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能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求知识、敢于质疑问难、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学习主人。
网络化环境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与探究提供了便利,尤其是以高度凝练的方式呈现的微课程,更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近年来,我校在利用微课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成效初显。
基于微课程建构任务驱动式课堂
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从而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学生自身的知识与能力。为此,教师需要为学生设计一个真实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积极主动的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对真实任务的探索与完成中,不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的能力。
以北京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梯形面积》为例,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利用公式正确计算出面积;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主动探索平面图形的特征和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本单元重点是“转化”,即把“新”的不认识的知识转化成“旧”的、认识的知识。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即“对应”)中寻找到解决新知的方法。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捕鱼”的过程中,亲身经历捕鱼方法的产生、形成、应用过程,真正掌握“捕鱼”的方法甚至创造出更好的“捕鱼”方法,从而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此之前,学生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就已经初步感知了“转化—建立联系—推导公式”的学法。当他们学习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带着情境中的“任务”,运用自主探究学法,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最佳时机。为此,我们采用了如下模式进行教学:温习旧知(复习学法——布置任务)→自主学习(学生利用微课程自主学习——完成任务)→交流评价(集体交流,评价总结)。
在运用微课程自学环节,微课程的设置紧紧抓住了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点:一是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由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转化方法。二是学习新知识的难点——转化后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梯形的底、高、面积的联系。三是构建学习方法的关键点——如何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学生通过观看微课程,理解梯形转化的过程(边看边摆),同时也可以通过手中的学具,自己创造出独特的转化方法,有效地摆脱了以往“等、靠、要”的课堂学习状态。
借助微课程打造课程超市
众所周知,作为传递知识和培养人才的主阵地,课堂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极为重要,但是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面对课堂教学的“供需不匹配”“所供非所需”,仅从教学管理上刺激学生需求已难以奏效,在课堂上同样需要一场“供给侧改革”,即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引领课堂教学供给侧的结构性优化。这就需要我们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中心,系统谋划课堂教学体系,利用信息技术设备及其带来的创新性思想观念,促进教师创造有效的课堂教学产品和服务,以使课堂教学供给更好地适应学生需求结构变化,突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自主性、多元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供给侧改革。
我们注意到,生活中超市的兴起,主要原因是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个性消费者自主选择的需要。超市的经营理念与我们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标准有异曲同工之妙。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教学中,我们努力构建自主、开放的课堂学习环境,还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关注每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既会让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也将促进师生、生生互动的生态系统趋向平衡。
为此,我们的教师尝试利用微课程打造课程超市,为学生搭建自主选择的平台,从而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和发展。在教学中,我们以一个单元或者整套教材中紧密联系的单项知识为教学内容,以“微课程 自主学习任务单”为主要形式,构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超市。
1. 学生自选学习内容
对于难度不大的内容,教师大胆放手,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以及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学习,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以北京版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第二单元《用电脑写文章》为例,这一单元主要安排了“插入艺术字”“插入文本框”“插入图片”三部分内容。考虑到这三部分知识在操作方法上大同小异,教师将它们的操作步骤以课程超市、自助餐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前两个课时,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有的学生掌握艺术字的编辑;有的学生选择了以“文本框”学习为主,对比学习了“艺术字”的修饰;有的学生则将三者融会贯通。有的学生按“插入艺术字→插入文本框→插入图片”的顺序;其他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选择了不同的次序。
这样一来,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个性化学习的“渔场”。通过对三种操作方法横向、纵向的比较,学生能很快发现规律,举一反三,从而依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在此过程中逐渐增强。
第三课时是学法总结交流,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较深层次的拓展提升。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一部分内容,自行设计“教案”上课,满是自信地扮演“老师”。由于有权决定学自己爱学的、能学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全班学生几乎都要求上来讲课,他们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把“课”讲好。学生所讲的内容无不抓住了操作的核心,很多比教材和微课给出的操作方法还简便易行。待到“讲课”完毕,同学投票通过率高达90%。教师则退居其次,静待花开。 2. 学生自选学习方式
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位学生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要求我们切实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学生平等合作,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引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都是极富个性的生命体,每位学生都有不同方面的学习优势,也有不尽相同的兴趣指向,他们对教材的理解和诠释也极富独特性和创造性。因此,不同的学生在同一个问题面前,完全可能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师不可能处处告诉学生这个怎么记忆,那个如何理解,而是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如: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三单元《灿烂的历史文明》中的《世界奇迹探秘》一课,教学要求学生了解“震惊世界的金字塔”“气势磅礴的秦陵兵马俑”“空中花园”“古罗马斗兽场”等奇妙绝伦的世界建筑。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简要了解一些人类的文明遗产,激发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历史文化,感受各种奇迹的壮观,为学生初步形成对世界早期文明的宏观认识提供素材和有效的方法与途径。
教师同样抓住这几处建筑要学习了解的共通之处,利用课程超市的形式将学习内容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加以识记、呈现,这样学生的兴趣大增,纷纷开动脑筋搜集资料,积极筹划讲稿。加上超市中微课程等相关信息,辅以“自主学习任务单”的梳理,来完成自学。全班交流时,有的学生编成顺口溜,有的学生就让“图形说话”,有的学生为同学们当起了小导游,有的学生唱起了当地“歌谣”,有的学生竟然找来建筑的结构图,给同学们讲解建筑的奥妙……当堂测试,通过率竟达到92%以上。
这在以往的讲授型课堂里是不可想象的。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只有适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才能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知识。
3. 学生自选学习方法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构建对知识的理解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不同的个体还表现出个体差异和多样性的学习需求,所以教学的过程如果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能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以北京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空间与图形》为例,这一单元主要安排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面积”“梯形的特征和面积”“三角形的特征和面积”三个知识点。它们的内容编排顺序、呈现方式基本相同,核心是突出“转化”的数学思想,在新旧知识中间找到“对应”。
教师提前一周就公布了教学内容和课程超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选择学习方法,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讨论、交流、提炼的时间和空间。把数学学习由课堂向课前开放,这样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以及动口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法的使用效率,发展了学生的选择能力。这时,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基础有了足够的了解和准备,使新知识教学处于一个相对高的起点。
课上交流时,学生们群情激昂,跃跃欲试。有的学生画图说明;有的学生拿着自制教具演示转化过程;有的学生举例类比;更有学生请其他同学挑战他的转化方法是不是最多。一时间学生们争相打擂,有的小组还组团挑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思维参与的深度、广度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这是多么可遇不可求的课堂呀!让我们感受到了创新火花的迸发。
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其实就是教给了学生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这节课上,学生思维活跃、见解独特,解决的问题远远超过了教材的要求。整个课堂充满灵动的生机。教师通过微课程,将梯形、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以微课程超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则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主选择。通过横向、纵向比较,他们主动地发现规律,感悟数学思想。
课程超市的建立,为学生自主学习留下更自由、更广阔的“渔场”,实现了自主性、个性化学习。
活用翻转课堂理念改变课堂教学结构
翻转课堂把传统课堂先教后练的基本格局改造成先学后练,把知识的传递安排在课前,知识的内化安排到课内,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其结果是,发展了学生安排学习的能力、思维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树立起了学习自信心。
我们经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总结归纳了以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课内翻转——适合内容容量小,难度低的知识。在一堂课内完成翻转,学生先利用微课程自主学习,并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继而展开三级讨论,完成知识内化。
校内翻转——学生在校内借助学校的设备完成自学,再由教师组织三级讨论,实现知识内化。
家校翻转——学生在家与在校相结合,利用网络,线上与线下共同进行新知识体系的构建,然后参与班级的交流讨论。三种翻转方式中,课内翻转与校内翻转已经实施,家校翻转有待全面推进。
实验检测结果与结论
经过两年的实验研究,我们对实验班和原来与之基础相当的非实验班分别进行了自主学习兴趣、方法和能力三方面的单项检测。检测结果表明,非实验班与实验班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兴趣、方法和能力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从对比中我们清楚地发现,实验班学生利用微课程自主学习的兴趣、方法、能力等方面明显强于非实验班。这表明,本课题实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推广和使用价值,是一条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思路、新途径,也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台湖镇中心小学)
网络化环境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与探究提供了便利,尤其是以高度凝练的方式呈现的微课程,更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近年来,我校在利用微课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成效初显。
基于微课程建构任务驱动式课堂
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从而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学生自身的知识与能力。为此,教师需要为学生设计一个真实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积极主动的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对真实任务的探索与完成中,不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的能力。
以北京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梯形面积》为例,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利用公式正确计算出面积;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主动探索平面图形的特征和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本单元重点是“转化”,即把“新”的不认识的知识转化成“旧”的、认识的知识。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即“对应”)中寻找到解决新知的方法。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捕鱼”的过程中,亲身经历捕鱼方法的产生、形成、应用过程,真正掌握“捕鱼”的方法甚至创造出更好的“捕鱼”方法,从而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此之前,学生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就已经初步感知了“转化—建立联系—推导公式”的学法。当他们学习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带着情境中的“任务”,运用自主探究学法,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最佳时机。为此,我们采用了如下模式进行教学:温习旧知(复习学法——布置任务)→自主学习(学生利用微课程自主学习——完成任务)→交流评价(集体交流,评价总结)。
在运用微课程自学环节,微课程的设置紧紧抓住了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点:一是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由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转化方法。二是学习新知识的难点——转化后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梯形的底、高、面积的联系。三是构建学习方法的关键点——如何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学生通过观看微课程,理解梯形转化的过程(边看边摆),同时也可以通过手中的学具,自己创造出独特的转化方法,有效地摆脱了以往“等、靠、要”的课堂学习状态。
借助微课程打造课程超市
众所周知,作为传递知识和培养人才的主阵地,课堂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极为重要,但是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面对课堂教学的“供需不匹配”“所供非所需”,仅从教学管理上刺激学生需求已难以奏效,在课堂上同样需要一场“供给侧改革”,即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引领课堂教学供给侧的结构性优化。这就需要我们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中心,系统谋划课堂教学体系,利用信息技术设备及其带来的创新性思想观念,促进教师创造有效的课堂教学产品和服务,以使课堂教学供给更好地适应学生需求结构变化,突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自主性、多元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供给侧改革。
我们注意到,生活中超市的兴起,主要原因是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个性消费者自主选择的需要。超市的经营理念与我们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标准有异曲同工之妙。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教学中,我们努力构建自主、开放的课堂学习环境,还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关注每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既会让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也将促进师生、生生互动的生态系统趋向平衡。
为此,我们的教师尝试利用微课程打造课程超市,为学生搭建自主选择的平台,从而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和发展。在教学中,我们以一个单元或者整套教材中紧密联系的单项知识为教学内容,以“微课程 自主学习任务单”为主要形式,构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超市。
1. 学生自选学习内容
对于难度不大的内容,教师大胆放手,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以及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学习,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以北京版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第二单元《用电脑写文章》为例,这一单元主要安排了“插入艺术字”“插入文本框”“插入图片”三部分内容。考虑到这三部分知识在操作方法上大同小异,教师将它们的操作步骤以课程超市、自助餐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前两个课时,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有的学生掌握艺术字的编辑;有的学生选择了以“文本框”学习为主,对比学习了“艺术字”的修饰;有的学生则将三者融会贯通。有的学生按“插入艺术字→插入文本框→插入图片”的顺序;其他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选择了不同的次序。
这样一来,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个性化学习的“渔场”。通过对三种操作方法横向、纵向的比较,学生能很快发现规律,举一反三,从而依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在此过程中逐渐增强。
第三课时是学法总结交流,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较深层次的拓展提升。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一部分内容,自行设计“教案”上课,满是自信地扮演“老师”。由于有权决定学自己爱学的、能学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全班学生几乎都要求上来讲课,他们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把“课”讲好。学生所讲的内容无不抓住了操作的核心,很多比教材和微课给出的操作方法还简便易行。待到“讲课”完毕,同学投票通过率高达90%。教师则退居其次,静待花开。 2. 学生自选学习方式
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位学生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要求我们切实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学生平等合作,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引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都是极富个性的生命体,每位学生都有不同方面的学习优势,也有不尽相同的兴趣指向,他们对教材的理解和诠释也极富独特性和创造性。因此,不同的学生在同一个问题面前,完全可能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师不可能处处告诉学生这个怎么记忆,那个如何理解,而是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如: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三单元《灿烂的历史文明》中的《世界奇迹探秘》一课,教学要求学生了解“震惊世界的金字塔”“气势磅礴的秦陵兵马俑”“空中花园”“古罗马斗兽场”等奇妙绝伦的世界建筑。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简要了解一些人类的文明遗产,激发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历史文化,感受各种奇迹的壮观,为学生初步形成对世界早期文明的宏观认识提供素材和有效的方法与途径。
教师同样抓住这几处建筑要学习了解的共通之处,利用课程超市的形式将学习内容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加以识记、呈现,这样学生的兴趣大增,纷纷开动脑筋搜集资料,积极筹划讲稿。加上超市中微课程等相关信息,辅以“自主学习任务单”的梳理,来完成自学。全班交流时,有的学生编成顺口溜,有的学生就让“图形说话”,有的学生为同学们当起了小导游,有的学生唱起了当地“歌谣”,有的学生竟然找来建筑的结构图,给同学们讲解建筑的奥妙……当堂测试,通过率竟达到92%以上。
这在以往的讲授型课堂里是不可想象的。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只有适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才能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知识。
3. 学生自选学习方法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构建对知识的理解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不同的个体还表现出个体差异和多样性的学习需求,所以教学的过程如果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能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以北京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空间与图形》为例,这一单元主要安排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面积”“梯形的特征和面积”“三角形的特征和面积”三个知识点。它们的内容编排顺序、呈现方式基本相同,核心是突出“转化”的数学思想,在新旧知识中间找到“对应”。
教师提前一周就公布了教学内容和课程超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选择学习方法,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讨论、交流、提炼的时间和空间。把数学学习由课堂向课前开放,这样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以及动口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法的使用效率,发展了学生的选择能力。这时,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基础有了足够的了解和准备,使新知识教学处于一个相对高的起点。
课上交流时,学生们群情激昂,跃跃欲试。有的学生画图说明;有的学生拿着自制教具演示转化过程;有的学生举例类比;更有学生请其他同学挑战他的转化方法是不是最多。一时间学生们争相打擂,有的小组还组团挑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思维参与的深度、广度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这是多么可遇不可求的课堂呀!让我们感受到了创新火花的迸发。
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其实就是教给了学生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这节课上,学生思维活跃、见解独特,解决的问题远远超过了教材的要求。整个课堂充满灵动的生机。教师通过微课程,将梯形、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以微课程超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则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主选择。通过横向、纵向比较,他们主动地发现规律,感悟数学思想。
课程超市的建立,为学生自主学习留下更自由、更广阔的“渔场”,实现了自主性、个性化学习。
活用翻转课堂理念改变课堂教学结构
翻转课堂把传统课堂先教后练的基本格局改造成先学后练,把知识的传递安排在课前,知识的内化安排到课内,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其结果是,发展了学生安排学习的能力、思维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树立起了学习自信心。
我们经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总结归纳了以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课内翻转——适合内容容量小,难度低的知识。在一堂课内完成翻转,学生先利用微课程自主学习,并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继而展开三级讨论,完成知识内化。
校内翻转——学生在校内借助学校的设备完成自学,再由教师组织三级讨论,实现知识内化。
家校翻转——学生在家与在校相结合,利用网络,线上与线下共同进行新知识体系的构建,然后参与班级的交流讨论。三种翻转方式中,课内翻转与校内翻转已经实施,家校翻转有待全面推进。
实验检测结果与结论
经过两年的实验研究,我们对实验班和原来与之基础相当的非实验班分别进行了自主学习兴趣、方法和能力三方面的单项检测。检测结果表明,非实验班与实验班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兴趣、方法和能力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从对比中我们清楚地发现,实验班学生利用微课程自主学习的兴趣、方法、能力等方面明显强于非实验班。这表明,本课题实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推广和使用价值,是一条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思路、新途径,也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台湖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