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古代思想家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也精辟地论述到:“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在我国边远贫困的少数民族山区,许多物理教师还一直在为学生的物理成绩偏低、升学率不高而苦恼着,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强灌猛输、题海式疲劳训练,导致学生晕倦厌烦,把本来生动活泼、复杂多彩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隘的认识主义框架之中。《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早已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三维教学目标之一,该目标更具有教育功能,充分凸显了教育过程对人的关注和育人的新时代要求,我们要正确理解并在物理教学活动中积极渗透,以培养人格完善、心智健全的新型人才。
一、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并领略自然界的美感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人们大多数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总结出来的,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中学生好奇心特别强,求知欲旺盛,有趣味的实验能够引起学生的更大兴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多利用一些趣味性的实验甚至让学生动手亲自操作这些实验,以对物理学所研究的自然问题保持浓厚的兴趣。如在“大气压强”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取一支长20厘米直径约2厘米的玻璃管,一端塞上橡皮塞,装满水后用一张小纸片封住管口,将有橡皮塞的一端向上倒立悬在大烧杯口上方,仔细观察,玻璃管中的水被纸稳稳地托住留在管里;打开上端橡皮塞后,水迅速冲开纸片流入大烧杯中。通过实验,学生得到了快乐,同时产生许多疑问,并急于知道为什么?从而保持了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和兴趣。
罗丹有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物理教学同样如此。科学家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是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的努力而形成的物理理论,在内容上、形式上都是那么自然、简单、和谐,都放射出美的光辉。物理科学美的体验不只是视觉或听觉的,更多的是靠学生的心灵去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美的方面以激发学生爱美的天性。物理学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新奇美”等美学特征在中学物理中有许多例证。如物理内容的简单美,表现在物理概念、规律的表达上,科学、准确、简洁。一个让物理学家争论了一个多世纪的“热”问题,却以“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十个字做了结论。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审美特点,注意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展现物理学本身的形式美,启发学生的审美联想,让物理教学内容变美、变活,帮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萌发顿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二、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和科学探究的勇气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边远贫困山区由于教学设备差,学生动手实验机会非常少。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设法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让学生动手动脑学物理,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成功的喜悦。利用中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把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设置成探索性实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来,深化学习兴趣。如“密度”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展示10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颜色不同并编有号码的铝块(单号)和铁块(双号)问学生,能否有把握判定它们属于几种物质?如何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中来分辨物质?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研究物质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方案,让学生自选器材,分组实验得出数据,引导学生猜想、并分析数据。最后通过计算发现,同种物质质量m与体积V的比值m/V是一个恒量(成正比),其大小是由物质种类决定的,反映了物质种类的一个特性,物理学上称作“密度”。这样创设情境悬疑,让学生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验正猜想,让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究,从而发现物理规律,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了乐趣,将会产生强大的求知动力。
三、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学史使人明智。马克思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只有那些在崎岖小路上不畏艰险攀登的人,才能到光辉的顶点。”边远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弱,很多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经常是从开始的兴趣盎然,慢慢地变成啃鸡肋骨,最后是味同嚼蜡而放弃。为此,笔者的经验是:
1.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国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老师真心地关爱学生,学生喜欢信任教师后,自然“爱屋及乌”地喜欢老师所任教的学科,从而愉快并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2.科学设立层次不同的阶梯性问题,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起“我能行”的信心。
3.结合课程进程,利用物理学家为科学技术事业锲而不舍、勇于献身并取得成功的经典物理学史实事例鼓舞学生,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树立起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愤学习的献身精神。
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方法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与实施步骤,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和随意性,因此,实事求是是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核心。科技的发展是点滴积累不断发展的。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在对行星运动的规律有了充分的了解基础上而不只是单凭苹果落地就能想象出来的。延续与变化是科学的永恒特性。大多数情况下,科学知识内容的变化是对先前知识的修正,验正理论、修正理论的新旧代谢永无止境,这种持续不断的进程,使人们对世界事物运动规律达到日益深入的理解,但是不能达到绝对真理。其價值在于:它使科学家们提供值得信赖的解释和准确预测的能力不断提高了。
五、具备合作、交流与坚持真理的精神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飞机、海底隧道、高速铁路、磁浮列车等交通设施和工具的使用,已使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人们交往、沟通、合作的方式、手段、机会越来越丰富和频繁。一个科学研究的项目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单凭个人的力量或一个机构的力量通常难以完成,这就需要联合攻关;世界性的经济、科技、能源、环境、气候、太空等问题,需要世界共同协商对话、协作、合作才能完成。个人或单位甚至集团的见解往往都有可能是错误或偏颇的,需要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让学生既要有竞争意识又要有合作精神,为培养未来走向世界合作与交流的新型人才打好基础。
六、坚持科学、技术与社会和谐发展
新课程理念中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把学生耳熟能详、司空见惯的生活、生产及自然现象中引出物理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影响着自己的生活质量。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如小制作、小实验、小修理、小调查等),让学生参观一些工厂,观看有关物理科技发展新闻及资料,上网查询物理科技史料等,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科学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物理科学的进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我们也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带给人类方便、适用和利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如核能利用引发的辐射危害,碳能源应用带来温室效应,噪声与光污染、水污染、电磁波辐射等,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必须合理地应用,才能让人类社会和谐发展,这样,学生既增长了科学知识与技能,同时又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现行多种版本的物理教材中都有丰富多彩的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资源,我们要努力挖掘其潜在的教育功能,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积极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成为心智健全、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 贵州省雷山县大塘中学)
一、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并领略自然界的美感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人们大多数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总结出来的,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中学生好奇心特别强,求知欲旺盛,有趣味的实验能够引起学生的更大兴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多利用一些趣味性的实验甚至让学生动手亲自操作这些实验,以对物理学所研究的自然问题保持浓厚的兴趣。如在“大气压强”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取一支长20厘米直径约2厘米的玻璃管,一端塞上橡皮塞,装满水后用一张小纸片封住管口,将有橡皮塞的一端向上倒立悬在大烧杯口上方,仔细观察,玻璃管中的水被纸稳稳地托住留在管里;打开上端橡皮塞后,水迅速冲开纸片流入大烧杯中。通过实验,学生得到了快乐,同时产生许多疑问,并急于知道为什么?从而保持了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和兴趣。
罗丹有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物理教学同样如此。科学家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是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的努力而形成的物理理论,在内容上、形式上都是那么自然、简单、和谐,都放射出美的光辉。物理科学美的体验不只是视觉或听觉的,更多的是靠学生的心灵去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美的方面以激发学生爱美的天性。物理学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新奇美”等美学特征在中学物理中有许多例证。如物理内容的简单美,表现在物理概念、规律的表达上,科学、准确、简洁。一个让物理学家争论了一个多世纪的“热”问题,却以“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十个字做了结论。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审美特点,注意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展现物理学本身的形式美,启发学生的审美联想,让物理教学内容变美、变活,帮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萌发顿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二、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和科学探究的勇气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边远贫困山区由于教学设备差,学生动手实验机会非常少。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设法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让学生动手动脑学物理,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成功的喜悦。利用中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把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设置成探索性实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来,深化学习兴趣。如“密度”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展示10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颜色不同并编有号码的铝块(单号)和铁块(双号)问学生,能否有把握判定它们属于几种物质?如何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中来分辨物质?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研究物质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方案,让学生自选器材,分组实验得出数据,引导学生猜想、并分析数据。最后通过计算发现,同种物质质量m与体积V的比值m/V是一个恒量(成正比),其大小是由物质种类决定的,反映了物质种类的一个特性,物理学上称作“密度”。这样创设情境悬疑,让学生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验正猜想,让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究,从而发现物理规律,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了乐趣,将会产生强大的求知动力。
三、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学史使人明智。马克思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只有那些在崎岖小路上不畏艰险攀登的人,才能到光辉的顶点。”边远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弱,很多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经常是从开始的兴趣盎然,慢慢地变成啃鸡肋骨,最后是味同嚼蜡而放弃。为此,笔者的经验是:
1.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国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老师真心地关爱学生,学生喜欢信任教师后,自然“爱屋及乌”地喜欢老师所任教的学科,从而愉快并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2.科学设立层次不同的阶梯性问题,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起“我能行”的信心。
3.结合课程进程,利用物理学家为科学技术事业锲而不舍、勇于献身并取得成功的经典物理学史实事例鼓舞学生,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树立起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愤学习的献身精神。
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方法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与实施步骤,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和随意性,因此,实事求是是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核心。科技的发展是点滴积累不断发展的。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在对行星运动的规律有了充分的了解基础上而不只是单凭苹果落地就能想象出来的。延续与变化是科学的永恒特性。大多数情况下,科学知识内容的变化是对先前知识的修正,验正理论、修正理论的新旧代谢永无止境,这种持续不断的进程,使人们对世界事物运动规律达到日益深入的理解,但是不能达到绝对真理。其價值在于:它使科学家们提供值得信赖的解释和准确预测的能力不断提高了。
五、具备合作、交流与坚持真理的精神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飞机、海底隧道、高速铁路、磁浮列车等交通设施和工具的使用,已使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人们交往、沟通、合作的方式、手段、机会越来越丰富和频繁。一个科学研究的项目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单凭个人的力量或一个机构的力量通常难以完成,这就需要联合攻关;世界性的经济、科技、能源、环境、气候、太空等问题,需要世界共同协商对话、协作、合作才能完成。个人或单位甚至集团的见解往往都有可能是错误或偏颇的,需要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让学生既要有竞争意识又要有合作精神,为培养未来走向世界合作与交流的新型人才打好基础。
六、坚持科学、技术与社会和谐发展
新课程理念中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把学生耳熟能详、司空见惯的生活、生产及自然现象中引出物理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影响着自己的生活质量。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如小制作、小实验、小修理、小调查等),让学生参观一些工厂,观看有关物理科技发展新闻及资料,上网查询物理科技史料等,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科学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物理科学的进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我们也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带给人类方便、适用和利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如核能利用引发的辐射危害,碳能源应用带来温室效应,噪声与光污染、水污染、电磁波辐射等,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必须合理地应用,才能让人类社会和谐发展,这样,学生既增长了科学知识与技能,同时又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现行多种版本的物理教材中都有丰富多彩的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资源,我们要努力挖掘其潜在的教育功能,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积极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成为心智健全、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 贵州省雷山县大塘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