的回答却不尽人意。
在评课时,赵教授给我特别指出了这点——这类似于比赛的课堂活动,应该有一个评价标准。而我预设的评价标准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让二年级的孩子去面对这样没有针对性的问题,肯定不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
马卡连柯曾说:“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提出坚定明确和公开的要求。”小学生个性特点明显,作为教师,除了要根据教学内容实施有效评价外,还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灵活运用多样化的语言给予及时、恰当、有针对性的评价。比如:对那些好学者,要多创造带头的机会,树立榜样作用,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优势;对那些后进、自卑的学生,要多创造鼓励的机会,给他们更多的关注,让他们体验成功,增强自信。此外,还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实施有效评价:低年级小学生一般都很活跃,他们会特别关注来自老师的评价鼓励。老师们可以采取多一些的直接表扬方式,指出他们的努力与进步;而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我判断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他们不仅仅只关注老师的评价,所以可以采用多一些的学生互评,自评等方式,做出更加具体的评价。
只有用心的采取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才能真正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关注“非语言”评价
“非语言”评价,顾名思义,就是教师不用语言,而是借助眼神、手势等一系列体态语言对学生的回答作无声的评价,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和真心诚意的关注。其实,在许多课堂上都有演说家的身影:一段激昂的评价使整个课堂感动,学生也因此而激动。试问,这样的感动是否真的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或许,这段评价的话语,学生能想到,那为何不让学生通过思考感悟,真情而发呢?我不否定课堂上老师那激情澎湃的评价带来的有效作用,可是有时候,在群情激动的课堂上,一个简单的手势或眼神,可能比激情评价的意义更深刻。
在执教六年级上册《光辉的历程》一课时,我播放了一段视频资料——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的伟大事迹。设计的这个环节是看完视频资料谈感想,而且我也预设了自认为不错的教学评价。可是没想到,一片抽泣声……一时间,整个课堂沉默了。
我想,在这样一个思维膨胀的时刻,所有的说教与评价都会变得毫无价值。最好的评价就是——适当的等待!等所有同学情感迸发的那一刻。
在默默地等待之后,学生们举起了手……我没有用“请你说”这类的课堂语言,只是微笑着点点头,做个“请”的手势;我也没有用课前设计好的“豪情万丈”的评价方案,只是微笑着点头、真诚的拍手、竖拇指、拥抱、安慰……当学生为课堂感动落泪时,你又怎能忍心出声去打扰?围绕一个主题,去诉说自己的感动,情真意切的回答又怎能一个好字了得?……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与现代“激情化课堂”相悖,可是,在这样的课堂上,我就是喜欢这样“无干扰的”请学生去好好的诉说自己的观点……
其实我觉得,不管课堂教学评价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它始终是为教学活动服务的,最简单、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评价方式。“而无声评价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师充满信赖和期待的热情中得到鼓舞和激励,以便顺利、准确地答完提问。”所以,在群情激昂的课堂上,那些“非语言”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或许会更有存在的价值。
总之,“评价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让我们怀着一颗师爱的心,时刻准备着为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有效评价,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让课堂真正精彩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