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应当以人的天性为前提,顺应儿童的天性。尊崇天性、尊重儿童、解放儿童,这是儿童教育的灵魂。但是,在现实的儿童教育中却存在着诸多违背儿童天性的现象,如教育内容超前,教育方法机械,教育评价标准单一,这种教育严重地阻碍着儿童的健康发展。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教育资源的缺乏以及人们不正确的观念。尊重幼儿的天性,按照其成长的自然节奏实施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关键词:幼儿;天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244-02
早期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的发展,为其将来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换句话说,早期教育是奠基性的教育、启蒙性的教育。反思我们当前的早期教育,注重对幼儿的专业培养,如社会上各种兴趣班的兴起,以培养“神童”为荣,可以说,早期教育已经是一种悖论式的存在。21世纪是儿童的世纪,人们逐渐认识到儿童巨大的学习潜能,早期教育得到了普遍的重视,然而,恰恰是这种重视让儿童的学习潜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一、违背幼儿天性的教育
1.教育内容超前。幼儿园“小学化”是当前早期教育中突出的问题,即把在小学阶段本应掌握的学习内容提前到幼儿园,有些农村幼儿园甚至从小班就开始教孩子学习拼音、做算术、写作业。这种不顾孩子年龄特点、违背幼儿教育规律的做法正深深地伤害着我们的孩子。首先,孩子还没进入到小学就已经开始厌学,处在学龄前的孩子不能像小学生那样进行正规的学习,而成人这种过分的、不合理的要求带给孩子的情绪体验是消极的,进而对学习产生了恐惧和厌恶。其次,不利于孩子身体的健康发展。学龄前儿童正处在长身体的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比较弱,长时间的集中注意,会让大脑产生疲劳,进而伤害到神经系统的发展,同时,这种超前的规范行学习,阻碍了孩子肌肉和骨骼的发展,给孩子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再次,对小学后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小学的内容放到幼儿园,重复枯燥的学习容易使幼儿养成不认真听课等不良学习习惯,进而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2.教育方法机械。很多人对教育的认识产生了偏误,重视“教”、忽视“育”,认为教育就是教儿童掌握知识。这种理解缩小了教育的范畴,其教育方法必定是机械的灌输。在幼儿园中,有个常见的现象就是老师带领幼儿一遍遍地重复学过的汉字英语单词,经过这种不断的重复训练,孩子条件反射似的“掌握”这些知识,而对于孩子的全面发展毫无益处。因为没有兴趣,也没有思考,因长时间的“灌输”学习,智力没有得到全面开发,反而受到压抑,头脑僵化,反应迟钝,对孩子以后的发展非常不利。幼儿的天性要求其在游戏中主动地、探索地学习,在游戏中各种能力才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3.教育评价单一。因为成人教育观念的狭隘,导致其教育评价的单一。一些家长认为,让孩子迅速的地掌握知识就是最好的教育。在我国,这是一个传统的、根深蒂固的观念:孔融4岁让梨,曹冲6岁称象,骆宾王7岁咏鹅:甘罗12岁拜相等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在这种浓郁的“神童”情结下,儿童的天性、儿童的本能、儿童的思想被忽略了。“迅速掌握成人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不让儿童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评价标准把儿童赶出了童年的乐园。幼儿园教育是启蒙教育,注重的是兴趣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从而为孩子潜力的开发搭建一个结实的平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发展需求。在现实中,成人依旧把儿童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作为评价早期教育的最重要的指标。
二、透视天性缺失的原因
1.缺乏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认识。儿童具有灵活性、可塑性,拥有巨大的学习潜能,因此致使很多人形成了这样一个理念,教育越早越好,学的东西越多越好。殊不知儿童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在所有物种中,人类的童年期是最长的,人类延缓的大脑发育速率是个体认知的灵活性和可塑性最主要的原因,这种不成熟的状态是不能克服的,是正常学习和发展所必须经历的阶段,具有适应功能。人为地加速发展就会扰乱儿童正常的发展顺序。正如卢梭所说的:“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从根本上讲,儿童成长得太快,他们的心理过早地结构化、定向化,也就不可能为进一步的发展留下空间(Elkind,1990)。皮亚杰曾经睿智地指出:儿童发展的较慢速度也许有利于最后更大的进展。
2.教育资源的缺乏。由于我国育资源相对比较缺乏,对优秀教育资源的竞争方式就是一次次的考试。这种国情和教育体制造成了人们只注重分数,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因此,本来应该是天真烂漫的童年,却被未来的一次次考试所捆绑。卢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为了不定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孩子受各种各样的束缚,为了替他在遥远的地方准备我认为他永远也享受不到所谓的幸福,就先把他弄得那么可怜时,我们心里是怎样想法的呢?”社会的激烈竞争导致了成人的急功近利,从幼儿园就开始掌握所谓的“知识”,忽视学习的过程和体验,掌握知识是成人认为的终极目标。儿童的发展是通过与周围的环境直接接触来完成的,儿童需要游戏,需要动手和操作。学习并不是仅仅抽象的知识、技能的获得,而是通过参与真实的生活情境,获得经验来进行学习,儿童的学习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无须强制。
三、正确处理天性与教育的关系
教育的意义是在敬畏、尊重儿童天性的基础上,给予其“恰当的教育关心”。但由于各种原因,当前的早期教育与天性存在着失衡,天性和养育并不是简单地、平行地作用于儿童的发展,而是复杂的、相互促进的,因此我们需要理性思考“天性与教育”这对隐蔽矛盾,力求在获得对幼儿天性的清醒认识基础上,寻找更恰当的教育。
1.尊重天性。在生物学中,人的天性就是通过遗传获得的“基因信息”,基因信息规定了儿童自然的发展顺序,这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教育就是基于这种顺序提供合适的环境,而不是人为地去改变。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及其成熟理论、中国的“揠苗助长”的寓言以及“关键期”理论都说明了教育要遵循儿童的天性,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教育应当立足于儿童本身,根据儿童本身的发展节奏施以适当的教育。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无师自通,轻易掌握,为什么一定要在他不能掌握某些技能时,强迫他去苦苦训练呢?当代心理学也证明:儿童身心的发展变化,受机体内部生物基因固有的程序所制约,儿童成长中各种机能的出现都有一个内部时间表,外部环境虽然对儿童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它不足以改变机能成熟的步伐,某种机能尚未成熟时,若通过教育或训练,促使其提前出现或加速发展,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使这种能力以及其他能力的发展受阻(费歇尔“成长与发展的非线性动态模式”理论)。因此,作为家长,作为老师应该解放儿童,同时也应该解放自己,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积极地等待孩子的成长。
2.创造环境。早期教育不是在教室里,而是在游戏中,在生活中。幼儿所处的环境,所接触到的人和物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作为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采用民主的教养方式,多引导,多鼓励,满足孩子的兴趣、需要,但是不能事事迁就,严格要求孩子的同时也要以身作则,与孩子共同成长。作为教师,要用心去观察了解每一个孩子,了解他们的特点与差异,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发展的机会,鼓励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索和学习。
参考文献:
[1]苗雪红.预成论与生成论之争:历史溯源与教育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9,(12).
[2]杨宁.进化、发展与儿童早期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09,(9).
[3]向琴,陈世联.审视幼儿规则教育[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9).
[4]刘晓东.儿童的本能与儿童的教育[J].幼教论坛,2000,(2).
[5]杨元花.儿童发展中的天性和教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4).
[6]杨宁.幼态持续、发展的原发性和早期教育[J].西北师大学报,2002,(7).
关键词:幼儿;天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244-02
早期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的发展,为其将来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换句话说,早期教育是奠基性的教育、启蒙性的教育。反思我们当前的早期教育,注重对幼儿的专业培养,如社会上各种兴趣班的兴起,以培养“神童”为荣,可以说,早期教育已经是一种悖论式的存在。21世纪是儿童的世纪,人们逐渐认识到儿童巨大的学习潜能,早期教育得到了普遍的重视,然而,恰恰是这种重视让儿童的学习潜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一、违背幼儿天性的教育
1.教育内容超前。幼儿园“小学化”是当前早期教育中突出的问题,即把在小学阶段本应掌握的学习内容提前到幼儿园,有些农村幼儿园甚至从小班就开始教孩子学习拼音、做算术、写作业。这种不顾孩子年龄特点、违背幼儿教育规律的做法正深深地伤害着我们的孩子。首先,孩子还没进入到小学就已经开始厌学,处在学龄前的孩子不能像小学生那样进行正规的学习,而成人这种过分的、不合理的要求带给孩子的情绪体验是消极的,进而对学习产生了恐惧和厌恶。其次,不利于孩子身体的健康发展。学龄前儿童正处在长身体的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比较弱,长时间的集中注意,会让大脑产生疲劳,进而伤害到神经系统的发展,同时,这种超前的规范行学习,阻碍了孩子肌肉和骨骼的发展,给孩子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再次,对小学后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小学的内容放到幼儿园,重复枯燥的学习容易使幼儿养成不认真听课等不良学习习惯,进而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2.教育方法机械。很多人对教育的认识产生了偏误,重视“教”、忽视“育”,认为教育就是教儿童掌握知识。这种理解缩小了教育的范畴,其教育方法必定是机械的灌输。在幼儿园中,有个常见的现象就是老师带领幼儿一遍遍地重复学过的汉字英语单词,经过这种不断的重复训练,孩子条件反射似的“掌握”这些知识,而对于孩子的全面发展毫无益处。因为没有兴趣,也没有思考,因长时间的“灌输”学习,智力没有得到全面开发,反而受到压抑,头脑僵化,反应迟钝,对孩子以后的发展非常不利。幼儿的天性要求其在游戏中主动地、探索地学习,在游戏中各种能力才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3.教育评价单一。因为成人教育观念的狭隘,导致其教育评价的单一。一些家长认为,让孩子迅速的地掌握知识就是最好的教育。在我国,这是一个传统的、根深蒂固的观念:孔融4岁让梨,曹冲6岁称象,骆宾王7岁咏鹅:甘罗12岁拜相等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在这种浓郁的“神童”情结下,儿童的天性、儿童的本能、儿童的思想被忽略了。“迅速掌握成人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不让儿童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评价标准把儿童赶出了童年的乐园。幼儿园教育是启蒙教育,注重的是兴趣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从而为孩子潜力的开发搭建一个结实的平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发展需求。在现实中,成人依旧把儿童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作为评价早期教育的最重要的指标。
二、透视天性缺失的原因
1.缺乏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认识。儿童具有灵活性、可塑性,拥有巨大的学习潜能,因此致使很多人形成了这样一个理念,教育越早越好,学的东西越多越好。殊不知儿童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在所有物种中,人类的童年期是最长的,人类延缓的大脑发育速率是个体认知的灵活性和可塑性最主要的原因,这种不成熟的状态是不能克服的,是正常学习和发展所必须经历的阶段,具有适应功能。人为地加速发展就会扰乱儿童正常的发展顺序。正如卢梭所说的:“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从根本上讲,儿童成长得太快,他们的心理过早地结构化、定向化,也就不可能为进一步的发展留下空间(Elkind,1990)。皮亚杰曾经睿智地指出:儿童发展的较慢速度也许有利于最后更大的进展。
2.教育资源的缺乏。由于我国育资源相对比较缺乏,对优秀教育资源的竞争方式就是一次次的考试。这种国情和教育体制造成了人们只注重分数,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因此,本来应该是天真烂漫的童年,却被未来的一次次考试所捆绑。卢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为了不定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孩子受各种各样的束缚,为了替他在遥远的地方准备我认为他永远也享受不到所谓的幸福,就先把他弄得那么可怜时,我们心里是怎样想法的呢?”社会的激烈竞争导致了成人的急功近利,从幼儿园就开始掌握所谓的“知识”,忽视学习的过程和体验,掌握知识是成人认为的终极目标。儿童的发展是通过与周围的环境直接接触来完成的,儿童需要游戏,需要动手和操作。学习并不是仅仅抽象的知识、技能的获得,而是通过参与真实的生活情境,获得经验来进行学习,儿童的学习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无须强制。
三、正确处理天性与教育的关系
教育的意义是在敬畏、尊重儿童天性的基础上,给予其“恰当的教育关心”。但由于各种原因,当前的早期教育与天性存在着失衡,天性和养育并不是简单地、平行地作用于儿童的发展,而是复杂的、相互促进的,因此我们需要理性思考“天性与教育”这对隐蔽矛盾,力求在获得对幼儿天性的清醒认识基础上,寻找更恰当的教育。
1.尊重天性。在生物学中,人的天性就是通过遗传获得的“基因信息”,基因信息规定了儿童自然的发展顺序,这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教育就是基于这种顺序提供合适的环境,而不是人为地去改变。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及其成熟理论、中国的“揠苗助长”的寓言以及“关键期”理论都说明了教育要遵循儿童的天性,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教育应当立足于儿童本身,根据儿童本身的发展节奏施以适当的教育。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无师自通,轻易掌握,为什么一定要在他不能掌握某些技能时,强迫他去苦苦训练呢?当代心理学也证明:儿童身心的发展变化,受机体内部生物基因固有的程序所制约,儿童成长中各种机能的出现都有一个内部时间表,外部环境虽然对儿童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它不足以改变机能成熟的步伐,某种机能尚未成熟时,若通过教育或训练,促使其提前出现或加速发展,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使这种能力以及其他能力的发展受阻(费歇尔“成长与发展的非线性动态模式”理论)。因此,作为家长,作为老师应该解放儿童,同时也应该解放自己,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积极地等待孩子的成长。
2.创造环境。早期教育不是在教室里,而是在游戏中,在生活中。幼儿所处的环境,所接触到的人和物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作为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采用民主的教养方式,多引导,多鼓励,满足孩子的兴趣、需要,但是不能事事迁就,严格要求孩子的同时也要以身作则,与孩子共同成长。作为教师,要用心去观察了解每一个孩子,了解他们的特点与差异,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发展的机会,鼓励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索和学习。
参考文献:
[1]苗雪红.预成论与生成论之争:历史溯源与教育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9,(12).
[2]杨宁.进化、发展与儿童早期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09,(9).
[3]向琴,陈世联.审视幼儿规则教育[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9).
[4]刘晓东.儿童的本能与儿童的教育[J].幼教论坛,2000,(2).
[5]杨元花.儿童发展中的天性和教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4).
[6]杨宁.幼态持续、发展的原发性和早期教育[J].西北师大学报,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