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景课堂”是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完美融合的一种新型授课方式,是“互联网 ”教育模式的落地式应用,是深度学习理念下情境化教学的一种直观体现,也是疫情状态下新的研学模式的再拓展,更是海外传播百年红色党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较之以往的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实景课堂”是一次从理念到实际操作都具有革命性突破的尝试。
近年来,宜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携手专业机构,深入开展了“实景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从部分学校个别老师的局部探索起步到全市范围的区域推进,从部分学科的单打独斗到全学科乃至线上研学的全面铺开,再到联合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在全球联网,扎实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课程改革与“互联网 ”深度融合的课堂革命
课程改革引发的课堂教学改革已在多个层面取得突破性效果,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有了实质性改变,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也在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向前推进,但离真正实现“互联网 ”走进课堂似乎尚有较大的距离。“实景课堂”的出现,使得这一授课形式成为日常教学中随时可见的情形。
“实景课堂”依托互联网,深度融合现代科技,将自然和社会环境“装”进课堂,通过交互式教学,更新学习认知方式,改变传统课堂结构,实现多元智能发展,这样的教学模式突破了时空限制,解锁了教育信息化的新模式。内景教师现场授课的过程中,可随时切换到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实景,外景教师除介绍相关实景内容外,还可与学生互动,让学习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这样的情境设置使授课过程不仅更加形象生动,还能够激发学生联想、想象并主动探究、推理的兴趣,也使教师自觉地将教学设计的重心不断向学生自主深度学习的方向倾斜。
学科实景课堂教学有不少经典案例。宜昌市人文艺术高中语文教研组长徐娟老师的《以诗读城,慢品扬州》,选取姜夔《扬州慢》及多篇与扬州有关的诗文开展群文教学,将当下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与实景课堂结合在一起,并将课堂教学内容与水墨画般的揚州美景有机串联,真实地加以呈现,在“歌吹是扬州”“烽火扬州路”两部分中带领学生品读经典,升华情感,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感受扬州的无尽繁盛和金人入侵之后的“黍离之悲”。出现在外景地的王云洲老师是宜昌市人文艺术高中历史教研组长、宜昌市历史学科带头人,他结合扬州实景提出了不少既有趣味性又有研讨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极大的探究兴趣,同时也促进了语文和历史两大学科间的教学融合,将远程实景的视觉冲击与近距离头脑思维风暴的交互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宜昌市夷陵中学特级教师熊云贵执教《电解原理的应用——氯碱工业》,将课堂教学与化学工厂的真实现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深入学习了工厂中电解设备的工作原理、氯碱工业的相关产品,不仅扩展和补充了书本上的知识点,有效形成了书本知识的提高和升级,让学生明白了化学的广泛用途以及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在课程进行过程中,现场展示的很多产品和材料的应用,甚至是线上线下观课的化学老师们都不知道的,当化工厂厂长谈到现在很多化工精密机械还都是依赖进口时,现场气氛被迅速点燃,学生现场发言表示,少年强则国强,要积极学习理科高端理论,未来投身祖国的高新化工科技领域,攻克国外垄断技术。这节化学课不仅成为学科实景课堂的经典展示,也成为德育融入学科教学的典范代表。
国家级研学营地线上研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作为重要的国家级研学营地,宜昌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学校承担着重要的区域研学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如何开展研学,疫情后如何完善研学流程,形成行前、行中、行后有机结合的研学体系;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覆盖更广大的学生群体,促进学生认识更为广大的世界,扩大视野、提高眼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研学营地重点研究的课题。2021年3月开学之际,宜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宜昌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学校联手推出了《生态小公民——垃圾分类研学实景课堂》,将学校、餐厨垃圾处理厂等多个场地的环保活动实时实景展现出来,通过垃圾分类辩论赛、定向赛、情景剧、专家解答等多种形式,将垃圾的来源、危害、二次利用、分类处理方式以及垃圾分类的重要性等环保知识用更加趣味、深入、透彻的方式传递给宜昌全市的中小学生。本节实景课堂开创性地实现了宜昌区域48万名中小学生同步学习、同步互动的全新授课形式,还有不少外地学校实时连线观摩,不但加强了当地的环保宣传,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将传统线下研学难以进入的环保企业和单位全方位呈现在学生面前,达到了极佳的学习效果。按照计划,宜昌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学校年内还将推出《大国重器——三峡大坝研学旅行实景课堂》《文化传承——茶马古道研学旅行实景课堂》《爱国教育——三国古战场研学旅行实景课堂》等,全面展示宜昌云上研学的资源储备。
研学实景课堂一方面让学生通过线上观看,近距离了解研学内容,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向往之情,为未来实地研学考察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对宜昌及全国各地研学基地的强化宣传,架设研学基地与基层学校及学生家长间的桥梁。例如,重庆红蜻蜓植物油脂有限公司作为教育部中小学研学基地,一直受困于对外宣传不够、研学群体难以扩展等问题,针对这一情况,他们邀请专业机构协助设计制作了实景云研学教学课程,将油脂原产地、生产加工工厂等真实场景搬进课堂,引导学生学习了解油脂生产、加工及储运的全部过程和原理,弥补了线下研学安全性差、微观观察不足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稳定的弊端,大大提升了研学效果。这是首次将工业企业内部生产运行情况真实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直观地了解课堂知识和现实运用的结合。湖北、重庆、江苏、广东、云南等省市16000多名学生同步观看了课程,并与研学基地现场的老师互动,产生了轰动效应。通过这节课,大大提升了该基地的声望和口碑。
红色党史教育的最佳载体
2020年10月,由宜昌市教育局组织、宜昌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学校具体承办的“宜昌万名学生红色行”研学旅行活动走进黄冈市红安县革命老区,开启红色研学之旅。研学旅行活动对象为宜昌各县市区八年级学生,活动为期4天。在两个月时间内,每周组织两批学生,每批学生约300人。活动围绕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以“追寻将军足迹,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引导学生结合红安红色县情了解革命历史,认识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在研学过程中将党史学习教育与学生自主实践探究相结合,取得了极佳的效果。活动全程被完整记录下来并实景呈现,受到各界好评。
近年来,宜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携手专业机构,深入开展了“实景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从部分学校个别老师的局部探索起步到全市范围的区域推进,从部分学科的单打独斗到全学科乃至线上研学的全面铺开,再到联合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在全球联网,扎实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课程改革与“互联网 ”深度融合的课堂革命
课程改革引发的课堂教学改革已在多个层面取得突破性效果,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有了实质性改变,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也在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向前推进,但离真正实现“互联网 ”走进课堂似乎尚有较大的距离。“实景课堂”的出现,使得这一授课形式成为日常教学中随时可见的情形。
“实景课堂”依托互联网,深度融合现代科技,将自然和社会环境“装”进课堂,通过交互式教学,更新学习认知方式,改变传统课堂结构,实现多元智能发展,这样的教学模式突破了时空限制,解锁了教育信息化的新模式。内景教师现场授课的过程中,可随时切换到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实景,外景教师除介绍相关实景内容外,还可与学生互动,让学习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这样的情境设置使授课过程不仅更加形象生动,还能够激发学生联想、想象并主动探究、推理的兴趣,也使教师自觉地将教学设计的重心不断向学生自主深度学习的方向倾斜。
学科实景课堂教学有不少经典案例。宜昌市人文艺术高中语文教研组长徐娟老师的《以诗读城,慢品扬州》,选取姜夔《扬州慢》及多篇与扬州有关的诗文开展群文教学,将当下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与实景课堂结合在一起,并将课堂教学内容与水墨画般的揚州美景有机串联,真实地加以呈现,在“歌吹是扬州”“烽火扬州路”两部分中带领学生品读经典,升华情感,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感受扬州的无尽繁盛和金人入侵之后的“黍离之悲”。出现在外景地的王云洲老师是宜昌市人文艺术高中历史教研组长、宜昌市历史学科带头人,他结合扬州实景提出了不少既有趣味性又有研讨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极大的探究兴趣,同时也促进了语文和历史两大学科间的教学融合,将远程实景的视觉冲击与近距离头脑思维风暴的交互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宜昌市夷陵中学特级教师熊云贵执教《电解原理的应用——氯碱工业》,将课堂教学与化学工厂的真实现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深入学习了工厂中电解设备的工作原理、氯碱工业的相关产品,不仅扩展和补充了书本上的知识点,有效形成了书本知识的提高和升级,让学生明白了化学的广泛用途以及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在课程进行过程中,现场展示的很多产品和材料的应用,甚至是线上线下观课的化学老师们都不知道的,当化工厂厂长谈到现在很多化工精密机械还都是依赖进口时,现场气氛被迅速点燃,学生现场发言表示,少年强则国强,要积极学习理科高端理论,未来投身祖国的高新化工科技领域,攻克国外垄断技术。这节化学课不仅成为学科实景课堂的经典展示,也成为德育融入学科教学的典范代表。
国家级研学营地线上研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作为重要的国家级研学营地,宜昌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学校承担着重要的区域研学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如何开展研学,疫情后如何完善研学流程,形成行前、行中、行后有机结合的研学体系;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覆盖更广大的学生群体,促进学生认识更为广大的世界,扩大视野、提高眼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研学营地重点研究的课题。2021年3月开学之际,宜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宜昌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学校联手推出了《生态小公民——垃圾分类研学实景课堂》,将学校、餐厨垃圾处理厂等多个场地的环保活动实时实景展现出来,通过垃圾分类辩论赛、定向赛、情景剧、专家解答等多种形式,将垃圾的来源、危害、二次利用、分类处理方式以及垃圾分类的重要性等环保知识用更加趣味、深入、透彻的方式传递给宜昌全市的中小学生。本节实景课堂开创性地实现了宜昌区域48万名中小学生同步学习、同步互动的全新授课形式,还有不少外地学校实时连线观摩,不但加强了当地的环保宣传,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将传统线下研学难以进入的环保企业和单位全方位呈现在学生面前,达到了极佳的学习效果。按照计划,宜昌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学校年内还将推出《大国重器——三峡大坝研学旅行实景课堂》《文化传承——茶马古道研学旅行实景课堂》《爱国教育——三国古战场研学旅行实景课堂》等,全面展示宜昌云上研学的资源储备。
研学实景课堂一方面让学生通过线上观看,近距离了解研学内容,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向往之情,为未来实地研学考察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对宜昌及全国各地研学基地的强化宣传,架设研学基地与基层学校及学生家长间的桥梁。例如,重庆红蜻蜓植物油脂有限公司作为教育部中小学研学基地,一直受困于对外宣传不够、研学群体难以扩展等问题,针对这一情况,他们邀请专业机构协助设计制作了实景云研学教学课程,将油脂原产地、生产加工工厂等真实场景搬进课堂,引导学生学习了解油脂生产、加工及储运的全部过程和原理,弥补了线下研学安全性差、微观观察不足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稳定的弊端,大大提升了研学效果。这是首次将工业企业内部生产运行情况真实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直观地了解课堂知识和现实运用的结合。湖北、重庆、江苏、广东、云南等省市16000多名学生同步观看了课程,并与研学基地现场的老师互动,产生了轰动效应。通过这节课,大大提升了该基地的声望和口碑。
红色党史教育的最佳载体
2020年10月,由宜昌市教育局组织、宜昌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学校具体承办的“宜昌万名学生红色行”研学旅行活动走进黄冈市红安县革命老区,开启红色研学之旅。研学旅行活动对象为宜昌各县市区八年级学生,活动为期4天。在两个月时间内,每周组织两批学生,每批学生约300人。活动围绕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以“追寻将军足迹,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引导学生结合红安红色县情了解革命历史,认识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在研学过程中将党史学习教育与学生自主实践探究相结合,取得了极佳的效果。活动全程被完整记录下来并实景呈现,受到各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