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弥渡花灯又叫“跳花灯”,是汉族民间传统的娱乐活动,主要流行于云南、贵州两省及四川、湖南、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区。按照当地传统,上元节时,人们载歌载舞“闹元宵”,男女手持巾、扇翩翩起舞,踏歌和乐,是为“跳花灯”。随着时代的发展,弥渡花灯已不限于歌舞的形式,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颇具特色的地方剧种。演出时,表演者手持折扇和手帕,灵活运用各种步伐、手式耍扇、耍帕的技法,具有清新活泼又独具民族魅力的艺术特色。弥渡花灯已经深深融入当地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弥渡花灯在发展与传承的历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当前学界针对弥渡花灯的研究不多,以弥渡花灯民族特点为着眼点开展的研究更为鲜见。本文以弥渡花灯的来源着手,深入研究其民族特点,进而分析弥渡花灯的独特民族文化特色,并探讨弥渡花灯的民族特点之实践意义—以民族特点为支点解决弥渡花灯发展与传承所遇到的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云南弥渡花灯、起源、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3-283
1、云南弥渡花灯
(一)云南弥渡花灯的起源
花灯,作为一种民俗活动和综合性民间艺术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据乾隆年间弥渡举人师范刊印的《滇系》中记载:“做山歌九章,皆田间所唱,不知始自何人其音调较子夜为古,余如《石榴花》《倒搬浆》《打枣竿》亦多可颂者。”可知花灯在清乾隆时期以前就已存在。虽不确定花灯的起始时间,但确定的是弥渡花灯源远流长数百年,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弥渡人,在一个个剧目的表演中保留下来了弥渡人世代传承的文化。
弥渡花灯的起源与古代社祭活动密不可分。所谓“社”就是土地之神,弥渡人对土地之神极为敬重,在节日、建房等都需要祭祀。在祭祀活动中祭祀的供品、祭神的歌舞、祭祀者宴饮都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弥渡彝族地区的“天公地母”祭祀活动,每年二月初八,是彝族“过大年”的日子,这一天彝族的男女老少都会在“天公地母石”旁载歌载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另外、汉族地区的许多社祭活动的传承,都为弥渡花灯的形成创造了基础条件。如今花灯活动中保留的设灯坛,祭灯神、送灯神等活动都是表现出祭祀活动留下的痕迹,拥有出浓厚的娱神气息。
花灯的形成与元霄灯节也密切相关,正所谓载歌载舞“闹元宵”,汉代时兴祭祀太一神,祭祀时采用“七枝灯”装饰祭坛,上百男女歌颂舞蹈。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民俗应该形成于隋唐年间,当时元宵观灯已成为一个盛大的活动。灯会在历经各朝代沿袭下来,直到现在,正月十五闹花灯的习俗仍然在很多地方得以保留。如今弥渡花灯也多举行至元宵节后才熄灯,最为特别的是弥渡密祉,密祉的花灯节为正月十五、十六,有时候甚至举行至正月十七才结束,吸引上万人围观,是弥渡花灯最为繁荣的地方。
花灯的起源和神话传说也密切关联,在弥渡花灯窝子的密祉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在很早以前弥渡西南部有一座山峰名为“太极顶”(也被称为“小苍山”),在太极顶前有一座形似凤凰的小山峰叫凤凰山,凤凰山下是美丽的密祉。不知从何时起出现了一条怪物“母猪龙”经常在人们秋收的时候出来作祟,给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勤劳的人们想尽办法修建了凤凰桥,来战胜“母猪龙”,可惜几次斗争都失败了,最后李石匠带领徒弟到各地尋求制服“母猪龙”的办法,终于在数年后李石匠学成归来,带领村民在凤凰桥上修建了“四不像”震慑住了“母猪龙”,如今弥渡人民仍然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正月不耍龙,老母猪会爬墙装疯”
再者,弥渡的花灯活动也与当地土著民族有着密切的因缘。弥渡的彝族同胞正月十五要祭祀祖先,祭祀铁柱老祖进行领歌打歌的活动,来祈求铁柱大王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祀完铁柱老祖还要再祭祀彝族的祖先爱苤老爹和爱苤老奶,相传在一次地震中,爱苤老奶将纺锤变成大铁柱护住了弥渡的山川,爱苤老爹手中的袋子里装满了唱不尽的山歌、民歌,在灾难过去以后,彝族同胞歌颂舞蹈感谢爱苤老爹和爱苤老奶,从此彝族每年正月十五都打歌跳乐。
有学者指出,“这些传说故事和弥渡密祉地区有关的花灯盛会的活动,以及之前的祭祀活动的文献记载和民俗活动的调查,不但印证了弥渡花灯盛会起源久远,也揭示了弥渡花灯是中原文化艺术与当地土著民族的民间文化艺术相融的产物。”
(二)云南弥渡花灯形成的原因
千百年来,人类历史上曾有多少的文化艺术品被历史的长河所冲刷和淘汰,弥渡花灯幸运地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在一代代弥渡人的传承中得以保留,如此优秀的弥渡花灯是怎样形成的呢?
弥渡花灯形成的原因之一,社会因素。民族的迁徙是弥渡花灯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弥渡花灯主要是汉族文化艺术,如果本地汉族没有流动则不可能形成花灯,只有大批的民族迁徙,定居,不同文化相互交流才能形成新的文化艺术;社会变革是重要因素之二,经过历朝历代的社会变革导致政治的动荡,在各种动荡下大批的人口迁徙,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各地文化、习俗、音乐、舞蹈的汇聚,为弥渡花灯创造了孕床。
弥渡花灯形成的原因之二,地域因素。弥渡地处中国西南部云贵高原的边陲小镇,位于西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这里田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便利,给南来北往的商人、文人留下了一处绝好的栖身所在,弥渡不仅留得住人,而且还孕育出大批的优秀文化艺术人才。数百年来弥渡形成了大小众多的“花灯窝子”,其中密祉是现在花灯保存最好的“花灯窝子”;牛街是彝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结合,而独具民族特色的“花灯窝子”。
弥渡花灯形成的原因之三,民族因素。弥渡是一个汇聚了回族、彝族、白族和汉族的多民族聚居地,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而产生不同地方的独特花灯。如牛街,它是弥渡花灯的主要流行地区之一,这里世代杂居着彝汉两个民族,这里属于高寒山区,山歌和彝族打歌音乐非常充足,这里的花灯音乐受到彝族音乐的影响形成了粗狂,悠扬的特点这里的花灯既保存了山歌的自由节奏又保留有彝家人粗狂,豪爽的音韵。牛街的花灯音乐因此成为弥渡花灯一绝;弥渡毗邻大理的地方,受大理白族音乐文化影响,弥渡花灯中有许多曲调和剧目与大理白族音乐、吹吹腔和大本曲有着密切关系,弥渡花灯与白族音乐有着长期的交流关系,两者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使弥渡花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白族情调。各民族文化艺术与汉族文化艺术长期渗透和融合逐渐发展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弥渡花灯种类。 二、云南弥渡花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云南弥渡花灯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弥渡花灯曾九度登上省级艺坛,八进京城,六次亮相央视。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国家和省州以及部队文艺工作者,纷纷深入弥渡采风收集花灯音乐,并见诸于国家和省级音乐刊物。1961 年、1983 年云南省花灯剧团、省群众艺术馆及弥渡县花灯剧团、县文化馆先后出版的《云南花灯选曲 100 首》和《云南花灯音乐·弥渡部分》,系统地收录了弥渡花灯曲调,在黄虹、杨放、袁留安、尹钊等云南著名音乐家的鼎立传唱推介下,使弥渡花灯走向全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其中,花灯名曲《十大姐》《绣荷包》《弥渡山歌》等蜚声海内外。独树一帜的花灯艺术使弥渡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花灯之乡”称号。2008 年 6 月,国务院将弥渡花灯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 年 10 月,云南省第二届花灯艺术周成功在弥渡举办。”
在弥渡县,民间花灯表演活动十分盛行,可谓是“城乡无处不灯”。在民间有“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才进弥渡坝,处处锣鼓声”,是弥渡自古以来就有的旖旎风情。
“花灯文化几乎融入了弥渡人一年四季的一切民间活动和生产生活中,融入了弥渡人的血液。民间的祭祀活动唱祭祀花灯,盖新房“垫土”(奠基)表演花灯折子戏,洞经音乐也有用花灯唱经的。规模较大的洞经音乐会,最后的仪式以唱“簸箕灯”结束,表示功德圆满,皆大欢喜。而最值得一提的是,每年密祉元宵花灯节,是弥渡花灯的浓缩与概括,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的原生态花灯灯会,是花灯文化的活化石。密祉是仅有人口 1.6 万人的小镇,但每年的元宵灯会村村有灯班,全村老幼齐上阵,参与演出的人员竟然有五六千人。如今,在弥渡城乡,无论平日茶余饭后的村头文化活动广场,还是城市公园,无论是平常人家的红白喜事,还是各种节庆活动,随处可见花灯表演。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 30 人以上的民间业余花灯就有 526 支。”
在積极建设的同时弥渡花灯也存在众多问题如教育方面出现的断层现象,传播的不及时全面,在创新中逐渐失去民族特色等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弥渡花灯是弥渡文明的结晶,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唯有深入了解本民族文化并创新发扬。
(二)云南弥渡花灯的传承和发展
(1)加强实施花灯进校园工程,使传统文化的人才培养与学校教育挂钩,把花灯融入日常教学中,是青少年有机会同民族传统文化接触培养新一代的花灯接班人。在日常教学中政府应加大花灯教育监管机制,使花灯进校园工程落实到基层,定期组织考察队对各校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其次提高音乐教师待遇,多组织专业学习花灯歌舞知识,增加教师积极性。对开展的好的学校及教师个人给予奖励,树立典型。
只有从学生做起,从教育抓起,民族文化才能得以延续发展。才能不断加强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建设,提高学生民族文化荣誉感,争做民族文化传播者、继承者。使弥渡花灯在新一代中得以蓬勃发展。
(2)拥有了独特民族特色的弥渡花灯才能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在拥有新媒体力量的当下,传统文化的传播早已不限于口口相传的模式,只有充分发挥媒体力量才能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播。通过制定专门关于弥渡花灯文化的公众号,聘请知名作家撰写优秀文章,通过有奖竞猜的模式增加公众号关注量,定期推送弥渡花灯相关内容,更直观的让群众了解花灯文化。定期举行花灯歌舞比赛活动,增加普通群众融入感,也使观者可以直观的欣赏花灯音乐舞蹈的魅力。县花灯团应组织变频优秀花灯剧目参加各项国家级比赛使弥渡花灯走出云南。县委应展开大型花灯专题活动,邀请全国知名记者前来弥渡,让弥渡花灯音乐随着文章报道吸引更多人,也可展开新式花灯创演活动,使传统花灯融入新兴文化,与时代同进步。
通过多媒体传播才能使云南弥渡白族、彝族、汉族文化向云南以外的地方传播。拥有弥渡独特民族特色的花灯在传播中也会以外独特的民族文化而独具一格,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唯有坚持民族特色云南弥渡花灯才能在中国多样的文化中熠熠闪光。
(3)弥渡花灯的生活属性决定了对其的保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将对弥渡花灯的保护置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来进行,创造条件让民众充分的参与其中,增强人民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并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就行与时俱进的创新和发展,进而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将弥渡花灯传承下去。许多文化的精魄都是植根于传统民族民间文化之中,经过艺术家整理加工,发展创新,注入新生命。唯有创新发展,弥渡花灯才能在新时代绽放新的生命力。
结论
弥渡素有“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的说法,然而现如今唱灯的人却越来越少,小时候追着灯班跑的孩子们早已长大,灯班的歌声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与我们渐行渐远,拥有千年历史的花灯正在走向灭亡的边缘。许多独具特色的花灯剧目,如今只能在老人们的描述中展现其光彩夺目的瞬间。欢乐了世世代代弥渡人民的弥渡花灯,需要新一代弥渡人的肩抗起传承的旗帜。弥渡花灯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的不是一个个头衔,或是一个个空头文件,需要的是弥渡人的担当,需要政府、学校、个人的共同努力。愿这百年老树也有重发新芽的那一刻!
参考文献
[1]张昭.弥渡花灯探源.云南民族出版社[M],2017.(10).
[2]魏树生、李照和.弥渡花灯.云南人民出版社[M],2011(1).
[3]杨金山.论弥渡花灯音乐中的山歌元素[J],北方音乐2015年第7期.
[4]何庆莲.浅谈云南弥渡花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云南经济日报.2016.(9)
[5]弥渡县花灯剧团.云南花灯音乐(弥渡部分).云南民族出版社[M],1983.(11).
[6]云南弥渡县文体事业局.毕朝义.弥渡花灯音乐歌舞集.云南民族出版[M],2005(1).
[7]李朝翠.弥渡花灯文化艺术研究.[J]艺术评鉴.2019.(2).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
关键词:云南弥渡花灯、起源、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3-283
1、云南弥渡花灯
(一)云南弥渡花灯的起源
花灯,作为一种民俗活动和综合性民间艺术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据乾隆年间弥渡举人师范刊印的《滇系》中记载:“做山歌九章,皆田间所唱,不知始自何人其音调较子夜为古,余如《石榴花》《倒搬浆》《打枣竿》亦多可颂者。”可知花灯在清乾隆时期以前就已存在。虽不确定花灯的起始时间,但确定的是弥渡花灯源远流长数百年,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弥渡人,在一个个剧目的表演中保留下来了弥渡人世代传承的文化。
弥渡花灯的起源与古代社祭活动密不可分。所谓“社”就是土地之神,弥渡人对土地之神极为敬重,在节日、建房等都需要祭祀。在祭祀活动中祭祀的供品、祭神的歌舞、祭祀者宴饮都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弥渡彝族地区的“天公地母”祭祀活动,每年二月初八,是彝族“过大年”的日子,这一天彝族的男女老少都会在“天公地母石”旁载歌载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另外、汉族地区的许多社祭活动的传承,都为弥渡花灯的形成创造了基础条件。如今花灯活动中保留的设灯坛,祭灯神、送灯神等活动都是表现出祭祀活动留下的痕迹,拥有出浓厚的娱神气息。
花灯的形成与元霄灯节也密切相关,正所谓载歌载舞“闹元宵”,汉代时兴祭祀太一神,祭祀时采用“七枝灯”装饰祭坛,上百男女歌颂舞蹈。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民俗应该形成于隋唐年间,当时元宵观灯已成为一个盛大的活动。灯会在历经各朝代沿袭下来,直到现在,正月十五闹花灯的习俗仍然在很多地方得以保留。如今弥渡花灯也多举行至元宵节后才熄灯,最为特别的是弥渡密祉,密祉的花灯节为正月十五、十六,有时候甚至举行至正月十七才结束,吸引上万人围观,是弥渡花灯最为繁荣的地方。
花灯的起源和神话传说也密切关联,在弥渡花灯窝子的密祉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在很早以前弥渡西南部有一座山峰名为“太极顶”(也被称为“小苍山”),在太极顶前有一座形似凤凰的小山峰叫凤凰山,凤凰山下是美丽的密祉。不知从何时起出现了一条怪物“母猪龙”经常在人们秋收的时候出来作祟,给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勤劳的人们想尽办法修建了凤凰桥,来战胜“母猪龙”,可惜几次斗争都失败了,最后李石匠带领徒弟到各地尋求制服“母猪龙”的办法,终于在数年后李石匠学成归来,带领村民在凤凰桥上修建了“四不像”震慑住了“母猪龙”,如今弥渡人民仍然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正月不耍龙,老母猪会爬墙装疯”
再者,弥渡的花灯活动也与当地土著民族有着密切的因缘。弥渡的彝族同胞正月十五要祭祀祖先,祭祀铁柱老祖进行领歌打歌的活动,来祈求铁柱大王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祀完铁柱老祖还要再祭祀彝族的祖先爱苤老爹和爱苤老奶,相传在一次地震中,爱苤老奶将纺锤变成大铁柱护住了弥渡的山川,爱苤老爹手中的袋子里装满了唱不尽的山歌、民歌,在灾难过去以后,彝族同胞歌颂舞蹈感谢爱苤老爹和爱苤老奶,从此彝族每年正月十五都打歌跳乐。
有学者指出,“这些传说故事和弥渡密祉地区有关的花灯盛会的活动,以及之前的祭祀活动的文献记载和民俗活动的调查,不但印证了弥渡花灯盛会起源久远,也揭示了弥渡花灯是中原文化艺术与当地土著民族的民间文化艺术相融的产物。”
(二)云南弥渡花灯形成的原因
千百年来,人类历史上曾有多少的文化艺术品被历史的长河所冲刷和淘汰,弥渡花灯幸运地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在一代代弥渡人的传承中得以保留,如此优秀的弥渡花灯是怎样形成的呢?
弥渡花灯形成的原因之一,社会因素。民族的迁徙是弥渡花灯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弥渡花灯主要是汉族文化艺术,如果本地汉族没有流动则不可能形成花灯,只有大批的民族迁徙,定居,不同文化相互交流才能形成新的文化艺术;社会变革是重要因素之二,经过历朝历代的社会变革导致政治的动荡,在各种动荡下大批的人口迁徙,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各地文化、习俗、音乐、舞蹈的汇聚,为弥渡花灯创造了孕床。
弥渡花灯形成的原因之二,地域因素。弥渡地处中国西南部云贵高原的边陲小镇,位于西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这里田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便利,给南来北往的商人、文人留下了一处绝好的栖身所在,弥渡不仅留得住人,而且还孕育出大批的优秀文化艺术人才。数百年来弥渡形成了大小众多的“花灯窝子”,其中密祉是现在花灯保存最好的“花灯窝子”;牛街是彝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结合,而独具民族特色的“花灯窝子”。
弥渡花灯形成的原因之三,民族因素。弥渡是一个汇聚了回族、彝族、白族和汉族的多民族聚居地,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而产生不同地方的独特花灯。如牛街,它是弥渡花灯的主要流行地区之一,这里世代杂居着彝汉两个民族,这里属于高寒山区,山歌和彝族打歌音乐非常充足,这里的花灯音乐受到彝族音乐的影响形成了粗狂,悠扬的特点这里的花灯既保存了山歌的自由节奏又保留有彝家人粗狂,豪爽的音韵。牛街的花灯音乐因此成为弥渡花灯一绝;弥渡毗邻大理的地方,受大理白族音乐文化影响,弥渡花灯中有许多曲调和剧目与大理白族音乐、吹吹腔和大本曲有着密切关系,弥渡花灯与白族音乐有着长期的交流关系,两者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使弥渡花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白族情调。各民族文化艺术与汉族文化艺术长期渗透和融合逐渐发展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弥渡花灯种类。 二、云南弥渡花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云南弥渡花灯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弥渡花灯曾九度登上省级艺坛,八进京城,六次亮相央视。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国家和省州以及部队文艺工作者,纷纷深入弥渡采风收集花灯音乐,并见诸于国家和省级音乐刊物。1961 年、1983 年云南省花灯剧团、省群众艺术馆及弥渡县花灯剧团、县文化馆先后出版的《云南花灯选曲 100 首》和《云南花灯音乐·弥渡部分》,系统地收录了弥渡花灯曲调,在黄虹、杨放、袁留安、尹钊等云南著名音乐家的鼎立传唱推介下,使弥渡花灯走向全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其中,花灯名曲《十大姐》《绣荷包》《弥渡山歌》等蜚声海内外。独树一帜的花灯艺术使弥渡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花灯之乡”称号。2008 年 6 月,国务院将弥渡花灯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 年 10 月,云南省第二届花灯艺术周成功在弥渡举办。”
在弥渡县,民间花灯表演活动十分盛行,可谓是“城乡无处不灯”。在民间有“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才进弥渡坝,处处锣鼓声”,是弥渡自古以来就有的旖旎风情。
“花灯文化几乎融入了弥渡人一年四季的一切民间活动和生产生活中,融入了弥渡人的血液。民间的祭祀活动唱祭祀花灯,盖新房“垫土”(奠基)表演花灯折子戏,洞经音乐也有用花灯唱经的。规模较大的洞经音乐会,最后的仪式以唱“簸箕灯”结束,表示功德圆满,皆大欢喜。而最值得一提的是,每年密祉元宵花灯节,是弥渡花灯的浓缩与概括,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的原生态花灯灯会,是花灯文化的活化石。密祉是仅有人口 1.6 万人的小镇,但每年的元宵灯会村村有灯班,全村老幼齐上阵,参与演出的人员竟然有五六千人。如今,在弥渡城乡,无论平日茶余饭后的村头文化活动广场,还是城市公园,无论是平常人家的红白喜事,还是各种节庆活动,随处可见花灯表演。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 30 人以上的民间业余花灯就有 526 支。”
在積极建设的同时弥渡花灯也存在众多问题如教育方面出现的断层现象,传播的不及时全面,在创新中逐渐失去民族特色等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弥渡花灯是弥渡文明的结晶,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唯有深入了解本民族文化并创新发扬。
(二)云南弥渡花灯的传承和发展
(1)加强实施花灯进校园工程,使传统文化的人才培养与学校教育挂钩,把花灯融入日常教学中,是青少年有机会同民族传统文化接触培养新一代的花灯接班人。在日常教学中政府应加大花灯教育监管机制,使花灯进校园工程落实到基层,定期组织考察队对各校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其次提高音乐教师待遇,多组织专业学习花灯歌舞知识,增加教师积极性。对开展的好的学校及教师个人给予奖励,树立典型。
只有从学生做起,从教育抓起,民族文化才能得以延续发展。才能不断加强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建设,提高学生民族文化荣誉感,争做民族文化传播者、继承者。使弥渡花灯在新一代中得以蓬勃发展。
(2)拥有了独特民族特色的弥渡花灯才能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在拥有新媒体力量的当下,传统文化的传播早已不限于口口相传的模式,只有充分发挥媒体力量才能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播。通过制定专门关于弥渡花灯文化的公众号,聘请知名作家撰写优秀文章,通过有奖竞猜的模式增加公众号关注量,定期推送弥渡花灯相关内容,更直观的让群众了解花灯文化。定期举行花灯歌舞比赛活动,增加普通群众融入感,也使观者可以直观的欣赏花灯音乐舞蹈的魅力。县花灯团应组织变频优秀花灯剧目参加各项国家级比赛使弥渡花灯走出云南。县委应展开大型花灯专题活动,邀请全国知名记者前来弥渡,让弥渡花灯音乐随着文章报道吸引更多人,也可展开新式花灯创演活动,使传统花灯融入新兴文化,与时代同进步。
通过多媒体传播才能使云南弥渡白族、彝族、汉族文化向云南以外的地方传播。拥有弥渡独特民族特色的花灯在传播中也会以外独特的民族文化而独具一格,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唯有坚持民族特色云南弥渡花灯才能在中国多样的文化中熠熠闪光。
(3)弥渡花灯的生活属性决定了对其的保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将对弥渡花灯的保护置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来进行,创造条件让民众充分的参与其中,增强人民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并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就行与时俱进的创新和发展,进而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将弥渡花灯传承下去。许多文化的精魄都是植根于传统民族民间文化之中,经过艺术家整理加工,发展创新,注入新生命。唯有创新发展,弥渡花灯才能在新时代绽放新的生命力。
结论
弥渡素有“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的说法,然而现如今唱灯的人却越来越少,小时候追着灯班跑的孩子们早已长大,灯班的歌声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与我们渐行渐远,拥有千年历史的花灯正在走向灭亡的边缘。许多独具特色的花灯剧目,如今只能在老人们的描述中展现其光彩夺目的瞬间。欢乐了世世代代弥渡人民的弥渡花灯,需要新一代弥渡人的肩抗起传承的旗帜。弥渡花灯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的不是一个个头衔,或是一个个空头文件,需要的是弥渡人的担当,需要政府、学校、个人的共同努力。愿这百年老树也有重发新芽的那一刻!
参考文献
[1]张昭.弥渡花灯探源.云南民族出版社[M],2017.(10).
[2]魏树生、李照和.弥渡花灯.云南人民出版社[M],2011(1).
[3]杨金山.论弥渡花灯音乐中的山歌元素[J],北方音乐2015年第7期.
[4]何庆莲.浅谈云南弥渡花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云南经济日报.2016.(9)
[5]弥渡县花灯剧团.云南花灯音乐(弥渡部分).云南民族出版社[M],1983.(11).
[6]云南弥渡县文体事业局.毕朝义.弥渡花灯音乐歌舞集.云南民族出版[M],2005(1).
[7]李朝翠.弥渡花灯文化艺术研究.[J]艺术评鉴.2019.(2).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