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效性课堂就是立足45分钟,达成教与学的过程与结果的效果好、效率高、效益大,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效果好是指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学生学懂了、学会了;效率高是指相对于教师的教学投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最大;效益大是指教师的教学影响对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符合社会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处理好四个因素和六种关系。四个因素即:学生、教师、教材、方法;六种关系即: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学生和方法的关系,教师和方法的关系,教师和教材的关系,学生和教材的关系,教材和方法的关系。
【关键词】高效性课堂四个因素六种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1-0031-01
简单的理解课堂教学,一是学生怎么学,另一个是教师怎么教。而高效性课堂就是避免低效和无效,关键是找到最佳切入点。现在很多教师找不到这个最佳切入点,处理不好教与学的关系,导致了走极端,不是忽略教、重视学,就是重视教、忽略学。怎样完美的结合至关重要。本人认为:应多一点中庸思想。圆融和谐、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这正是课堂的缺失。师生要千锤百炼外在素质,才能内化为心性相容、融会贯通,达到完美无缺的境界,才能实现高效性课堂。
一、要处理好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要想从根本上弄清楚师生关系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清楚谁是教育的主体?古今中外哲学界和教育界为此争论了几千年。我们知道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十分明显的。没有学生,教师不复存在;没有教师,学生也不复存在。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中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才能形成健康的教学活动,才利于教学已知和未知的矛盾的解决。在课堂教学中,有时老师是主体,有时学生是主体。师生关系是一种动态的转化关系,是一种复合关系,也是一种互为关系。
教师和学生的业务关系。即:教学交往。教学交往涉及到的四个方面,即:对话、互动、合作、理解。(略)
二、要处理好学生和方法的关系
关于学生和方法的关系,主要想论述学习方法,简称为“学法”,自实施新课程以来,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突显出来。人们对学生学会学习的认识越来越高。所以学法研究越来越深入,从心理学角度认识就是学习策略的研究。(略)
三、要处理好教师和方法的关系
这里主要指教学方法。一般地讲,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方式、手段和途径。教学方法是解决问题,即完成任务的具体办法是一系列的活动方式、操作手段、实施路径。它包含了教与学两方面的协调——致活动。通常大班额教学常采取讲解教学法的言语讲授。
言语讲授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美国教学研究专家弗兰德斯曾在大量课堂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分之二律”即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二用于讲话,讲话时间的三分之二是教师讲话,教师讲话时间的三分之二是向学生讲话,而不是与学生对话。通过对我国中小学高成效教师课堂观察后,专家也发现了类似结果,讲述平均占课堂时间的65%左右,所以对各位教师来说,掌握言语讲授至关重要,应加强这方面的锻炼。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在《人民教育》给教师的五条建议中提到:“精神世界的开拓,同时就是语言世界的延伸,语言世界的扩展也同时就是精神世界的充实。教师教学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其实传达的是一种趣味和境界。”
此外还要研究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等内容。
四、要处理好教师与教材的关系
侧重谈吃透教材,研究讲授内容。这个讲授内容不仅仅是教科书,必须弄清楚什么是课程、教材、教科书。研究透彻这些再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是不是教材上所有的内容都要由教师来“讲”,并且要讲深、讲透呢?未必。教师应当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哪些是核心与关键,哪里是精髓与“文眼”,哪里有能力的“生长点”和思维的发散点,何处更能落实方法与价值目标,哪些学生已经了然,哪里是学生的盲点,哪些必须付诸实践,哪些需要肯綮地点拨,哪些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在“做中学”,哪些用普遍性提示,哪些该多层次指导。总之,凡是能由学生自学与合作解决的,就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去解决,凡是课堂中难以了断、难于容纳的内容,就指导学生去寻觅信息资源,在探究中获取,凡是可以用实践操作的或通过活动完成的就组织学生在参与中完成,凡是产生的新问题或新看法,就通过对话与交流形成共识。所以教学内容的研究程度是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关键。
五、要处理好学生和教材的关系
我们要弄清教材改革的学生观,改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可能,走出那种单纯以学科规律为引导的传统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培养探索技能、澄清和反思自我的能力、与别人交流看法的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思想的开放、对事实的尊重、会批评的思考等等。这样针对教材改革的学生观,教师必须打破教材本位,应一专多能,成为复合型教师。学生必须打破教材本位,思维多变,对教材深入挖掘拓展。
在现代文化背景下,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它既包括以教科书为主体的图书教材,又包括各种视听教材、电子教材以及来源于生活的现实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其中最重要的教材是教科书,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静态表达形式,教学内容既是学生要吸取的营养,又是学生到达彼岸的船桨。
六、要处理好教材和方法的关系
现行的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在内容上删减了许多,初中地理课非常明显,有的一节课内容只有几十个字,我们怎样在这几十字中去挖掘出方法,这需要我们教师的知识储备极其丰富。不但要“渊”更要“博”。必须具备综合能力成为复合型教师。
我们应站在新课程理念的角度,去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方法,但我们的教育资源有限,与新教材相配套的学习大环境有待创建。这个学习资源涵概了社会、学校家庭为学生提供的资料来源。尽管全力武装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电教室,营造师生学习的文化环境,但目前看远远满足不了师生的需求。另外,新教材的整体编排体系的改变,原有的一些教具、学具已经派不上用场。另外,很多与教材配套的练习册,其实质是不合新课程理念的。这样为使用好新教材设置了障碍。总之困惑很多,道路很艰难。
【关键词】高效性课堂四个因素六种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1-0031-01
简单的理解课堂教学,一是学生怎么学,另一个是教师怎么教。而高效性课堂就是避免低效和无效,关键是找到最佳切入点。现在很多教师找不到这个最佳切入点,处理不好教与学的关系,导致了走极端,不是忽略教、重视学,就是重视教、忽略学。怎样完美的结合至关重要。本人认为:应多一点中庸思想。圆融和谐、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这正是课堂的缺失。师生要千锤百炼外在素质,才能内化为心性相容、融会贯通,达到完美无缺的境界,才能实现高效性课堂。
一、要处理好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要想从根本上弄清楚师生关系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清楚谁是教育的主体?古今中外哲学界和教育界为此争论了几千年。我们知道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十分明显的。没有学生,教师不复存在;没有教师,学生也不复存在。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中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才能形成健康的教学活动,才利于教学已知和未知的矛盾的解决。在课堂教学中,有时老师是主体,有时学生是主体。师生关系是一种动态的转化关系,是一种复合关系,也是一种互为关系。
教师和学生的业务关系。即:教学交往。教学交往涉及到的四个方面,即:对话、互动、合作、理解。(略)
二、要处理好学生和方法的关系
关于学生和方法的关系,主要想论述学习方法,简称为“学法”,自实施新课程以来,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突显出来。人们对学生学会学习的认识越来越高。所以学法研究越来越深入,从心理学角度认识就是学习策略的研究。(略)
三、要处理好教师和方法的关系
这里主要指教学方法。一般地讲,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方式、手段和途径。教学方法是解决问题,即完成任务的具体办法是一系列的活动方式、操作手段、实施路径。它包含了教与学两方面的协调——致活动。通常大班额教学常采取讲解教学法的言语讲授。
言语讲授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美国教学研究专家弗兰德斯曾在大量课堂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分之二律”即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二用于讲话,讲话时间的三分之二是教师讲话,教师讲话时间的三分之二是向学生讲话,而不是与学生对话。通过对我国中小学高成效教师课堂观察后,专家也发现了类似结果,讲述平均占课堂时间的65%左右,所以对各位教师来说,掌握言语讲授至关重要,应加强这方面的锻炼。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在《人民教育》给教师的五条建议中提到:“精神世界的开拓,同时就是语言世界的延伸,语言世界的扩展也同时就是精神世界的充实。教师教学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其实传达的是一种趣味和境界。”
此外还要研究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等内容。
四、要处理好教师与教材的关系
侧重谈吃透教材,研究讲授内容。这个讲授内容不仅仅是教科书,必须弄清楚什么是课程、教材、教科书。研究透彻这些再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是不是教材上所有的内容都要由教师来“讲”,并且要讲深、讲透呢?未必。教师应当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哪些是核心与关键,哪里是精髓与“文眼”,哪里有能力的“生长点”和思维的发散点,何处更能落实方法与价值目标,哪些学生已经了然,哪里是学生的盲点,哪些必须付诸实践,哪些需要肯綮地点拨,哪些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在“做中学”,哪些用普遍性提示,哪些该多层次指导。总之,凡是能由学生自学与合作解决的,就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去解决,凡是课堂中难以了断、难于容纳的内容,就指导学生去寻觅信息资源,在探究中获取,凡是可以用实践操作的或通过活动完成的就组织学生在参与中完成,凡是产生的新问题或新看法,就通过对话与交流形成共识。所以教学内容的研究程度是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关键。
五、要处理好学生和教材的关系
我们要弄清教材改革的学生观,改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可能,走出那种单纯以学科规律为引导的传统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培养探索技能、澄清和反思自我的能力、与别人交流看法的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思想的开放、对事实的尊重、会批评的思考等等。这样针对教材改革的学生观,教师必须打破教材本位,应一专多能,成为复合型教师。学生必须打破教材本位,思维多变,对教材深入挖掘拓展。
在现代文化背景下,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它既包括以教科书为主体的图书教材,又包括各种视听教材、电子教材以及来源于生活的现实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其中最重要的教材是教科书,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静态表达形式,教学内容既是学生要吸取的营养,又是学生到达彼岸的船桨。
六、要处理好教材和方法的关系
现行的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在内容上删减了许多,初中地理课非常明显,有的一节课内容只有几十个字,我们怎样在这几十字中去挖掘出方法,这需要我们教师的知识储备极其丰富。不但要“渊”更要“博”。必须具备综合能力成为复合型教师。
我们应站在新课程理念的角度,去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方法,但我们的教育资源有限,与新教材相配套的学习大环境有待创建。这个学习资源涵概了社会、学校家庭为学生提供的资料来源。尽管全力武装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电教室,营造师生学习的文化环境,但目前看远远满足不了师生的需求。另外,新教材的整体编排体系的改变,原有的一些教具、学具已经派不上用场。另外,很多与教材配套的练习册,其实质是不合新课程理念的。这样为使用好新教材设置了障碍。总之困惑很多,道路很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