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2008年12月8日
教材: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片段一:自主学习,自己动手,发现问题。
多媒体展示图片——“硅谷”。由学生简单介绍硅谷的传奇故事。可以说,“硅谷”的发展是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奇迹。那么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奇迹是如何创造的呢?
教师导入新课后对学生们提出了学习任务:现在请你们阅读教材第51页的“活动与探究”,做下面的题目:
请你根据下表提供的数据,制成一个示意图,你能从示意图中提取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
学生阅读,制作示意图。有些学生边做边说:这怎么有点像数学课?有些学生还做出了圆柱图。
教师提问:“你从图表中可以提取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发现了什么?”
学生1:“我从中发现了图表分三个阶段。1950—1965为一个阶段;1975—1982为一个阶段;1985—1999又为一个阶段。”
学生2:“我还发现了图表中的50—60年代的“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增长了;70年代呈负值,下降了;80—90年代又持续增长了。”
教师:“很好!这两位同学很细心。”请同学们把图表所反映的现象和今天我们所学的课题联系起来分析,又能发现什么?
学生3阅读课本后,回答:“我发现了今天我们所学的美国经济的发展正像图表中所描绘的三个阶段那样。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繁荣发展;七十年代,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经济地位下降;八十年代,特别是九十年代,经济又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教师:“说得非常好。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的重点。现在,同学们再阅读课本,然后用列表格的方式,把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原因表示出来。”
片段二: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表格,亲身体验,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巡查指导、啟发,然后请两个学生上来板书,学生点评。
运用表格分析、归纳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学生点评讨论后,教师肯定学生的表格,也指出了表格中不足的地方。
教师:从表格中你认为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讨论。
学生l:从表中可以看出它包括很多方面的原因。
学生2:主要原因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学生3:还有大力发展基础教育。
教师:非常正确。这些正是美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教师提问:“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什么启示?”
学生1:重视科技,发展教育。
学生2:适时调整经济政策,培养实用人才。
教学反思:
1.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三个阶段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教学难点是:(1)在教学中结合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原因进行分析。(2)对“通货膨胀”、“新经济”等概念的理解。
这些问题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体验,因此,难以从学生自身的生活积累里找到理解问题的支撑点。但是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在经过初中阶段的前两年对中国历史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而且,也有了一定的概念推理能力。所以我运用数学建模的方式,让学生自己用数学图表和表格的形式,将历史现象数据化、直观化、系统化。并让学生在这种信息转换的过程中自我归纳和发现规律,从而达到理解课题难点和掌握重点的目的。
2.这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体现了“以学为主”的教育理念,注重探究式学习,学生可以自己完成问题的探索过程,自己发现问题。用示意图和表格的方式直观、形象地说明历史问题,使历史线索简洁明了,可以省略教师“说教”的环节。课后,有些学生反映,通过自己制作示意图和列表,通俗易懂,对这节课所学的知识不仅掌握了,而且印象非常深刻。首先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知识是由学生在探究和讨论中自己概括总结出来的,是由内而生,再向外而言的过程,学生的思想是自主建构,而不是由外部强加而来的,这完全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育观。其次,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了他们运用概念进行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充分体现了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精神。再次,通过制作示意图、列表的方式,培养了学生根据图表、数据说明有关历史现象的能力。
(责编 黄 晓 周侯辰)
教材: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片段一:自主学习,自己动手,发现问题。
多媒体展示图片——“硅谷”。由学生简单介绍硅谷的传奇故事。可以说,“硅谷”的发展是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奇迹。那么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奇迹是如何创造的呢?
教师导入新课后对学生们提出了学习任务:现在请你们阅读教材第51页的“活动与探究”,做下面的题目:
请你根据下表提供的数据,制成一个示意图,你能从示意图中提取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
学生阅读,制作示意图。有些学生边做边说:这怎么有点像数学课?有些学生还做出了圆柱图。
教师提问:“你从图表中可以提取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发现了什么?”
学生1:“我从中发现了图表分三个阶段。1950—1965为一个阶段;1975—1982为一个阶段;1985—1999又为一个阶段。”
学生2:“我还发现了图表中的50—60年代的“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增长了;70年代呈负值,下降了;80—90年代又持续增长了。”
教师:“很好!这两位同学很细心。”请同学们把图表所反映的现象和今天我们所学的课题联系起来分析,又能发现什么?
学生3阅读课本后,回答:“我发现了今天我们所学的美国经济的发展正像图表中所描绘的三个阶段那样。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繁荣发展;七十年代,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经济地位下降;八十年代,特别是九十年代,经济又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教师:“说得非常好。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的重点。现在,同学们再阅读课本,然后用列表格的方式,把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原因表示出来。”
片段二: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表格,亲身体验,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巡查指导、啟发,然后请两个学生上来板书,学生点评。
运用表格分析、归纳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学生点评讨论后,教师肯定学生的表格,也指出了表格中不足的地方。
教师:从表格中你认为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讨论。
学生l:从表中可以看出它包括很多方面的原因。
学生2:主要原因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学生3:还有大力发展基础教育。
教师:非常正确。这些正是美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教师提问:“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什么启示?”
学生1:重视科技,发展教育。
学生2:适时调整经济政策,培养实用人才。
教学反思:
1.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三个阶段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教学难点是:(1)在教学中结合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原因进行分析。(2)对“通货膨胀”、“新经济”等概念的理解。
这些问题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体验,因此,难以从学生自身的生活积累里找到理解问题的支撑点。但是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在经过初中阶段的前两年对中国历史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而且,也有了一定的概念推理能力。所以我运用数学建模的方式,让学生自己用数学图表和表格的形式,将历史现象数据化、直观化、系统化。并让学生在这种信息转换的过程中自我归纳和发现规律,从而达到理解课题难点和掌握重点的目的。
2.这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体现了“以学为主”的教育理念,注重探究式学习,学生可以自己完成问题的探索过程,自己发现问题。用示意图和表格的方式直观、形象地说明历史问题,使历史线索简洁明了,可以省略教师“说教”的环节。课后,有些学生反映,通过自己制作示意图和列表,通俗易懂,对这节课所学的知识不仅掌握了,而且印象非常深刻。首先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知识是由学生在探究和讨论中自己概括总结出来的,是由内而生,再向外而言的过程,学生的思想是自主建构,而不是由外部强加而来的,这完全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育观。其次,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了他们运用概念进行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充分体现了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精神。再次,通过制作示意图、列表的方式,培养了学生根据图表、数据说明有关历史现象的能力。
(责编 黄 晓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