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恰恰就是危机之时,才是企业布局和生产资料升级的好时机。
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我们需要靠城市化创造的需求解决工业化创造的产能,这已经成为共识。
事实上,国家针对房地产的调控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中国需要有根本性的改革和转型。但是中国经济转型有哪些思路?
思路之一是要发展新兴产业,通过新兴产业拉动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政府今年有望出台战略性的新兴产业规划,构成中国在金融危机后的新一轮经济刺激,给新兴战略产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思路之二是要进行地方的区域性规划。2009年到今年,中央批了13个区域性振兴计划,包括著名的海南国际旅游岛;思路之三就是收入分配。针对目前中国收入不平衡,有人提出了收入倍增计划,让底层群体每年收入增长20%左右。
但这几个思路也存在一些问题,或者说有一些极限。比如说,发展新兴产业也会带来产能过剩的问题。产能过剩到一定的程度就是经济危机;地方的区域性规划又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如果一定要靠地方,则有可能导致地方融资平台的更大风险;而靠改善收入分配让底层人群提高收入也会使得企业发展压力增大,发展空间变小。此外,收入分配调整比较慢,到一定阶段,收入才会提高,可谓远水解不了近渴。
我认为唯一正确的转型出路,其实是城市化和城市化基础上的内需增长。
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我们需要靠城市化创造的需求解决工业化创造的产能。2003年-2008年期间,中国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差不多拉动内需增长50万元以上。
未来10年-15年,中国可以再增加4.5亿的城市人口。这些人口的增加可以带来225万亿的内需增长。这些增长可以确保中国经济在未来10年-15年平均每年增长9%以上。但核心一定是全球化外需增长的模式转到城市化内需增长的模式。
发展战略的转型要伴随改革战略的转型。和这个大的转型道路相联系,我们很多方面也要发生变化。比如房地产,我们要从高房价道路转向低房价的道路。过去常有这种情形,就是20多个人住在一个狭窄的工棚里面,他们在城里赚钱,把钱寄回家。这样是不行的。如果未来不是现在这种情况,而是过了几年以后,这些人都在城市买了房子,变成了本地市民,想想看,这20多个人变成了20多套70平方米房子的需求,这是多大内需的增长。但前提是我们得走低房价的道路。所以中国城市化必须走大都市化的发展道路。
目前中国城市化率只有47%左右。但是如果我们看看世界水平就会发现,一般人均GDP到达3000美元,这个国家的城市化率通常都在60%以上。东亚的国家,比如说韩国,其城市化率在75%以上。
我们当前的人均GDP实际上已经接近了4000美元。但我们的城市化率是多少呢?50%都不到。如果我们只算拥有城市户口的人群占中国人口的比重,那就只有33%。和人家70%的城市化率比,我们的城市化率还是非常低。这恰恰是中国最大的机会。
如今我们很多企业都在想:金融危机什么时候过去?等到经济发展到高峰的时候,我再投资制造业或者其他什么吧。
应该说,这个思路其实是有问题的。作为一个企业家,你的思路一定要有前瞻性,一定要比别人快一步或者半步。等经济开始起来的时候,你怕是就没了机会。恰恰就是危机之时,才是企业布局和生产资料升级的好时机。
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我们需要靠城市化创造的需求解决工业化创造的产能,这已经成为共识。
事实上,国家针对房地产的调控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中国需要有根本性的改革和转型。但是中国经济转型有哪些思路?
思路之一是要发展新兴产业,通过新兴产业拉动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政府今年有望出台战略性的新兴产业规划,构成中国在金融危机后的新一轮经济刺激,给新兴战略产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思路之二是要进行地方的区域性规划。2009年到今年,中央批了13个区域性振兴计划,包括著名的海南国际旅游岛;思路之三就是收入分配。针对目前中国收入不平衡,有人提出了收入倍增计划,让底层群体每年收入增长20%左右。
但这几个思路也存在一些问题,或者说有一些极限。比如说,发展新兴产业也会带来产能过剩的问题。产能过剩到一定的程度就是经济危机;地方的区域性规划又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如果一定要靠地方,则有可能导致地方融资平台的更大风险;而靠改善收入分配让底层人群提高收入也会使得企业发展压力增大,发展空间变小。此外,收入分配调整比较慢,到一定阶段,收入才会提高,可谓远水解不了近渴。
我认为唯一正确的转型出路,其实是城市化和城市化基础上的内需增长。
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我们需要靠城市化创造的需求解决工业化创造的产能。2003年-2008年期间,中国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差不多拉动内需增长50万元以上。
未来10年-15年,中国可以再增加4.5亿的城市人口。这些人口的增加可以带来225万亿的内需增长。这些增长可以确保中国经济在未来10年-15年平均每年增长9%以上。但核心一定是全球化外需增长的模式转到城市化内需增长的模式。
发展战略的转型要伴随改革战略的转型。和这个大的转型道路相联系,我们很多方面也要发生变化。比如房地产,我们要从高房价道路转向低房价的道路。过去常有这种情形,就是20多个人住在一个狭窄的工棚里面,他们在城里赚钱,把钱寄回家。这样是不行的。如果未来不是现在这种情况,而是过了几年以后,这些人都在城市买了房子,变成了本地市民,想想看,这20多个人变成了20多套70平方米房子的需求,这是多大内需的增长。但前提是我们得走低房价的道路。所以中国城市化必须走大都市化的发展道路。
目前中国城市化率只有47%左右。但是如果我们看看世界水平就会发现,一般人均GDP到达3000美元,这个国家的城市化率通常都在60%以上。东亚的国家,比如说韩国,其城市化率在75%以上。
我们当前的人均GDP实际上已经接近了4000美元。但我们的城市化率是多少呢?50%都不到。如果我们只算拥有城市户口的人群占中国人口的比重,那就只有33%。和人家70%的城市化率比,我们的城市化率还是非常低。这恰恰是中国最大的机会。
如今我们很多企业都在想:金融危机什么时候过去?等到经济发展到高峰的时候,我再投资制造业或者其他什么吧。
应该说,这个思路其实是有问题的。作为一个企业家,你的思路一定要有前瞻性,一定要比别人快一步或者半步。等经济开始起来的时候,你怕是就没了机会。恰恰就是危机之时,才是企业布局和生产资料升级的好时机。
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