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年级学生口语交际提出的训练目标是:(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做准备,做简单的发言;(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面对这样的培养目标,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训练学生说话:
1. 创设情境,激发口语交际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可以说一切的成功都离不开好的兴趣。高年级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这点尤为重要。因为虽然在低年级时已经爱说、想说了,可到了高年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学生又不爱说、不想说了。主要是自尊心在作怪,他们怕自己说不好会被笑话。为此,我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及时发现和捕捉训练点,抓住时机让学生开展心与心的交流,这样既可以丰富口语交际的话题,又可以使学生经常得到切实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五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我发现班级有几个学生连续几天没有穿校服上学,还有几个学生即使穿校服也是不拉上拉链。看到这一现象,我知道这是孩子心里对学校要求每天都穿校服有看法。我觉得这是一次口语训练的好时机。针对这种现象,我在班级里召开了一次“学生应不应该每天都穿校服”的辩论会,这样既能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又是一次很好的思想教育课。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开始了。在辩论会开始之前我明确提出要求:注意文明用语;表达时要语调适当,条理清晰;语言要简洁明了;要耐心听他人讲话,提出合理的补充或反驳。同时,班级还组成一组评判组,就教师提出的要求,对每名学生的表现加以评价。这样,孩子们在准备辩论会时就特别注意这几方面,力争达到老师的要求。当然,在辩论时,我更多采用的是鼓励,允许学生说错,允许补充,允许修正,允许质疑、申辩,但不允许跑题、啰唆等。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后,现在我的学生对某事有看法时,都会大胆地向我表明自己的态度,并且在表达时仪态大方,有理有据。
2. 因材施教,采用多样化训练方式
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发展中的人,是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人,各方面都有差异。作为教师,一定要尊重这些差异,要相信差异就是资源,要以学生个体差异为本,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口语交际的内容是交流《鲁宾逊漂流记》的读后感或者是互相交流“自我保护、学会生存”方面的内容。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读过《鲁宾逊漂流记》的孩子并不多,自己亲自去冒险的经历更是少之又少。所以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我没有规定本次口语交际的固定话题,先让学生去读教材在综合性复习中提供的文章《智慧之花》,然后自己选择自己认为最有话说的话题,接着把选择同一话题的同学分成一组,这样,班级学生被分成了四组:第一组是交流《鲁宾逊漂流记》读后感;第二组是交流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有关“自我保护、学会生存”的故事;第三组是交流从各种途径听到或看到的有关“自我保护、学会生存”的故事;还有一组就是相对来说一些口语表达较差的学生选择的交流教材综合性复习中提供的《智慧之花》这篇故事。这样,所有的学生都有话可说,而且分成这样的小组之后,相同话题的学生彼此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学习,互相提醒,全班交流时会更有自信。
再漂亮的衣服,大家都穿也会黯然失色;再好吃的美食,大家都吃也会令人生厌。要让口语交际活力不断,让学生感觉总是新鲜的,教师就要针对不同的内容要求选择不同的活动方式,使学生在每次口语交际实践活动中始终保持新奇和兴奋。
3. 联系学生生活,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从低年级开始,训练学生说话就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学生才有话可说。到了高年级,这一点同样重要。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源泉,教师要用心捕捉生活中的现象,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大多数的孩子虽然在课堂上不是很爱说话,但课下还是有很多话题喜欢彼此之间进行交流的。我班每天都有20分钟的“新闻联播”时间,这时学生都会将看到的、听到的新鲜事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学校、班级也经常开展各种活动,并抓住活动机会让学生进行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另外我有时还提供专门的话题进行口语训练,如“爱的发现”“身边的垃圾”等。
口语交际训练是一项全新的课程,教学策略众多,方法纷呈,各人也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万丈高楼平地起,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生的“嘴功”是练出来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尽可能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地、生动地认识自然、社会、生活,有意识地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课内外创设交际的情境,使学生从不敢说到滔滔不绝,从不会说到口若悬河,从语无伦次到妙语连珠,这样,不久的将来,那些所谓“笨嘴拙腮”的孩子终将会变成“出口成章”的才子。
(瓦房店市)
1. 创设情境,激发口语交际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可以说一切的成功都离不开好的兴趣。高年级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这点尤为重要。因为虽然在低年级时已经爱说、想说了,可到了高年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学生又不爱说、不想说了。主要是自尊心在作怪,他们怕自己说不好会被笑话。为此,我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及时发现和捕捉训练点,抓住时机让学生开展心与心的交流,这样既可以丰富口语交际的话题,又可以使学生经常得到切实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五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我发现班级有几个学生连续几天没有穿校服上学,还有几个学生即使穿校服也是不拉上拉链。看到这一现象,我知道这是孩子心里对学校要求每天都穿校服有看法。我觉得这是一次口语训练的好时机。针对这种现象,我在班级里召开了一次“学生应不应该每天都穿校服”的辩论会,这样既能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又是一次很好的思想教育课。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开始了。在辩论会开始之前我明确提出要求:注意文明用语;表达时要语调适当,条理清晰;语言要简洁明了;要耐心听他人讲话,提出合理的补充或反驳。同时,班级还组成一组评判组,就教师提出的要求,对每名学生的表现加以评价。这样,孩子们在准备辩论会时就特别注意这几方面,力争达到老师的要求。当然,在辩论时,我更多采用的是鼓励,允许学生说错,允许补充,允许修正,允许质疑、申辩,但不允许跑题、啰唆等。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后,现在我的学生对某事有看法时,都会大胆地向我表明自己的态度,并且在表达时仪态大方,有理有据。
2. 因材施教,采用多样化训练方式
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发展中的人,是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人,各方面都有差异。作为教师,一定要尊重这些差异,要相信差异就是资源,要以学生个体差异为本,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口语交际的内容是交流《鲁宾逊漂流记》的读后感或者是互相交流“自我保护、学会生存”方面的内容。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读过《鲁宾逊漂流记》的孩子并不多,自己亲自去冒险的经历更是少之又少。所以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我没有规定本次口语交际的固定话题,先让学生去读教材在综合性复习中提供的文章《智慧之花》,然后自己选择自己认为最有话说的话题,接着把选择同一话题的同学分成一组,这样,班级学生被分成了四组:第一组是交流《鲁宾逊漂流记》读后感;第二组是交流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有关“自我保护、学会生存”的故事;第三组是交流从各种途径听到或看到的有关“自我保护、学会生存”的故事;还有一组就是相对来说一些口语表达较差的学生选择的交流教材综合性复习中提供的《智慧之花》这篇故事。这样,所有的学生都有话可说,而且分成这样的小组之后,相同话题的学生彼此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学习,互相提醒,全班交流时会更有自信。
再漂亮的衣服,大家都穿也会黯然失色;再好吃的美食,大家都吃也会令人生厌。要让口语交际活力不断,让学生感觉总是新鲜的,教师就要针对不同的内容要求选择不同的活动方式,使学生在每次口语交际实践活动中始终保持新奇和兴奋。
3. 联系学生生活,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从低年级开始,训练学生说话就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学生才有话可说。到了高年级,这一点同样重要。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源泉,教师要用心捕捉生活中的现象,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大多数的孩子虽然在课堂上不是很爱说话,但课下还是有很多话题喜欢彼此之间进行交流的。我班每天都有20分钟的“新闻联播”时间,这时学生都会将看到的、听到的新鲜事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学校、班级也经常开展各种活动,并抓住活动机会让学生进行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另外我有时还提供专门的话题进行口语训练,如“爱的发现”“身边的垃圾”等。
口语交际训练是一项全新的课程,教学策略众多,方法纷呈,各人也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万丈高楼平地起,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生的“嘴功”是练出来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尽可能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地、生动地认识自然、社会、生活,有意识地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课内外创设交际的情境,使学生从不敢说到滔滔不绝,从不会说到口若悬河,从语无伦次到妙语连珠,这样,不久的将来,那些所谓“笨嘴拙腮”的孩子终将会变成“出口成章”的才子。
(瓦房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