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子
中国文化中固有的“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传统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不作赘述。本文只就“天人合一”与色调谈几点心得,以达抛砖引玉之目的。
二、“天人合一”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语出《庄子·齐物论》,追求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天人合一”一词最早由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到汉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演变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主体内容之一的“天人合一”,其理论实质是人与自然的统一,要求达到心物交融的境界。
三、色调
画面里各种色彩之间整体的关系,构成色彩的调子称色调。它指画幅给人总的色彩感觉,决定画面的主导色彩关系,也就是大的色彩效果,或者说就是一幅画中占最大面积的那部分颜色的性质。
在实际的创作中,首先要确定色调,其次应注意色调的统一。另外,整体的观察与表现在确定色调以后显得尤为重要。
四、“天人合一”与色调
首先,谈一下“天人合一”与色调的确定。“天人合一”是“平天下”的文化基础,对色调的确定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中国文化中固有的“天人合一”观念要求我们达到心物交融的境界,把握对象不能仅用眼睛,而是要用心灵去把握对象之整体,用心灵的眼睛统观全景,发现对象的整体、和谐与统一。而色调的确定也需要整体观察,考虑由个体的组合和环境与光源相互影响下的整个画幅大的色彩效果,以便确定画幅的色调。
如果我们能从“天人合一”的观念得到启发,用“心”去“观察”物体,悟得对象的“性”,观照对象所处的环境、光源等客观要素,用心灵的眼睛统观全景,就能更准确地把握画幅的色调属性,就能充实作品的精神内涵。从此角度而言,“天人合一”对色调的确定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其次,谈一下“天人合一”与色调的统一。“天人合一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和自然界的统一的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见《中国文化概论》,北师大版)。有鉴于此,“天人合一”要求人与人、人与人然界以及自然界内部要统一和谐。这一点,对色调的统一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众所周知,个体的人皆有自己不同的追求和个性。但一个群体要和谐相处,就必须有共同的道德规范和制度来约束,这一道理和色调统一之道是相通的。一个画幅中的不同对象既要具有自己的色彩属性,保证自身统一,又必须共同服从于画幅的色调,受色调的影响和制约,才能达到画幅色调的统一。
如在一个以梨、橘子、陶罐和米黄布组成的黄色调画幅中,梨和橘子既要通过明度、纯度、色相等来显示自己作为梨和橘子不同的黄色个性,又要统一于色调的“黄”中,方可做到整个色调的统一与和谐。
最后谈一下“天人合一”和色调的整体观察与表现。
“天人合一”的思想发展到汉代,演变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受天人感应哲学观念的影响,我们习惯外观天地,内察心理,而后将造化之万物归成其类。此处的“外观天地,内察心理”指整体的观察与表现,这里的“类”相对于色调而言指对象本质的固有色彩。所以,这种为物归类的方法对色调的整体观察与表现有一定的帮助。
整体的观察与表现在确定色调以后很重要,不能孤立片面地观察,要使次要从属于主要,局部从属于整体。先抓住色彩的主要倾向和特征,进行归类,分析各类之间大的色彩联系。在训练中,应始终把握色彩、素描的大关系,再通过色相、明度、色性、纯度四个方面的比较,分析出局部色彩关系。例如在作画过程中,应从全局着眼,整体观察,要求学生注意在同一静物中各种白色、红色、黄色等衬布及物体自身颜色的区别,以及分辨出在不同调子的静物中,同一块白布、有色布及物体所呈现出的不同色彩倾向,做到胸有成竹。
另外,从近两年江苏省美术专业统考色彩卷的评分标准(构图组合15%,整体色调占35%,色彩空间与质感的表现占25%,艺术表现技法占25%)来看,色调是否统一整体性地决定考生色彩成绩的成与败。因此,美术考生除了苦练外,如果能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审视色调,体会色调,肯定会得到意料之外的收获。
中国文化中固有的“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传统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不作赘述。本文只就“天人合一”与色调谈几点心得,以达抛砖引玉之目的。
二、“天人合一”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语出《庄子·齐物论》,追求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天人合一”一词最早由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到汉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演变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主体内容之一的“天人合一”,其理论实质是人与自然的统一,要求达到心物交融的境界。
三、色调
画面里各种色彩之间整体的关系,构成色彩的调子称色调。它指画幅给人总的色彩感觉,决定画面的主导色彩关系,也就是大的色彩效果,或者说就是一幅画中占最大面积的那部分颜色的性质。
在实际的创作中,首先要确定色调,其次应注意色调的统一。另外,整体的观察与表现在确定色调以后显得尤为重要。
四、“天人合一”与色调
首先,谈一下“天人合一”与色调的确定。“天人合一”是“平天下”的文化基础,对色调的确定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中国文化中固有的“天人合一”观念要求我们达到心物交融的境界,把握对象不能仅用眼睛,而是要用心灵去把握对象之整体,用心灵的眼睛统观全景,发现对象的整体、和谐与统一。而色调的确定也需要整体观察,考虑由个体的组合和环境与光源相互影响下的整个画幅大的色彩效果,以便确定画幅的色调。
如果我们能从“天人合一”的观念得到启发,用“心”去“观察”物体,悟得对象的“性”,观照对象所处的环境、光源等客观要素,用心灵的眼睛统观全景,就能更准确地把握画幅的色调属性,就能充实作品的精神内涵。从此角度而言,“天人合一”对色调的确定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其次,谈一下“天人合一”与色调的统一。“天人合一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和自然界的统一的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见《中国文化概论》,北师大版)。有鉴于此,“天人合一”要求人与人、人与人然界以及自然界内部要统一和谐。这一点,对色调的统一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众所周知,个体的人皆有自己不同的追求和个性。但一个群体要和谐相处,就必须有共同的道德规范和制度来约束,这一道理和色调统一之道是相通的。一个画幅中的不同对象既要具有自己的色彩属性,保证自身统一,又必须共同服从于画幅的色调,受色调的影响和制约,才能达到画幅色调的统一。
如在一个以梨、橘子、陶罐和米黄布组成的黄色调画幅中,梨和橘子既要通过明度、纯度、色相等来显示自己作为梨和橘子不同的黄色个性,又要统一于色调的“黄”中,方可做到整个色调的统一与和谐。
最后谈一下“天人合一”和色调的整体观察与表现。
“天人合一”的思想发展到汉代,演变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受天人感应哲学观念的影响,我们习惯外观天地,内察心理,而后将造化之万物归成其类。此处的“外观天地,内察心理”指整体的观察与表现,这里的“类”相对于色调而言指对象本质的固有色彩。所以,这种为物归类的方法对色调的整体观察与表现有一定的帮助。
整体的观察与表现在确定色调以后很重要,不能孤立片面地观察,要使次要从属于主要,局部从属于整体。先抓住色彩的主要倾向和特征,进行归类,分析各类之间大的色彩联系。在训练中,应始终把握色彩、素描的大关系,再通过色相、明度、色性、纯度四个方面的比较,分析出局部色彩关系。例如在作画过程中,应从全局着眼,整体观察,要求学生注意在同一静物中各种白色、红色、黄色等衬布及物体自身颜色的区别,以及分辨出在不同调子的静物中,同一块白布、有色布及物体所呈现出的不同色彩倾向,做到胸有成竹。
另外,从近两年江苏省美术专业统考色彩卷的评分标准(构图组合15%,整体色调占35%,色彩空间与质感的表现占25%,艺术表现技法占25%)来看,色调是否统一整体性地决定考生色彩成绩的成与败。因此,美术考生除了苦练外,如果能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审视色调,体会色调,肯定会得到意料之外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