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育的本质决定其必须承担起培养人的重任。小说蕴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思索、对人性的展示、对生命意蕴的揭示。教材中的小说是感悟人生真谛的范本,小说阅读教学应充分发挥其人生教育功能。语文教师应从思想认识上修正学生阅读小说的目的和方法,摒弃陈旧的、浅层次的小说教学方法,以“审美人生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引进课本以外的大量的优秀小说,引导学生做感悟人生的有心人。教师应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关键词】小说阅读;美育;人生教育
【作者简介】曾茵,高级教师,广西特级教师,致力于研究与实践“大语文教育”。 美育是中学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一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而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应包括学生对人生的审美观念,要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人性、感悟人生,要着眼于学生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精神旨趣、完善人格的建树[1]。而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小说阅读,由于其特质,更应充分发挥其人生教育功能。
一、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实施人生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首先,实施人生教育是由中学生的成长需要决定的。对于成长中的中学生来说,他们既真实地生活在社会中,又未踏出校园,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人生,他们渴望了解、融入社会,又会感到困惑、迷惘。此外,由于长期处于近乎封闭的学习环境,社会阅历不深,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识别真善美、假恶丑的标准,缺乏相应的识别能力,而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负面影响,又不同程度地左右着他们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的健康成长的确有赖于教育者的悉心教育和引导。
其次,不容回避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学生没有足够的能力与时间参与高级审美活动,对许多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学作品知之甚少。他们喜好新奇与时髦的特点,又决定了他们更喜欢那些注重个体的情感宣泄,且主题、形式及构成要素都更通俗易懂的现代文学艺术。一些格调低俗的漫画和武侠、言情小说常见于他们的阅读空间。中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不正确看法和态度往往就在这样的阅读中形成了。因此,促进学生审美鉴别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对人性美、人生美和社会美的领悟力,语文教育责无旁贷。
再者,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以育人为中心,始终体现着对人的成长的关怀。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承担起培养人、塑造人的重任,必须引导学生洞察人生,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目的与意义,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和生活方式。这也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体现。事实上,在外国,文学作品教材就担负着思想品德教育和文学教育的双重使命,就前者而言,它又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启蒙教育和人生教育。在我国何尝不是如此?语文教材中大量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多样的社会现象,为实施人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媒介。
小说作为一种以叙事见长的文学体裁,侧重对生活的冷静客观的再现,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人生意义。因为它是一个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作者通过这种特殊方式,力图理解各种事物是怎样意味深长地相互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小说教育读者、启迪读者的目的[2]。一篇(部)优秀的小说,总是展现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并透过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表现作者对人生的思索,对人性的展示,对生命意蕴的揭示。它好比一扇七彩生活的窗户,能让读者从这里了解社会,了解历史,了解人生,从而获得精神上的种种意趣和慰藉。可以说,小说是一位很好的“人生导师”。
占了高中语文教材相当大分量的小说,在引导学生体认生命、感悟人生方面是功不可没的。高中新课标语文必修课本和选修课本收录的小说,每一篇都深含着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与感悟,一篇课文就是一个认识人性、感悟人生的范本。这些小说展现了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和人生世相;而那些活灵活现的人物,无一不体现着人性的光辉或阴暗,是人的精神和心灵的真实体现,更像一面面人性的镜子,照出人的深刻内涵,警醒和教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认识这些人物,能使他们观照自己的情感、精神,乃至自己所处的这个社会,从而反思人(包括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并展开对生存世界的理解、探索和改造。
二、小说阅读教学实施人生教育的途径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在进行小说阅读教学时应让小说成为学生认识社会、感悟人生、提升灵魂的好导师。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1在认识上修正学生阅读小说的目的和方法
这是实施人生教育的前提条件。高中生普遍对小说阅读感兴趣,但这种兴趣往往只停留在追求故事情节上。有的学生说,他们阅读时似乎很“过瘾”,过后小说中的人和事却很快就在脑海中消失了,没能品出小说的真味,没能领略小说的真正魅力。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确,小说创作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小说鉴赏的主要兴趣也应该放在小说的人物上。我们要看这个作品塑造了怎样的人物,有怎样的个性,蕴含了什么值得人们深思的有价值的内涵。在小说所创设的艺术世界里,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态度、解释、情感、理想等,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传达。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在小说中都有存在的可能性,这是小说最基本的美学意义。而小说中的人物要比生活中的人物更趋复杂化、典型化。有句话说得好:“会看小说的看人物,不会看小说的看故事。”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实现从“看热闹”到“看门道”的跨越。
2摒弃陈旧的、浅层次的小说教学方法
不少教师教读小说“三要素不离口,三板斧(读课文、解析三要素、归纳主题思想)不离手”。笔者以前也曾这样做。这种教学方法虽能从一定程度上教会学生如何看小说,但不一定能让学生領略小说中隐含的“魂”,甚至有人生教育实施失职之嫌。教师除了有计划、有步骤地教给学生小说阅读的方法,还应引导学生深入小说人物的灵魂,关注特定的人的特定生存状态和命运走向,努力挖掘作品中的人生意义,提高小说阅读鉴赏的层次。事实上,小说的作者绝不仅仅是向读者述说这样的“事”、这样的“人”,小说也不仅仅是作者个体思想情感的体验,它还包含着作者对人性、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对人生境界的追求。比如我们除了引导学生通过解读课文“认识”小说的人物,还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认清这些人物身上体现的人性弱点,如麻木、冷漠、懦弱、奴性、懒惰、虚荣、嫉妒、自私、狭隘、幸灾乐祸、趋炎附势、急功近利、妄自尊大……并做深一层的反省:在批判这些人性弱点的同时,对照自己或周围的人,借此反思人的思想意识和生存状态,提升自己的灵魂。有位学生在读了《阿Q正传》之后,写了这么一段反省文字:“每一次懈怠,我何尝不是活脱脱的一个阿Q?拼命找种种理由掩饰失败的窘态,隐藏‘懒惰’这个致命伤。如此下去,只会一天天懒下去,直至‘烂’掉。”这样的反思,不正证明他又获得了一次人生的进步吗?如果教师仅仅让学生了解小说的“三要素”,是不会有这样的教育效果的。 还需指出的是,部分教师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常常机械地、空洞地给课文贴“标签”,而没有挖掘小说中“人性”和“人生”的内涵,没有教师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真切而深刻的感悟,没有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学生对这些“假”“大”“空”的话语敬而远之,索然寡味,更谈不上享受“美”了。不改变这种局面,人生教育就无法真正落到实处。这是我们应该好好反思的问题。
3树立“审美人生教育”观念
小说通过一个个带有作者强烈主观倾向的生动的形象,展现了或高尚,或低俗,或平庸的人生态度和生存状态。教师应立足课文并紧扣课文,把审美与育人结合起来,在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要引导学生由作品反观自己、反省自己,完成对人生之道、生命之道的领悟。也就是说,学生在提高艺术品位的同时提高人生品位。沈从文的《边城》,没有轰轰烈烈,没有缠缠绵绵,而是青山绿水,是“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的美景盛情,是人物之间淡之又淡的种种关系。学生初读时,多会觉得淡而无味。其实,这些都展示了“人生的一种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这种田园诗歌式的意境包含着作者對人性和爱的诠释。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了解作者的心境与人生追求的基础上,反复阅读课文的精彩之处,体味田园诗歌式的意境,体味人物丰富且纯洁的内心世界,体味淳朴清澈的人间真情(亲情、友情、爱情等),从而使其领会人生真谛,并受到心灵的洗礼,唤起对纯净如水的美好的人生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4让课外优秀小说走进学生阅读视野
课本的小说是很好的范例,而课外的优秀小说也应走进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在更丰富的艺术形象展示中获得美的享受,在美的陶冶中获得思想的启迪、人生的感悟,帮助他们从困惑、矛盾中找到观察世界的正确视角,养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从而顺利地踏上人生道路。
首先,教师要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阅读书目。除了新课标已推荐的小说作品,还可推介《牛虻》《飘》《斯巴达克斯》《四世同堂》《穆斯林的葬礼》等,这些小说对学生认识人生大有裨益。
其次,要抓住关键之处阅读鉴赏,领略人生况味。比如,学生喜爱的小说之一《简·爱》中,在罗彻斯特瞎了眼睛,陷入一无所有、孤苦无依的困境的时候,简·爱却像天使一样回到他身边,与他共度劫后余生。笔者引导学生反复体味这个情节,让他们读出简·爱心中的渴望平等的女性意识,读出其对真爱的理解,读出其独立自尊的人格。再由简·爱联想到杜十娘、郝思嘉、林道静、冷清秋,甚至还有戏剧作品人物陈白露、娜拉,进而联想到自己身边的形形色色的女性,由此而引发学生对人的生存状态、价值取向及社会人生的思考,并唤起学生对高贵人格和美好人生的追求。
最后,要“投其所好”,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小说中收获人生的真谛。高中生对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和中学生写的小说比较感兴趣。而有的教师将其视为“洪水猛兽”,不遗余力地去“堵”。其实,与其“堵”,不如“导”,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人物形象和社会现实,在阅读中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并学会分辨小说的优劣,从而提高欣赏品味,这不也是一种可喜的收获吗?比如说,金庸的武侠小说,对人生、社会、历史就做了很好的诠释。一个人究竟怎样对待“情”?怎样在社会上立足?应做怎样的价值取舍?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在金庸笔下侠士的生命历程中找到答案。再比如说,爱情是人生美好的情感之一,不必责怪学生对言情小说爱不释手。其实,有的言情小说也寄寓了作者对高贵人格的赞美和对纯洁美好爱情的向往。只要教师好好引导学生阅读有品位的作品,学生们将能更加明确怎样做一个真正有品位的人。提高了对美的鉴别力,提高了阅读的品位,学生就能自觉地拒绝低俗小说的入侵。
5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要想发挥小说阅读教学的人生教育功能,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养成“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在小说阅读中不要只是停留在追求情节、了解某个(些)人物的浅层次上,而要透过小说,认识人性的弱点或优点,体悟生命的价值,洞察社会人生,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修正自己的人生坐标;要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小说,引发对其身边发生的精彩纷呈的事件的关注、思考和感悟,做感悟生活的有心人,甚至做感悟生命的思想者。为此,教师要给予一些如思考的角度、小说与现实的联系等方面的提示,并提供交流的机会。只有引导学生真正地思考现实人生中的种种问题,才能真正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历史忧患感——这正是语文培养人文精神之责任。
6引导学生“读有字之书,悟无字人生”
要使学生“读有字之书,悟无字人生”,教师的引导、培养必不可少,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感动学生,教师必须先感动自己。教师要做感悟人生的有心人,要经常与学生交流看小说的感触,交流对人性、生命和社会的看法,力求以自身开阔的视野、深邃的思维、强健的人格去召唤学生、感染学生,从而达到培养人的目标。跳出小说阅读教学这个话题,从更宽泛的角度说,语文教师应达到这样一种境界——有对文学作品(包括小说)的解读能力,有对世界及人生的理性认识,更有崇高的人格力量。人们常说语文是一门可以改变人的气质的学科,优秀的语文教师本身就应该是有气质的人,这种气质是“探奥发微,格物致知的智慧”,是“真善美的心灵陶冶”,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说到底,是一种光芒四射的人格魅力[3]。而教师的人格魅力何尝不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这正是教师“以精神振奋精神,以气质影响气质,以人格塑造人格”的职责。
有人说过:“当代中学生的人文精神库藏中,仅有三四千个汉字,几套武打小说,十几个崇拜的影视歌舞明星,几十张碟片外加若干首流行歌曲。”笔者认为,现在应该还要加上无所不包的网络文学,这让笔者更深感语文教育任重而道远。“阅读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应引导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学会阅读小说,在小说中读懂人性、读懂社会、读懂人生,并且使自身的人格和灵魂在阅读名篇名著中悄然升华,闪耀人性的光辉,从而超越现实界限,进入审美世界,开创新的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1]杜卫.美育学概论:第2版[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
[2]魏饴.小说鉴赏入门[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李镇西.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M].修订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关键词】小说阅读;美育;人生教育
【作者简介】曾茵,高级教师,广西特级教师,致力于研究与实践“大语文教育”。 美育是中学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一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而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应包括学生对人生的审美观念,要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人性、感悟人生,要着眼于学生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精神旨趣、完善人格的建树[1]。而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小说阅读,由于其特质,更应充分发挥其人生教育功能。
一、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实施人生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首先,实施人生教育是由中学生的成长需要决定的。对于成长中的中学生来说,他们既真实地生活在社会中,又未踏出校园,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人生,他们渴望了解、融入社会,又会感到困惑、迷惘。此外,由于长期处于近乎封闭的学习环境,社会阅历不深,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识别真善美、假恶丑的标准,缺乏相应的识别能力,而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负面影响,又不同程度地左右着他们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的健康成长的确有赖于教育者的悉心教育和引导。
其次,不容回避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学生没有足够的能力与时间参与高级审美活动,对许多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学作品知之甚少。他们喜好新奇与时髦的特点,又决定了他们更喜欢那些注重个体的情感宣泄,且主题、形式及构成要素都更通俗易懂的现代文学艺术。一些格调低俗的漫画和武侠、言情小说常见于他们的阅读空间。中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不正确看法和态度往往就在这样的阅读中形成了。因此,促进学生审美鉴别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对人性美、人生美和社会美的领悟力,语文教育责无旁贷。
再者,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以育人为中心,始终体现着对人的成长的关怀。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承担起培养人、塑造人的重任,必须引导学生洞察人生,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目的与意义,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和生活方式。这也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体现。事实上,在外国,文学作品教材就担负着思想品德教育和文学教育的双重使命,就前者而言,它又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启蒙教育和人生教育。在我国何尝不是如此?语文教材中大量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多样的社会现象,为实施人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媒介。
小说作为一种以叙事见长的文学体裁,侧重对生活的冷静客观的再现,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人生意义。因为它是一个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作者通过这种特殊方式,力图理解各种事物是怎样意味深长地相互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小说教育读者、启迪读者的目的[2]。一篇(部)优秀的小说,总是展现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并透过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表现作者对人生的思索,对人性的展示,对生命意蕴的揭示。它好比一扇七彩生活的窗户,能让读者从这里了解社会,了解历史,了解人生,从而获得精神上的种种意趣和慰藉。可以说,小说是一位很好的“人生导师”。
占了高中语文教材相当大分量的小说,在引导学生体认生命、感悟人生方面是功不可没的。高中新课标语文必修课本和选修课本收录的小说,每一篇都深含着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与感悟,一篇课文就是一个认识人性、感悟人生的范本。这些小说展现了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和人生世相;而那些活灵活现的人物,无一不体现着人性的光辉或阴暗,是人的精神和心灵的真实体现,更像一面面人性的镜子,照出人的深刻内涵,警醒和教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认识这些人物,能使他们观照自己的情感、精神,乃至自己所处的这个社会,从而反思人(包括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并展开对生存世界的理解、探索和改造。
二、小说阅读教学实施人生教育的途径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在进行小说阅读教学时应让小说成为学生认识社会、感悟人生、提升灵魂的好导师。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1在认识上修正学生阅读小说的目的和方法
这是实施人生教育的前提条件。高中生普遍对小说阅读感兴趣,但这种兴趣往往只停留在追求故事情节上。有的学生说,他们阅读时似乎很“过瘾”,过后小说中的人和事却很快就在脑海中消失了,没能品出小说的真味,没能领略小说的真正魅力。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确,小说创作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小说鉴赏的主要兴趣也应该放在小说的人物上。我们要看这个作品塑造了怎样的人物,有怎样的个性,蕴含了什么值得人们深思的有价值的内涵。在小说所创设的艺术世界里,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态度、解释、情感、理想等,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传达。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在小说中都有存在的可能性,这是小说最基本的美学意义。而小说中的人物要比生活中的人物更趋复杂化、典型化。有句话说得好:“会看小说的看人物,不会看小说的看故事。”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实现从“看热闹”到“看门道”的跨越。
2摒弃陈旧的、浅层次的小说教学方法
不少教师教读小说“三要素不离口,三板斧(读课文、解析三要素、归纳主题思想)不离手”。笔者以前也曾这样做。这种教学方法虽能从一定程度上教会学生如何看小说,但不一定能让学生領略小说中隐含的“魂”,甚至有人生教育实施失职之嫌。教师除了有计划、有步骤地教给学生小说阅读的方法,还应引导学生深入小说人物的灵魂,关注特定的人的特定生存状态和命运走向,努力挖掘作品中的人生意义,提高小说阅读鉴赏的层次。事实上,小说的作者绝不仅仅是向读者述说这样的“事”、这样的“人”,小说也不仅仅是作者个体思想情感的体验,它还包含着作者对人性、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对人生境界的追求。比如我们除了引导学生通过解读课文“认识”小说的人物,还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认清这些人物身上体现的人性弱点,如麻木、冷漠、懦弱、奴性、懒惰、虚荣、嫉妒、自私、狭隘、幸灾乐祸、趋炎附势、急功近利、妄自尊大……并做深一层的反省:在批判这些人性弱点的同时,对照自己或周围的人,借此反思人的思想意识和生存状态,提升自己的灵魂。有位学生在读了《阿Q正传》之后,写了这么一段反省文字:“每一次懈怠,我何尝不是活脱脱的一个阿Q?拼命找种种理由掩饰失败的窘态,隐藏‘懒惰’这个致命伤。如此下去,只会一天天懒下去,直至‘烂’掉。”这样的反思,不正证明他又获得了一次人生的进步吗?如果教师仅仅让学生了解小说的“三要素”,是不会有这样的教育效果的。 还需指出的是,部分教师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常常机械地、空洞地给课文贴“标签”,而没有挖掘小说中“人性”和“人生”的内涵,没有教师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真切而深刻的感悟,没有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学生对这些“假”“大”“空”的话语敬而远之,索然寡味,更谈不上享受“美”了。不改变这种局面,人生教育就无法真正落到实处。这是我们应该好好反思的问题。
3树立“审美人生教育”观念
小说通过一个个带有作者强烈主观倾向的生动的形象,展现了或高尚,或低俗,或平庸的人生态度和生存状态。教师应立足课文并紧扣课文,把审美与育人结合起来,在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要引导学生由作品反观自己、反省自己,完成对人生之道、生命之道的领悟。也就是说,学生在提高艺术品位的同时提高人生品位。沈从文的《边城》,没有轰轰烈烈,没有缠缠绵绵,而是青山绿水,是“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的美景盛情,是人物之间淡之又淡的种种关系。学生初读时,多会觉得淡而无味。其实,这些都展示了“人生的一种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这种田园诗歌式的意境包含着作者對人性和爱的诠释。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了解作者的心境与人生追求的基础上,反复阅读课文的精彩之处,体味田园诗歌式的意境,体味人物丰富且纯洁的内心世界,体味淳朴清澈的人间真情(亲情、友情、爱情等),从而使其领会人生真谛,并受到心灵的洗礼,唤起对纯净如水的美好的人生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4让课外优秀小说走进学生阅读视野
课本的小说是很好的范例,而课外的优秀小说也应走进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在更丰富的艺术形象展示中获得美的享受,在美的陶冶中获得思想的启迪、人生的感悟,帮助他们从困惑、矛盾中找到观察世界的正确视角,养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从而顺利地踏上人生道路。
首先,教师要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阅读书目。除了新课标已推荐的小说作品,还可推介《牛虻》《飘》《斯巴达克斯》《四世同堂》《穆斯林的葬礼》等,这些小说对学生认识人生大有裨益。
其次,要抓住关键之处阅读鉴赏,领略人生况味。比如,学生喜爱的小说之一《简·爱》中,在罗彻斯特瞎了眼睛,陷入一无所有、孤苦无依的困境的时候,简·爱却像天使一样回到他身边,与他共度劫后余生。笔者引导学生反复体味这个情节,让他们读出简·爱心中的渴望平等的女性意识,读出其对真爱的理解,读出其独立自尊的人格。再由简·爱联想到杜十娘、郝思嘉、林道静、冷清秋,甚至还有戏剧作品人物陈白露、娜拉,进而联想到自己身边的形形色色的女性,由此而引发学生对人的生存状态、价值取向及社会人生的思考,并唤起学生对高贵人格和美好人生的追求。
最后,要“投其所好”,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小说中收获人生的真谛。高中生对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和中学生写的小说比较感兴趣。而有的教师将其视为“洪水猛兽”,不遗余力地去“堵”。其实,与其“堵”,不如“导”,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人物形象和社会现实,在阅读中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并学会分辨小说的优劣,从而提高欣赏品味,这不也是一种可喜的收获吗?比如说,金庸的武侠小说,对人生、社会、历史就做了很好的诠释。一个人究竟怎样对待“情”?怎样在社会上立足?应做怎样的价值取舍?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在金庸笔下侠士的生命历程中找到答案。再比如说,爱情是人生美好的情感之一,不必责怪学生对言情小说爱不释手。其实,有的言情小说也寄寓了作者对高贵人格的赞美和对纯洁美好爱情的向往。只要教师好好引导学生阅读有品位的作品,学生们将能更加明确怎样做一个真正有品位的人。提高了对美的鉴别力,提高了阅读的品位,学生就能自觉地拒绝低俗小说的入侵。
5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要想发挥小说阅读教学的人生教育功能,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养成“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在小说阅读中不要只是停留在追求情节、了解某个(些)人物的浅层次上,而要透过小说,认识人性的弱点或优点,体悟生命的价值,洞察社会人生,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修正自己的人生坐标;要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小说,引发对其身边发生的精彩纷呈的事件的关注、思考和感悟,做感悟生活的有心人,甚至做感悟生命的思想者。为此,教师要给予一些如思考的角度、小说与现实的联系等方面的提示,并提供交流的机会。只有引导学生真正地思考现实人生中的种种问题,才能真正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历史忧患感——这正是语文培养人文精神之责任。
6引导学生“读有字之书,悟无字人生”
要使学生“读有字之书,悟无字人生”,教师的引导、培养必不可少,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感动学生,教师必须先感动自己。教师要做感悟人生的有心人,要经常与学生交流看小说的感触,交流对人性、生命和社会的看法,力求以自身开阔的视野、深邃的思维、强健的人格去召唤学生、感染学生,从而达到培养人的目标。跳出小说阅读教学这个话题,从更宽泛的角度说,语文教师应达到这样一种境界——有对文学作品(包括小说)的解读能力,有对世界及人生的理性认识,更有崇高的人格力量。人们常说语文是一门可以改变人的气质的学科,优秀的语文教师本身就应该是有气质的人,这种气质是“探奥发微,格物致知的智慧”,是“真善美的心灵陶冶”,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说到底,是一种光芒四射的人格魅力[3]。而教师的人格魅力何尝不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这正是教师“以精神振奋精神,以气质影响气质,以人格塑造人格”的职责。
有人说过:“当代中学生的人文精神库藏中,仅有三四千个汉字,几套武打小说,十几个崇拜的影视歌舞明星,几十张碟片外加若干首流行歌曲。”笔者认为,现在应该还要加上无所不包的网络文学,这让笔者更深感语文教育任重而道远。“阅读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应引导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学会阅读小说,在小说中读懂人性、读懂社会、读懂人生,并且使自身的人格和灵魂在阅读名篇名著中悄然升华,闪耀人性的光辉,从而超越现实界限,进入审美世界,开创新的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1]杜卫.美育学概论:第2版[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
[2]魏饴.小说鉴赏入门[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李镇西.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M].修订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