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年间遭遇四次来自中国“商家”的B2B交易欺诈,里克.安德森(Rick Anderson)这才学会变得谨慎。
这位居住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市的外贸经销商,并非生意场上未经世事的“老实人”,从事美国与亚洲、非洲之间的水管设备贸易长达八年。他愿意每年付出近3000美元的会费,成为阿里巴巴在中国之外的一名“国际金牌供货商”(Global Gold Supplier),正当地吸引更多买家。
不过根据他自己过去四年以来作为买家的惨痛经历,这个在公司名称右上角的金色徽标,却并不能吓走中国的全职诈骗犯。这些诈骗犯们一次又一次地用低价“引诱”他,骗取他的信任。收到钱之后,迅速转移。
安德森说,这说明,并不是他太老实,而是网络世界的交易有些“假”得太夸张。
欺诈“一抓一把”
其实,无论是在阿里巴巴国际版的“安全交易”论坛,还是部分B2B买家联合发起的欺诈信息网络平台,受欺诈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2月23日,一位匿名人士在买家联合發起的阿里巴巴欺诈举报网站“AlibabaScam.com”,举报生产显示器的“中国金牌供应商”深圳恒讯通达科技有限公司。
这则举报信息指出,公司以未付全款为由,发送货不对版的商品。尽管买家一直敦促其退还买家的资金,但该科技公司一直拖延,直到其终止与买家的联络。
实际上,这种欺诈行为在B2B的交易平台上,非常常见。
一家创建者身份不明、名为Alibaba Fraud Victim Database(阿里巴巴诈骗受害者信息库)的网站,至今联合了自2008年起的107名受害人,称受骗金额达25.9万美元。创建者呼吁更多的受害人加入,以期达成集体法律诉讼,并讨回“百万美元级别”的损失。
综合这些信息,不难发现,有关阿里巴巴等大型B2B交易网站的欺诈举报最早可以追溯到2007年。而当年11月6日,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股份代号:1688)正式于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
在当时,一方面,阿里巴巴的B2B业务腾空直上;另一方面,大量欺骗性的卖家进入这一网络业务,并经过对海外B2B网站欺诈手段的研究发现了在国内施展骗术的方法。
可以说,B2B交易平台欺诈问题的盛行,正是利用了这种新兴商业模式在中国的起步和发展。
而网络交易欺诈,早在B2B业务在欧美等国兴起之时已经抬头。
根据2010年4月总部位于美国马里兰州的金融人士协会(Association for Financial Professionals)对其16000多名会员的统计表明,2009年以来,在美国发生的欺诈交易中,超过85%是源于B2B为主要方式的网络交易。这项调查还表明,B2B交易的欺诈案件有扩大之势。
只不过,原先主要针对部分非洲地区商人的欺诈举报,随着中国电子商务和网上交易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地开始指向中国的福建、广东、浙江等地区。
多位在阿里巴巴注册的海外买家,同时也是其他B2B交易平台的会员,包括公司位于韩国的交易网站“EC21”。
他们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原先B2B交易主要在国际市场流行,而并非中国。随着近几年来中国网络交易的海量增长,中国巨大的市场和价格优势成为阿里巴巴交易平台的潜在优势。
“虽然很难区分是阿里巴巴为了保全市场份额和销售业绩,有意忽视监管,还是那些骗子找到了阿里巴巴管理的漏洞,根本的问题还是电子商务在中国的急速上升。”2006年在阿里巴巴注册的巴基斯坦商人萨利.阿里夫(Sali Arif)说。
里克.安德森从2008年起至今,已经与中国的供应商做了不下20次生意,但其中的四次涉及诈骗。
“低价,他们就用低价吸引我们的注意,然后尽可能用各种办法让我们通过对他们有利的汇款方式付款。当我一觉醒来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我可能又被骗了。”
多位买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供应商如果坚持买家使用难以核实对方身份的西联汇款或个人汇款,他们多半是欺诈。
经历骗局让安德森学“乖”了。他说,自己现在的哲学是,宁可少赚1%,也要保证交易的安全。现在,他已经在国内结识了多名合作代理商。
在与阿里巴巴上的供应商做交易之前,他会请一位合作商实地查看卖家的情况,然后反馈给他。每做成一单生意,他会将其中1%的利润付给合作商。
欺诈的低价手段
据海外买家介绍,以往他们在与中国供应商做交易之前,通常都会横向比较阿里巴巴与其他几家B2B交易平台的报价,而结果往往总是阿里巴巴的商户提供的商品更便宜。
依照一般经验,包括欧美品牌的手机、电脑和服装,其在阿里巴巴供应商的普遍报价要比其他平台低5%,有时甚至低10%。
“例如目前市场热卖的iPhone4,在阿里巴巴部分供应商的报价可低至400美元左右,而相同的产品在其他交易平台上要贵10到30美元。”安德森说。
这种经营策略也得到了其他接受访问的买家的认同。买家们认为,这种价格优势在吸引真正买家的同时,也培育了一批谙熟监管系统疏漏的欺诈商人。
伊恩.帕特尔(Ian Partel)是来自英国的一名印度裔商人。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自己曾在2009年的1月和9月,连续两次替客户从地址在福建莆田市的中国供应商那里购买多台某欧洲品牌手机。
每当他准备再三考虑付款时,供应商总会发来电子邮件,用更低廉的报价挽留他。这两次,他一共被骗走千余元美金货款。
“就像许多人投诉的一样,中国国内的这部分供应商总有方法说服我们按他们要的方式付款,比如说他们公司账户正在盘点。他们还催促我们尽快付款,不然价格就可能被推高。”帕特尔说。
帕特尔已经和其他经常从中国的B2B商家购买货品的买家交流了经验。从去年开始,在采购手机、电脑、化妆品、服装等中国生产的低价商品时,买家们尽可能地拖延供应商,以便自己派人抓紧时间核实卖家是否真的存在。
而欺诈交易经常发生的领域,也几乎是交易平台上最热门的行业。
截至目前,尽管包括阿里巴巴和EC21在内的交易平台尚未公布欺诈事件泛滥的主要领域,但根据举报人的投诉可以明显看出,电子类产品占据了近年来B2B欺诈交易的绝大部分份额。买家也告诉记者,其他欺诈交易发生的领域涵盖化妆品、服装等常规商品。
不过,也有买家通过举报反映,即便在一些类似焊接支架等冷门商品的交易中,也开始有诈骗商的出现。而以往,此类商品几乎无人问津。
对于安德森来说,现在他不仅要照顾自己的生意,也要在得克萨斯州的外贸商和客户之间“游说”,凭借一己之力维系这种草根之间的中美贸易。
每个月,他在休斯敦都会举行两场宣讲会,主题便是如何防止在网络交易或日常交易中受欺诈。据安德森介绍,每场讲座,听众都达到近百人。
“的确,网络欺诈到处都是,一抓一把,而且也不仅现在的阿里巴巴才有。但是,作为做贸易的美国人,我最担心的是中国的网络商业环境失去世界各地合作伙伴们的信任。”2月25日美国西部时间的夜间,这位阿里巴巴的客户表示。
而他与记者使用的沟通工具,正是阿里巴巴为全球商户开发的“阿里旺旺”即时通讯系统。
“像我们这样的中小型公司,必须依靠中国市场的大环境生存,无论它或好或坏。”安德森说。★
(实习生刘艳玲对本文亦有贡献)
这位居住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市的外贸经销商,并非生意场上未经世事的“老实人”,从事美国与亚洲、非洲之间的水管设备贸易长达八年。他愿意每年付出近3000美元的会费,成为阿里巴巴在中国之外的一名“国际金牌供货商”(Global Gold Supplier),正当地吸引更多买家。
不过根据他自己过去四年以来作为买家的惨痛经历,这个在公司名称右上角的金色徽标,却并不能吓走中国的全职诈骗犯。这些诈骗犯们一次又一次地用低价“引诱”他,骗取他的信任。收到钱之后,迅速转移。
安德森说,这说明,并不是他太老实,而是网络世界的交易有些“假”得太夸张。
欺诈“一抓一把”
其实,无论是在阿里巴巴国际版的“安全交易”论坛,还是部分B2B买家联合发起的欺诈信息网络平台,受欺诈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2月23日,一位匿名人士在买家联合發起的阿里巴巴欺诈举报网站“AlibabaScam.com”,举报生产显示器的“中国金牌供应商”深圳恒讯通达科技有限公司。
这则举报信息指出,公司以未付全款为由,发送货不对版的商品。尽管买家一直敦促其退还买家的资金,但该科技公司一直拖延,直到其终止与买家的联络。
实际上,这种欺诈行为在B2B的交易平台上,非常常见。
一家创建者身份不明、名为Alibaba Fraud Victim Database(阿里巴巴诈骗受害者信息库)的网站,至今联合了自2008年起的107名受害人,称受骗金额达25.9万美元。创建者呼吁更多的受害人加入,以期达成集体法律诉讼,并讨回“百万美元级别”的损失。
综合这些信息,不难发现,有关阿里巴巴等大型B2B交易网站的欺诈举报最早可以追溯到2007年。而当年11月6日,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股份代号:1688)正式于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
在当时,一方面,阿里巴巴的B2B业务腾空直上;另一方面,大量欺骗性的卖家进入这一网络业务,并经过对海外B2B网站欺诈手段的研究发现了在国内施展骗术的方法。
可以说,B2B交易平台欺诈问题的盛行,正是利用了这种新兴商业模式在中国的起步和发展。
而网络交易欺诈,早在B2B业务在欧美等国兴起之时已经抬头。
根据2010年4月总部位于美国马里兰州的金融人士协会(Association for Financial Professionals)对其16000多名会员的统计表明,2009年以来,在美国发生的欺诈交易中,超过85%是源于B2B为主要方式的网络交易。这项调查还表明,B2B交易的欺诈案件有扩大之势。
只不过,原先主要针对部分非洲地区商人的欺诈举报,随着中国电子商务和网上交易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地开始指向中国的福建、广东、浙江等地区。
多位在阿里巴巴注册的海外买家,同时也是其他B2B交易平台的会员,包括公司位于韩国的交易网站“EC21”。
他们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原先B2B交易主要在国际市场流行,而并非中国。随着近几年来中国网络交易的海量增长,中国巨大的市场和价格优势成为阿里巴巴交易平台的潜在优势。
“虽然很难区分是阿里巴巴为了保全市场份额和销售业绩,有意忽视监管,还是那些骗子找到了阿里巴巴管理的漏洞,根本的问题还是电子商务在中国的急速上升。”2006年在阿里巴巴注册的巴基斯坦商人萨利.阿里夫(Sali Arif)说。
里克.安德森从2008年起至今,已经与中国的供应商做了不下20次生意,但其中的四次涉及诈骗。
“低价,他们就用低价吸引我们的注意,然后尽可能用各种办法让我们通过对他们有利的汇款方式付款。当我一觉醒来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我可能又被骗了。”
多位买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供应商如果坚持买家使用难以核实对方身份的西联汇款或个人汇款,他们多半是欺诈。
经历骗局让安德森学“乖”了。他说,自己现在的哲学是,宁可少赚1%,也要保证交易的安全。现在,他已经在国内结识了多名合作代理商。
在与阿里巴巴上的供应商做交易之前,他会请一位合作商实地查看卖家的情况,然后反馈给他。每做成一单生意,他会将其中1%的利润付给合作商。
欺诈的低价手段
据海外买家介绍,以往他们在与中国供应商做交易之前,通常都会横向比较阿里巴巴与其他几家B2B交易平台的报价,而结果往往总是阿里巴巴的商户提供的商品更便宜。
依照一般经验,包括欧美品牌的手机、电脑和服装,其在阿里巴巴供应商的普遍报价要比其他平台低5%,有时甚至低10%。
“例如目前市场热卖的iPhone4,在阿里巴巴部分供应商的报价可低至400美元左右,而相同的产品在其他交易平台上要贵10到30美元。”安德森说。
这种经营策略也得到了其他接受访问的买家的认同。买家们认为,这种价格优势在吸引真正买家的同时,也培育了一批谙熟监管系统疏漏的欺诈商人。
伊恩.帕特尔(Ian Partel)是来自英国的一名印度裔商人。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自己曾在2009年的1月和9月,连续两次替客户从地址在福建莆田市的中国供应商那里购买多台某欧洲品牌手机。
每当他准备再三考虑付款时,供应商总会发来电子邮件,用更低廉的报价挽留他。这两次,他一共被骗走千余元美金货款。
“就像许多人投诉的一样,中国国内的这部分供应商总有方法说服我们按他们要的方式付款,比如说他们公司账户正在盘点。他们还催促我们尽快付款,不然价格就可能被推高。”帕特尔说。
帕特尔已经和其他经常从中国的B2B商家购买货品的买家交流了经验。从去年开始,在采购手机、电脑、化妆品、服装等中国生产的低价商品时,买家们尽可能地拖延供应商,以便自己派人抓紧时间核实卖家是否真的存在。
而欺诈交易经常发生的领域,也几乎是交易平台上最热门的行业。
截至目前,尽管包括阿里巴巴和EC21在内的交易平台尚未公布欺诈事件泛滥的主要领域,但根据举报人的投诉可以明显看出,电子类产品占据了近年来B2B欺诈交易的绝大部分份额。买家也告诉记者,其他欺诈交易发生的领域涵盖化妆品、服装等常规商品。
不过,也有买家通过举报反映,即便在一些类似焊接支架等冷门商品的交易中,也开始有诈骗商的出现。而以往,此类商品几乎无人问津。
对于安德森来说,现在他不仅要照顾自己的生意,也要在得克萨斯州的外贸商和客户之间“游说”,凭借一己之力维系这种草根之间的中美贸易。
每个月,他在休斯敦都会举行两场宣讲会,主题便是如何防止在网络交易或日常交易中受欺诈。据安德森介绍,每场讲座,听众都达到近百人。
“的确,网络欺诈到处都是,一抓一把,而且也不仅现在的阿里巴巴才有。但是,作为做贸易的美国人,我最担心的是中国的网络商业环境失去世界各地合作伙伴们的信任。”2月25日美国西部时间的夜间,这位阿里巴巴的客户表示。
而他与记者使用的沟通工具,正是阿里巴巴为全球商户开发的“阿里旺旺”即时通讯系统。
“像我们这样的中小型公司,必须依靠中国市场的大环境生存,无论它或好或坏。”安德森说。★
(实习生刘艳玲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