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目标的确立是教学设计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决定着教学的总方向、学习内容的选择、教与学的活动安排、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选择、学习评价的设计等,一句话,对于教师而言学习目标的设置能力直接彰显着教师的专业水平。对学生而言,准确、明晰的学习目标犹如灯塔,可以使遨游学海的学生有明确的学习方向,不至于走弯路,使学习过程更为顺利,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心中有目标,学生就可以在课后评价自己的学习,对学习产生兴趣。而记叙文无论是在全国中学语文教材,还是在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都占很大的比重,记叙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也是最多的教学内容,因此探讨记叙文教学中的目标设置对中学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依托课标明确记叙性文体的学习方向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教学价值,也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反过来说,学习目标的确立,也受到文体的制约,因为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目的、功能和语体特点。
记叙性文体是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叙述、描写为主兼以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形式。记叙文通过人物活动、事件经过、环境变化的具体叙述和形象描绘来反映事物的本质,表现作者的观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段现代文阅读的要求共有五条,可以说任何一条都渗透着记叙性文体教学应该达到的目标,若用布鲁姆等人的目标分类理论对这一整体目标进行分类,可分为:认知、技能、情感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以下目标序列:
1.知道:知道记叙性文体(小说、散文、戏剧、新闻)的文体知识,如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的三要素、散文的特点,此类文体常用的表达方式等。有些文体知识是非教不可的,如果文体淡化到让学生连新闻的要素、记叙的顺序之类的知识都不知道,那还奢谈什么语文素养。
2.理解: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可借助三种形式来表现。
(1)转换,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课文内容(如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用简练的语言概述课文内容)。
(2)解释:对某些句段中使用准确贴切的词语进行解释,并结合上下文说出其丰富的表现力。
(3)推断: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能在初次阅读后对课文内容、表达和作者感情做出最初判断(如,谈谈读完这篇文章的感受、听读课文,体会作者感情等)。
3.分析:把复杂的整体材料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作用的能力。(如理清文章的思路、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文章中某些段落对表现人物形象和中心的作用、分析作者谋篇布局的特点等)新修订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新加入了“分析”一词,可见分析能力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都是必不可少的。
4.评价:对材料所表现的内涵做出价值判断的能力。(如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会;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文章的语言和写作特点,能联系已有知识作出总结。)
5.运用: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新的情景中。如设计与所学文章类型相似的测评试题、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写作特点写一片断等。
6.提升: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得到升华。这一目标伴随教学的整个过程,与以上各个目标相融合,最终在教学结尾来实现。如从文章中得到的启示、从某一人物身上学到了什么、谈谈这节课的收获等。
二、依托文性,将学习目标化虚为实
记叙性文体学习的“六步法”,是我们确立学习目标和设立目标顺序的依据,使记叙文教学有章可循。但并非任何一篇文章都要如法炮制,面面俱到反而是面面不到。因此在设置学习目标之前我们还应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性质将记叙性文体进行分类整合,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总目标中的一个或几个(最好不超过三个)进行细化。
记叙文从写作对象不同,可分为:(1)写人的记叙文,通过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如《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藤野先生》等。(2)叙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如《风筝》、《散步》、《羚羊木雕》、《走一步再走一步》等。(3)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以描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如《雪》、《紫藤萝瀑布》、《行道树》等。
那么写人的记叙文,学习目标就以人物品读为中心。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不仅可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可以学到记叙的技巧。解读人物的一般方法是:(1)加强诵读,品味人物语言,感悟人物的心理和情感的细微之处,以期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产生心理和情感的共鸣。(2)揣摩课文的细节(如动作描写、肖像神情描写),认识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丰富性、复杂性,体会人生、人性的多维性。(3)剖析文章的环境描写、及作者的议论性的语言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4)认识文章中的对比、呼应、悬念、铺垫、穿插等手法对表现人物的意义。
叙事的记叙文,重要任务就是通过探究事件性质来判断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目标依序可设定为:(1)让学生感受叙事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等)或记叙的线索;(2)按照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文章思路或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3)知道怎样选材与立意(即材料的详略与表现中心之间的关系),并品味记叙与描写、抒情的关系。
写景状物的记叙文,应把语言教学作为首要目标,要引导学生揣摩记叙性散文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学生的积累。(1)要注重训练学生的诵读水平,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词、句的丰富表现力。(2)让学生了解作者写景的技巧,并进行仿写练习。(3)能联系生活实际和写作背景探究景物的象征意义。
当然,无论哪种性质的记叙文在设置教学目标时都要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与评价,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目标导学”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引领作用,才能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而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依托课标明确记叙性文体的学习方向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教学价值,也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反过来说,学习目标的确立,也受到文体的制约,因为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目的、功能和语体特点。
记叙性文体是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叙述、描写为主兼以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形式。记叙文通过人物活动、事件经过、环境变化的具体叙述和形象描绘来反映事物的本质,表现作者的观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段现代文阅读的要求共有五条,可以说任何一条都渗透着记叙性文体教学应该达到的目标,若用布鲁姆等人的目标分类理论对这一整体目标进行分类,可分为:认知、技能、情感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以下目标序列:
1.知道:知道记叙性文体(小说、散文、戏剧、新闻)的文体知识,如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的三要素、散文的特点,此类文体常用的表达方式等。有些文体知识是非教不可的,如果文体淡化到让学生连新闻的要素、记叙的顺序之类的知识都不知道,那还奢谈什么语文素养。
2.理解: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可借助三种形式来表现。
(1)转换,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课文内容(如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用简练的语言概述课文内容)。
(2)解释:对某些句段中使用准确贴切的词语进行解释,并结合上下文说出其丰富的表现力。
(3)推断: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能在初次阅读后对课文内容、表达和作者感情做出最初判断(如,谈谈读完这篇文章的感受、听读课文,体会作者感情等)。
3.分析:把复杂的整体材料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作用的能力。(如理清文章的思路、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文章中某些段落对表现人物形象和中心的作用、分析作者谋篇布局的特点等)新修订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新加入了“分析”一词,可见分析能力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都是必不可少的。
4.评价:对材料所表现的内涵做出价值判断的能力。(如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会;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文章的语言和写作特点,能联系已有知识作出总结。)
5.运用: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新的情景中。如设计与所学文章类型相似的测评试题、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写作特点写一片断等。
6.提升: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得到升华。这一目标伴随教学的整个过程,与以上各个目标相融合,最终在教学结尾来实现。如从文章中得到的启示、从某一人物身上学到了什么、谈谈这节课的收获等。
二、依托文性,将学习目标化虚为实
记叙性文体学习的“六步法”,是我们确立学习目标和设立目标顺序的依据,使记叙文教学有章可循。但并非任何一篇文章都要如法炮制,面面俱到反而是面面不到。因此在设置学习目标之前我们还应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性质将记叙性文体进行分类整合,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总目标中的一个或几个(最好不超过三个)进行细化。
记叙文从写作对象不同,可分为:(1)写人的记叙文,通过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如《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藤野先生》等。(2)叙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如《风筝》、《散步》、《羚羊木雕》、《走一步再走一步》等。(3)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以描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如《雪》、《紫藤萝瀑布》、《行道树》等。
那么写人的记叙文,学习目标就以人物品读为中心。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不仅可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可以学到记叙的技巧。解读人物的一般方法是:(1)加强诵读,品味人物语言,感悟人物的心理和情感的细微之处,以期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产生心理和情感的共鸣。(2)揣摩课文的细节(如动作描写、肖像神情描写),认识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丰富性、复杂性,体会人生、人性的多维性。(3)剖析文章的环境描写、及作者的议论性的语言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4)认识文章中的对比、呼应、悬念、铺垫、穿插等手法对表现人物的意义。
叙事的记叙文,重要任务就是通过探究事件性质来判断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目标依序可设定为:(1)让学生感受叙事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等)或记叙的线索;(2)按照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文章思路或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3)知道怎样选材与立意(即材料的详略与表现中心之间的关系),并品味记叙与描写、抒情的关系。
写景状物的记叙文,应把语言教学作为首要目标,要引导学生揣摩记叙性散文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学生的积累。(1)要注重训练学生的诵读水平,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词、句的丰富表现力。(2)让学生了解作者写景的技巧,并进行仿写练习。(3)能联系生活实际和写作背景探究景物的象征意义。
当然,无论哪种性质的记叙文在设置教学目标时都要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与评价,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目标导学”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引领作用,才能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而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