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是茶叶的故乡,茶叶种类繁多,命名多样。由于茶叶的产地差异,造成了茶叶名称翻译的差异,当前并未能实现茶名的統一化和标准化,有时还会出现一茶多译或茶名无茶的现象。本文根据当前的翻译状况,介绍了翻译目的论的概述,并依据目的论分析了当前茶名翻译存在的问题,以目的论为原则,对茶名的翻译提出了一些翻译策略,以期改善茶名的翻译从而更好的传播茶文化。
关键词:目的论;茶名英译;翻译策略;茶文化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茶叶起源于中国,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茶叶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商品,而成为一种文化瑰宝,携手中华文明传播开来。但是茶名的不标准,不统一,造成了茶名翻译的不准确。本文以目的论为指导,对茶名的翻译进行了探讨。
一、翻译的目的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费米尔提出目的论,他认为任何翻译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行为,最终目标是帮助人们了解原文的主要内容。翻译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性原则”: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来决定的,即“结果决定方法。[1]”依据目的论,翻译就意味着要在目标背景中位目标语境内的目标目的和目标接受者制作一种文本,相比之下,源语文本则属于从属地位。[2]”
目的论指导下翻译要遵循三个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目的原则是翻译过程中译者要遵循的首要原则,这是判定译文是否充分体现原文目的,是否可以达到预期目的关键。连贯原则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要使译文符合域内连贯的标准,被目标语读者接受。忠实原则,则要做到最大程度的遵循原文。
二、当前茶名翻译存在的问题
根据茶色和制作方法的不同,茶可以分为六大类,每个种类又分别命名,以产品命名的,如云南普洱茶;以形状命名的,如君山银针;以茶味命名的,如苦丁茶;以典故命名的,如西湖龙井茶,以组合方式命名的,如六安瓜片等等。由于命名方式的差异,导致了一系列的翻译问题,这些问题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英译中是否存在Tea不能统一
在汉语茶名里面会出现有的名称里出现茶这个字,有的就省略掉了,由于我们对文化的熟知,并不会影响我们的理解,例如:铁观音(Tieguanyin),大红袍(Rode tea),对于没有接触过中国文化的人来说,很难判断Tieguanyin是什么,因此造成困惑。
2.2 拼音混用现象
采用拼音译法,在发音上可以最好的保留原音,但是在含义的传达上可行性较差,如新茶(Sincha),雨前茶(Yu-chien cha),碧螺春(Biluochun),这样的翻译很难实现信息的传达,还可能造成误解,尤其是有些为了直接音译,Cha和Tea的用法也很混乱,往往会造成茶名音和形不同。如“潮汕功夫茶(Kongfu Tea),是茶的一种冲泡方式,而工夫茶(Congou)是一种红茶[3]”,所以音译并不是一种最佳的表达方式。
2.3表达不到位
茶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深具内涵和特色,如;西湖龙井(Dragon well),这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在古代深受名门贵胄的喜爱,龙是至高无上的权利与尊贵的象征,而在西方龙被视为邪恶的象征,极大的阻碍了美感和文化的传播,没有了茶道的文雅和灵秀之美。铁观音(Iron Budhha),这个名字里面的文化底蕴深厚,据说是乾隆年间,安息信佛的茶农魏饮,每天早晨都会到观音像前门奉茶,后来在石缝里长出了一株茶树,铁是形容茶色如铁,叶厚如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Tieguanyin Tea会更加适合一些。
三、目的论视角下中国茶名的翻译策略
首先,在茶名属于名称的翻译,一种公示语,也是一种文学翻译,所以翻译的时候要符合这三种形式的翻译原则。既要考虑其文化背景,审美心理以及美学特性,也要考虑文化的传递。
对于茶名的翻译,常见的方法有直译法、音译法和意译法,要区分适用情况选择最恰当的翻译方法,使其系统化。
3.1 直译法
直译法是翻译茶名最常见最便捷的方法,适用于很多茶叶的翻译名称,如一些以原料,颜色和形状命名的,比如茉莉花茶(Jasmine tea),凉茶(Herbal tea);绿茶(Green tea),红茶(black tea);以及君山银针(Jun mount silver needles),黄山毛峰(Yellow mountain fuzz tip),这样很清晰明了的翻译出了该茶的特色。
3.2 音译法
音译法是最简单的翻译方法,通常是一些以产地命名的茶叶,因为茶叶通常以产地命名,所以这种方法适用于这些茶叶的翻译,比如,六安瓜片(Lu’an leaf),祁门红茶(KeemunTea),既起到了宣传的目的,也使译文很清晰说明了产地,很直观。
3.3 意译法
意译法主要用于一些有内涵或者典故,或者是很珍贵的茶种,根据目的论,“操控翻译过程的不是等值翻译理论所规定的原文或者原文本受者的效果,也不是作者希望原文能够发挥的功能,而是由策动者的需要所决定的译文的语气功能或目的。[3]”目的论强调译文的目的,“决定对于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受众,——译者心目中的接受者。[5]”红楼梦中的女儿茶,相传是乾隆封禅泰山时,官吏让美丽少女去泰安深处采梧桐芽,以泰山泉水浸泡,体温暖热。所以当翻译此茶时,可以采用直译加意译的方法,Daughter of tea (Wutong tea)[6],这样既不失其本质,又可清晰传达出典故目的,更能体现出女儿茶的美学效果和蕴含。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能对中国茶叶进行更好的翻译,从而增进目的语国家读者对中国茶叶的分类和产地的了解,并能更加有效地传播茶文化内涵,宣传中国传统茶文化。
参考文献:
[1]Nord, Christinac.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29
[2]Nida, Eugene A. Translating Meaning. San Ditamas [M]. 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 1982
[3]潘文. 现代汉语现存具的分类 [D]. 上海, 复旦大学校报. 2003
[4]黄贤康. “工夫茶”与“功夫茶”的区别 [J]. 中国翻译, 1993(3)
[5]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M].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6]任彤, 张慧琴. 从目的论谈《红楼梦》霍译本的茶文化翻译 [J]. 文学教育,2011:101-103
[7]曹雪芹,高鹗. 红楼梦. [M]. 长沙: 岳麓书社, 2004
关键词:目的论;茶名英译;翻译策略;茶文化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茶叶起源于中国,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茶叶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商品,而成为一种文化瑰宝,携手中华文明传播开来。但是茶名的不标准,不统一,造成了茶名翻译的不准确。本文以目的论为指导,对茶名的翻译进行了探讨。
一、翻译的目的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费米尔提出目的论,他认为任何翻译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行为,最终目标是帮助人们了解原文的主要内容。翻译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性原则”: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来决定的,即“结果决定方法。[1]”依据目的论,翻译就意味着要在目标背景中位目标语境内的目标目的和目标接受者制作一种文本,相比之下,源语文本则属于从属地位。[2]”
目的论指导下翻译要遵循三个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目的原则是翻译过程中译者要遵循的首要原则,这是判定译文是否充分体现原文目的,是否可以达到预期目的关键。连贯原则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要使译文符合域内连贯的标准,被目标语读者接受。忠实原则,则要做到最大程度的遵循原文。
二、当前茶名翻译存在的问题
根据茶色和制作方法的不同,茶可以分为六大类,每个种类又分别命名,以产品命名的,如云南普洱茶;以形状命名的,如君山银针;以茶味命名的,如苦丁茶;以典故命名的,如西湖龙井茶,以组合方式命名的,如六安瓜片等等。由于命名方式的差异,导致了一系列的翻译问题,这些问题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英译中是否存在Tea不能统一
在汉语茶名里面会出现有的名称里出现茶这个字,有的就省略掉了,由于我们对文化的熟知,并不会影响我们的理解,例如:铁观音(Tieguanyin),大红袍(Rode tea),对于没有接触过中国文化的人来说,很难判断Tieguanyin是什么,因此造成困惑。
2.2 拼音混用现象
采用拼音译法,在发音上可以最好的保留原音,但是在含义的传达上可行性较差,如新茶(Sincha),雨前茶(Yu-chien cha),碧螺春(Biluochun),这样的翻译很难实现信息的传达,还可能造成误解,尤其是有些为了直接音译,Cha和Tea的用法也很混乱,往往会造成茶名音和形不同。如“潮汕功夫茶(Kongfu Tea),是茶的一种冲泡方式,而工夫茶(Congou)是一种红茶[3]”,所以音译并不是一种最佳的表达方式。
2.3表达不到位
茶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深具内涵和特色,如;西湖龙井(Dragon well),这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在古代深受名门贵胄的喜爱,龙是至高无上的权利与尊贵的象征,而在西方龙被视为邪恶的象征,极大的阻碍了美感和文化的传播,没有了茶道的文雅和灵秀之美。铁观音(Iron Budhha),这个名字里面的文化底蕴深厚,据说是乾隆年间,安息信佛的茶农魏饮,每天早晨都会到观音像前门奉茶,后来在石缝里长出了一株茶树,铁是形容茶色如铁,叶厚如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Tieguanyin Tea会更加适合一些。
三、目的论视角下中国茶名的翻译策略
首先,在茶名属于名称的翻译,一种公示语,也是一种文学翻译,所以翻译的时候要符合这三种形式的翻译原则。既要考虑其文化背景,审美心理以及美学特性,也要考虑文化的传递。
对于茶名的翻译,常见的方法有直译法、音译法和意译法,要区分适用情况选择最恰当的翻译方法,使其系统化。
3.1 直译法
直译法是翻译茶名最常见最便捷的方法,适用于很多茶叶的翻译名称,如一些以原料,颜色和形状命名的,比如茉莉花茶(Jasmine tea),凉茶(Herbal tea);绿茶(Green tea),红茶(black tea);以及君山银针(Jun mount silver needles),黄山毛峰(Yellow mountain fuzz tip),这样很清晰明了的翻译出了该茶的特色。
3.2 音译法
音译法是最简单的翻译方法,通常是一些以产地命名的茶叶,因为茶叶通常以产地命名,所以这种方法适用于这些茶叶的翻译,比如,六安瓜片(Lu’an leaf),祁门红茶(KeemunTea),既起到了宣传的目的,也使译文很清晰说明了产地,很直观。
3.3 意译法
意译法主要用于一些有内涵或者典故,或者是很珍贵的茶种,根据目的论,“操控翻译过程的不是等值翻译理论所规定的原文或者原文本受者的效果,也不是作者希望原文能够发挥的功能,而是由策动者的需要所决定的译文的语气功能或目的。[3]”目的论强调译文的目的,“决定对于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受众,——译者心目中的接受者。[5]”红楼梦中的女儿茶,相传是乾隆封禅泰山时,官吏让美丽少女去泰安深处采梧桐芽,以泰山泉水浸泡,体温暖热。所以当翻译此茶时,可以采用直译加意译的方法,Daughter of tea (Wutong tea)[6],这样既不失其本质,又可清晰传达出典故目的,更能体现出女儿茶的美学效果和蕴含。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能对中国茶叶进行更好的翻译,从而增进目的语国家读者对中国茶叶的分类和产地的了解,并能更加有效地传播茶文化内涵,宣传中国传统茶文化。
参考文献:
[1]Nord, Christinac.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29
[2]Nida, Eugene A. Translating Meaning. San Ditamas [M]. 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 1982
[3]潘文. 现代汉语现存具的分类 [D]. 上海, 复旦大学校报. 2003
[4]黄贤康. “工夫茶”与“功夫茶”的区别 [J]. 中国翻译, 1993(3)
[5]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M].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6]任彤, 张慧琴. 从目的论谈《红楼梦》霍译本的茶文化翻译 [J]. 文学教育,2011:101-103
[7]曹雪芹,高鹗. 红楼梦. [M]. 长沙: 岳麓书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